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2010623
 天空藍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轉~重要的擇偶公式順序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她瞧不起男友薪水才3萬元 想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轉~要升遷,還是要生小孩?
作者: 天空藍 日期: 2015.09.01  天氣:  心情:
別被那些四、五十歲才生子的新聞誤導了——女性從27歲起,生育能力就開始下降,34歲每週期懷孕機率降到20%,44歲更降到5%。 如果你期待你的生命旅程中有自己的小孩,而你現在還沒有,那麼從現在起,你必須要開始作一個全新的家庭計畫。
繆宜伶是安捷倫生命科學與化學分析事業群客戶服務專員,直髮齊肩、戴著秀氣的眼鏡,一點也看不出她過去是披著長髮、穿短裙長靴的時髦女郎。「我改變裝扮,是要改變我的氣,有人說這樣小孩比較願意跟我,」這是她在早上7點起床量基礎體溫、8點吃西藥、9點喝中藥、週末拜拜之後,嘗試的另一個希望增加懷孕機率的方法。

繆宜伶34歲,等工作有基礎、等碰到Mr. Right,一直等到去年才結婚,「我有了愛、有了家庭,就差小孩。」她嘗試兩、三個月沒有懷孕後,雖然還算新婚,但是已經警覺到可能無法再順其自然,開始積極求醫、甚至求神,像求中獎一樣,求求月事不要來。這個月,她又落空了。「一年就只有12次機會懷孕,」繆宜伶忍不住焦急,「上帝真的很無情。」

現在像繆宜伶一樣焦急的職業婦女,愈來愈多。

無子女流行來襲

「在現在專業女性間,出現了一股『無子女流行』(epidemic of childlessness),」畢業自哈佛的美國經濟學者西維亞•惠勒特(Sylvia Ann Hewlett)在新出版的《創造生命》(Creating A Life)一書中,語出驚人。

「無子女流行」這個名詞聽來時髦,其實是許多女性藏在心底無奈的傷痛,默默忍受它的折磨。因為,惠勒特發現,大多數新一代無子女的專業女性,並不是主動選擇要工作、不要生小孩,而是「不知不覺的走到了失去生育選擇的地步(creeping nonchoice)。」

就像繆宜伶這樣,她真的不瞭解,自己沒病沒痛,用現在的標準來看結婚也不算特別晚,為什麼要生小孩這麼難?這不是上帝賦予每個女人的禮物嗎?這不是連國中女生都可以輕易做到的事情嗎?為什麼變得這麼困難?

「就是因為年齡大了,」馬偕醫院婦產科不孕症科主任、台灣生殖醫學會理事長李國光斬釘截鐵的指出頭號生育困難原因,出人意料。

我們都念過健康教育,我們都看過四、五十歲成功受孕的醫學新聞,印象中生孩子應該不是那麼急迫的事。許多人都想拼過了這一季、等工作壓力不這麼大、作息回復規律,喜訊自然就會來了。

但是,在西方醫學的研究中,這些都不是決定性因素,「連打仗的時候都可以生小孩,還有什麼壓力比生命受到威脅更大,」李國光再次強調,卵巢的功能、卵子的品質隨年齡增加而下降,才是影響懷孕的最大因素。

生育能力竟然從27歲開始下降

從來沒有人告訴我們,其實女性生育第一個健康小孩的能力往下降的年齡,不是規定要做羊膜穿刺的34歲、也不是結婚開始拉警報的30歲,而是早從27歲就開始了。

我們都被媒體誤導了。

40多歲成功生產的大明星、50歲還能做人成功的,都是極其少數的奇蹟。每一天、發生在絕大多數人身上的數字是:34、35歲以後,生育能力就開始急速下降,34歲每週期懷孕機率已經降到20%,即使懷孕,也有15%的流產機率。40歲以後,生育能力就進入極度恐慌的階段,44歲的懷孕機率已經降低到僅有5%,懷孕的流產機率也往上提升到35%。而且不管之前是否生過小孩,同樣的年齡,就要面對同樣的機率。

