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2353349
 AA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情人節的玫瑰祝福!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嘖嘖稱奇的變妝術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從林書豪身上我們看到什麼...
作者: AA 日期: 2012.02.16  天氣:  心情:
最近AA整個思緒, 都繞在NBA林書豪的運動新聞消息中.

一個值得我們學習的年輕人, 勇敢面對挫折失敗, 如何在逆境中學習成長,

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 不自怨自艾的面對困境發展自己.

"機會是給準備好的人"

從網路新聞中看到一則文章, 有關從林書豪的教育背景中反觀出台灣父母親的教育小孩心態.

值得我們審思一番, 因為我們也是被這樣教育出來的.

該如何改變心態, 讓我們下一代活的更有自信,有夢想, 真的是我們國人該觀念的革新.






中國時報【王道維】

這幾天的體育版新聞無不圍繞著華人之光林書豪,他在世界籃球殿堂NBA的傑出表現。

身為台灣人,能夠看到子弟在海外有這樣的成就當然會讓我們覺得與有榮焉。

但是仔細想想,就會發現這背後的意義並不是那樣簡單的。

在進入紐約尼克隊之前,林書豪曾被所有的NBA球隊都拒絕簽約,

連坐板凳球員都在去年連續被兩支球隊踢走。

更別提當初因為沒有一個NCAA的學校願意提供他獎學金就讀,

以至於他不得不選擇進入那個並非以運動著名的長春藤名校,哈佛大學。

卻正在得到當前的榮耀之前,他所曾經過的這些彎曲挫折,

是我們一般台灣學生或父母所避之惟恐不及的.

這樣的林書豪,似乎才是我們在「與有榮焉」時所應深思的一面。

試想一下, 如果我們是林書豪的父母,

當時難道不會覺得讓這樣會念書的孩子去打球太可惜了嗎?

那不是只有「不會讀書的孩子」才作的事嗎?不能進入籃球傳統名校不就表示一種挫敗嗎?

後來能在哈佛大學經濟系畢業,不就表示他應該走進華爾街才對嗎?

若早知道要去NBA打球,那些高額的學費豈不就白白浪費了?

又為何非要去挑戰那幾乎沒有亞洲人可以生存的地方,經歷這麼多失敗、冷落、與屈辱?

如果走一般人的路,作爸媽可能還可以用關係拉你一把呢!

這些話聽起來都很熟悉?只是並非發生在林書豪身上,而是在台灣土生土長的孩子身上,

反應出許多台灣中產階級父母對子女生涯規劃的一種「強迫性焦慮」。

嘴巴上說是為了子女好,但更多時候是因為我們「自己害怕」未來的「不確定」:

所以我們很少在乎孩子的興趣,只想培養他們才藝;

我們不鼓勵他們尋求人生的夢想,只想讓他們走在一條我們放心的道路:

與別人一樣拼明星學校、選熱門科系與作別人羨慕的職業。

這樣的想法雖是出自於父母親的「善意」,

但卻根深蒂固於我們社會,成為台灣教育改革始終無法成功的根本原因。

事實上,這也是正是林書豪的家庭教育(而非學校教育)與我們最大的不同之處。

在去年十月份,林書豪與其母親吳信信接受台灣好消息電視台的專訪,

讓我們有機會更了解是甚麼樣的家庭教育幫助了林書豪

經歷這一段尋求夢想、忍受挫折、然後逐夢踏實的過程。

因為信仰的關係,林書豪的父母在孩子打籃球的這件事上學會放手,

讓他追尋上帝在自己身上的特殊計畫。

他們明智地注重品格培養而非最後的成果,使得林書豪不會在輸贏的壓力下患得患失,

反而更能謙遜感恩地享受籃球的樂趣,發揮出更大的潛能。

雖然我們大多數人並未有這樣的信仰思維,但我們還是可以從林書豪與其家庭的例子,

學習到如何幫助孩子及早尋得自己生命的價值,引導合適的道路,

接納他們的跌倒與失敗,並繼續鼓勵他們完成自己的夢想。

這可能會是一條與他人不一樣的路,無法馬上有清楚的結果可以期待,

但我們卻可以與孩子一起經歷生命中真實的歡笑與淚水。
(作者為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


You raise me up
標籤:
瀏覽次數:191    人氣指數:2591    累積鼓勵:12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情人節的玫瑰祝福!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嘖嘖稱奇的變妝術
 
住戶回應
 
時間:2012-03-03 10:46
她, 58歲,新北市,待業中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時間:2012-02-17 18:24
她, 54歲,新北市,其他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時間:2012-02-16 13:05
她, 63歲,台北市,服務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時間:2012-02-16 11:26
她, 66歲,新竹市,藝術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