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閒來無事在逛知識+佛教版時,看到佛版一位不是很受歡迎的網友這麼提問……(他不受歡迎處,主要是他很愛發問修行人的弱點,不敢面對之處。)當然,也因為他的提問的確是修行者最大的詬病,甚至是「痛」!非常值得討論與省思,老師我就隨緣與他分享。 原始發問標題為:如果人人本具佛性,為何佛性到佛教徒身上就沒用了? XXXX大德開版立意甚佳,確實是個務實發問!不佞隨喜分享淺見。 《大方廣佛華嚴經》:「奇哉!奇哉!此諸眾生,云何具有如來智慧,愚癡迷惑,不知不見;我當教以聖道,令其永離妄想執著,自於身中,得見如來廣大智慧,與佛無異。」 個人觀點:眾生依緣在世,所處塵世資源皆一,本性皆一,「獨一而無二」;豈有分別??只因妄想執著不能正取;若心寂靜無垢,圓滅諸妄,與佛何異?! 生活化比喻:50位幼童一起進入一間資源充沛的幼教班學習;師資一樣,所有教學資源亦一樣,休息、學習時間都一樣……照理說,學期結束,應當一起順利晉級吧?!但是,現實的常態總是無法真正圓滿,是吧?! 主要源自塵世無明作動,乃至緣起、業因介入,致使個人在學習過程中產生偏頗,積習分別心!那顆妄動的心,才會在苦海裡不斷地翻滾、沸騰,乃至業緣隨身不斷地周而復始、永無止盡的輪迴……此乃人生之悲歌。 【以下正式回答發問者之提問。】 問:請問佛教徒生出什麼正法萬法? 答:若真行者,在「學」佛的過程中可以不斷學習著去蕪存菁、不斷地放下執心、不斷地提昇自我……把所有塵世間的學問、感受、體悟融會貫通,到最後自然而與萬法融合,不分你我、不落有無、不著取捨而落兩邊。 ※上方見解,才是不佞答文的核心精神。其實不管是佛教徒或是外道學子,試問:塵世間,有多少莘莘學子或佛子,可以真正做到--不斷學習著去蕪存菁、不斷地放下執心、不斷地提昇自我……把所有塵世間的學問、感受、體悟融會貫通?我想:大部份人還在摸索中、學習中、領悟中吧?這也是諸位大德可以在知識+佛教版相互探討之立意。) 問:如果人人本具佛性,為何佛性到佛教徒身上就沒用了?佛教徒為什麼生不出萬法? 答:承上見解。行者若有二心,則無一法可得! 問:科學家有修練嗎?佛教徒跟科學家比生萬法,誰會贏? 答:無有輸贏,難以類比。科學的特色是向外尋求證據,並推陳出新,以為眾生謀福;宗教的特色乃是向內深省,以求見性開悟,自利而渡他。 問:科學家不會前世今生,一樣會生萬法呀!科學家身上有佛性,佛教徒身上反而沒有佛性,到底誰說人人本具佛性? 答:不佞明白XXXX大德所問。科學家能生萬法,主要特性乃是動,不斷地動,不斷地創新!!因為時代的巨輪是不停地轉動,如果科學家的思維無法不斷地向前行,向前進步、翻新;當然,目前的整個科技進步就會趨於停滯不前……而行者的重點乃是:動、靜兩相要平衡!! 於事理上要動,當動則動,蒐羅情、資吸取知識、分析理路,這些行為全都需要動!也唯有動,思路才會清晰、活絡,宛如活絡之滔滔江水,容納塵世間萬理;並學習明辨何為真理?何為邪見? 而另一方面,內心的心要靜,仿若沉澱山河大地般;唯有靜,才能心無旁鶩,心才能定下來,也才能感受到法性常寂靜!真能做到動靜二相,了然不生,自然一心清淨,無塵可染,達到平等觀、真入無分別界! ---------------------------------------- XXXX大德,我們換個角度來探討您這議題。 問:如果人人本具佛性,為何佛性到佛教徒身上就沒用了? 答:緣。倘若業緣俱足,『一花開五葉,一法生萬法!』反之,一切徒勞無功…… 如果您感覺和知識+佛教版的大德無法妥善溝通,甚至是理念不合,說穿了~莫不是緣?!也就是「彼此的緣分」都未俱足!任何的互動既已經預知極有可能會徒勞無功,那麼還願意維繫這場「謔」緣?! 機緣俱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一言之下就能開悟!!「一言一重,言多無用!」 【佛都尚且只渡有緣人,境起而緣。常人呢?想攀緣???】 備註:現在許多宗教信徒,尤是佛教信仰為甚!他們就是不懂得「博學」,將佛經以外的學問都視為「世間法」,當成沒有用的「世智辨聰」而不去研習,彷彿佛法就非得從「佛經」上萃取。甚至將佛學以外的各領域之專家當作「世間凡夫」來看待,萬般皆下品,唯有佛典高…… 也因為這樣,這些佛教徒根本沒有廣義的知識與能力「審問」佛經與真理的正偽,也缺乏「慎思」的能力,更遑論「明辨是非」,因此造就不少信徒只能跟著古人的錯誤與迷信前進……(我想那位發問者應該是有很深的這種感嘆,才會這樣想引起佛友深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