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國都有馬拉松競賽,有些地方舉行馬拉松比賽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除了慢跑好手固定會參加,也有一些 單純喜歡運動的人一起來挑戰,很多人志在參加,不在得名,把它當成挑戰自我體能的機會,因此在國外的路跑賽經常可以看到,即使跑了最後一名的參賽者依舊有運動家精神跑完全程,也獲得群眾的喝采。
做好熱身,所有參賽選手在起點線前就定位,大家都在等這一刻,鳴笛聲響起,所有人奮力往前跑,壯觀場面,這是在世界各地都有的馬拉松路跑賽,參賽者卯足全力,場邊加油群眾也給予最大支持。
在全球目前有6大馬拉松賽,從有百年歷史的波士頓馬拉松,到紐約、芝加哥和歐洲的柏林、倫敦,及近幾年竄起的東京馬拉松賽,估計一年全球有超過一百萬人參與大大小小的馬拉松賽事。
但參加這些比賽,有不少選手其實志不在得名。參賽選手 vs.民眾:「OK,你做得很好,我很好,謝謝大家。」
在紐約馬拉松賽有參賽選手跑了11個小時又20分鐘,即使天都黑了還是要走到終點;倫敦奧運馬拉松賽最後一名的選手在細雨中持續奮戰,一樣獲得喝采。馬拉松選手:「馬拉松是體能的挑戰,這真的是老天啊,非常、非常困難。」
過去在美國就有參加馬拉松賽的阿兵哥放棄獲勝機會,陪一個落單的小男孩跑完全程,其實馬拉松賽主要是挑戰自我體能極限,透過平時慢跑練習,養成運動習慣,更重要的是展現運動家與互助精神,和台灣相較之下,國外許多馬拉松比賽對於比賽名次似乎比較沒那麼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