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值服務
住戶搜尋
心情貼
直播
感興趣
手機交友
還沒登入愛情公寓嗎?
還沒加入愛情公寓嗎?
馬上進入公寓和
10,555,667
個住戶交朋友~
最新留言
想聊天
對我感興趣
互相感興趣
想約會
逗一下
日記留言
紅包抽抽樂!小資變土豪!
素人也能成為明日之星!
移除此區廣告請加入VIP
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
1951471
惜 福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2005年,青春時期的憂懷~~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惜福初發菩提心願的 起步 ~~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檢舉原因
此為詐騙帳號
此為廣告帳號
此為援交帳號
他未滿18歲
此為不雅及騷擾留言帳號
其他
篇名:
惜福在大學時所做的報告
作者:
惜 福
日期: 2011.09.10 天氣:
心情:
荀子「禮」論與其政治思想的關聯
摘要
個人沒有「禮」,則生活失去準則,難以適久延存;事業沒有「禮」,則失去進退揖讓之方,難以擴展成就;國家沒有「禮」,則失去法度紀綱,難以穩固安寧;一切人事都必需依循於禮。「禮」在積極入世、關懷現實的荀子思想系統裡,有極重要而崇高的地位。荀子論「禮」,重視禮的社會功能,也因此常與政治有所關聯,禮究竟有何作用?而荀子如此重視它!荀子所言之禮,其本質及來源又如何?在荀子政治思想中,如何去實踐?都是本報告論述之核心。
關鍵詞:性惡說、荀子、禮與政治思想的關聯
一、 前言
荀子視人之「性」為自然本能,而「性惡」所言之「惡」是在社會群中才產生的,事實上指的是社會「偏險悖亂」的現象,並非「性」本身就是「惡」,「性」如何導致於「惡」?又如何成「善」?關鍵就在於「禮」。在荀子的思想體系中,禮不但是行為的準繩,也是一切規範的總稱。
二、 荀子對「禮」的論述
(一)「禮」的涵義
「禮」的初文為豐或豊,最早是一種與祭祀有關的盤器,用以裝盛祭品;然而,荀子所言之「禮」,已經不只是形式上的禮文,更非宗教意義的迷信崇拜。在<禮論>中,荀子確立了「禮之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 …三者偏亡焉,無安人。故禮,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荀子在<天論>中,把天視為自然現象,無關乎治亂,但在<禮論>中卻不排斥敬事天地,正是從「不忘本」的人文意義上去看待祭祀,而非宗教儀式中的祈求福佑。
又<儒效>提到:「行法志堅,不以私欲亂所聞;如是可謂勁士矣。」顯然將「法」當作個人修身的準則,此處的「法」與荀子的「禮」,都包含個人修身的繩墨,意即與「道德」有關聯;至於與賞罰律令攸關的「法」,荀子書中往往以「刑」字替之,因此,荀子寓「法」於「禮」的禮學系統,與法家一斷於律令、鑽研政治手腕,以達君王目的之「法」,不可混為一談。
(二)「禮」的起源
荀子欲以禮為中心,建立平治的社會。故其說禮,自然由「效用」而追溯「起源」;著眼於社會政治,由「聖王之治」論及禮的起源,謂:聖王所制定以界清人欲給求之度量分際者。亦即:禮乃聖王所訂以順導人欲。
禮起於何也?日: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必不窮乎,物必不屈於欲。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禮論篇)
主體上,「禮」起源於人之有欲而必予以節制順導,這是就禮的效用推究其必然之成因;美善的法度不是一手一足所能制作,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是歷代聖王運用智慮,逐漸改進,累積而成的。<君道>:「不知法之義而正法之數者,雖博,臨事必亂。」人類是非曲直的價值觀念,是由歷史文化累積而來;法數歷時而有因革,而法度的義理精神卻是呈現歷史文化精髓而累世不變的,因此,荀子的禮,既是因於人之有欲,乃聖王所設立,更是生根於歷史文化不斷的累積之上。
