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齔---指剛到換齒的年齡,約七、八歲左右。
總角:指童年。語出《詩經》,如《詩·衛風·氓》「總角之宴」。以後稱童年為「總角」。陶淵明《榮木》詩序:「總角聞道,白首無成。」
垂髫:古時童子未冠,頭髮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青少年時期稱為白齒青眉
怎麼說女人?
十三歲 豆蔻年華(女)
舞勺(ㄓㄨㄛˊ)之年(女)
舞勺之年,勺,一種樂舞,古未成童者習之。舞勺指未成童者學習勺舞。禮記˙內則:十有三年,學樂、誦詩、舞勺。
。
破瓜之年.瓜字初分.碧玉年華.女子16歲,古 " 瓜 " 字可分成兩個 " 八 " 字。
及笄:指女子十五歲。語出《劄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謂結髮而用笄貫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歲。
二八年華---十六歲。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稱「待字」。語出《後漢書·曹皇后記》「小者待年於國」。以後稱女子待嫁的年齡為「待年」。
花信之年.24歲
怎麼說男的?
志學之年---十五歲(男)。
弱冠:指男子二十歲。語出《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表示已經成年。
春秋鼎盛---壯年時期
而立:指三十歲。語出《論語·為政》「三十而立」。以後稱三十歲為「而立」之年。
不惑:指四十歲。語出《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以後用「不惑」作四十歲的代稱。
半百之年,五十。多指人的歲數。唐˙白居易˙戊申歲暮詠懷詩三首之一:窮冬月末兩三日,半百年過六七時。
艾:指五十歲。語出《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老年頭髮蒼白如艾。《民國通俗演義》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還有什麼不滿意的事?」
耳順之年,指六十歲。條。漢書˙卷七十八˙蕭望之傳:至乎耳順之年,履折衝之位,號至將軍。
花甲:指六十歲。以天干地支名號錯綜參互而得名。六十年一甲子。因干支錯綜參亙,故稱為花甲。
從心之年,完全順隨自己的心意去做事。論語˙為政: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亦作隨心所欲。
古稀:指七十歲。語出杜甫《曲江》詩:「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亦作「古希」。
懸車之年,懸車,把車子掛起來,指辭官退隱。懸車之年指官員告老引退的年齡,通常為七十歲。晉書˙卷四十五˙劉毅傳:昔鄭武公年過八十,入為周司徒,雖過懸車之年,必有可用。
耄耋之年,年紀約八﹑九十歲。耋,年紀為七十歲。耄耋指年紀很大的人。漢˙曹操˙對酒歌:耄耋皆得以壽終,恩澤廣及草木昆蟲。
期頤之年,年壽一百歲以上的人。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三國志˙卷十一˙魏書˙管寧傳˙裴松之˙注引高士傳:延年歷百,壽越期頤。蘇軾《次韻子由三首》:「到處不妨閒蔔築,流年自可數期頤。」
仗家之年,出於禮記.王制:五十杖於家,六十杖於鄉,七十杖於國,八十杖於朝。九十者,天子欲有問焉,則就其室,以珍從。
皓首:指老年,又稱「白首」。《後漢書·呂強傳》:「故太尉段穎,武勇冠世,習於邊事,垂發服戎,功成皓首。」
黃發:指長壽老人。語出《詩經》,老人頭髮由白轉黃。陶淵明《桃花源記》:「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忘年之交說:不拘年歲行輩而結交為友。梁書.卷三十四.張緬傳:「初未與纘遇,便虛相推重,因為忘年之交。」三國演義.第一一一回:「陳泰歎服曰:『公料敵如神,蜀兵何足慮哉 !』於是陳泰與鄧艾結為忘年之交。」亦作忘年交、忘年之好、忘年之契
喜壽:七十七
米壽:八十八
白壽:九十九
茶壽:108歲
耄耄 80-90歲
期頤 100歲
花甲相慶又添二八春秋 136歲
花甲重逢增加三七歲月141歲
古稀重喜再加三九歲月16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