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2664356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大小偶然落玉盤…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維梅爾的珍珠耳環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衝突下的信仰與人性
作者: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日期: 2017.05.07  天氣:  心情:
我總感覺美國導演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 這二十年來執導的電影始終服膺著好萊塢電影主流價值:就是在西方思潮制約底下,精準俐落地拿捏“娛樂性”與“藝術性”兩者相互拉扯的當代電影拍攝觀。從2002年後像是「紐約黑幫」、「神鬼玩家」、「隔離島」、「華爾街之狼」等這幾部電影深切獲得相對上年輕世代影迷們所喜愛,甚至將其歸屬為執導風格。然而如此的定位是會讓老一輩的電影控們,對於如此迥異於他早期美國新浪潮下執導的電影作品風格而深深感到困惑與不習慣的!然而正也因為如此,所以我才會認為「沉默」(Silence)這部電影恐怕是馬丁•史柯西斯在這個世紀裡最最接近他早年手法的電影作品。雖然整齣片子整體呈現出一種稍嫌徐緩的悶度,不過也正因如此襯托出這是一部沉穩內斂中揮灑著矛盾與衝突下的反覆拉扯,進而最終抵達自我信念的完美昇華之電影作品。

「沉默」這部電影是以日本作家遠藤周作的同名小說所改編。內容講述在17世紀日本幕府時期,由於施行鎖國政策因而打壓迫害天主教的時空背景下,兩位葡萄牙耶穌會的修士:羅德里格茲(Rodrigues)與卡洛培(Garupe)為了要調查一位前往長崎傳教卻失蹤了的費雷拉(Ferreira)神父下落,便自告奮勇偷渡到日本一探究竟後所發生的故事。以東西方宗教觀的衝突來探討傳教士於艱難環境中對於堅貞信仰和背棄宗教所面臨的兩難抉擇,以歐洲神父與當地信徒相繼殉教等磨難來反覆質疑“神是否存在?”以及“神為何保持沉默?”進而推演到“信仰”與“人性”兩者間產生衝突下,該怎麼去面對與取捨?在這裡馬丁•史柯西斯用了整整160分鐘的「沉默」電影來試圖勾勒出這整個濛晦難清的意象,藉由探討信仰在某種程度上矛盾的本質來進一步鋪陳人性上的弱點。

 “當一開始滿心愉悅地服膺在理想與願望裡,到最後卻往往得屈就臣服在殘酷現實的摧殘下”這樣的情境似乎一而再、再而三反覆呈現在每個人短暫的數十年生命中,這也順勢教導著我們該如何去判定適合自己的選擇。以非常簡單的話來講,“信仰”是屬於從外部滲透內心的一種自我選擇呈現;而“人性”則是透過內在意識的反思下擴散至外部的個體屬性。所以我們可以去選擇願意相信的“信仰”;然而“人性”卻經常從我們身上不著痕跡地竄流起來。縱使到最後結果是“信仰”凌駕於“人性”而營造了形而上學的境界,可這不也是另外一種形式下的“人性”抉擇的呈現?且只是我們意識裡將其無瑕化所產生的另外一種偽裝?因此我們透過“相信”來鞏固堅定“信仰”,同時也經由集體意識從自己身上“反饋”出“人性”的自我偏狹。
(嗯…寫到這裡看起來好像在繞口令了!但我認為在此所指的“信仰”已並非單單指向於狹義的宗教觀,而是可以更廣義地相信與信服的一種集合了。)

這齣電影最後在主角羅德里格茲悖離原先信仰,進而試圖將自己整個在外觀、行為與思想上完全投入日本神道觀念下度過餘生到最後身故被入殮時,僅僅以手中抱握著小小的天主聖像來闡述他一生裡的堅定信念。或許這似燭光般微小的信仰難以輝映整個外在世界由人性所塑型的表象,然而既然無怨無悔地選擇相信愛,那麼即使犧牲所有一切也承擔了無盡的苦難,然而這也正代表著終究代表著盡了一絲忠於人性的責任了,不是嗎?

標籤:
瀏覽次數:637    人氣指數:5957    累積鼓勵:266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大小偶然落玉盤…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維梅爾的珍珠耳環
 
住戶回應
 
時間:2018-07-08 10:54
她, 57歲,台北市,其他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時間:2018-02-08 03:34
這篇影評寫得真好,不過────
沒有提及這部電影是史柯西斯幾乎100%在台灣拍攝有一點可惜
 
時間:2017-10-03 16:20
她, 58歲,新北市,醫療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時間:2017-06-03 16:46
她, 54歲,高雄市,金融保險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時間:2017-05-24 23:57
她, 50歲,新北市,服務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時間:2017-05-24 00:32
她, 50歲,新北市,服務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