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棘主要生長在中國境內2000公尺以上的高山、以及生長環境嚴苛的沙漠地帶。降雨量少,夏天溫度在攝氏三十度以上、冬天溫度低於零下三十度如此的環境才能收取到最高品質的沙棘。其實,荒涼的沙漠在曾經是海底的年代,就已經蓄積了許多活性礦物質,這些都是擁有可以讓沙棘獲取並將這些活性礦物質凝縮在果實中的特定地區以及環境。這是都是我們要將經過天然條件嚴選的沙棘,一點一滴都不敢遺漏其中所含的成分,如此才在歐美及日本受到熱烈的反應。沙棘也因而被稱作植物之珍品、神奇之果王的特性和美譽。 沙棘不僅可以抵抗風雨、乾燥或潮濕、鹼性土壤、貧脊的土壤,同時非常耐高溫也耐低溫。是一種就算在5000米高原或者沙漠等環境條件如此嚴苛的地方都可以生長,擁有最堅強生命力的植物。 其發達又粗大的根可以蓄積土壤的窒素、儲存水分,因此可以提供草木生長時所需要的環境。 在我國古醫藥經典著作《四部醫典》。本書收集記載了許多沙棘在醫療方面的應用資料。全書共4卷156章,其中有30章記載了沙棘具有祛痰、利肺、化濕、壯陰、升陽的功能,60餘處記載了沙棘健脾養胃、化瘀止血的作用,記載了用沙棘製成的湯、散、丸、膏、酥、灰、酒等7種合劑以及84種沙棘的配方。1688-1689年,《四部醫典》以英文評論形式傳入西方。國外從我國 古醫藥應用療效中受到啟發,陸續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俄國,於1865年才有沙棘食用方面的記載。前蘇聯研究開發利用沙棘,對沙棘的食用性開發研究,轉向醫藥性的開發應用研究,從藏醫藥文獻中瞭解到沙棘的醫藥價值後而起步的。1941—1942年,他們第一次分析出沙棘含維生素C和胡蘿蔔素以來,到80年代中期,已相繼發現沙棘所含生物活性物質上百種之多。 沙棘的歷史 在古老希臘年代是依靠馬來作戰的,他們把馬作為唯一快捷的交通工具。所以古希臘人對馬有一種特殊的情感。他們從來不殺死馬,總是把作戰受傷和一些老弱病殘不能醫治的馬,放到野外,任其自生自滅。有一次他們把60多匹棄養戰馬放在野外,過了幾個月,這60多匹病馬又回來了,並且個個膘肥體壯,身上的毛髮還閃閃發光,古希臘人感到非常奇怪。原來這些馬來到了一片沙棘林,餓了吃沙棘葉,渴了吃沙棘果,依靠沙棘為生。於是,聰明的古希臘人知道了沙棘有療傷和治病的作用。從此,古希臘人就用沙棘製作多種藥劑,他們把果實用作止痛藥、胃藥和治療壞血病的藥。於是,這種神奇的植物便被古希臘人賦予了一個有意義的拉丁名--Hippophae rhamnoides L.“使馬閃閃發光的樹”,這也是沙棘拉丁學名的典故。 200多年前,成吉思汗便發現了沙棘的藥用價值,傳說他讓御醫用沙棘為蒙古貴族調製出了強身治病的蒙藥。成吉思汗長年征戰在外,平日就靠沙棘強身健體、抵禦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