(一)總序
全段共八句,二十四字,開宗明義的道出本書的主旨,
告訴子弟讀書求知是要有順序的,
總要先懂得修身、事親、敬長及待人接物的方法後,
才開始讀書寫字。
由此段可知,作者希望子弟學習的,
主要是為人處事的倫理道德規範,讀書求知識,
反而不是首重的目標。此段二十四字,亦是全書之總綱,
依此總綱,分層說明各綱目之細則,
以及實踐力行的規條,以讓孩童即知即行。
(二)入則孝
以「孝」為主體,說明子女在日常生活中,
應如何克盡孝道,父母在世,子女應恭敬侍奉父母,
父母有過,應柔性勸諫,
父母若臥病在床,子女應隨侍在旁,盡心照顧,
萬一父母辭世,子女辦理喪禮也應遵照禮節,誠心祭拜。
此段文字與《論語》中所說的:「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的意思是一樣的。
(三)出則弟
由兄弟姊妹及同儕相處之道說起,
希望子弟與人相處能不斤斤計較財物,怨恨就無從生起,
言語能夠包容忍讓,多說好話,不說壞話,
忍住氣話,不必要的衝突、怨恨的事情自然消失不生,
並說明兄弟和睦,就是盡孝道。
進而希望子弟能謹守尊奉長上的禮節,
推己及人,將他人的父兄,也當作自己的父兄一樣的的尊重。
(四) 謹
先從個人生活、衛生習慣、衣著、飲食、舉止等要求起,
進而說到無論人前人後、有人無人,都要心地光明、
謹慎有禮的行事,說明「謹」的重要。
(五)信
首先指出「信」為一切言語的首要條件,正如「人無信不立」,
說明了「信」的重要。而後說明說話的標準、態度、技巧,
以及與人承諾的原則,和「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的領悟,
最後以「聞過怒 聞譽樂 損友來 益友卻 聞譽恐 聞過欣 直諒士 漸相親」
來強調我們應坦然接受他人的勸誡,結交能和我們能互相砥礪求進步的朋友。
而「唯德學 唯才藝 不如人 當自礪 若衣服 若飲食 不如人 勿生慼」
這段文字,更能教導孩童正確的價值觀,正所謂「君子憂道不憂貧也」。
(六)汎愛眾
說明人與人之間,應該相互關懷照顧,
互相尊重,即便是婢僕,也要以理服人,
而不是以權勢來約束他們,正所謂「民吾同胞,物吾與也」。
(七)親仁
說明「親仁」的重要,希望子弟多多親近仁人,
遠離小人,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
(八)餘力學文
主要在訓示讀書的方法。
首先說明人如果不能身體力行孝、悌、謹、信、汎愛眾、
親仁這些本分,一味死讀書,
縱然有些知識,也只是增長自己浮華不實的習氣,
變成一個不切實際的人,如此讀書又有何用?
反之,如果只是一昧的做,不肯讀書學習,
就容易依著自己的偏見做事,蒙蔽了真理,也是不對的。
就如同孔子所說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其次說明做學問的方法,
從心神專一、不恥下問、端肅房室、文具、
妥置典籍、物歸原處、修補書籍缺損處,
到慎選書籍,只要發憤向上,努力學習,
聖賢境界雖高,循序漸進,也是可以達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