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中瑋老師 出處: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
揭開情緒神秘面紗--認識情緒
在我們的文化中,對情緒有很深的誤解。認為產生情緒對一個人的成熟度、修養有所損傷。所以希望人們最好不要『有』情緒。其實,情緒是人類非常自然的反應狀態。當有危險的外在刺激出現,我們就會產生害怕的生理反應及感受,促使我們有更多的能量警覺而逃走,達到保護自己和家人的功能。當有外力要侵犯我們,發怒能因而嚇退敵人或爭取到生存的空間。而且,情緒更是情感的基本成分,人類也正因此有美好豐富的感情生活,創造出寶貴的歷代文明與藝術。情緒既是我們生命重 要的一部份,瞭解它接納它進而和它和平相處,就是我們要好好認真完成的課題。
認識情緒
談到管理情緒,勢必先要對情緒有更清楚和正確的認識。而且情緒既是自然的,所謂的管理就不是要去除或壓制情緒,而只是在覺察情緒後,調整情緒的表達方式。情緒到底是什麼?我給它的定義為:由內、外在刺激所引發的一種主觀的激動狀態。此狀態是由主觀的感受、生理的反應、認知的評估、表達的行為,四種成份交互作用而成。通常在非預期的狀況或突然變化之刺激出現,以及一種內、外在需求和期待滿足或受阻的情況時會產生情緒。
在基本的生理層次上,所有人類經驗相同的情緒。但引發事件、情緒的強度、情緒的表達方式、甚至面對情緒的方法,社會文化具關鍵性的作用力。現代的孩子才會 擔心被綁架,有高度的考試焦慮。在我們的文化中,男人是不可以哭泣的,勇敢的在痛苦中硬撐才值得鼓勵。而女性在情緒表達上被要求微弱含蓄。過去在喪禮時,至親必須要大聲號哭以表達哀痛。自小由家庭、學校、各種傳播媒體,我們學習社會文化所接納的情緒特性。
然情緒也是非常主觀的經驗,人與人間就有很大的差異性。同樣的事件,對不同的人引發情緒的強度,可能自零至非常激烈。即使引起相似的情緒強度,個體的表現 方式也會有極大的不同。造成這樣的個別差異可歸納為三個因素。其一人有天生氣質上的差異,如知覺反應閾不同,對內、外在刺激的敏感程度就不同。情緒反應強 度不同,同樣被搶走玩具的幼兒,抗議的程度不一。其二每一個人有相當不同的過去經驗,若曾遭受過強烈的外在傷害,相關的刺激就較容易引發相似的情緒,像被狗咬過的小孩,看到狗比沒有此經驗的小孩容易害怕。其三人會發展出自己獨特的認知結構,對事件的詮釋、評估不同,自然也造成不一樣的情緒經驗。當人走在路 上,發現有路人注視,若認為此人有意挑釁,就會心生憤怒。若解釋此人在欣賞自己的穿著品味,則得意之情油然而生。
瞭解這些情緒的特性,對情緒的管理才有可能實現。
情緒是在兒童與青少年團輔中很容易觸碰到的議題,也是在個案晤談中容易遇見的情況,但是更貼近的也許是自己的狀態。俗話說:生理影響心理,心理影響生理。是情緒影響行為,亦或是行為導致情緒,根據眾多有關情緒的心理學理論,不論是詹郎二氏、坎巴、亦或是情緒相對歷程還是Ellis的非理性信念,都不能完全解答這樣的問題。當情緒來時,會影響一個人的狀態,不論是做任何的事都會引發不一樣的效應。
華人的情緒表達深深地受到文化背景的影響,在我學習社會心理學的那段日子,深深地為華人本土心理研究感到著迷,原來在本土脈絡下的華人,表達情緒蘊含著比情緒更多隱藏的訊息,而這些曖昧不明的訊息就在我的身邊成長流通且存在著。
在兩性關係的相處裡,情緒的流動更是牽一髮而動全身,因為在意,所以所有的情緒表達濃度又更深了一層。無怪乎情歌裡老是唱:我最深愛的人傷我卻是最深,我經常羨慕性情中人,因為他們可以自在地表達情緒,但是卻不傷人,形成一種絕然的個人魅力。被許多社會框架所侷限,不管男人女人綁手綁腳,堆積忍耐,最後一發不可收拾,或是全盤皆散,極端是由點點滴滴累積而成的。
在面對許多的家暴加害人,情緒管理是重要的一環,其實,即使不面對工作,每日反省自己今天的一天,也總是需一一檢視自己的情緒面,是否無心傷害人,亦或是苛刻了自己。同理不容易,但當能體會彼此,簡單而舒服的人際互動,會有一種令人眷戀的自由!
想放慢腳步 因為需如履薄冰
尊重彼此 是基本的要件
不用言語或是肢體暴力的威脅
因為傷害不是一時一刻可以抹滅
不論是傷害自己或是傷害對方
那一種情緒的拉扯
是會耗盡人的心力
世界上唯一不變的事
是世界一直在改變
世界上唯一會變的事
是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