(三)「禮」的作用
1. 分辨與合一
禮者,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者也。(富國篇)
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使有貧富貴賤之等。(王制篇)
從人之欲,則執不能容,物不能贍也。故先王案為之制禮義分之,使有貴賤之等、長幼之差,知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載其事,而各得其宜。(榮辱篇)
分是禮的主要作用。<樂論>講到:「禮別異」,分正是禮所以別異也。禮有「分」的作用,使得人倫關係可以「別」出親疏尊卑,也畫定了進退舉止的分際和界線;禮有「分」的作用,是以使得個人才德有知愚、能不能的分別,進一步使人各就適當的職業、地位,而人盡其能;禮亦因有「分」的作用,進一步達成獎善懲惡,使人以身分之別,從而調適物質慾望,荀子所言之「禮」範圍既廣,其所言之「分」亦涵攝倫常的分別、社會地位的分別、才能的分別、社會的分工分業、及政治上的分職… …等類別。
一日之所需,百工斯為備;人的社會,是群居的社會,<富國>:「百姓之力,待之(聖君)而後功。」又有<富國>:「有分者,天下之本利也」,以禮分辨,正是社會所以和一、富強的基礎。
2. 養欲與給求
人如何處理自己的慾望,依荀子所說,則是禮的另一種功用:養。就欲望的處理而言,「分」只是消極的作用,「養欲」始為積極的工夫。單憑「分」,尚不足以達到全善的境界,必須再從「養欲給求」上著手才能稱備。<正名>不云乎「雖為守門,欲不可去,雖為天子,欲不可盡。」禮的目的在於止爭息亂,為達正本清源,「養人之欲」,以「給人之求」,使「欲必不窮乎物,物必不屈於欲」,冀求欲望與外在物質能供需平衡,不因社會整體資源的短絀使欲望無從滿足,也不使欲望的發展造成社會的整體資源有匱乏之虞。
3. 節情與制文
荀子認為「至備」之禮,含有情、文二部分,二者兼顧、相為內外表裡,且並行而雜、相輔相成,才是禮之中流。至於偏向「情」、或偏向「文」,未能「情文俱盡」者,都只能算是次級的禮。荀子言「禮」,以「情文並重」為原則,「立中制節」是禮所具有的本質。
禮能夠「節情與制文」,藉著表現於外的文,用以節情、達情。情有餘,則文飾以損之,情不足,則文飾以益之。
荀子在<禮論>以「人倫痛極」的「三年之喪」為例,說明了文飾與粗惡,聲樂與哭泣,恬愉與憂戚,這兩種相反的情感在喪禮中交互替代、兼而用之,正是藉著「斷長續短」的損益作用,使夫哀毀骨立的君子「送死有已,復生有節」,至於「彼朝死而夕忘之,然而縱之,則是曾鳥獸之不若也」的不肖子,喪禮文制的執行,能夠使其「制節以成文理」而有個起碼的體統,如此,那些「愚陋淫邪」之人,才能和大家「群居而無亂」。故禮論篇云:
其(喪禮)立文飾也,不至於窕冶;其立粗惡也,不至於瘠棄;其立聲樂、恬愉也,不至於流淫、惰慢;其立哭泣、哀戚也,不至於隘懾傷生,是禮之中流也。
可見荀子既講求禮的「立文以節情」,同樣也重視「稱情而立文」,立合乎人情之文;在喪禮中代表親疏之別的喪服,便是根據親屬內心親重不同的哀情所制定的隆殺禮文啊!故「稱情而立文」立中制節,所稱達的「情」,應當是指人為損益、合於禮義的「情」,而非原始肆縱之情欲。
三、 荀子「禮」論對其政治思想的影響
(一)、「禮」所規範下的「君職與君道」
君主治國必先修身,荀子以為禮乃聖王所定;能夠掌握「百世不易」的禮情而訂定「因時邅遞」的禮文,使達到「貴本」、「親用」者方為聖王;如此的聖王並非每一位為人君者都能做到,因此,即使達不到聖君的崇高,君王也應執禮、隆禮、行禮、用禮,使自己的德行符合禮的精神,使自己成為百姓的模範,正猶如禮是百姓的規範一樣。
請問為國?日:聞修身,未嘗聞為國也。君者,儀也;民者,景也;儀正而景正。君者,槃也;民者,水也;槃圓而水圓。(君道篇)
