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慳貪」是迷,悟者可修「佈施」之道;
「愚癡」是迷,悟者可修「智慧」之道;
「懈怠」是迷,悟者可修「精進」之道;
「散亂」是迷,悟者可修「禪定」之道;
「瞋怒」是迷,悟者可修「忍辱」之道;
「憂愁」是迷,悟者可修「歡喜」之道;
「毀謗」是迷,悟者可修「讚揚」之道;
「計較」是迷,悟者可修「無量」之道;
「傲慢」是迷,悟者可修「禮讓」之道;
「應酬」是迷,悟者可修「結緣」之道;
「比較」是迷,悟者可修「知足」之道;
「責罵」是迷,悟者可修「包容」之道;
「錯怪」是迷,悟者可修「善解」之道;
「自滿」是迷,悟者可修「謙虛」之道;
「浪費」是迷,悟者可修「惜福」之道;
「欺騙」是迷,悟者可修「信義」之道;
「抱怨」是迷,悟者可修「感恩」之道;
自身的環境、長久的習性,造成了我們無知的「迷妄」,故在入悟之前,我們要先出迷,要出迷就要知道「迷」在那裡,找出前因才能改變後果,來堂大眾,應在「做中學、學中覺、覺中悟、悟中行」,於「真修實煉」之下,方能了脫生死,永離惡道輪迴,千萬不可「執迷不悟」,才不致於愈修愈「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