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自古,道家講究「無為」精神,崇尚萬物回歸自然,進而能與天地合一,興衰更替四時變化,都是自然之道,最終就是「道」也就是回歸於自然。 儒家,主張以「仁」為本,按東漢許慎所著「說文解字」一書,造字原理,「仁」字拆開來看,就是二個人,由二個人的關係進而向外發展待人接物,民包物與,仁民愛物,民為本,君為輕,社稷次之的人本主義思維最終還要推己及人和道家的無為」精神可說疏途同歸。 而佛道的精義在於「因緣」, 配合「時」的發生,而產生了各式各樣的果報。在每個人三世裡即:過去無量世、現在世、未來無限世中輪迴,成佛後功德圓滿,覺悟如般若,煩腦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歡喜悲傷、五欲六觸、皆已成空皆已不存。放下一切,不回顧過往如何,惟當下即無、即空。佛教又主張:生而為人身是十分不易的果報。每個人來到這世間,都是來受報和還願兩種意義。今世的種種煩腦,有累世以來成熟果報產生,也有現世種因而現得的顯象,無論是受報或用許願還願方式來加速還報,都需要用慈悲心來佈施,並心悅誠服接受感謝各樣的善緣或逆緣。等到確實做完功課,畢完了業,才算是圓滿的人生。無論人、事、物,無論困難、無明、妄念,都只要活在當下的每一秒,趕而不急地徐徐而行,春夏秋冬、花開花落、月圓月缺……人生的旅途就會漸漸讓週遭的環境由自己的心情來轉變,把吃苦當成吃補,好好把功課做完,每天每時每刻每秒,妳都會慢幔自在而平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