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2292973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教養,從生活體驗中開始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追星星的司機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懂得孤獨,才懂得親密
作者: 日期: 2014.07.04  天氣:  心情:
【因為想對自己好,所以才去旅行】

不管是散心或是逃避;
無論是想創造更多回憶,或是亟欲遺忘掉某些記憶;
不管是感到疲倦或慶賀……每每遇到這片刻,心裡總會浮現:
「啊,是該去旅行的時候了。」旅行,是一種對自己的好的對待。

即便當時目的是驚慌失措地想要逃離某地而抵達另一個地方、
即便當下再如何不忍卒睹與滿目瘡痍,但在離開的時候,總是懷抱著他日歸來時可以再好起來的想望。
旅行不能幫人解決問題,但卻可以給了喘息的空間,
在日常與日常之間、精疲與力竭間隙,讓人有機會大口呼吸。
即便只是短暫,但常常卻成了是保命的仙丹。
所以,每當隔一段時間之後,就會想要出去走走,就像是一種身體的本能反應。

一直覺得旅行跟愛情很像。
它們都不是生命裡的必須,不像是空氣、陽光或水,人體並不仰賴它們活著,即便缺乏了,也不會因此困頓。
然而若有了,卻會使得生命更有滋味。
旅行可以藉由陌生事物、不同文化以及語言的刺激,讓人得以從日常規則的生活中脫離,
用一種新的眼光去看待世界,然後獲得新的養分,最後再經由這些經歷發現新的自己與可能;
愛情也是一樣,每一回的認識一個新的人,不僅僅只是探索對方,
更會從相戀的過程中加倍去發掘出以前所不知道的自己,「原來自己談了戀愛會變這樣」說的就是這件事。

雖然旅行跟愛情都不是必須,但能夠擁有都是一種幸運。
這也是它們的共通處。

不過,旅行跟愛情還是有一個根本的差異,就是:
旅行是一個人就可以完成的事,但愛情是一個人無論如何努力,都成不了局。
任何事都包含著運氣,都需要天時地利,但比起愛情的不可測,
旅行卻是可以計畫得來。這也是旅行的魅力之一。

旅行時,會花許多時間在走路,然後觀看,而在很多時候,旅行也光是這樣就足夠。
不用一定去哪個地方、也無須非要尋找某個景點,單單只是在一座不熟悉的城市裡漫步,
即便沒有旅伴,單單跟自己對話,就可以有新的獲得。
找路,也找回自己;迷路了,就收獲一些風景,不急迫、不急於,用最適合自己的步伐前進。
不在意他人的眼光,先學會凝視自己;想著要對得起一個誰之前,先給自己交待。

我試圖用自己的角度去看這個世界,在城市裡漫步,然後把它寫出來。
說到底,我並不是想要大家在這本書裡得到實用的資訊,而是可以獲得關於一座城市、一次旅行的不同想像。
就像是愛情一樣,不用努力去模仿別人的,而是要去愛出自己的。

旅行沒有一定要怎樣不可,只要是讓自己感到舒適了,就是好的旅行。
愛情也一樣。

最後還是要不厭其煩地一再提醒,如果現在身邊沒有一個誰可以牽手,
至少你還可以擁有旅行,請記得還有可以對自己好的方式。
也請不要忘記,自己還能夠擁有一種幸運,不是一無所有。
至少你有自己可以對自己好。


祝 好。

——節錄自《最美的抵達,最近的遠方》作者序


--肆一

http://poetry.goodmood.cn/a/2012/0323/0_445998.html



懂得孤獨,才懂得親密


若以修行角度來說,人生前半輩子的時間,我們的心都攀於外在的環境、人、事物,

較少時間將心放在自己身上,如果能找到心裡的家時,心就能安頓;

因此,女性往往較男性學佛者較多。另外,也因女性較早意識到心靈上的渴求,
男性要察覺到「心裡的家」的需求,大約在五十歲左右,因為他們還經歷人生另一階段,
就是約在三十五至五十歲的工作生涯的高原期。
所謂高原期,就如同高原般又高又平,維持在某個水平狀態,往上升高的機會不多,
但人往往會滿足於此狀態,等到五十歲以後,當事業有成,但內心卻空虛,
此時才會意識到要尋覓心裡的家,這個時候正是學佛的契機。

男性也需要心理上的親密,但往往選擇外遇來滿足,但外遇了一次或幾次後,
到頭來還是會問:「真正要尋找的是什麼?」因此,我們常可在週遭朋友中發現,
女性常常是走在男性的前面,去引導著男性成長。

什麼是親密的感覺?我對親密的定義跟過去不太一樣,
多數人會把親密定義成生活美滿、你儂我儂,彼此心情分享,尤其對女性來說,………
分享的感覺很重要,男性則不然。西方人對親密感的研究在近年來從生理上轉成心理上,
有一個最大的關鍵就是對自己能不能親密,它無法清楚地定義,但有一個必備的條件,
就是當心安於己上,有滿足之感,這滿足感是無法言傳的,到任何一個地方,
都能很安定、無恐無懼,跟別人相處會很平和、體會深刻。