更令人驚訝的是,即使醫學已經如此先進,「即使最頂尖的生育專家,也無法倒轉卵巢的生理時鐘,」美國不孕協會執行總裁潘蜜拉.麥德森(Pamela Madsen)在《時代雜誌》訪問中指出。醫生可以解決29歲輸卵管阻塞的問題、幫助32歲先生精蟲活力不佳的人受孕,但是對於40歲的人,連想要用試管嬰兒的做法幫忙懷孕,都很難。

工作是錯過生育時間的幫兇

雖然工作不是造成女性生育困擾的主因,但是絕對算得上是把現代女性往時間陷阱大推一把的幫兇。

雖然大家都抱怨過工作辛苦,三不五時就要發作工作倦怠症,但是工作有點像是種特殊的嗎啡,讓現代女性嚐到有經濟能力的神仙滋味、另一種成就感的飄然感覺,一路吸引著女性投入,不知不覺就忘了生小孩的時限將至、一點一點吸去分給結婚生子的資源。

根據內政部的統計,台灣大專及以上女性婚前有工作的比率,高達93.48%,表示絕大部份的女性,進入社會後,都有一定的工作經歷與經濟能力,也就享受到過去母親那一輩家庭主婦所沒有的生活。

過去媽媽已經開始帶孩子的年紀,現代的女性正開始品嚐經濟能力帶來的自我與隨性。週末約好了跟同事唱歌、假期就跟姊妹淘一起到歐洲玩。平時工作雖然辛苦,但是偶爾有國外出差的機會,不用跟任何人商量,就可以出發拓展閱歷。

年輕有工作生活,就像是把青春期升級到商務艙,可以更舒適的飛行,不急著降落,想像自己就是《慾望城市》(Sex and the City)的凱莉,偶爾碰到寂寞湧上來,也還有工作、有朋友。

只是,在真實的生活中,扮演凱莉的莎拉.潔西卡.派克(Sara Jessica Parker)不但結了婚,最近還懷了孕,製作人因此把最新一季的《慾望城市》縮短、延後推出。但是在我們的真實生活中,沒有人為我們延期。許多女性因為投入工作、享受工作帶來的自由而拖延了結婚的時間,就是把自己更往生育的極限推。

樂在工作佔去結婚生子的時間

「現在做羊膜穿刺的人增加好多,」中山醫院不孕症中心負責醫師黎惠波觀察近年生育的變化指出。過去大家生到第三、第四胎時,才到需要做羊膜穿刺的年紀,但是現在大家求學的時間拉長、畢業之後也不急著結婚、就算結婚也要等累積事業基礎,才想到要生小孩,懷第一胎就已經過了34歲。

王琪就算是這樣的例子。王琪投入媒體購買的工作,從最基層的購買工作做起,慢慢爬升到浩騰媒體公司購買總監的位置。「我真的很喜歡我的工作,」王琪喜歡廣告業沒有標準答案的環境,電視、公車、捷運、網路的做法,要不斷求變才能贏得掌聲,「真的非常好玩」。

只是廣告人白天開會、晚上為準備提案加班、有時甚至加到深夜一、兩點的工作形態,幾乎佔據了她所有的生活,一下就過了14年。身邊的朋友看到她一路加班、步步高昇,「沒有人相信我會結婚,」只有王琪自己知道,「我真的很想結婚,」只是每天往來的都是工作,這個想法只有放在心底。

拖到了32歲,王琪抱著「寧可錯殺一百,也不放過一個」的態度,積極相親。到了36歲,她結婚了,終於能夠證明朋友都看錯了她。只是,「就算結婚當天就懷孕,我都是高齡產婦。」

即使如此,王琪還是想生小孩,甚至有為生小孩犧牲她所喜歡的工作的準備。「事業是在幫老闆做,家庭才是自己的,」王琪想得很清楚。

王琪的想法,雖然能夠喚起很多人的共鳴,但是說來容易,做起來很難。

工作把生小孩的力氣都搾乾了

其實許多瀕臨生育大限的職業婦女,都動過暫停工作腳步、趕上生產進度的念頭。27歲到34歲這一段生育最後的黃金期,正好也是一般人為升遷衝刺的期間。只是職位衝得愈高、工作就愈忙,開會、加班、出差的行程,緊湊到完全容不下生理時鐘。

夫妻兩個人都上班,雖然面子上看來是雅痞的「頂客族」(DINK:double income, no kids),但是底子裡幾乎成了累癱的「頂思族」(DINS:double income, no sex,是美國社會學家描述被工作操壞了的現代夫妻的新名詞)。

就算太太乖乖的吃了排卵藥,就算終於等到了1個月僅一、兩天的受孕黃金時刻,但是夫妻都忙到八、九點才回家,兩個人剩餘的力氣,僅能夠支撐到癱睡在沙發上。又錯過了一次!

