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值服務
住戶搜尋
心情貼
直播
感興趣
手機交友
還沒登入愛情公寓嗎?
還沒加入愛情公寓嗎?
馬上進入公寓和
10,555,667
個住戶交朋友~
最新留言
想聊天
對我感興趣
互相感興趣
想約會
逗一下
日記留言
紅包抽抽樂!小資變土豪!
素人也能成為明日之星!
移除此區廣告請加入VIP
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
2289960
浮生若夢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要忙了ㄟ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形容年齡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檢舉原因
此為詐騙帳號
此為廣告帳號
此為援交帳號
他未滿18歲
此為不雅及騷擾留言帳號
其他
篇名:
珍書 <蘭亭序>
作者:
浮生若夢
日期: 2011.08.05 天氣:
心情:
整理編輯
“天下第一行書”
<蘭亭集>前文部
<蘭亭集>後文部
蘇州 老山塘 王羲之紀念館 竹簡 蘭亭序
城市地形大硯台
王羲之的故事
1.潛心苦學墨當飯
王羲之大約五六歲的時候,就拜衛夫人為老師學習書法。他的書法進步很快,7歲的時候,便以寫字而在當地小有名氣了,很得前輩的喜愛和誇獎。
王羲之在11歲的時候,就讀了大人才能讀懂的《筆說》。他按照《筆說》中所講的方法,天天起早摸黑地寫呀,練呀,簡直都入了迷。過了一段時間,看看自己寫的字,與以前寫的比較,果然有些變化。一天他的老師 衛夫人看了後吃了一驚,對人說:“這孩子一定是看到書法秘訣了,我發現他近來的字,已達到成年人的水準了,照這樣發展下去,這孩子將來在書法方面的成就一定會淹沒我的名聲的。”
王羲之並沒有因老師稱讚而沾沾自喜,驕傲自滿,他臨帖更用心、更刻苦了,甚至達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
有一次吃午飯,書童送來了他最愛吃的蒜泥和饃饃,幾次催他快吃,他仍然連頭也不抬,像沒聽見一樣,專心致志地看帖、寫字。飯都涼了,書童沒有辦法,只好去請王羲之的母親來勸他吃飯。母親來到書房,只見羲之手裏正拿著一塊沾了墨汁的饃饃往嘴裏送呢,弄得滿嘴烏黑。原來羲之在吃饃饃的時候,眼睛仍然看著字,腦子裏也在想這個字怎麼寫才好,結果錯把墨汁當蒜泥吃了。
母親看到這情景,憋不住放聲笑了起來。王羲之還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呢!聽到母親的笑聲他還說:“今天的蒜泥可真香啊!”王羲之堅持數十年如一日,勤學苦練,臨帖不輟,練就了很扎實的功夫,這為他以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鋪平了道路。
2.王羲之與天鵝餃子
王羲之從小就喜愛練字,他7歲時跟書法家衛夫人習字。他集中心力刻苦勤練,日有長進,不到三年已經是筆力沉勁,頓挫生姿。在琅琊太守舉辦的書法賽會上,一舉奪魁,震驚了方圓百里的書法名家。一時間,贊聲不斷,賀客盈門。剛滿10歲的王羲之,在這種情況下,也不禁飄飄然地驕傲起來了。
一天,王羲之路過一個小巷,見一家飯店門口人聲喧沸,熱鬧非常。尤其是店門上那副對聯分外惹人注目。上面寫著:味道美,有口皆碑,模樣俊,無人不愛。
橫匾上寫著“天鵝餃子”。但是字卻寫得無生氣,缺功夫,呆呆板板。
王羲之看罷,小嘴一撇,心中暗想:這缺少功夫的字兒,也只有配在這陋巷小店門口獻醜罷了!但他又一琢磨:味道美,有口皆碑,模樣俊,無人不愛。餃子有什麼出奇?這是誰開的餃子店?竟敢如此狂傲!
