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aihsiang
年輕工作者待遇偏低的「22K」現象,引發許多討論。有一派論者以為,低薪,主要原因是個人能力不足,或者更精確一點地說,是因為能力和企業需求不同所致。但今天一則故宮徵人的新聞,恰恰好駁斥了此番論調。
首先,我認為光是具備通英日語這項條件,就足以證明這樣的工作者不能歸為「能力不足」一類,前些日子商業週刊一篇專欄「外商獵人頭公司看台灣人」才提到,台灣人才好歸好,可惜外文能力太差。因此,具備外文能力,在台灣,是一項並不普遍的「能力」。
再者,能力夠,但可能不是企業所需,所以才會造成低薪。關於這點,我想做一個假設,假設某君對歷史文物有濃厚興趣,同時又通曉英文或日文,這樣的 「人才」正是故宮所需,同時我相信如果以整個勞動族群為母數,此般工作者並非隨處可見,所以,能力符合需求,同時供給並非絕對大過需求,那麼最終工作者得 到的薪資為何?
21K!
故宮的解釋為:「此待遇已高於勞委會公告的基本薪資標準。」
能力不足或能力不符企業需求的工作者,只能領取低薪。但台灣的狀況並非如此,台灣低薪的狀況,一部份的原因,是因為政府的忽視。台灣的政府,在乎的是資本家、企業主、有錢人。台灣的政府,忽視勞工。
接下來,有些人認為22K不是問題,因為若論平均薪資,或以實質購買力平價之後的薪資,台灣的待遇並不差。關於這點,我想引朱學恆部落格中的一篇文章以為說明。
文中圖表清楚顯示,從1994年到2011年,年輕人平均收入扣除老年人平均收入差額,從正的23,000元,一路滑落到負的19,000元。同時,從1985年到2012年,台北市的房價所得比,從6倍成長到13.7倍。
22K的議題,和年輕人切身相關,而從上文中可以看出,在生活成本持續上升同時,年輕人薪資確實,顯著下滑。而當老年人逐漸逝去,年輕人薪資越來越低,最終結果,整體平均薪資也將滑落。
薪資有所謂向下僵固性,所以企業主想要節省開支,最好的方法,就是設法壓低起薪,受影響最深的,自然是年輕人。一整個世代的年輕人。
上面以故宮的例子說明,低薪,政府要負很大的責任。而我認為,在商言商,別說企業主,就算你我,在獲取同等效用同時,誰不想節省開支?因此企業試圖 壓低人事成本,本屬正常。造成薪資水準低落的原因,除了政府外,很重要的是勞工的不覺醒。想想你身邊,多少人,每當講到22K這個議題時,還是抱持著「那 些低薪的人都是因為沒本事啦!」的想法。
政府保護資方,勞工事不關己,當然,情況不會改善。
我,以及我的女友,現在都在海外工作,我們都曾經在台灣工作過一段時間,而在國外,我們從事的工作內容和在台灣時也都大同小異,但論起薪資福利,和台灣相比,確實有顯著的差異。但為何,明明一樣的人,一樣的能力,做的也是幾乎一模一樣的事情,在國外待遇就會比較好?
我認為,這是因為政府,還有勞工自己,把企業主給寵壞了。
不是每個人身上都沒有羈絆可以離鄉背井,同時,台灣是我的家,哪個遊子不想回家?但是,若勞工不團結,不覺醒,台灣的工作環境就沒有改善的一天,而我們想到回家,就難免卻步。
這世界只有一家apple,但很多不像apple這麼有原創性的公司,仍然能夠提供「合理」的待遇給員工。所以不要再幫企業找藉口,現在台灣勞工要的不是「高薪」,僅僅只是「合理」的待遇。勞工不爭取,不反抗,政府自然不會在意,企業主也樂得少花錢,最後台灣只會逐漸沉淪,成為歷史上又一次「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悲哀浮世繪。
●作者tsaihsiang,遵照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5 台灣 授權條款轉載自翔哥說故事,本文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投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