停下瘋狂的工作,似乎是完成生小孩目標的唯一解答。

但是這個方法,讓人非常猶豫。雖然生理時鐘無情,但是企業環境也一樣無情。在現在生存競爭激烈的時刻,決定放慢腳步,不但意味著放棄過去的累積,甚至要犧牲未來的機會。

這種抉擇,在一位30出頭的行銷主管腦中掙扎了近一年了。她結婚一年半,「我真的很喜歡小孩,」她看到朋友的小孩都被她從襁褓抱到蹣跚學步,就希望趕快暫停永遠也衝不完的工作,先趕上生小孩的人生進度再說。但是,「工作真的給了我自信,」她擔心自己前腳離開,別人後腳就補了上來,不但過去的累積拱手讓人,連要再回到崗位的機會都沒有了。

「我不敢想像向先生伸手要錢的生活,也還沒有準備好話題只有先生與小孩的日子。」只是,一跟小姑的小孩玩耍、工作壓力一超過負荷,離職生小孩念頭在腦中的分貝,又壓過一切。「一下這邊大聲,一下那邊大聲,」她實在不知如何取捨,「真希望有人幫我決定。」

通常等著別人決定,就是等著被時間決定,就是一步步更逼近再努力也無力回天的生育極限。

我們需要訂一份新家庭計畫

怎麼辦?工作加上生小孩,真的是無解的難題嗎?

惠勒特在《創造生命》一書中建議女性用「倒推規劃法」(backward mapping),釐清思緒,重新安排生活的重點。就是先想像自己理想的40歲生活是什麼樣子,然後倒推回去,決定現在該著手完成哪些目標,40歲的時候才能達到理想。

如果希望40歲的生活畫面中有小孩,就要計畫在35歲前完成生育。其實結婚、生子不是憑運氣,而是需要像規劃求學、事業一樣的設定目標,而且最好在20出頭時就開始規劃。

乍聽之下,這個建議似乎太過簡單,甚至有些刺耳。波士頓大學研究女性議題的學者卡萊爾•瑞佛絲(Caryl Rivers)在接受CNN訪問時,甚至批評惠勒特誤導年輕女性,好像告訴大家「有事業心的女性小心了。如果你立刻不結婚、生子,就將過著悲慘的餘生。」如果只因為年輕時生育力強而趕著結婚、生子,未來很可能因為婚姻不穩固而面臨另一種痛苦。

但是,在生育極限無法延長、工作潮流無法扭轉的情況下,惠勒特的建議,似乎是唯一的方法。其實,那也是許多走過那段經歷的女性給的唯一的建議:想清楚,早一點開始規劃。

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蘿苑•塞普(Laraine Zappert)研究了超過300名畢自史丹福大學的專業女性,詢問她們如果重走一次兼顧發展工作與建立家庭的路途,她們會改變什麼?在前五名的答案中,早一點建立家庭、花更多的時間與小孩相處,分列三、四名,沒有一個答案是要捨棄生子的選擇。「我們所研究的母親中,98%都說,兼顧事業與小孩,是她們生命中最美好的經驗,」塞普說。

我們需要一份新的家庭計畫,需要的也許不再是如何避孕,而是要學習如何開始想要的生活。

不是每個人都必須生小孩,也沒有人保證生小孩真的會帶來快樂。但是,如果你也抱著跟那98%一樣的想像,那就從現在開始進行,不要讓任何人影響你的決定。時間總是比你想像中過得快。

數字的背後:「高成就」是對女性的懲罰?