王羲之走進店內一瞧,見店內有四口開水大鐵鍋,並排設在一道屏風下邊。包好的餃子,好似一隻只白色飛鳥,一個接一個地飛過屏風,不偏不倚,降落在各個滾沸的鍋內。餃子店內的夥計,則忙前忙後地招呼著食客,每個夥計管一口鍋,各自報著數:一號鍋半斤,好,再來1斤。”“二號鍋斤半。”“三號鍋9兩……。”
王羲之好奇,順手掏出幾個銅錢,要了半斤餃子,然後坐下。餃子不一會兒端上了桌。他仔細觀看,這裏的餃子果然與眾不同,一個個玲瓏精巧,好像浮水嬉戲的白天鵝,曲項向天歌,真是巧奪天工。他用筷子夾起一個餃子,送到嘴邊輕輕咬了一口。呀,頓時鮮香盈盈,味美絕倫,不知不覺間,把那一盤餃子全吞到了肚裏,真是飽餐之後,回味深長。
王羲之不由自言自語:“這天鵝餃子,果然名不虛傳。”心中暗想:只是門口那副對聯的拙筆劣跡,實難和這餃子相配。我王羲之何不乘此機會,為飯店另寫一副對聯,也好不辜負食此美味。想到此,他便問夥計:“請問店主人在哪里?”店夥計用手指了指屏風說:“回相公,店主人就在屏風後。”
王羲之繞過屏風,見一白髮老嫗端坐在案板前,一個人一邊擀面皮,一邊包餃子。填好餡,飛快捏上幾下,轉瞬成了一隻白天鵝,動作嫺熟。更令他驚奇的是,餃子包好之後,白髮老嫗隨手將餃子向屏風那邊甩去。天鵝餃子便一個接一個越屏而過,降落在鍋內。每兩5只,按夥計報的數,每口鍋下多少,斤兩分毫不差。
白髮老嫗的高超絕藝,使王羲之驚歎不已。忙走上前施禮問道:“老人家,像你這樣的功夫,多長時間才能練成?”白髮老嫗答道:“不瞞你說,熟練需40年,深練需一生。”
一聽這話,王羲之不由沉默深思,仔細品嘗這番話的滋味。然後又問:“您的手藝這樣高超,為什麼門口對子不請人寫得好一點呢?它和這天鵝餃子很不般配!”
王羲之不問還好,一問倒使白髮老嫗生起氣來,只見她氣鼓鼓地說:“相公有所不知,並非老身不願請,只是不好請啊!就拿那個剛露了點臉兒的王羲之來說吧,都讓人捧上天了!說句實話,他寫字所下的那點功夫,真不如我扔餃子的功夫深呢。你可別學他,常言說得好:學海無涯苦作舟,勤奮當槳爭上游。一次劃前就驕傲,終久要落人後頭。
白髮老嫗一席話,說得王羲之面紅過耳,羞愧難當。他恭恭敬敬地給老嫗寫了一副對聯。從此以後,這家天鵝餃子店,就掛上了王羲之寫的對聯,生意越發興隆了。此事也改變了王羲之的一生,使他終生與鵝結緣。更虛心刻苦地練字,博採眾長,精研體勢,推陳出新,創出字勢雄強而多變化、妍美的新體,名揚天下。成為中國歷史上的書法名家。
3.羲之換鵝
王羲之從小喜愛寫字。據說他平時走路的時候,也隨時用手指比劃著練字,日子一久,連衣服都劃破了。經過勤學苦練,王羲之的書法就達到很高的水準。因為他出身士族,加上他的才華出眾,朝廷中的公卿大臣都推薦他做官。他做過刺史,也當過右軍將軍(人們也稱他王右軍)。後來又在會稽郡做官。他不愛住在繁華的京城,見到會稽的風景秀麗,非常喜愛,一有空,就和他的朋友們一起遊覽山水。有一次,王羲之和他的朋友在會稽郡山陰的蘭亭舉行宴會。大家一面喝酒,一面寫詩。最後由王羲之當場揮筆,寫了一篇文章紀念這次宴會,這就是有名的《蘭亭集序》。那幅由王羲之親筆書寫的《蘭亭集序》,歷來被認為是我國書法藝術的珍品,可惜它的真跡已經失傳了。
王羲之的書法越來越有名。當時的人都把他寫的字當寶貝看待。據說有一次,他到他門生家裏去,門生很熱情地接待他。他坐在一個新的幾案旁,看到幾案的面又光滑又乾淨,引起了他寫字的興趣,叫門生拿筆墨來。那個門生高興得不得了,馬上把筆墨拿來給王羲之。王羲之在幾案上寫了幾行字,留作紀念,就回去了。
過了幾天,那個門生有事出門去了。他的父親進書房收拾,一看新幾案給墨蹟弄髒了,就用刀把字刮掉。等門生回來,幾案上的字跡已經不見了。門生為這件事懊惱了好幾天。
