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2035647
 結婚是墳墓請勿進入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奢侈稅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轉貼:健康的冰凍檸檬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轉貼:「老的成功」?
作者: 結婚是墳墓請勿進入 日期: 2013.09.27  天氣:  心情:
如何「老的成功」?5件你現在就該做的事


老,一定會病?一定會弱?老,怎樣才能更好?老,可不可以預防?新老人醫學開始用一種全新的角度看待「老」這件事。到底怎樣才能老的成功?老,當益壯?
想到老,好像必定跟著殘障、病痛、死亡等負面聯想。難道,老年生活中沒有光明、正面的可能?
傳統醫學以為,遺傳基因、器官自然老化等生理因素,是決定人類怎麼變老的主要因素。但是,新老人醫學卻強調:生活方式,以及其他心理因素,才是影響老人健康的關鍵所在。像所有疾病一樣,「老」也開始變成一種可以「預防」、可以成功經營的事情。
《老的成功》(Sussessful Aging)一書就指出:老,也可以老的成功。而「老的成功」的三個目標是:
1.預防病痛與殘廢。
2.維持腦力與心理功能的正常運作。
3.不斷對社會有貢獻,保持人際關係,積極參與生活。
新老人醫學的流行是相當晚近的事。1987年《科學》雜誌一篇文章提出,老人醫學除了研究疾病,更應該用積極的角度,去研究如何「老的成功」。
這個新方向,引起幾百篇文章與數十場世界老人醫學年會的熱烈討論。甚至世界衛生組織也在7個國家展開「老的成功」的全球性研究。
美國麥克阿瑟基金會的研究小組,就在這樣的情形下,由16個跨領域的生物、神經心理、社會、遺傳生化學家組成,由麥克阿瑟基金會贊助,針對不同老人做8年追蹤觀察,確定遺傳與老年健康的關係。並透過老人對壓力的反應、人腦老化的觀察等,確定生活方式對「老的成功」的影響。
4500年來,人類的平均壽命已經延長了27歲。世界上的老人將愈來愈多。但是,人類開始恐懼自己的老年,甚至歧視老年。
學者專家、政策制定者因為害怕這群「養不起的未來」,決定花大筆資源研究如何對付這群數目不斷增加的老人。卻少有人肯花時間思考,如何幫助人類正確、成功地邁入「老年」。
根據麥克阿瑟研究小組的研究,許多針對老年的「印象」,根本是不正確的「迷思」。唯有整個社會扭轉這些觀念,才有可能真正培養出一批「老的成功」的人類。
迷思1:老就會病
一般人認為,「老就會病」。但是,麥克阿瑟基金會的研究發現,老年人病痛的統計數字不但降低,病痛對老年人生活的影響也逐年下降。等到這一代注重自己健康的中年人進入老年時,情形改善得會更明顯。
今天老年人最常見的病痛是:關節炎(幾乎一半以上的老人都有的毛病)、心臟疾病(幾乎三分之一老人的問題)、糖尿病(11%)、以及各種溝通障礙:例如聽力衰弱(32%)、白內障(17%)、以及其他視力衰弱症狀(9%)。
但是,跟1960年代比較,美國血壓高、膽固醇高、吸菸的65-70歲老人數量,已大幅減少。追求能夠獨立生活的尊嚴(不靠別人而可以自己吃飯、購物、打電話、讀寫等),是所有老人的夢想。根據94年的調查顯示,身體機能完全沒有殘障的65-74歲美國老人,已經超過89%。台灣,卻只有50.3%的老人,認為自己可以獨立生活。
儘管自然衰老遲早帶來不同程度的病痛,但正確的生活方式、社會對老年人的看法、政府的政策,都比病痛對老人的健康更有影響。
迷思2:老人無法學習
一般人認為,老年人因為腦力衰退或意願低落,都是無法學習的一群。
根據實驗,人類的歸納推理能力與空間方向感兩項認知能力,會隨年紀增加而有衰退的現象。但是這兩項能力都可以透過訓練而有明顯而持久的改善。
根據《老的成功》這本書研究,維持腦力健康的方式有三種:
1.頻繁的身體運動。
2.健全的社會支援體系。
3.對自己處理生命的能力有自信。
每種方式都可自主控制,也可在年紀大了以後,藉由訓練增強。此外也可使用列清單等方法,來補強短期記憶力的減退。
