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受害者角色
■ 楊蓓 (作者為台北大學社工系副教授)
很多人在人際互動過程中受到傷害,而發出憤怒的情緒,但在憤怒的
背後,其實含有自怨自艾、自憐。此時,唯有自己願意去看自己的內
心,想想在互動過程中,究竟是哪些地方讓自己受到傷害,找出真正
的問題。
平常我們對於皮外傷的處理,很可能是草率地消毒傷口,即不去管
它。在關係上的處理也常常如出一轍,忽略自己受傷害時真正的感
覺,不自覺地繼續扮演受害者的角色,並發出:「我受傷了,你來哄
哄我吧!」的訊息。
我有個很優秀、出色的女性朋友,失戀至今三年了,卻始終沒有從失
戀的情境中走出來,還好她並沒有得憂鬱症,只是一直處於失戀的狀
態。有一次我們在聊天時,我問了她一句話:「妳想想看失戀三年
來,妳得到什麼好處?」她非常驚訝地否認,失戀哪來的好處,盡是
壞處。
我告訴她,失戀一定會為她帶來某些好處,否則她不會陷在裡面三年
走不出來。她想了想,承認在扮演「失戀者」角色的三年裡,許多人
熱心介紹男朋友給她,家人也常常陪伴她,周遭的朋友怕她無聊,一
到週末就約她,所有人的關心都湧來。
扮演受害者,享受好處
像這樣的情況,其實也是虛假、操弄的一部分。我們常因為扮演「受
害者」的角色,尤其是在衝突的過程中感覺自己受傷時,就覺得天下
人都對不起我們。於是,我們想辦法替自己療傷,這時候可能再昂貴
的衣服也捨得買,再高檔的美食也狠心品嚐,將所有的錢都花在自己
身上,一點都不感到心疼。其實這也算是好處,只是我們不自覺。
我們很容易在衝突中學會扮演失敗者或受害者的角色,然後在角色裡
佔盡所有的好處。表面上,好像得到不少好處,實際上,我們卻沒從
關係互動中成長。人常常扮演這樣的角色,沉浸於自憐自艾的情緒
中,表現於外在就像受害者。當對方用不符合我們期待的方式對待,
就發脾氣,甚至理直氣壯地認為一定要把自己心裡的話說出來,找足
理由去傷害對方。受害者去傷害對方,認為這是自衛,是為了要保護
自己,是對方逼得我們沒有辦法,只好出手反擊,所以攻擊別人時更
加名正言順了。可是冷靜想想,此時說出來的話傷人很深,自己也未
必好過。
在傷害別人後,操弄技巧好的人可能會跟對方道歉,解釋自己的行
為,然而,這並不保證下一次不會再去攻擊人。並且一而再、再而三
地玩這個把戲,活在這樣的遊戲中樂此不疲。可是我們真的快樂嗎?
我們不快樂,周圍的人也不快樂,因為被牽連了,我們當然無法從關
係中獲得成長。
如果可以清楚認知自己的行為模式,並從此不想再扮演受害者角色
時,我們才有可能從固定模式中走出來。但是,這需要極大的勇氣,
因為模式的背後是一個很大的承擔。換句話說,生命是屬於自己,要
如何過日子,其實別人左右不了我們,只有自己能左右。如果自己選
擇扮演被害者的角色,別人也拿我們沒辦法。所以,我們必須要反問
自己,要不要這樣繼續下去?如果不要的話,只有拿出很大的勇氣與
決心來改變自己。
下決心走出舊有關係模式
當下定決心,要真正扛起責任時,才有勇氣去看清楚自己到底在玩什
麼把戲;如果無法面對自我真實的感覺,就永遠無法掙脫舊有的關係模式。
舉例來說,今天我們可能穿了一身很漂亮的衣服,可是身旁邊的人並
沒有說任何的意見,也許只多看兩眼而已,我們便開始自我解讀:
「他這樣看我是什麼意思?」、「他覺得我穿不出衣服的品味
嗎?」、「我不適合這樣穿嗎?」,或是「我不夠格穿這樣的衣
服?」。無形中,「受害者」的角色已經冒出來了,這時候我們看對
方的眼光就變得很不自然,然後,對方也回以不友善的眼光。這個
