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對體型的理解,都不太一樣,「我們家人都很豐滿。」「最近有點水腫。」「我只是比較壯。」;有人只看體重數字,感覺自己瘦瘦的,就以為很健康。而在醫學研究上,肥胖分「皮下脂肪型肥胖」和「內臟脂肪型肥胖」兩大類。根據統計,女性多屬於皮下脂肪型、下半身水腫型的肥胖;另一方面,男性多見啤酒肚的內臟脂肪型,及肌肉脂肪型的頑固肥胖。
影響健康最大的,不只是胖瘦體重而已,還有脂肪堆積的位置。脂肪如果堆積在四肢,對於身體健康的影響還沒那麼嚴重,例如皮下脂肪型肥胖;若脂肪是堆積在內臟,導致內臟血液循環不良,未來得到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就變得很高,例如內臟型肥胖。
是否「內臟型肥胖」判斷法要如何判斷「內臟型肥胖」?須同時考量腰圍和BMI值(BMI計算法=體重公斤÷身高公尺÷身高公尺): □男性腰圍90公分(35吋)以上。 □女性腰圍80公分(31吋)以上。 □男性腰圍未滿90公分,但BMI值25以上。 □女性腰圍未滿80公分,但BMI值25以上。
以腰圍為肥胖參考依據,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男性腰圍大於102公分,女性大於88公分」算是肥胖。但這個標準到了亞洲,下修為「男性大於90公分,女性大於80公分」就算肥胖。在台灣如果以平均身高來對照,大致上腰圍就是用男性90公分、女性80公分為標準上限。
該如何正確量腰圍1.抬頭挺胸,直立站好。 2.在測量時吐一口氣,身體自然放鬆。 3.量尺要在肚臍的位置,水平圍一圈。
男女胖不同?肥胖也分男女此外,男、女性與脂肪的關係,有天生的差異。女性天生脂肪細胞數目比男性多,所以女性是比男性更容易發胖。相對來說(非絕對),女性日常活動量比男性小,這也是女性發胖的原因之一。不過,台灣男性工作壓力大、應酬多、宵夜多,審美風氣又不及女性,男性肥胖人口反倒更讓人擔憂,女性不妨也關心一下男性親人的腰圍。
從一項國人體檢資料顯示,30-39歲、40-49歲年齡組別是最容易發胖的年齡,這完全符合中國人所說的「中年發福」的事實。自己或身旁若有到了這個年齡的人士,應多注意運動和飲食,以保持良好體格。
【作者介紹】
呂紹達醫師(前長庚內科主治醫師),1980年代擔任林口長庚內科主治醫師,至今近30年專業臨床經驗。源於「幫助病人復健」的毛巾操,經呂醫師精研、演化出整套「瘦身毛巾操」,自己力行一個月瘦6公斤!
多年深研中西醫學與美容醫學,精通內科醫學、家醫科 (轉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