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一位博士錄取台鐵不需學歷的佐級鐵道養護工,薪水將近三萬元,此事再度引發對於高學歷低就的熱烈討論。其實這問題從十幾年以來,專科學校紛紛升級,台灣的大學突然暴增至一百五六十所,與廣設研究所開始,就注定這個「必然的趨勢。 社會的運作需要各種不同的人才,從基層的清掃、洗衣的粗工、技術純熟的汽車修護工或機械工 一直到的具有高學歷的高科技產品研發工程師。如果供需失調就會產生問題。每個人都有追求高收入與高學歷的權利,但是如果人人都盲目的追求高學歷,學校就會培養出過多的人才。機運不佳或能力較差的人就無法找到合適的工作。以教職為例,由於最近十幾年來出生率逐漸降低,每年教師缺額有限,中小學新任教師錄取率跌到一成以下,教育大學只好調整課程,不再以培養師資為目標,就是一例。那些找不到工作的人只有怪自己眼光淺短與時運不濟,與其抱怨不如趁早改行。 最近十幾年來,博士生數量的大幅增加有兩個主要的誘因:第一個是大量專科學校升等至技術學院或科技大學後,師資的學歷需求由碩士提升至博士,因此提供博士生的就業機。1995年至2005年間畢業的博士幾乎都可以找到大專教職。有些熱門科系(如財經或英語)的畢業生居然有三個工作機會。第二個原因是教育部為提升研究型大學水準,開始執行五年五百億計畫。由於研究經費暴增,博士班也大量擴充,因為博士生是大學主要的研究勞力。所收的博士生越多,研究成果與論文數量也越高。然而當生育率不斷地降低,經濟愈來愈不景氣時,博士畢業人數卻年年增高,自然而然造成供需失調的現象。 博士階段是培養獨立研究的能力,而不是碩士的延伸。任何有志於攻讀博士學位的人都應有以學術研究為人生志業的打算。換句話說,唸博士是因為你喜歡整天在學術理論中打轉,而不是因為有了博士學位可以找到大學教職,輕鬆地過日子。早年大學教職確實好混,許多教授一生沒寫有幾篇學術著作,李敖筆下的站著毛坑不拉屎就是指這批人。現在大學教師並不好混,除了上課還要定期做研究計畫與發表論文。學校只提供學生與場地,自己必須像小生意人一樣,到處申請研究計畫。沒有計畫不但交不了差,還沒有經費做研究,也無論文發表。大教授經費多得花不完,年輕的助理教授忙得三天兩日睡在研究室內,偶有過勞死的情況發生。 博士生當鐵道工固然可惜,但是他也不必難過。只要肯努力,有能力的人仍然可以出人頭地。幾年後,他可以參加升等考試,升等成職員。一個有博士學位的人一定曉得如何自我學習新知與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