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735433
 玉竹劍虹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莊子傳-第伍章 (三)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心情的發表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莊子傳-第伍章 (四)
作者: 玉竹劍虹 日期: 2010.02.14  天氣:  心情:
退隱江湖 寓言傳道(四)

當晚,莊周回到家中,對藺且述說了在湖邊與蘇玉的談話。藺且不解地問道:「先生,像蘇玉這樣的人也能學道嗎?」

莊周肯定地說:「當然能。在每個人的本性中都有自然之性,只不過有些人被俗學
埋沒了,一旦經過挫折之後,浪子回頭金不換啊!」

第二天一大早,蘇玉便來到莊周家中,他急切地問莊周:「先生,您昨日所言,對我啟發很大,猶如撥雲睹日,重見光明,使我懂得了世間萬物,都是不足為憑的,而天地才是至大之物。從今之後,我以天地為大而以毫末為小,可乎?」

莊周笑道:「道可沒有那麼簡單,人的心知所能了解的事物是有限的,而心知所不能了解的事物卻是無限的。人活著的時間是有限的,而人出生前與人死後的時間則是無限的。用有限的心知、有限的人生去追求無限的事物的大小,是不可能的。」

蘇玉又說:「我聽人家說,最精密的東西是無形的,最大的東西是無窮的,果真如
此嗎?」

莊周說:「從小的角度來看大的事物,好象沒有邊際,從大的角度看小的事物,好象沒有形體。精密,就是物之小者。小大精粗,並不能說明道。可以用語言表達的,是物之粗者,可以用心知來思考的,是物之精者,而道,則是語言不能表達,心知不能思考的,因此,不在大小粗精之列。」

蘇玉又問:「那麼,怎麼才能確定事物的貴賤大小呢?」

莊周說:「從道的角度來看,所有的事物都無貴無賤,互相平等。從物的角度來看,事物之間互有貴賤之分。其實,所有的物都有它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有它需要否定的地方,因此,因其所大而大之,萬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萬物莫不小。天地可為積米,毫末可為丘山。」

蘇玉又問:「既然事物的貴賤大小都沒有一定的標準,那我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我應該選擇什麼?我應該拋棄什麼?」

莊周說:「從道的角度來看,事物之間根本就沒有貴賤之分,這樣,你就不會拘束你的意志。向道靠攏,事物之間根本就沒有多少之分,這樣,你就不會拘束你的行為。你的精神廣闊而深遠,若四方之無窮,你就會兼容萬物,並包大小。萬物一齊,無短無長。道是無窮的,而物則有生有死。透過那有生有死的物,把握那無窮的道,你就不再去區分事物的大小貴賤。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都按自然之本性,毫無強求,毫無拘束。」

蘇玉又問:「那麼,得道後,對人生有何益處?」

莊周答道:「得道之人,必然達於自然之理;達於自然之理者,必然明於事物變化的規律;明於事物變化規律者,必然能做到不以物害己。

「得道之人就是至德之人。至德之人,火不能燒傷他,水不能淹溺他,夏暑冬寒不能侵害他,飛禽猛獸不能傷害他。並不是說至人故意去接近它們而不受傷,而是說至人能夠觀察到禍危到來的跡象,謹慎從事,物就無法傷害他。」

從此之後,蘇玉便每天到莊周家中向他問道。莊周讓藺且將以前的一些談話錄給蘇玉看了,又指點他讀《老子》。同時,莊周告訴蘇玉,要想悟道,必須靠自己的體驗,
必須到大自然中去與天地萬物相互親近,合為一體。

盛夏已經來臨。蒙山披上了一層蔥綠的夏妝。莊周帶著藺且與蘇玉,來到蒙山游玩。

高大的樹木枝葉茂盛,遮住了灼人的陽光。莊周與弟子行於山中,覺得涼快爽朗,清新無比,與山下的燥熱形成鮮明的對照。時而從深谷之中傳來幾聲鳥鳴,反而更顯出
森林的幽靜。

