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而,總是會在什麼場合見到讓人心神一動的人,
在視線裡晃動著,晃動著,直到散會離去。
幾天後,你可能忘了,但也可能會再想起令你心動的蛛絲馬跡,
然後,印象愈來愈淡,淡到你忘記為什麼會為這樣的一個人動心。
生命的能量在一次又一次的心動中被喚醒,
然後,也在一次又一次不得不的遺忘中老去。
年輕的時候,心動是一種煎熬,心念一動,總想有些行動,
不是他,就該是我,於是,生命就如此拉鋸著。
中年之後,心動是一種享受,
心念還會動,是因為這個世間總有讓人感覺美好的人,
也讓我知道,呵呵,原來自己還是這麼容易被打動。
比較不那麼計較「然後呢」的豁達其實是另一種勇敢,
既放縱又收斂,既乾脆又纏綿:
放縱的是想像,收斂的是企圖;
乾脆的是意志,而纏綿的啊,是我們細膩的心思。
大概是年紀到了,漸漸知道如何善待這顆因為生命裡做不到的事、
得不到的人而糾結難解的心,解不開就讓它解不開,只是對著它看。
對於心動這件事情,學著保持一種敏感而紓解的狀態。
有的時候,刻意延長心動發酵的時間,
然後好整以暇等待它成為生命裡極不重要的偶然,慢慢滑過生命;
一待機緣成熟,便花點心思栽育成一株奇花異果,隨手帶著上路。
我已經不太會強求想把瞬間的心動轉化成永恆的承諾;
也不再強迫著要把每一個當下複製為一生。
年輕的時候,總以為最好不動心,不是說相思成災?但這實在強人所難。
中年之後,知道自己根本不是(或者還不是)這樣有慧根的人,
便從心動的最前線退了下來,在安全的大後方繼續神經元的漫遊。
其中的關鍵是,積極與隨緣之間的調節,懂得去摸索出自己的安全閥。
王國維說:「偶開天眼窺紅塵,可憐身是眼中人。」
因為我還是相信,重複塵世煩惱或許便是凡夫俗子生命的滋味所在;
對有情世界的戀戀不捨,出自人的本能但也隱含著某種未知的福諭,
所以,我總把「憐」字改成「幸」字,在紅塵中翻騰著,自覺是一種福分。
於是,便安心地繼續心動著。偶然遇到讓人沒法兒從心所欲不踰矩的人,
就當作是一種生命的犒賞囉,畢竟,不良中年闖禍有限吧。
其他的,就遠遠地、幸福地心動著:
無所求,也無所不求;心有所動,心也未動。
|
undefin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