新科技的發展一日千里,在某些事情上,年輕人將成為老年人的老師,老年人對此也要調整心態。
當然,今天各國的教育政策,更該開始推行「終身學習」的教育體制,讓每個人在工作生涯中,隨時都有重新學習新技術與新科技的平等機會。
迷思3:積非已成是,一切都太遲了
人常掛在嘴邊:我年紀都這麼大了,壞習慣已經養成,來不及改了。這絕對是個錯誤的觀念。只要我們開始改變行為模式、生活習慣,不管年紀多大,立即就可以大幅改善身體功能,降低健康風險。
自然的寬恕大量,真是非比尋常。各種研究都顯示,培養健康習慣,永不嫌遲。戒菸、健康飲食、運動等等,只要一開始,健康狀況就可有所改善,從「自然變老」的宿命中,轉變出「老的成功」的新生命─帶著健康、活力、生命力,迎接老年。其中一個最明顯的例子,就是X徵候群的改善。
老人醫學專家針對過胖中老年男性,最近創出「X徵候群」一詞,就是由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膽固醇、三酸甘油脂),以及高胰島素(所謂老年糖尿病)所引起的心臟病變。這類病症最直接的原因是體重,而非年齡。
因此,只要減少10%的體重,心臟病風險馬上明顯降低。
可見,隨時改變生活習慣,對健康都會產生正面的影響。
迷思4:一切都是命,老年健康靠遺傳
基因對一個人是否老當益壯的確有相當程度的影響,但是研究證明,大約只有3成的老化現象,是由遺傳決定。另外針對瑞典80歲雙胞胎的研究顯示,只有一半的心智退化是受遺傳影響。而且,年紀愈大,遺傳基因對我們身體的影響愈小,環境與生活方式的影響愈大。
肥胖、焦慮、高膽固醇與心肺功能的退化,跟遺傳的關係都不太大。我們如何生活、在哪裡生活,對器官(心臟、免疫系統、肺臟、骨骼、腦、腎臟)才有決定性的影響。
各種科學證據都指出,老年的健康,責任在自己身上。
若想保持老年體能,生活方式是最具影響力的因素,其中持續不斷的運動習慣是最關鍵的因素,正常社交對身體健康也有關鍵影響。
迷思5:老年性趣缺缺
「老年生活」聽來就是無所事事,既不能激烈運動、又不能過度享樂。連人生基本需求的性生活,都被視為沒有需要或不好意思。
研究證明,老年人的性活動的確減少,但是也有極多例外。這類活動的多寡深受文化習慣、健康狀況,以及是否有適當的性伴侶所影響。
迷思6:老了就是沒用
認為老人對社會沒有貢獻,最大的錯誤在於:
1.衡量貢獻的標準有問題。今天社會對許多有貢獻的活動,不但不付費,更不給予恰當的認可。今天社會只認可有收入的工作,對於沒收入的工作就認為是社會負擔。往往忽略扶養社會下一代、維持家庭、照顧家中生病或殘障這類不創造收入的工作,對社會的貢獻。
2.工作場所對老人不公平,尤其是在待遇方面,而且因為要讓年輕人出頭,企業還有強迫退休制度。強迫退休後,社會又要責怪老人光領錢、不事生產。研究小組指出,老人不能工作,主要在於工作方式不夠彈性,大部分有經驗的資深工作者,只要工作時間與方式有彈性,對組織可能有莫大的貢獻。
3.數百萬有能力、有意願的老人,都願意對社會有貢獻,不論是否有收入。一項美國的調查指出,50-59歲的人,幾乎一半都會希望自己可以有個工作做;60-65歲的人,則有三分之一希望自己有工作。老年生活最難過的關卡,就是被迫「放手」。放下工作、放下年輕時喜歡的活動、放下許多年輕時的關係。
放下後怎樣維持跟社會的關係?怎樣持續讓自己從事一些有意義、有目標的活動?是人生後半段路程思考與規劃的重要課題。
研究顯示,跟親友維持健康的關係,是影響是否長壽最具關鍵的因素。怎樣讓老年人覺得有自尊、有價值,是老年健康與生活品質的關鍵因素。
預防老化的生活習慣
1.節食比運動更有效
最近一項實驗證明,生活習慣的改變對於非遺傳性疾病,有決定性的影響力。一項實驗針對老年人進行9個月的節食減肥(減輕10%的體重)與有氧運動減肥活動,結果顯示兩種減肥方式,都對降低血壓、血糖、胰島素、血脂有效,受試者罹患血管病變、心臟病的比例也都降低。其中,節食減肥計劃的效果,大於運動減肥的效果。可見只要改變生活方式,就可以改善自然老年病痛。
2.保持運動的習慣
所有人都知道,運動增強體能,而且還可以替代抽菸等不良習慣。一項針對4萬名過了更年期婦女所作的7年研究顯示,常運動的婦女死亡率比一般少2成。運動愈頻繁,死亡率愈低。
