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2371089
 要愛趁現在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很冷ㄟ.人家也要蓋棉被啦= =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幫她們一個忙....好嗎?..
 切換閱讀模式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最短暫的時間、最遙遠的距離
作者: 要愛趁現在 日期: 2011.09.30  天氣:  心情:

前些時候看電視看到一則消息,說「宅經濟」是近兩年來值得投資的股票。確實,近年來無論是多元資訊查詢、購物消費、聊天交友,都可以透過網路達成。也因為這樣,越來越多人已經進入沒有網路無法生活的狀態,「宅經濟」也因此成為許多業主投資的產業。但不知道有多少人有仔細思考過,「宅經濟」過度發展可能對「人」造成哪些負面影響?

現代社會中許多人會批評年輕族群缺乏耐性、沒有壓力承載度!倘若這樣的批評不假,那麼更值得我們深思的是:究竟哪些環境因素使得這個年輕世代缺少耐性和壓力承載度?

二、三十年前沒有快速便利的網路手機及四通八達的交通設備,一個學生想要跟遠方的親朋好友聯絡或購物消費,非得依靠家用電話、紙本信件傳遞訊息,或藉由火車汽車長途奔波。也因為這樣,他們得有足夠的耐性等待資訊的收發。可是透過無所不在的手機和網路使用,現代的學生無論是要聯繫親朋好友、搜尋資訊或購物消費,都可以快速完成。這時候,他們不再需要有耐性便可以滿足需求,又如何能習得「耐性」呢?

更細緻地去思考,原本網路手機的使用是希望透過縮短溝通時間,拉近人際互動的距離,加快人們各類需求的滿足。只是沒想到網路通訊設備發展到後來,卻只有縮短溝通時間、滿足物質需求,卻無法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和內心被接納與關懷的需求。因為藉由網路手機的使用,人們不再需要龐雜的買辦中介者或訊息傳遞者協助,便可以快速且直接地取得自己所需的物品或服務;可是也因為這種便利性,導致年輕世代不再有機會培養面對面人際互動的能力,連帶地也就無法從真實互動過程中得到被接納的滿足。

記得社會學家Z. Bauman曾提到過,生活世界中的人總是遊走於「安全」和「自由」兩難之間:一方面,人們希望不受社會規範的束縛,充分享有自由去實現自己的理想、滿足自己的欲望,但另一方面又期盼能被親人朋友接納,以獲取內在的安全感。但問題是,當人們一股腦地往自由奔跑時,無可避免地會鬆脫既有人際網絡;當人們期盼保有人際關懷時,也必然會陷入情感的複雜糾葛之中。虛擬世界中的人們原本寄望透過網路的使用,同時享有人際連結的充分「自由」與「安全」;只是沒想到「連線—離線」的線上狀態設定,反倒使網路使用者陷入更複雜且無法確認的人際不確定感之中。因為這時候網路使用者已無法確認自認為好友的對方究竟是「離線」,還是將自己設定為「拒絕往來戶」,亦即陷入更高度的人際不確定性之中。當前人際互動所需花費的時間是最短暫的,但內心的距離卻是最遙遠的。

所以,我認為當前年輕世代所承載的不確定很高,但大環境能提供他們涵養耐性與壓力容忍力的條件又十分貧瘠。這時候,倘若我們的社會與經濟發展又使命地往「宅經濟」上鑽,結果不但無法幫助我們的孩子培養生涯發展歷程中所需的耐性和壓力容忍力,反而會弱化他們面對面人際互動能力,折損其內在所需之基本安全感。

也因為這樣,愚者我除了希望大家重視「宅經濟」的負面衝擊,而非壓倒性地濫用網路媒體,愚者我與大家一同勉勵.勉之

                                                                                                  愚者2011/9/30

標籤:
瀏覽次數:90    人氣指數:5270    累積鼓勵:259
 切換閱讀模式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很冷ㄟ.人家也要蓋棉被啦= =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幫她們一個忙....好嗎?..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