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前日記)... 浸水營古道西段由於被大漢林道截成許多段,現在留下來的痕跡並不多,目前僅有從崁頭村上到老歸崇聚落北方那一段還很完整,這還是拜最近幾年水底寮與新開社區的有心居民們一起努力整理出來的成果!而其他的部分則有清朝時代的大樹前營盤址、以及清朝與日本時代都有利用過的大樹林駐在所遺址,據說要分辨是清朝時代的駁坎或是日本時代的駁坎可以從疊石的方式來判斷,清朝時代的疊石方式多為人字型;而日據時代的則為一字型,這要不是曾經跟過岳界前輩林古松與楊南郡兩位老師一起來探察這裡,我還不會知道原來疊石也是會透露秘密的呢!
回憶起第一次正式踏察浸水營古道,就是跟上面兩位登山前輩與台大登山社一起努力的,那已經是1992年的事情了,那時候的古道還完全埋沒在荒煙漫草中,我們整整花了三天的時間,從現在的古道入口(大漢林道23.5公里處)經過浸水營、古里巴保諾、出水坡、姑仔崙走到加羅板部落,這期間的艱辛實在是難以形容,但也讓我從此墜入了古道探勘的樂趣,那是一種走在歷史中的感覺,煞時之間自己渾然也成為了古道上曾經出現過的排灣族勇士、亦或是拉著牛車緩緩越過中央山脈的平埔族人,尤其是看到文獻中曾經出過的浮築橋、階梯、坋土牆、神社、燒炭窯等證據時,每個人心中激動的難以自己,究竟那是我們出生前就已經擁有或發生過的事情,但大家竟然可以在幾十年甚至是百年後實地去觸摸、去感受、去聆聽每一塊石頭、每一個酒瓶在訴說著故事,我想這就是古道探察過程中最特殊的一種情感投入與心靈收穫吧!(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