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上只要打出「孩子當你還很小的時候」這樣的關鍵字就能搜尋出一大串一模一樣的短文內容,究竟出處與作者為何?似乎難以考據,因此沒有明確標明出處,多在標題前註明「轉貼」。真的很喜歡這篇文章: 孩子!當你還很小的時候,我花了很多時間 教你慢慢用湯匙、用筷子吃東西; 教你繫鞋帶、扣扣子、溜滑梯、教你穿衣服、梳頭髮、擰鼻涕; 這些和你在一起的點點滴滴,是多麼的令我懷念不已! 所以,當我想不起來,接不上話時, 請給我一點時間,等我一下,讓我再想一想..... 極可能最後連要說什麼,我也一併忘記。 孩子!你忘記我們練習了好幾百回,才學會的第一首娃娃歌嗎? 是否還記得每天總要我絞盡腦汁,去回答不知道從哪裡冒出來的問題嗎? 所以,當我重覆又重覆說著老掉牙的故事,哼著我孩提時代的兒歌時, 體諒我,讓我繼續沉醉在這些回憶中吧! 切望你,也能陪著我閒話家常吧! 孩子,現在我常忘了扣扣子、繫鞋帶。吃飯時,會弄髒衣服, 梳頭髮時手還會不停的抖,不要催促我,要對我多一點耐心和溫柔, 只要有你在一起,就會有很多的溫暖湧上心頭。 孩子!如今,我的腳站也站不穩,走也走不動, 所以,請你緊緊的握著我的手,陪著我,慢慢的, 就像當年一樣,我帶著你一步一步地走! 感恩本文這位作者以如此貼切、溫馨的筆觸,讓我有很多的感動..... 現在,與父母能有因觀念不同而爭執,只要事件本身、心態沒有對錯,只是觀念角度的不同,我盡可能能提醒自己,改變過去直接正面衝突的脾氣,學著先放空在自己腦海已為父母預設的好立場與論調,即使他們說出的話真的如預料,或者他們的思考邏輯令我難以理解.... 即使他們有時真的讓人感到頑固的不可理喻的發火,但我告訴自己放下不耐煩或以放空的腦袋,去聽聽父母要說完吧!「如果,在職場上我都能修煉出在無關自己切身權益下,調整心境、接納他人想法的EQ,那為何不能也以同樣的方式與自己的父母互動? 或許,與關係上那麼親近的家人,以如此的方式相處過於「矯情」,但最親近的人往往彼此傷著最深,卻是不爭的事實;那些因熟悉、親近而不自覺或直接「爆發」的話語、脾氣,其實彼此都很在意而且掛在心上的...,一輩子的情繫總希望是要想著就能笑.....,如果真的很難,至少最後沒有遺憾.....
呵呵!休息是為了走更長的路啊! 我8月中也是要考試,照理說先在因該要用功讀書,可是沒妳的勁ㄟ,依舊過著下班後悠遊玩耍的生活,慚愧!慚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