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內容美媒:從魏德聖電影視野,遠眺台灣民主光輝觀賞相片美媒:從魏德聖電影視野,遠眺台灣民主光輝
《美國利益》(The American Interest)網站,10月12日發表一篇專文,名為「台灣的新多元文化認同」(Taiwan’s New Multicultural Identity),內容讚譽台灣是亞洲的最佳希望。以民主為例,這個國家於1987年解除戒嚴後,1991年推出國會全面改選,總統直選則在隨後的1996年展開。這3次改革,無疑扮演台灣改革的重大功績;台灣與亞洲的其它民主國家相較而言,實勝之有餘,例如日本長期以來多半處於單一政黨自民黨執政狀態;擁有活力的印度,其民主機制,似乎仍呈現永遠凌亂。其餘多數亞洲國家,仍未實施全面性的代議民主,新加坡亦然。值此擴張主義的獨裁中國,日愈對臺虎視眈眈之際,台灣民主就像「亞洲寶石」一般,更加值得珍視。台灣的成就,不只限於民主政治,其文化成就亦斐然可觀。今茲以導演魏德勝的電影為例。
《賽德克巴萊》引發的爭議,在西方國家遠甚於中國,而且只透過2.5小時的濃縮版放映。2011年間的《經濟學人》,發表評論指出:影片中處處呈現殺頭影像,幾乎是影片史上次數最高的電影。該評論並說:影片中極度暴力呈現,讓人大感憂慮。經濟學人的影評人還說,影片標舉高漲的台灣民族主義。正如《美國利益》網站,另一位評論家沃爾特·米德(Walter Russell Mead)在一篇短文提出的「焦慮觀點」,影片有意助長、吹捧台灣民族主義。《紐約時報》也指出:這部電影中透過原住民的戰爭哲學,來歌頌不知羞愧的民族主義(譯註:意在譴責電影的野蠻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