君人者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好利多詐而危。(天論篇)
荀子持有「尊君」的政治思想,與其論禮有關,禮分出不同人的身分地位,君既為人上,自有居其位所應受的尊崇。但荀子所尊的君,並非同於法家「君也者,勢無敵也」的專制之君。君之所以受到尊崇,乃由於其「德行合禮」足為民的榜樣,自然而然受到尊敬。「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大略篇)在群治的社會中,君雖居於統攝之位,然君亦有居其位而應行的分宜,必須安民、愛民,尚賢使能,為百姓興利益、謀幸福。
(二)「禮」在政治主張中的實踐
1. 教善與養民
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 …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後出於辭讓,合於文理,而歸於治。(性惡篇)
凡古今天下所謂善者,正理平治也;所謂惡者,偏險悖亂也。(性惡篇)
古者聖人以人之性惡,以為偏險而不正,悖亂而不治,故為之立君上之勢以臨之,明禮義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罰以禁之,使天下皆出於治,合於善也。是聖王之治而禮義之化也。(性惡篇)
心之所可中理,則欲雖多,奚傷於治?心之所可失理,則欲雖寡,奚止於亂?(正名篇)
知慮所以能成為導欲、節欲的動力,在於心以禮義作為價值的判斷,而落實於政治則訴求於「教」善,以師法、禮義來化性起偽而趨於善,藉著教善來養人之欲,使人欲能適處,並且進一步利用人欲因勢利導,藉著以人之所欲為「賞」、人之所惡者為「罰」的制約方式,發揮政治作用中「教」的充分實效。
以人之情為欲多而不欲寡,故賞以富厚,而罰以殺損也。(正論篇)
賞罰是去亂致治的一種切要方法,行賞,則人人皆勉為善,罰行,則人人不敢為惡。為政者利用人人欲富厚之心理,遂以富厚為賞,以鼓勵人之向善,利用人人之不欲殺損,遂以殺損為罰,以阻止人之向惡。荀子講究人心的知慮怍用,而賞罰的目的備,仍在建立人心與禮義之間的聯結反應,使人心的知慮一於禮義之中衡;發之於「能」則是使人的行為與禮義主體相應相成,並行不悖。因此,賞罰在荀子學說中,應歸於教善的方法,與法家利用為建立權勢的手段是不同的。
2. 富國與治群
荀子的政治思想主要在以禮治國,治國則以富國裕民為首要。
君者,何也?日,能群也。能群也者,何也?日,善生養人者也,善班治人者也,善顯設人者也,善藩飾人者也… …四統者俱,而天下歸之,夫是之謂能群。(君道篇)
能實行四統而治群,便可以為王。沒有財富,則無以生養;沒有財富,則無以顯設繁飾。生養所需的,以人民的財富為主,班治顯設藩飾所需的,以國家的財富為主。(富國篇)
富國之道在藏富於民,民富則國富,民貧則國貧。荀子認為富國端在裕民,而裕民之要在節用。荀子所欲建立的社會平等並非齊頭式的平等,而是有貧富差別、階層不同,「等貴賤,分親疏,序長幼」,「無德不貴,無能不官,無功不賞,無罪不罰,朝無幸位,民無幸生,尚賢使能,而等位不遺」,只要有真才實學,克盡職分便能出人頭地的立足點平等的社會,也就是書經上所謂的「維齊非齊」的社會。
雖王公士大夫之子孫,不能屬於於禮義,則歸之庶人。雖庶人之子孫也,積文學,正身行,能屬於禮義,則歸之卿相士大夫。(王制篇)
依循禮,荀子所言之「富國」從裕民養民做起;民生的富足,依循禮而統攝出止爭致治的純善社會,禮既界清社會中的各階層職分,禮也保障了不同階層之間流動時的社會秩序。
3. 王霸與議兵
禮義是荀子政治思想所依循者,而王、霸的最大區別就在於行不行禮義耳。王天下者,其君臣皆為言行合於禮義的「義士」,所宣布於天下的刑法,都是合於禮義法度的「義法」,君臣一心嚮往的都是合於禮義志向的「義志」。
荀子贊成議兵,是因為「兵者,所以禁暴除害」,起於仁義的動機,痛惡人之為害為亂,故主張以兵平治之。荀子以愛民循理為本,以附民為用兵之要,其所謂之「兵」,終究仍是為了推行禮義之實質耳。
四、 荀子政治思想的特色
(一)、荀子與孔、孟政治思想的異同
