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569273
 おだ のぶなが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 情,總叫人牽掛】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相愛卻不做愛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女性心理學的新視野
作者: おだ のぶなが 日期: 2011.07.02  天氣:  心情:
有人說,女性要求太多、沒有安全感,希望深愛她們的男性再三給她們保證,這其實是種生物性的特性,或者是因為她們與生俱來、害怕被遺棄的徵兆。因為她們可能會懷孕,而在這段無助的時間之中,必須有男性來照顧。但是許多男性的態度就像在說「不管嘴上怎麼說,反正男人並不愛女人就是了」——至少他們沒有依女性對愛的定義方式來付出。在這種情況下,女性要求太多、沒有安全感,希望男性再三保證,不是很合理的反應嗎?




  如果女性抱怨男性表現欠佳,那麼她可能會被人稱為被虐狂,也就是說,「如果你不喜歡的話,為什麼要留下來、接受他」?但這是「歸咎於受害者」的做法。其實,在女性成長的過程中,社會結構不斷教導她們要愛那些給予並維護她們社會地位的人。如果因為女性對愛情投入太多、迷戀愛情而瞧不起她們,這真是令人吃驚。難道女性竟因做到社會結構對她們的要求,而受到苛責?常有人以「生物性」的論點來支持這種說法:也就是說,既然女性會懷孕而且需要男性的照顧,所以在荷爾蒙的分泌上或是心理上她們會變得較為依賴男人。支持這個理論的人,都認為事關人類天性,其理不辯自明。但是也有人主張,希望社會結構能夠改變(就如我們在許多時代、地區都曾見到),母系親族中母親、叔伯兄弟、女性情人或朋友保護著孕婦以及嬰兒,這在某些社會早有先例,而且在某種程度上,我們的社會也是如此。




  更令人無所適從的是,她們所愛的對象,來自地位比她們優越的族群——男性。換言之,如果女性必須依社會結構傳達的信息,愛上地位比她高的族群,那不是自動成為烈士嗎?她們付出的遠不及回收的,而且對方連花點時間,讓她獲得平等的社會地位都不肯。




  因此,竟有人指責女性為被虐狂,不但荒唐而且令人痛心:社會的信息指導女性去愛男性、去愛地位高於她們族群的某些成員,然後又要她們忍受男性輕蔑或優越的行為;而女性要是照這樣做,依然深愛不渝,便被冠上被虐狂的封號作為回報。所以,當有人說「如果你不喜歡的話,為什麼不改變呢」?這些話無異火上加油,因為如果女性的社會地位沒有改變是女性自己的錯時,女性會覺得很驚訝,想要反擊。




  我們也許可以用家中兩個幼童起爭執的情況來觀察男女之間的情況:這個孩子打了那個孩子一拳,那個孩子哭了,在家長的想法中,哭的那個才需要照顧,而打人的這個既壞心眼,又富攻擊性。




  在我們的社會、家庭中,男性常在心理上攻擊女性,但很少有人因此受到苛責,社會反而批評女性過於情緒化、太容易煩躁,過於需要對愛情的保證,太迷戀羅曼史。但是大家很少將男性一起批評進去或是設法要求男性改變,這是因為他們在心理上已將女性定位為問題兒童、問題性別。所以女性生活在令其沮喪而且地位不公平的社會設定之中,卻發現惟一能討論這個問題的對象,只有女性而已。




  所以,男性系統對於女性心理的瞭解並不確實,其判斷也不正確,至少它歪曲了女性心理的本義。毫無疑問,這裡的4500名女性對女性心理能講得比弗洛伊德還好。




  男性意識形態的架構,既然是統治社會的意識形態,其影響力當然深入男性和女性心靈的深處,我們從本書和先前對於男性的研究之中都可發現這一點。女性若想付出愛情,常被迫妥協再妥協,因為這個社會視她們在情感上居於次要地位,或者說另類。也就是說,她們必須一再忍讓,假裝沒有注意到她們遠遜於男性的地位,而且不在乎她們的想法被人棄置一旁,因為,男性認為她的工作能力不如他們,作為朋友,她不如其他所往來的人,看轉播的足球賽都比陪她更重要等等。由於女性肯忍讓,所以常被人視為弱者或烈士,既不會堅持到底,又容易打發。長期以來,學術研究一直從男性意識形態的觀點來闡釋女性在愛情關係中的行為,西蒙娜‧德‧波伏娃曾在1984年解釋道:「雖然我敬佩弗洛伊德,但是關於女性的問題,連弗洛伊德本人都說那猶如一片黑暗的大陸,他一點都不瞭解女性想要的是什麼。任何想要研究女性問題的人,必須完全和弗洛伊德決裂。」




  面對著缺乏溝通、缺乏尊敬的日常生活,常使女性感到自尊在慢慢消失:她不得不做選擇,到要留在這個性關係中,忍受對方微妙的鄙視和輕蔑,還是和對方分手去過寂寞的生活(難道一個人生活會比較寂寞嗎)。她的內心為維持自我的尊嚴而掙扎不已,形於外的症狀就是與人鬥嘴、對立、有不安全感。但儘管鬥嘴的例子在人世中層出不窮,但在我們的文化中頻率更高,而且比想像中的更尖酸刻薄。這是因為兩性關係是政治的,也就是說,在一般人固定的觀念中,女性是情緒不穩、非理性的,而且女性的能力往往得不到認可,女性被置於挨打的、次要的地位。




  由本文所描述的男性行為模式來界定的女性心理地位,和所謂的正常行為之間有何關聯?以傳統的社會科學而言,如果大多數人表達出某種特定的感受,這種感受便算是該族群的正常行為。所以在我們女性到底算是什麼這個問題中,如果女性喜愛的是會傷害她們的男性,那麼女性便是被虐待狂。




  然而,如果我們採取歷史的和哲學的觀點,會發現另外一種意義——女性行為是針對特定文化環境的合理反應。是的,如果我們想要超越這個謎團,尋求應付方式,理解這個現象,擁有自己的看法和計劃,就必須採取這種較為寬廣的觀點,把目前男女關係的現象只視為一種廣泛的意識形態,或說是既定的信念,也就是男性意識形態的產物。




  女性在此對於她們的經驗的描述和論述,給人留下了深刻而鮮明的印象:既然現狀如此,改革刻不容緩,女性不應繼續坐視我們的文化依照數百年的傳統來界定、判斷她們,在潛意識中將女性貶為二流人種,而且必定遜於正常的標準。我們從眾多女性的證言(以及多位女性學者對本研究的參與)之中,發現了豐富的心理學基礎資料——正是建構新哲學的必要資料。目前心理學的用語中,包括有關女性思考及女性心理學的詞彙極為有限,也就是說,整體而言,心理學對於女性文化是非常陌生的,所以應該立刻設法熟悉不同文化觀點之下的文獻才是。

標籤:
瀏覽次數:25    人氣指數:1225    累積鼓勵:6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 情,總叫人牽掛】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相愛卻不做愛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