「受害者」就會開始回想以前兩人的互動,例如曾發生什麼過節,所
有的事情一下子進入到這樣的解讀系統去。
因此,不可否認的,有時我們的衝突是自己引發的,這也是為什麼我
們一定要擁有感覺的原因,假如我們不曾擁有感覺,我們無法去解讀
事物。當別人看了我們一眼,我們心裡會因為這瞟過來的眼神而感到
不舒服,只歸咎於外在歸因,卻不回到自己的身上來找答案。
擁有並解讀感覺
如果我們對於自己的感覺不靈敏,對於別人的反應,自然就會用受害
者或是既有的模式去解讀。當用這樣的角度去解讀感覺時,很可能就
已進入負面思考的模式中。此時,就算表面上沒有發生任何衝突,其
實心裡已產生疙瘩。所以,要脫離被害者的角色,很重要的是,不但
要「擁有」感覺,更要瞭解該如何「解讀」感覺。
其實,「受害者」的角色或是關係中的很多衝突,只是跟自己玩遊戲
的結果,所以我們要反其道而行,先去解開問題的關鍵:「我們擁有
真正的感覺嗎?又該如何解讀自己的感覺呢?」
以佛法來說,佛教提供了一套修行的方法,幫助我們解讀自己的感
覺,然後讓我們尋找一個內在歸因的角度。我們從中去省思時,就可
能發現自己的行為模式,當我們再去面對感覺時,原有的衝突也消失了。
有時候我們沒把問題釐清就跳到溝通,便會發現彼此溝通不良,這也
是為什麼很多人花了錢去學溝通,結果卻是無效。這個問題不在「溝
通」本身,或是「技巧」沒用,而是技巧用在自己身上時無效。因為
我們的內在和自己的溝通沒有做好,此時再跟外界環境互動,溝通就
成了一團亂,變成有話也說不清楚。當話愈說不清楚,人跟人之間的
差異性就愈明顯,然後也就愈無解,愈無解,很多事情就理不清、理
還亂。
藉由修行,獲得成長
如果我們真的希望自己能在關係互動中成長,我們不應期待由周圍的
人先改變、先成長,而是要反求諸己。如此一來我們便會發現,當自
己能夠成長時,周圍的人也會因而受益;當他人受益時,自己自然也
會有所成長。
禪修是一個幫助我們更認識自己的良方,因為禪修所使用的方法,基
本上是將我們對外的注意力收攝回來,回歸到自己身上。舉例來說,
當人們打坐時會產生一堆妄念,這也很有價值,因為即使胡思亂想,
還是把我們的注意拉回到自己身上,這是很自然的。
當注意力都回到自己身上時,便要問自己:「為什麼我的念頭是這樣
子?」並不停地去找自己那個胡思亂想的源頭,慢慢地開始注意到原
本的模式:自以為是、倔強、不肯認輸、太在乎別人的看法……。這
時我們會發現原來「自己」這麼大,希望是「受害者」的自己是這麼
大,然後開始一點一滴地去反省、整理自己,漸漸地便會發現我們的
心安定下來了。此時,我們才真正知道何謂平靜、安定,甚至是禪悅,原來這才是我們一直想要尋找的。
因為要解決衝突,我們要找因應之道,希望能夠平安度過衝突,然後
處於安定的狀態。除了選擇禪修、打坐,還可以每天撥出一點時間來
獨處,安靜地面對自己。為什麼要安靜的面對自己呢?因為獨處時,
我們可能在看書、聽音樂,只是暫時不與人互動而已,可是跟周遭環
境還是有很多其他的互動,這並非真正與自己獨處。
當我們能夠獨處時,即能觀照到內心,看見自己的內在,並一步步整
理自己。孔子說:「吾日三省吾身。」也就是要人們多多與自己獨
處,知道自己的真實狀態。事實上,人應該是時時刻刻都在省思自己
的狀態,這樣才能很靈敏地知道自己現在是何種狀態、擁有什麼樣的
感覺。進而與人互動時,才能從關係中看到彼此的差異性,並包容彼
此,從衝突中學習化解、成長。這樣,才能真正走出「受害者」的角
色。
本文摘錄自《人生雜誌第27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