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十一月 友人的尊翁過世,在台北一個教堂`舉行儀式。友人拿出吉他,唱了一首他自己作的感念父親的歌曲。一問之下 才發現這幾十年來他還是努力練琴,功力自然不同凡響。 彈琴唱歌是高中時候的娛樂,算一算已經將近半個世紀了。高一下 幾個同學開始摸索,每個週末大家在一起切磋。高二暑假 為了考大學就停止了,可惜只彈了一年多 剛巧入門。上大學後 同學分別考上不同的學校,沒有同好,就不再摸琴。 工作以後,偶然也會想到重彈舊調,想買把電吉他玩玩,當時看上黑色Gibson 爵士半空心吉他ES335 ,但是一想要花兩三千美金 就打消念頭。 後來覺得1965年Beatles在日本演唱時用的日製epiphone casino爵士半空心吉他(John lennon拿的黃色)也不錯,價錢卻便宜了三四倍,但是想歸想,總覺得三十幾歲的大男人應該忙著齊家、治國、平天下,不應沉迷在靡糜之音中,一直沒有實現。 前些日子 偶然看到大前研一的"聰明人必做的10件事" 其中第四項就是懂得音樂,而且一定要懂一種樂器,它會打開你的記憶與想像,又興起了重彈吉他的念頭。想想人生已過大半,兒女成年,國家大事與地球興亡自有人煩心,不須操心。想做什麼就認真去做,反正只要開心就好,不必計較成敗與得失。 三月初為了買琴,到處請教,才發現大中學內都有吉他社與熱音社。學生中彈過的人也不少,可是絕大多數都沒入門,只能在幾個C調的和弦中打轉,只能看六線譜 連五線譜都看不懂,更不用談基本的樂理了。想不到我雖然幾十年不玩此道,除了手指不夠靈活與音感稍差外 其餘如節奏感與和弦 樂理卻一直在進步,還是可以指點他們,自然信心大增。 坊間有關學琴書籍很多,但是還是要有好的老師帶領入門與指點迷津,如果無人指點,事倍功半。學任何事不但要懂得原理,而且一定要持之以恒,不斷精益求精,也就是品管大師戴明所謂的連續改善(continuous improvement)。學游泳最大的困擾是口鼻進水,如果不能掌握呼吸的秘訣 無法游下去。彈吉他的痛苦在於指頭按弦與左右手配合,初學者必須花至少六個月的基本功,才能跨過基本門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