莊周深深吸了一口新鮮清涼的空氣,望著藺且與蘇玉說:「山林啊,給予我如此大的快樂!」

他們翻過幾座山頭,來到一片伐木場。有很多木匠聚集在這兒,砍伐木材。但是,奇怪的是,有一些十分高大粗壯的樹木卻稀稀落落地矗立在成片的已被砍倒的樹木之間。

莊周與兩位弟子走近前去一看,這種大樹雖然枝葉繁茂,根粗身高,樹蔭之下可容納數十人,但是,仰而視之,其小枝彎曲而不能成為棟樑之材;俯而察之,其大根文理散亂而不能成為棺槨之材。

藺且向旁邊一位木匠問道:「這麼大的樹,你們為什麼棄而不顧呢?」
木匠說:「此乃不材之木,毫無用處。」
莊周聽了木匠的話,十分感慨。世上之人都希望自己成材,希望自己有用,但是,成材、有用,正是自我毀滅的契機。一個才能超群的人,往往成為眾矢之的,而無才無
用的人,卻能保持自然的年份。象這種無用的大樹,正是憑借著它的無用,才能直立生存,而那些有用的木材卻被砍伐喪生。莊周又聯想到當漆園吏時經常見到的一種情形:工匠們用刀子割開漆樹的皮,讓漆汁流出來。如果漆樹裡面沒有漆汁,人們就不會去割它了。漆樹之被割,正因為它有用啊!

於是,莊周對藺且與蘇玉說:「這種樹木以不材無用而終其自然的年份,其它樹木以成材有用而被砍伐夭折。為人亦是如此。不材者得福而有用者先亡。」

天色將晚,莊周與兩位弟子下得山來。由於貪戀山中景色,行路遲遲,已無法趕回家了。莊周突然想起,梓慶的家就住在山腳下,於是師徒三人便直奔梓慶家而來。

他們來到梓慶家中時,已是掌燈時分。梓慶一看是故人莊周來訪,喜出望外,將莊周師徒三人讓進茅屋,便對兒子說:「趕快去殺鵝,準備招待貴賓。」

莊周忙說:「不必,不必。隨便填填肚子就行了,何必如此破費。」
梓慶笑道:「我雖貧窮,但是莊先生光臨寒舍,怎能如此草率。」
回頭對兒子說:「趕快去吧!」

梓慶的兒子出去一會兒又回來了,向父親請示道:「我們家的那兩只鵝,一只能打鳴,一只不能打鳴。殺哪一只?」

梓慶說:「就殺不能打鳴的那一只吧,留著能打鳴的看家用。」

兒子又出去了。不一會工夫,一只肥大的鵝就煮好了。莊周師徒三人吃得十分入胃。

當夜,師徒三人便留宿於梓慶家中。翌日上午,莊周告辭了梓慶,帶著藺且與蘇玉回家。

回家的路上,藺且問道:「先生,昨日山中之大木,以其木材無用而保持它自然的年份,而梓慶家的鵝則因不材而被宰殺。請問先生,您究竟是希望成材呢,還是希望不成材?」

莊周笑道:「藺且,你現在提問題可越來越刁了。我告訴你,我將游於成材與不材之間。」

稍頃,莊周又說:「成材與不材之間,雖然有些相似,但是,還不能擺脫危險。如果憑借道德而游於世間,就不會有被殺的危險。達道之人,沒有人誇獎他,也沒有人詆毀他,像龍那樣善變,像蛇那樣機靈。他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從來不會固守於某種模式。有時候在上,有時候在下,但是,他的內心卻永遠保持和諧的境界。他的精神遊於萬物之初,因此,他能夠主宰外物而不被外物奴役。象這樣的人,怎麼能夠有被殺的危險呢?」

蘇玉問道:「如果不達於道,那會怎樣呢?」

莊周答道:「世間萬物,有合必有離,有成必有毀。合為離之始,成為毀之機。有角則被挫,位尊則被譏。角乃挫之因,尊乃譏之初。有為則吃虧,有能則被讒。因此,世間之事,好便是了,了便是好,根本不足為憑。如果不明於大道,而埋頭於世事,則死亡就在眼前而不自知。你們可要記住,任何處世之法都不保險,唯有進入道德之境,方可立足於險惡的人世之間。」

有一天,莊周正在與蘇玉、藺且談道說理,來了一位年逾花甲的朝中大員,向莊周請教養生之道。剛開始,莊周推辭道:「我乃村野匹夫,沒有養生之道。」那位大員苦苦哀求道:「我在宋國供職已有四十年了,所見日多,所知日少。現在即將解甲歸田,願先生一言以教。」