我特別強調「深刻」這個部分,是因為當自己與他人有親密接觸時,心裡自然卸下防衛,
別人將會清楚地感受到,自然將他自己武裝卸下;能產生較深刻的接觸,
是因為你心裡的自足、肯定,所以在跟別人接觸時,比較沒有比較、分別。

當一個人發現沒有親密感覺,相對的會覺得是寂寞,尤其是心無所緣、無所安放、不知所措時,
如同小孩常掛在嘴邊:「好無聊哦!」但做父母的總覺得忙碌、時間不夠用,怎麼還會感到無聊。

其實小孩子不知道那是寂寞不是無聊,接下來的動作,他們可能去拿手機找朋友聊天、打電動,
看電影,上網路聊天室等各式各樣的活動,很自然地找事做,因心必須要有所緣、有著力點,若無便會心慌。

不要逃避孤單寂寞
我曾讓學生做個實驗,一天之中什麼事都不要做,看看會是什麼情況!
結果他們大概半天就放棄了,覺得很無聊、無所事事。
就如大人發生外遇情形一樣,因為心無著力點,這時若有一對象,心就著眼在那個對象上。
其實,這時若能誠實面對內在,你將曉得什麼是寂寞的感覺,腦子亦會出現「我好寂寞哦!」的訊息;
此時,若不要勿忙地走過寂寞,你的心會開始往內尋找,尋找如何處理寂寞?
什麼才能真正滿足內心?所以寂寞是一個機緣,讓自己看到自心常常是攀緣其外的,無法回到自己身上。


這樣的寂寞狀態與親密有什麼關係呢?因為唯有經歷寂寞,面對並接受它,
到自己允諾;擁有寂寞的時候,會發現此刻不再寂寞,因為已轉換成孤獨,
孤獨對人而言是非常正面的,就是能單獨自己一個人,心放在自己身上,沒有慌張恐懼,相對地有滿足感。

我曾有一次經驗,走在路上散步,心裡就是不安。
一個人的心要安住,必須要安住在某處,當時我就想我的心要放在哪?
首先,想像將心放在家,但還是不安;放在學校,還是沒有用;
再把心放在農禪寺大殿,但還是不行;
隨後,再把心放在我打坐最多、渡過最愉快時光的的地方──紐約象岡,依然不行。

我注意到跟我關係密切的地方,都不能讓我把心安住,心裡想著,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這時從路燈下走過,看到自己的影子與燈光重疊,突然得到一個靈感,應將心放在此時此刻,
因此,走著走著,將注意力放在走路的感覺,體驗當下的感覺,發現心真的安住下來。
那次經驗給我很大的體悟,心是安住在每個當下,放在自己身上,不是在事情或外在的環境。
回頭再看看以前的經驗及打坐的過程,慢慢發現人們對於孤獨這件事有很大的誤解。

孤獨讓人沒有防衛
孤立、孤獨跟親密有什麼關係?孤獨跟親密其實是同一件事,孤獨能使自己與自己更親密,
當自己有能力跟自己親密,才有能力跟別人親密。其實,愈能孤獨者,愈能融入人群,
一個人帶著孤獨跟別人建立關係,那個「我」像大海一樣無邊際,一個人心裡自足,
沒有防衛,自然能輕鬆進入別人的世界,別人也可以自然進入你的世界,
不會停留在表面上的角色寒喧或是點頭之交。

有一位學生看起來清新脫俗,他的處世態度也如其人,所以他想做些改變。
就在他碩士論文口試之後,就要上山準備出家,
我跟他說:「對於你出家的決定,我衷心祝福,但有句話要叮嚀你:
『出家是大丈夫的行為,你應是為了大眾而出家。』」他當時愣了一會兒,
才說:「老師,我會記住。」出家及紅塵在一般人的觀點是截然不同,但在我的眼中,
卻跟親密與孤獨一樣是一體二面,一個孤獨的人要學著跟別人更親密,在生命的深刻處,
與人相遇、分享;就像出家人要能夠入世,才能化世,而化世,又必須以出世為基礎。

我曾經陷在孤寂裡,甚至有厭離之感,但我運氣很好,女兒幫了我一個忙,
那段日子,她送了一張書籤給我,上面有幾句話,我常帶在身上,看看上面的字,
提醒自己,是那麼寫的:「心如大海無邊際,廣植淨蓮養身心,自有一雙無事手,為做世間慈悲人。」
她那時才上小學,這書籤是她自己做的,平時個性很粗線條,居然做出這麼細膩的書籤給我。

從親密的需求,到認識真正的孤獨,之後自己能怡然自得,
與別人接觸時能深入別人的內心世界,到別人也能深入我們的世界,
這是一連串的學習歷程,也是修行必經的路。
本文摘錄自《親密、孤獨與自由:關於人生的25道習題》


http://www.sns104.com/forum/thread-190313-1-11.html

標籤:
瀏覽次數:33    人氣指數:33    累積鼓勵: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教養,從生活體驗中開始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追星星的司機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