若究竟荀子政治思想上異乎孔孟而足以言之為特色者,則應歸之於其「禮」所擴充而成,「禮」所經綸為社會政治一貫體系的「禮治思想」;而禮亦應成為其政治思想的中心點。孔子在政治方面所說的禮,強調內在化而為,禮德的禮,孟子承之,還一步直接列為「四端」心性之一,將禮說成「恭敬之心」、「辭讓之心」,禮義雖連在一起,然同為心性之善,而非形式節文的這一面。荀子所言之「禮」,實佔有極大部份的外在形文,是一種政治組織的原則與工具;荀子以禮分來達到群體社會的和諧無爭,以禮節使「人欲」得以適養,在「給求」上定出舉止合誼的標準,禮節更使得人的哀喜兩極之情「必須」適當發洩,並且使得「心術不軌」的人在禮的規範下能夠有起碼的道德要求。
(二)、荀子的「禮法」不同於法家之「法」
荀子的「禮法」是聖王「積思慮、習偽故」,參照歷代聖王累積下來的成果去擬定的,並非全權由君王一意決定,跟<管子,任法>:「生法者君也」有不同的意義,更與反對歷史文化價值觀的約束,將一切歸之於現實政治權力支配的法家是截然不同。再者,關於「法」的實施,法家不認為良法須在君子之下才能推行,而將「人」從屬於法之下,「法」為主而「人」為客;荀子卻以為「有治人,無治法」,倘若沒有賢能之人,徒具禮法是無法成治的,此又與法家格格不入。
五、 結論
荀子以其關懷人生的精神,加上本身性格講究實際使然,在其政治思想上,除了提出理想世界的藍圖外,又本著具體實際的「禮」拓展成禮治經綸的社會,在其禮的規範下所主張的教育治善、富國養民、安民利民、乃至王霸議兵等君道君職,藉著「禮」所具備的「分、養、節」等作用,達到美善、合一、無爭、衣食無憂… …理想社會似乎不再是那麼遙不可及。
在往古與天相爭的人類文化史上,先民奮鬥流下血汗、播灑智慧而走過的痕跡,包括了自然資源的利用、群體社會的建立、人倫制度的規模等遺澤遺訓,荀子藉著「禮」來承延它,也藉著「禮」來茲勉人們慎始敬終、不忘本,更進一步藉著禮彰顯了先秦孔孟以來,對道德主體的肯定。
禮由外在而形上的總體作用,正是荀子所據之以架構其政治思想者,禮是荀子政治思想的中心;荀子以為禮情固不可廢,然禮文亦有其必要;對禮文的絕對注重也因此成為孔孟心性禮之外,荀子禮論的最大特色。這正是荀子禮論與政治論不可分之處。荀子談禮,是不離開人情的,成全適當合理的人情,該怎麼做?人君為製禮之人,除了清明無蔽之心外,實際上,斟酌人情,需要人生經驗智慧的累積,除了取決於自身,還必須效法於先澤;因此,禮是擺不開歷史文化的,所以,荀子談禮,根本上亦有別於法家。禮治社會的追求,正是荀子政治思想特色之所在。
六、參考書目
1.《荀子集解》王先謙 台北、藝文一九七七年
2.《荀子集釋》李滌生 台北、學生一九八六年
3.《荀子學說》陳大齊 台北、華岡一九八一年
4.《荀子成聖成治思想研究》劉文起 高雄、復文一九八三年
5.《荀子政治思想研究》陳正雄 永和、文津一九八三年
7.《孔孟荀哲學》蔡仁厚 台北、學生一九九○年
8.《名家與荀子》牟宗三 台北、學生一九九一年
9.《學術與政治之間》徐復觀 台北、學生一九八五年
10.《先秦政治思想史》梁啟超一飲冰室專集(二) 北台、中華
11.《中國政治思想史》蕭公權 台北、聯經一九九二年
12.《儒家與現代中國》韋政通 台北、東大一九八四年
13.《教育心理學》張春與、林清山合著 台北、東華一九八九年
標籤:
瀏覽次數:
123
人氣指數:
903
累積鼓勵:
39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檢舉原因
此為詐騙帳號
此為廣告帳號
此為援交帳號
他未滿18歲
此為不雅及騷擾留言帳號
其他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給本文貼紙:
得到的貼紙
得到的貼紙:
給本文貼紙
本日記尚未得到貼紙
2005年,青春時期的憂懷~~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惜福初發菩提心願的 起步 ~~
住戶回應
時間:2011-09-10 10:31
她, 50歲,桃園市,醫療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