無子女家庭數大幅成長,形成一股新浪潮。

1993年,美國無子女家庭數目達3,490萬戶,擁有一個18歲以下小孩的家庭的戶數是3,330萬戶。生育潮流首次出現逆轉。

哈佛經濟學者惠勒特針對美國28歲到55歲、高教育、高收入的職業婦女進行調查,將受訪者分為年收入超過5萬5千美元的「高成就」,與年收入超過10萬美元的「超高成就」兩個族群。結果發現:在大企業工作的「高成就」女性,有42%年過40歲無子女;在大企業工作的「超高成就」女性,49%年過40無子女。

以年齡區分,28歲到40歲的受訪者中,有55%到35歲仍沒有生小孩。

這些無子女的婦女中,只有14%的人是絕對不要生小孩。

錯過了尋找伴侶的最佳時機,是高成就女性無子的一大原因。

對高成就女性的調查顯示,年過40在企業內工作的高成就女性,只有57%結婚。

超過30歲第一次結婚的高成就女性只有8%,超過35歲第一次結婚的只有3%。

愈晚結婚、生子,面臨的挑戰愈大。

34歲婦女每週期懷孕機率為20%,44歲的機率為5%。

35歲以下流產機率為15%,44歲的流產機率為35%。

女性對工作的投入愈來愈多,角色愈來愈重要。

2000年,女性每週工作達37.9小時,比1976年增加2.5個小時。

到1999年女性佔專業與管理工作的比例超過36%,在1970年這個比例不到20%。

到1998年,女性佔高階專業工作的25%,在1970年這個比例只有9.2%。

女性在工作上的表現愈好,放棄工作生小孩的代價就愈高。

到2000年,25到34歲女性的所得,達同年齡群男性的82%,在1979年時的比例是68%。

到2000年,在雙薪家庭中,太太收入超過先生的比例,將近三分之一。受過高教育的女性,將近一半收入比先生高。

資料來源:《無子女浪潮》、《創造生命》、《未來成功》、《商業週刊》(BusinessWeek)

健康教育:你一定要知道的不孕常識

不孕症其實是蠻普遍的問題。

美國有610萬夫妻有不孕的問題,大約佔適齡族群的10%,其他國家的比例也差不多是這個數字。

年齡是最大的問題

年齡是不孕的最大原因,男女生育能力下降的年齡有相當差距。

女性的生育能力從27歲開始下降,35歲開始急速下降,40歲以後極度恐慌。

男性的生育能力從50歲、甚至更晚,才開始下降。

到37歲,有50%的夫妻不孕。

不孕與健康關係小,與遺傳關係大。

身體健康與否並不是生育能力的指標。注重運動與飲食只能夠保持心臟健康,保不了卵子。

影響女性生育能力兩大關鍵因素是天生有多少卵子與失去卵子的速度,這與遺傳關係最密。由於與遺傳關係密切,女性可以詢問母親停經的時間,有助醫生判斷你在某個年紀還有多少卵子,一般停經前10年,卵子功能就已經變差了。

面對不孕問題,預防的效果遠大於治療。

雖然生育技術發達,但其實效果有限,而且對年齡愈高的人效果愈小。試管嬰兒的成功機率只有20%,而且對於40歲以上的女性很難奏效。

30歲左右的夫妻一般積極嘗試懷孕6個月後就會懷孕。如果夫妻積極嘗試1年仍沒有懷孕,就是不孕。

最佳的不孕治療方式就是預防,就是要有正確的不孕知識,及早行動。

資料來源:美國不孕協會(American Infertility Association)、《芝加哥太陽報》(Chicago Sun-Times)

別被罪惡感困住,兼顧事業與家庭的新學習

「我該離職回家生小孩嗎?」的交戰,與「我一定是差勁的媽媽」的罪惡感,是希望兼顧事業與家庭婦女的兩大困擾。塞普在《成功迎戰》一書中指出釐清思考的方式。

「我該離職嗎?」

1. 人生有不同階段,工作有很多種可能,可以考慮不同的人生階段,調整工作的選擇,包括全職、轉換較輕鬆的職務、兼職、或是完全不工作的安排。當知道工作可以有不同的選擇,壓力就會比較小。但是,的確有些工作是不能調整、一點都損失不起的。

2. 每個選擇都需要一些支援條件,包括照料小孩、處理家務、伴侶的支持、家人與朋友的支持、工作環境、經濟條件。照料小孩與處理家務的支援對生活品質影響很大,不要用「我可以自己來」、「我媽媽都做得到」把自己困死。而伴侶的支持也是關鍵,不論是選擇哪一種工作形態,一定要伴侶真心接受,才能行得通。

