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章
不 上 賢 , 使 民 不 爭 ; 不 貴 難 得 之 貨 , 使 民 不 盜 ; 不 見 可 欲 , 使 心 不 亂 . 聖 人 治 : 虛 其 心 , 實 其 腹 , 弱 其 志 , 強 其 骨 . 常 使 民 無 知 無 欲 , 使 知 者 不 敢 為 , 則 無 不 治 .
不崇尚賢才異能,使人民不至於炫技逞能而爭名逐利。不看重稀貴之物,使人民不做盜賊。不顯露足以引起貪欲的物事,使人民的心思不至於被擾亂。因此,聖人治理天下的原則是:排棄充斥於人民心中的各種成見,滿足人民的溫飽需求,軟化人民的強執趨求,提高人民的自立自足能力。通常使人民不執成見、不生貪欲,使那些"智者"不敢為所欲為。從事于無所成為的作為,即可以得到全面的治理。
【解釋】 (1)不尚賢,使民不爭:"尚賢"即崇尚賢才異能,即鼓勵人民竟相"成名",它促使社會人群分化特化,使社會偏離混沌無名態。"不尚賢"是不鼓勵社會人群的分化特化而使社會安守于混沌無名的舉措。 (2)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貴難得之貨"即看重稀貴之物,它使社會已形緊張的稀缺資源的供應更趨緊張。資源供應的過分緊張促使人民頻繁地觸犯社會通行的遊戲規則而為盜。"不貴難得之貨"就是要求統治者不去加劇資源供應的緊張局勢,不去追求需要很多的人力物力的代價才可以換取的奢侈生活。老子的把人民為盜與社會資源供應的緊張相聯繫的思想被韓非子所繼承發揮。 (3)虛其心:系統的主控中心即"心"。"虛其心"即去除系統中起主控作用的各種成見。在老子道論中,絕聖棄智,以及弱化統治者的主控權能等主張都屬於"虛心"之舉。 (4)實其腹:"腹"借喻行為體的維生功能。從事于基本的經濟建設,滿足人民的溫飽需求即"實其腹"。 (5)弱其志:即軟化行為體的強執性趨求。 (6)強其骨:"骨"喻指系統的基本支架,"強其骨"即提高行為體的自立自足能力。 (7)無知無欲:"虛心"則"無知","弱志"則"無欲"。"使民無知無欲"義即使人民不執成見,不生貪欲。 (8)智者:智,如日之知,一定社會時期對大眾具有"普照"作用的權威成見。智者,社會中具有一定影響力、號召力的成見權威。 (9)為無為:在此乃針對社會整體而言。對社會整體來說,"為無為"是指不多作人為的社會塑造,或某種"主義"的固執維持,不促使社會人群的分化特化,從而使社會長保混沌無名所具有的靈活應變能力,以及隨遇自然的任運取態能力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