莊周看他這麼大歲數了,還來虛心求教,便說:「善於養生者,其實很簡單,就象牧羊一樣,只要鞭打羊群後面的羊就行了。」

年老的官員不解地問:「此乃何意?」

莊周進一步解釋道:「牧人趕著一群羊,只要鞭打後面的羊,前面的羊也就會委蛇而行。如果不懂得這個道理,牧人就一會兒跑到前邊,一會兒跑到後邊,一會兒跑到左邊,一會兒跑到右邊,費力雖多,羊群已亂。養生者亦如此,順其自然,無為清靜,便可養生。」

年老的官員聽完莊周的話,好象還是沒有明白其中的道理。於是,莊周便說:「好吧,我給你舉兩個相反的例子。

「魯國有個名叫單豹的人,逃避人世,獨自居住於深山老林之中,不與任何人來往。他活到七十歲還面如嬰兒,未見衰老之跡。單豹自以為得養生之道。可是,有一天,他不幸在山中遇到了餓虎。餓虎將單豹捕而食之。

「魯國還有個名叫張毅的人,與單豹正好相反。他不但居住於人群之中,而且專門往王公大人家中趁行,以拉攏關係。他以為只有這樣,才能養生。可憐張毅,剛活到四十歲就發內熱之病而死。

「單豹養生,只注意於內在的自然之氣,而忽視了與人群交往,因此喪生虎口;張毅養生,只注意與外在的人群交往,而忽視了內在的自然之氣,因此病從內發。

「這兩個人,都不懂得牧羊的道理。善於養生者,則內外交相養。以其自然之氣助其處於世俗之間,以其世俗之間所得,助其自然之氣。如此,則虎不得食,病不得害。」

那位大員聽後,稱謝告辭。

蘇玉疑惑地問道:「先生,像這樣的朝中大員,整天奔波於利祿之場,也有資格學道嗎?」

莊周笑著說:「任何人都有資格學道。人與人的本性是相通的,地位與職業的不同並不能埋沒人類的共同本性。不僅朝中大員可以學道,君主侯王也可以學道。君主侯王與百姓人民都是人,只要是人,就有可能悟道。」

蘇玉一聽,不禁聯想起自己以前的愛好——鬥雞,於是他又問道:「那麼,鬥雞者也可以悟道嗎?」

莊周說:「當然可以。我給你講一個鬥雞者的寓言。
「有一位紀渻子,專門為宋王養鬥雞。宋王讓人挑選了一只最好斗、最剽悍的公雞
送給他,期望他能夠培養出第一流的鬥雞來。
「十天之後,宋王來問他:『雞養好了嗎?』
「紀渻子回答道:『沒有,這只雞現在還昂頭驕傲,恃氣未滅』。
「又過了十天,宋王來問:『雞養好了嗎?』
「紀渻子回答說:『沒有,這只雞現在聽到聲音、看見物影都會敏感地反應。』
「又過了十天,宋王來問:『這下好了吧?』
「紀渻子回答說:『還沒有。這只雞現在目光猶有恨意,盛氣未滅。』
「又過了十天,宋王又來回:『還沒好嗎?』
「紀渻子說:『差不多了。別的雞雖然鳴叫於旁挑戰,也不會驚動它,看起來就象只木雞一樣。它精神內守,不為物動,沉著應戰,胸有成竹。其它的雞一看見它,嚇得扭頭就跑,根本不敢和它對陣。』
「鬥雞者若能如紀渻子,便為善養生者。」
蘇玉驚疑地問道:「先生,您對鬥雞也如此熟悉嗎?」
莊周笑道:「我平生淡於名利,但是與三教九流卻無所不交。」
蘇玉說:「我在鬥雞場上混了十多年,很少見過呆若木雞之雞。但是,這種雞,肯定是最好的鬥雞。」

莊周進一步啟發道:「不僅鬥雞如此,為人亦是如此。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勇無勇,大仁不仁。真正有德之人,並不時時表露於外。譁眾取寵、虛張聲勢者,未必有德。」

蘇玉趕緊記下了這篇寓言,將它與藺且所記寓言合編在一起。
標籤:
瀏覽次數:24    人氣指數:424    累積鼓勵:2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莊子傳-第伍章 (三)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心情的發表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