3. 不應該問「我是應該工作?還是該離職?」而應該問「我想工作嗎?」「我必須要工作嗎?」如果想工作,再問「我對工作到底有多擅長?」不管選的是全職、兼職、或不工作,都要問「我如何取得必要的支援,達成目標?」

「我一定是差勁的媽媽。」

1. 罪惡感是職業婦女贏不了的戰爭。就承認吧。就承認自己有時候必須在幼兒淚眼的目送下趕去見討厭的客戶,承認自己有時候會最後一個接小孩。用更有效的時間管理,取代對自己的咒罵

2. 多找幫手參與家庭工作,你需要一隊人共同分擔家務。職業婦女不下廚的是很平常的事,可以請外傭、買外帶。父親、祖父參與母姐會也很常見,一點也不丟臉。

3. 對自己與家庭的期望要健康、實際。專業女性之所以在工作上成功,是因為有內在的驅力與追求完美的精神,但是這同時用在工作與家庭上,只會逼著自己對家裡長期的髒亂發瘋。其實沒有一個全職工作者能像瑪莎那樣優雅、精緻的經營家庭。喜歡烹飪就下廚,如果做不到也不是罪。

4.多找面對同樣情況的人聊聊,就會覺得自己「正常」,是紓解罪惡感最好的方式。

5.保持正面思考。列出10件自己對家庭與小孩做的對、做的好的事情,隨身攜帶,覺得自己差勁的時候,就拿出來鼓勵自己一下。

延伸閱讀

正面應對工作與家庭的夾擊

《創造生命》(Creating a Life: Professional Women and the Quest for Children),2002年Talk Miramax Books出版

作者美國經濟學者西維亞•惠勒特(Sylvia Ann Hewlett)調查1,647位高成就女性,發現無子女浪潮正衝擊著現代專業女性,引發《時代雜誌》、CNN等媒體的熱烈討論。書中匯集大學院長、歌劇女高音等各行業受無子女困擾的成功女性的個人故事,讓讀者感受到她們的掙扎、失落。惠勒特並提出如何兼顧發展事業與建立家庭的建議。

《無子女浪潮》(The Childless Revolution),2001年Perseus Publishing出版,中文版2002年新新聞出版。

作者瑪德琳•肯恩(Madelyn Cain)任教米申大學,是表演工作者,她將無子女的人分為「自願選擇」、「機緣命運」,以及介於前兩類之間的「非預期的沒有兒女」,他們沒有計畫、但是卻逐漸演變成無子女的生活狀態,這一群人正快速增加。肯恩認為,進入職場是重新定義女性初始的一步,愈來愈多的無子女婦女,將使得女性的定義,出現根本的改變。

《成功迎戰》(Getting It Right: How Working Mothers Successfully Take Up the Challenge of Life, Family, and Career),2001年Touchstone Book出版

作者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蘿苑•塞普(Laraine T. Zappert)研究超過300名20歲到65歲畢業自史丹福的專業女性,試圖為困擾現代職業婦女的大難題──兼顧家庭與事業,提出解答的藍圖。書中以實際的個案與思考步驟,幫助讀者重新思考:家庭與事業的兩難、工作與母親的雙重壓力、生育對事業的影響、維繫健康的家庭關係。

《未來的成功》(The Future of Success),2001年Alfred A. Knopf出版

作者羅伯•瑞奇(Robert Reich)是美國前勞工部長,他以對工作環境與生活多年的研究,指出新時代的工作對大眾的生活產生什麼樣的衝擊,以及個人與社會想在新的變化下建立所希望的平衡生活,要做什麼選擇。一出版就深獲好評。






----------------------------------------------------------------------------
最近剛好身旁碰到很多為了生小孩努力做人的人
有的打針、有的吃中藥、有的做tube baby
光看了都覺得好辛苦~~~~

剛好又看到這篇文章,就轉來分享給大家
把一堆錯誤的觀念改正過來
(我也一直認為女性30歲後生育機能才開始下降,35歲以前都還很有機會生小孩,沒想到這麼早就開始了)
標籤:
瀏覽次數:187    人氣指數:787    累積鼓勵:3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轉~重要的擇偶公式順序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她瞧不起男友薪水才3萬元 想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