又有一次,王羲之到一個村子去。有個老婆婆拎了一籃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賣。那種竹扇很簡陋,沒有什麼裝飾,引不起過路人的興趣,看樣子賣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著急。王羲之看到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說:“你這竹扇上沒畫沒字,當然賣不出去。我給你題上字,怎麼樣?”老婆婆不認識王羲之,見他這樣熱心,也就把竹扇交給他寫了。王羲之提起筆來,在每把扇面上龍飛鳳舞地寫了五個字,就還給老婆婆。老婆婆不識字,覺得他寫得很潦草,很不高興。王羲之安慰她說:“別急。你只告訴買扇的人,說上面是王右軍寫的字。”王羲之一離開,老婆婆就照他的話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軍的書法,都搶著買。一籮竹扇馬上就賣完了。
許多藝術家都有各自的愛好,有的愛種花,有的愛養鳥。但是王羲之卻有他特殊的癖好。不管哪里有好鵝,他都有興趣去看,或者把它買回來玩賞。山陰地方有一個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給他寫一卷《道德經》。可是他知道王羲之是不肯輕易替人抄寫經書的。後來,他打聽到王羲之喜歡白鵝,就特地養了一批品種好的鵝。王羲之聽說道士家有好鵝,真的跑去看了。當他走近那道士屋旁,正見到河裏有一群鵝在水面上悠閒地浮游著,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襯著高高的紅頂,實在逗人喜愛。王羲之在河邊看著看看,簡直捨不得離開,就派人去找道士,要求把這群鵝賣給他。那道士笑著說:“既然王公這樣喜愛,就用不到破費,我把這群鵝全部送您好了。不過我有一個要求,就是請您替我寫一卷經。”王羲之毫不猶豫地給道士抄寫了一卷經,那群鵝就被王羲之帶回去了。
4.子換父字
王羲之和王獻之父子都是著名的大書法家。父與子之間有這麼一個小故事。
有一次,王羲之有事去京城,臨走時在家中的牆壁上題了幾個字。王獻之也受好寫字,他偷偷地把父親題的字擦掉,照原樣題寫上自己的字。王獻之寫好後,仔細端詳了一番,自以為寫得不錯,能夠以假亂真了。王羲之回到家中,看到牆壁上的字,仍舊以為是自己原先題的字,很不滿意,不覺歎氣說:“我離家時真是喝得大醉了。”王獻之聽了,內心非常慚愧。從此,他更加認真刻苦地練字也成了一個與父樣齊名的書法家。
5. 十八口缸的故事
王獻之從小跟父親學書法,學了一段時間,感到每天苦練好辛苦,心想該有一條捷徑才是。
有一天,他走進書房,看見父親在書桌前揮筆,一張又一張的寫,他趁換紙的空檔,小小心心的問:「爸爸,大家都誇您的字寫得好,請問有什麼秘訣?」王羲之看看兒子,心裡想著:「刀子要快多磨礪,學問要深功夫長。」於是他放下紙筆,牽著兒子到後院,指著十八口大缸對兒子說:「寫字的秘訣就在這十八口大缸裡,你只要把這十八口缸裡的水寫完,自然就找到答案啦!」
聰明的王獻之聽了父親這一番話,深深的體會到寫字沒有捷徑,只有勤字。
溫泉銘 皇帝書法家 唐太宗書 朝廷定書法為國子監六學之一
王羲之存下來的書法,是否為真跡,仍有爭議。
故事:
唐太宗愛好書法達到入迷的程度,他只要聽說哪裏有名人書法真跡,就千方百計地弄到手。王羲之的《蘭亭序》唐太宗對它可說是朝思暮想。
