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兩個星期前的一個下雨週末下午,我在敦南誠品沒有特別目的地逛著,偵探小說 旅遊書 還有暢銷書.....東摸摸西看看,不曉得什麼原因
我會在心理學的書櫃面前停下來,這本書一拿在手裡便捨不得放下了----巫婆一定得死
"童話故事"在每個人的童年一定都佔有很重要的位置,不管講的人是爸媽 外婆 老師.......或是現在的小朋友是用DVD取代這些角色,這些故事都讓幼小的我們進入奇幻的世界.我最記得我每次聽到"很久 很久以前" ,我會睜大眼睛然後問"有什麼?" 各位有沒有發現這些故事裡都有一個角色----巫婆.而最後故事裡的主人翁經歷苦難後巫婆一定會慘死,然後"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但實際上"巫婆"就一定得死嗎?如果故事裡沒有巫婆.....兒童心理學家發現,這些巫婆正好點出兒童期在人格發展上的!七大弱點---虛榮 貪吃 嫉妒 移情 欺騙 色慾 貪心 懶惰.
閱讀的過程,我才發現有些童話故事的原版是有點限制級的,我們從小讀的故事都是經過改編後變成美麗可愛的"普遍級"."長髮公主"的女巫為了保護公主 把她關在閣樓裡,當女巫要上樓的時候,才會准公主放下唯一的通道---她的頭髮.可是有一天女巫發現公主偷偷地讓王子上閣
樓甚至偷嚐禁果還懷孕.女巫一氣之下剪了公主的長髮,王子在從閣樓跳下時眼睛被刺瞎....
"小美人魚"裡也有一個很巧妙地性暗示橋段,艾莉兒的祖母再三勸誡她在沒有充份準備之前 不可以太早到海面上人類的世界!可是另一個邪惡的力量引誘著她---女巫要她以自己美妙的聲音交換,讓自己的魚尾變成兩條腿,好讓王子愛上她.魚尾分開成人類的兩條腿象徵著性愛上
的滿足,而美妙的聲音則象徵著太早偷嚐禁果就可能回不到之前的純真美好.一直以來我只是傻傻地讀著或講著這些故事 可是不曾想過那麼深的涵意呢!
其實我最喜歡的故事是"綠野仙蹤",桃樂絲和錫人 稻草人 獅子追求心(同理心).智慧.勇氣的過程裡,巫師變成激發這些潛力的助力 .桃樂絲同時也發現錫人 稻草人 獅子所欠缺的各代表了一部份的自我.這是我到成年以後才在教會裡聽到的故事,在遇到瓶頸或困難時 我都會想到"綠野仙蹤"
巫婆真的一定得死嗎?好像又不盡然,作者認為巫婆其實是人性裡面邪惡的部份,而這些故事裡的主人翁歷程代表的只是和負面的自我對抗,與時並進,這些巫婆不但不會消失而且會變得法力無邊,不會是王子一劍就刺死,而是隨時存在.主人翁們也不會傻傻地等王子來"親吻一下
就醒過來",說不定公主也會拔劍或是用防身術和巫婆對抗.不過我認為,如果是"長髮公主"裡的女巫,或是"綠野仙蹤"裡的巫師還是別死吧!她們
會保護我還會讓我更有勇氣 更有智慧 更有愛心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