運動,不見得是激烈的運動,像保齡球、高爾夫球、輕鬆運動、園藝、散步等都可以,重要的是,維持不斷的運動。許多人以為,過度運動會造成關節壓力而導致風溼。事實上,適度的運動不僅不會傷害關節,還可以消除風溼引起的疼痛與障礙。今天,許多醫師已經把運動當成治療風溼的處方。
3.蛋白質攝取不可少
運動所消耗的能量,需要飲食補充,老年人所需的熱量比年輕人少很多。但是老年人所需要的蛋白質,卻比年輕人多。不管是魚、雞,還是乳製品,老年人至少應有12%的熱量來自蛋白質。
4.專心記憶身邊每件事情
除了身體以外,強健老年的心智能力也有辦法。老年人心智比較明顯的退化在於處理訊息的速度,以及對某些事的記憶。
老人反應的確比較慢。若是把人類認知的過程,想像成上億個腦細胞組成的網路處理資訊的過程,當腦細胞老化,某些網路的聯繫就會中斷,傳遞資訊就需要繞路,反應自然比較慢。
另外,老人對具體事物的記憶通常較差,像名字、地點、數目等,所以常看到老人家絞盡腦汁想名字的景象。但是另一種維持日常生活運作的記憶,例如回想往日舊事,老年人的能力跟年輕人一樣好。
而且,老年人記憶的條件也比年輕人複雜。年輕人可以一心多用,邊聽音樂邊唸書,一旁還開著電視,。老年人比較容易受干擾,無法過濾同時來的刺激,不容易集中精神。所以只要一次做一件事,就比較容易集中精神。
5.別與社會脫節
保持自己跟社會的關係,是維持心智能力的關鍵。例如高雄「長青學苑」的學員康蘇紫荊,今年70歲,學起電腦來還是很帶勁,架網站、上網訂車票、下載資料,熟練的程度不輸年輕人。
也有人從事志工。周先生從軍隊退役後,還曾在建築工地幹過活,4年前台北醫學院附設醫院設立志工隊,周先生便加入志工的行列,如今他已經80歲,仍然在協助應診的病患。此外,如果市政、宗教、教育以及環保等團體,提供適當而方便的管道,讓老年人參與,對雙方都有助益。
政府的角色
事實上,除了個人努力之外,政府的政策也對未來高齡社會的銀髮族有幫助。日本政府的政策或許值得參考。一些大學教授退休後,都會被指派到另一個比較不專門、輕鬆的工作。
日本政府也提供企業經費,鼓勵企業雇用從其他大企業退休、55歲到64歲的老人,企業重新雇用60歲到64歲已經退休的員工,也可獲得政府補助。
另外,日本還有「銀髮人力中心」,協助老人尋找有收入或志願的工作。這個1975年開始的志工服務團體,到1985年在日本國會立法下,獲得政府固定補助。「銀髮人力中心」的目標,是鼓勵健全、有意義的老年生活,鼓勵老人參與社區生活之外,更協助退休企業人轉業。報名老人中,有6成成功地找到工作。
「銀髮人力中心」的例子顯示,政府在老年議題上的影響力。政府補助除了教育訓練、也可以將健保基金部份移作跟退休轉業有關的訓練基金,甚至可以提供志工團體雇用老年人的補助。當然,改變勞基法的雇用法規,鼓勵雇主提供更具彈性的雇用規定,也很重要。除此之外,修改政府統計數字的計算方式,肯定女性與老人等從事無給工作對社會的貢獻,改變社會對無給工作的價值觀,更是政府的當務之急。
麥克阿瑟研究小組建議可將有給工作由每天8小時、一週5天的形態,改為每4小時一個模組、每週10個模組,以增加安排工作、計算工時與報酬時的彈性,容許老人可以有終身雇用的可能性之外,也讓年輕人在家庭與工作兩頭燒的生活方式中,找到可以彈性兼顧的方式。


這種方式不僅不會造成減少工時、增加福利的困擾,反而創造更公平、更彈性的工作條件。
每個人都會變老,下個世紀,老年人會愈來愈多,壽命也會愈來愈長,如何讓每個人「老的成功」,讓社會從這些「老的成功」的老人身上得到正面效應,從麥克阿瑟研究小組的研究調查,可以看出老年不僅不用怕,更可以用積極的方式與態度,創造出一批更健康、更快樂的「新老人」。
標籤:
瀏覽次數:430    人氣指數:6310    累積鼓勵:294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奢侈稅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轉貼:健康的冰凍檸檬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