後來他打聽到《蘭亭序》真跡藏在浙江會稽書法智勇的嫡子辯才和尚手裏,就多次向辯才要,可是辯才推說不知下落。
唐太宗想出了一計,他派監察御史蕭翼扮成一書生,去接近辯才。蕭翼去後不久便和辯才交上了朋友。
蕭翼智取蘭亭序三難太宗
蘭亭序七傳到釋智永,智永和尚將近百歲才去逝,圓寂前,將蘭亭序交給弟子辯才和尚,囑咐妥善保管。辯才把它當做至寶,在方丈屋的樑上,鑿了一個大洞,來收藏蘭亭序,世人難得見到。
唐太宗非常喜愛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的書法,共搜集二王真蹟三千六百件。遇有閒暇就和宰相魏徵討論二王書法,魏徵說:「右軍活著時,最喜歡蘭亭序,今天藏在辯才那裏。」太宗驚奇地說:「真有這回事?我很想立刻把它拿到手。」魏徵說:「辯才把蘭亭序看得比他的腦袋還重要,要想索得,可不那麼容易。」
太宗下了一道聖旨,召辯才和尚到長安,故意拿假的蘭亭序給辯才看,辯才卻裝糊塗告訴太宗說:「右軍寫這篇序共三百二十四字。只恨王家收藏的真蹟,已在亂中失落,今日再也看不到了。」太宗沒辦法,只好留下辯才,秘密派人搜查,結果只得到智永寫的真草「千字文」,不久辯才假託有病,又回到永欣寺。
真草千字文 智永
太宗三番五次派人追問,辯才始終守口如瓶,硬說不知道。皇帝一看沒辦法,就召集大臣商議,宰相房玄齡認為御史蕭翼,聰明絕頂,能書會畫,嘴巴伶俐,詭計多端,一定能達成任務。於是太宗召見蕭翼,問他辦不辦得了這件事。蕭翼對太宗說:「沒有問題,不過請求皇帝給臣三帖二王的真跡,以便見機行事。」
詩酒忘年
蕭翼脫下官服,換上青色的長衫,裝扮成一個落魄的書生,帶著三帖二王的真跡,隨著遊客,搭船到了浙江永欣寺。這位面帶書卷氣的書生,每天一定進入永欣寺畫壁題詩,經過辯才和尚的房前,就停留瞻仰一會。辯才起初不注意,看了幾次,覺得這位書生氣慨非凡,於是趨前問他:「請問這位施主,打從那裏來的?」
「北方來的。」「施主有此雅興來本寺畫壁題詩,文學藝術的修養一定很高。」
「豈敢,豈敢,貧道慕名而來,今得見住持,甚感榮幸。」
兩人初見面就談得很投機,辯才把蕭翼請入寮房,下棋、彈琴、談詩論文,情投意合,於是開新釀的酒待客。酒酣耳熱,倡議賦詩,辯才抽到「來」字就作了一首詩:「初醞一缸開,新知萬里來。把雲同落莫,步月共徘徊。夜久孤琴思,風長旅雁哀。非君有秘術,誰照不然灰。」
蕭翼得「招」字,詩曰:「解逅款良宵,殷勤荷勝招。彌天儀若舊,初地豈成遙。酒蟻傾還汎,心猿躁自調。誰憐失群翼,長苦業風飄。」
兩人旗鼓相當,吟來對去,都覺得相知恨晚,直到清晨,蕭翼才離開。
巧取蘭亭
這樣來來往往,過了十多天,蕭翼跟八十多歲的辯才老和尚搞熟了,幾乎是無話不談,變成很知己的朋友了。有一天,蕭翼故意逗老和尚說:「家父很喜歡二王的書法,收藏了不少二王的真跡;我從小就跟家父練習二王的書法,現在雖然流落他鄉,還把二王真跡帶在身邊,捨不得出賣。」老和尚一聽到二王的真跡,勁就來了,問他現在是不是帶著?蕭翼說擱在寓所裏,明天可以拿來給老和尚看。
第二天蕭翼果然帶著幾張王羲之的墨寶,去見老和尚。老和尚端詳了好半天,才對蕭翼說:「這幾件東西,假倒不假,只不過不是王右軍最得意的作品。」蕭翼故意不肯認輸,說老和尚不識貨。老和尚笑了一笑對蕭翼說:「年輕人,你太自負了!我比你癡長幾歲,見的世面遠比你多;就拿我收藏的東西來說,可比你這幾件強多了。」蕭翼追問老和尚,收藏的是甚麼帖?老和尚回答:「蘭亭序。」蕭翼聽了,哈哈大笑說:「老和尚騙人,蘭亭序早就在兵荒馬亂中燒燬了,現在哪兒還有蘭亭?老和尚就是有,也一定是假的,絕不是真跡!」
