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654353
 一切都是錯覺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持經功德分第十五
 切換閱讀模式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作者: 一切都是錯覺 日期: 2013.06.20  天氣:  心情:


每日功課



 


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稀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稀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稀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稀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第十四段述能離諸相,自得寂靜,妄念消逝。



空生於離相見佛,已悟十分真諦。所以他聽了佛說此經以後,已經了悟人法兩空,深得中道之理,感極涕零的(地)對佛說:稀有世尊,我昔所得慧眼,於有見空,今聞是經,於空不遣,乃悟向取證之道尚淺也。世尊!若是有人,得聞是經,信得自心本來清淨,具有般若真性,堅固常存,非幻非虛,不生不滅,則生實相。當知是人,超出諸乘,成就第一稀有功德。世尊,究竟此實相者,如太虛空,無有形跡,即是非相,如來說名實相而已。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其理,解其義,承受修持,並不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濁世末法時,去佛遙遠,苦海茫茫,是人聞經信受,心皈佛法,是人則為第一稀有。何以故?蓋以是人,能無四相已證人空矣。何以知是人能無四相?是人已悟非相,能空非相之相矣。何故必要離相,能離一切有相,離一切空相,證真空無相之妙,則成正覺矣。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此經旨趣深妙,如非有大根器的人,聽了難免驚駭,所以聽了此經不驚是無疑心,不畏是無退心,不怖是無難心。諦聽受持、永不退轉,當知是人甚為稀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原以諸經皆從此出,乘此智慧到彼岸,豈果有彼岸之可執,特名之為第一波羅蜜而已。



按:六波羅蜜,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六智慧。智慧雖居第六,其實破除疑綱,是第一義,忍辱最難,故特揭出之。



六波羅蜜中第三種是忍辱波羅蜜。能做到忍辱,才不起嗔恨心,嗔恨不起,方得不昏亂真性,真性不亂,才能到達諸佛彼岸。但是真性中實際無此忍辱,因為了悟人法兩空,即無所謂忍辱之相,是己達到了我人眾生壽者之四非相,所以說非忍辱是名忍辱,這是要忘辱忘忍。佛又說:何以要忘忍忘辱呢?須菩提,我要向你們講一個實際的例子,從前有一位無道暴君歌利王,率采女在野外遊獵,遇我適在坐禪,王曾令人割斷我的手足耳鼻,我在那時候,安靜不動,任其割截,實具有般若正智,通過一真法界,所以四相皆空,萬念俱寂。何以知無相呢?我在當時,身體被他節節支解時,假設我不能萬念俱空,忘懷我人之相,則必生恨心。佛以慈忍力,還復如故。詳見涅槃經。



如來說:我在前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修忍辱波羅蜜行,欲令眾生成忍辱波羅蜜法。不著諸相,乃至於惡罵捶打皆忍受。能忍必由無相。



佛告須菩提,菩薩受如來無相教法,欲成佛道,必要發菩薩無上道心,亦即清淨無相心。不起生滅,湛然清淨,不應當住著所有形色而生出的念頭。譬如說愛高樓大廈,美麗器皿,又不當住著於聲香滋味,以及由所接觸而生的心,如歌唱與異趣,嬌娜美女,甚且泥於法而不能見真性的心念,也不應住著,心無所住則見真性。所以佛說菩薩心,為無所住心,不能以布施求欲望之滿足。



須菩提!菩薩是要儉於己,而奢於人,有利眾生,盡力為之,故應如是無相布施。



佛所說人我一切諸相,原是指示菩薩之解說,其實本體全空,原是非相。所謂一切眾生,也是引導諸菩薩滅度耳,其實眾生,若見本性即非眾生。



佛說了以上這番話,恐眾生不相信,乃強調說:如來所說的話,是真語者,真而不妄。實語者,實而不虛。如語者,如而當理。不誑語者,不欺人。不異語者,不二說。



佛告須菩提,如來所得法,心體空寂,無相可得,所以說此法無實;無形可觀,而妙有無方,欲言其虛,自性具足,故曰此法無虛。無實無虛,既離有相又離空相,不著兩邊,乃是真空無相之相。



佛又說:如果修行人,教化眾生住著於法,而行法布施,不達三輪體空,則為無明所障,昏暗蔽塞,不能見真空無相之理,如入暗室,則無所見。若不住法而行布施,豁金剛眼,燃般若燈,性光四照,洞徹真空妙理,如人有雙目,像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佛又指示須菩提說:無論現在的世間,或未來的世界,如果有善行的男女,能對這部經典,直下頓悟真空,不稍暫捨的讀誦行持,就能為諸佛如來以佛之智慧去完全了知其人,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


轉載於http://book.bfnn.org/books2/1736.htm#a01

標籤:
瀏覽次數:96    人氣指數:696    累積鼓勵:30
 切換閱讀模式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持經功德分第十五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