這一激將,終於把老和尚激出了口風,就對蕭翼說:「這是王氏門中的傳家之寶,一代傳給一代,絕不會有半點參差。我的師父智永禪師,是王右軍的後代子孫;他在臨死的時候,千叮萬囑的傳付給我,怎麼會有假?你不信,明天來,我拿給你看!」
第二天,蕭翼按時前往,老和尚為了賭氣,親自登上木梯,從屋樑上的小洞裏,把蘭亭序真跡取下來,給蕭翼看。蕭翼當然沒有話說了,就故意把他帶來的那幾件二流貨,放在老和尚那裏,請老和尚隨時比較參看。
從此以後,老和尚就把蘭亭序和蕭翼拿來的幾件王羲之墨寶,一齊放在書案上,沒事的時候,就翻出來看看。同時,老和尚對蕭翼也很放心了,讓他自由來往;老和尚的徒弟們,對蕭翼也另眼相看,大家都把他當作朋友看待。有一天,蕭翼得知老和尚到嚴遷家吃齋,趁機來到寺裏,對老和尚的徒弟說,有兩本書,擱在老和尚屋裏,要取回去看。那些徒弟們,看到蕭翼是來慣了的熟人,就叫他自己去取。蕭翼就老實不客氣的,把老和尚當作寶貝的蘭亭序,和他帶來的那幾件墨寶,包成一包,大大方方的拿走了。
出了寺門,蕭翼奔向永安驛站,對站長凌愬說:「我是御史蕭翼,奉命抓拿私藏珍品的辯才和尚,聖旨在此,速派人拿辯才和尚來。」當時辯才還在嚴遷家,談笑自如。聽了聖旨,得知這位御史就是蕭翼,蘭亭序已被偷走,驚倒在地,很久才醒過來。
書歸黃土
蕭翼將蘭亭序交由驛站,快馬加鞭,傳到京城長安。唐太宗李世民得到蘭亭序的真跡以後,非常高興,把蕭翼升為員外郎。唐太宗起初很生氣,因為辯才犯了欺君的大罪。後來想想蘭亭序既然已經到手,謀財又害命,未免太不仁道了,於是賜辯才無罪,另加綢緞三千匹,稻穀三千石。辯才易物為錢,加建佛塔三層。可是辯才這一驚,過了一年多就去逝了。
唐太宗得到蘭亭序的真跡以後,就請內廷供奉湯澈、馮承禧、諸葛貞、趙模等人各臨數本,頒送給皇太子、各親王及親近的大臣。唐朝的大書法家褚遂良和歐陽詢,也都有臨本;可是他們自成一派,不拘泥點畫。後世稱褚遂良臨的叫「唐絹本」,歐陽詢臨的叫「定武本」,二本都刻成石碑,存留在皇宮內苑裏,民間的拓本很少;在當時每種拓本已值好幾萬錢,非常名貴難得。至於王羲之所寫的蘭亭序,在唐太宗臨死的時候,遺命放在棺材裏殉葬;從此王羲之平生最得意的傑作,就永遠埋在黃土裏,人間再也看不到了。
歐陽詢臨的定武蘭亭帖
真跡殉葬昭陵,有摹本、臨本傳世,以“神龍本”最佳。此帖用筆以中鋒為主,間有側鋒,筆畫之間的縈帶,纖細輕盈,或筆斷而意連,提按頓挫一任自然,整體佈局天機錯落,具有瀟灑流麗、優美動人的無窮魅力"此帖在中國書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神龍是唐中宗的年號。
因為在帖首和帖尾各蓋有半塊<神龍>圖章,所以叫做<神龍半印本>。雖然摹拓得相當忠實逼真,但仍有稍欠筆力之嫌。
固然研究蘭亭序對摸索王羲之的筆法,是頗為重要的一件事,
但另一面對了解唐代書法的筆法,也是十分重要的資料
標籤:
瀏覽次數:
29
人氣指數:
29
累積鼓勵:
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檢舉原因
此為詐騙帳號
此為廣告帳號
此為援交帳號
他未滿18歲
此為不雅及騷擾留言帳號
其他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給本文貼紙:
得到的貼紙
得到的貼紙:
給本文貼紙
本日記尚未得到貼紙
要忙了ㄟ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形容年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