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775143
 秋夜冰封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喝茶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10種成功的心態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一生都在玩的八種心理遊戲
作者: 秋夜冰封 日期: 2012.12.06  天氣:  心情:
一生都在玩的八種心理遊戲

楊金鎖

喜歡玩遊戲,只要是遊戲就能讓孩子一再重複,樂此不疲,其實有些心理模式的互動,也是身為大人的我們一再陷溺、反芻而不自知的,源自於小時候在真實表達自己的需要時,遭到拒絕、否定,遂發展出一套生活規則,不坦誠直接表達自己的情感與需要,而用曖昧的方式來要求,這個心理遊戲的過程就在於累積“ 情緒的點券”。

累積情緒點券

點券愈多可兌換愈大的禮物,如一百點時小吵一番、五百點時大吵一架,有人積到一萬點時分手、離婚,累積十萬點時精神分裂,二十萬點時自殺、殺人。

點券還可分成好多種顏色,紅色代表憤怒的點券;黑色是悔恨、自責;褐色代表沮喪、無助、傷害;白色則是為正義、公平而付出代價;灰色代表害怕;藍色帶來罪惡感;金色代表喜悅、成長、歡樂,來自於真實的親密關係。在生活中我們累積各色點券,每一種心理遊戲都有特別的點券可兌換,心理遊戲落幕時,主角總是再一次沉溺在童年的原始創傷,一再縱容自己回到原始創傷裡溫習,愈陷愈深,甚至回到小時與父母互動時,心靈深處的幼兒決斷期感受,比如說:“我是可憐的,他們都不幫助我,沒有人真的愛我。”小時候對自己的判斷與感覺會內化,且日後不斷在生活事件中強化。這時唯有帶著覺知去審查自己的舉止,與家人、朋友、愛人的關係才能跳脫心理遊戲的陷阱,擺脫現世輪迴。

在談到八種著名的心理遊戲之前,先介紹一下在這八種心理遊戲中經常會出現的三個重要角色——“迫害者”、“拯救者”與“犧牲者”,我們將這些角色稱之為卡普曼三角形。

卡普曼在美國是一位非常著名的心理學博士,他在多年的心理研究中發現所有的心理遊戲中都有迫害者、拯救者與犧牲者這三個角色,而每一個人都在這三個不同的角色中不停地互換位置。其實,如果你仔細回想過去你曾讀過或看過的童話故事、電影或連續劇,就會發現所有的故事幾乎都有這三個角色。幾乎所有的故事或連續劇裡都具有同樣的情節,其實,那是因為我們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就不斷地在玩這種心理遊戲。

要想擁有健康人生,就要跳脫遊戲陷阱

在這個卡普曼三角形裡面,你會不斷地在這三個角色中跳來跳去,卻總離不開這三個角色。除非你具備了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的能力,你才能夠真正從這個不斷重複上演的心理遊戲中走出來。

在這八種經常玩的心理遊戲中,表面上我們常常以犧牲者和拯救者這兩種姿態出現,事實上卻施加給別人很大的負擔與壓力。所以當你在進行心理遊戲分析的時候,請你特別注意自己身上這個部分,看看自己是不是也從父母那裡學會了這樣的模式,以至於你總是用犧牲者的角色來遮掩自己迫害者的行為,或是你早已變得習慣用拯救者的角色在迫害你身邊的人而絲毫不自覺。

下列是八項心理遊戲,值得你去察覺自己是否在玩這些遊戲,怎麼玩、跟誰玩,玩的過程如何、結果有什麼感覺,落幕時一再重複的原始創傷又是什麼?你對這些心理遊戲的覺察可與之前驅迫令、禁止令的自我剖析聯結在一起,你會看到自己在舞台上一幕幕地演出熟悉的劇碼。



是的……可是......

第一個我們常玩的心理遊戲是:“是的……可是......”。這個玩法是有人會帶著無助的臉孔向人求助,於是一些熱心助人、喜歡給人建議的人就出現了。

就像有的學員經常對我說:“我跟我先生一天到晚吵架,我到底應該怎麼辦呢?”我回答她:“那就離婚呀!”接著她又說:“可是我要是離婚了,那小孩子要怎麼辦?如果真要離婚的話,我就沒有辦法照顧孩子了!”我回答她:“如果你真的想要得到小孩子的監護權,你可以用法律途徑解決!”她說:“這樣不太好吧?如果走上法庭,這樣以後我要怎麼去面對我的公婆和親戚?”

如果各位仔細看看以上的對話,你就會發現在這樣的對談裡,其實早在玩這個“是的……可是”的心理遊戲。這位學員表面上好像很需要別人給她建議和幫助,但是當別人真正給她建議時,她卻又一直找理由回絕。事實上,她根本不是真正需要別人的意見,因為在她心裡早就有了自己想要的答案。

總是有一些比較熱心幫助別人的人,會一再地掉入救援者這種心理遊戲中,並一再地上鉤。但是,在這樣不斷重複的交談裡,那個真正想要幫助別人的人會變得愈來愈沮喪、愈來愈挫折,而那個去尋求他人幫助的人,到了最後他又會再一次沉溺在自己童年時受創的經驗裡,於是,被他深埋在心中那個“沒有人可以幫得了我”、“我總是求助無門”的聲音,又再次地被喚醒。

在日常生活中,被這個心理遊戲困住的人,可能在童年時期就已經學會不斷用犧牲者的角色,得到父母的注意和幫助,這樣的人一直讓自己扮演犧牲者,以吸引喜歡拯救別人的人出現,但是那個企圖幫助你的人到了最後反倒成了一個被迫害的犧牲者,於是,在這遊戲終止之前,兩個人都帶著很無奈、很沮喪的感覺,而且彼此所得到的回饋都是十分負面的。遊戲後得到的都是褐色點券。



都是你害的!

第二個我們常玩的心理遊戲是:“都是你害的!”

“你看啦!你把我害成什麼樣子!要不是前幾天你給我出的什麼鬼主意,我今天也不會把自己搞得這麼慘¡……”看到這種對話,你一定會發現這個“都是你害的”的心理遊戲,比起之前那個“是的……可是”的心理遊戲來得更高級一點,因為在這段對話中的主角也是向別人求助,不同的是,他會欣然接受對方給他的意見,而且他回去之後也會照著對方給他的建議去做,但是,當他失敗時,他就會把所有的過錯都推到那個好心給他意見的人身上。

所以,經常玩這種心理遊戲的人必須一個人承擔責任時,他的內心會有巨大的擔心和恐懼,因此,在他的人生里,他會縱容自己一次又一次地去玩這個心理遊戲,而到最後卻又將所有的過錯都推到別人身上,只因為這樣子他可以不必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起責任。他所蒐集的是白色點券,表示自己是無辜的。



挑撥離間

第三個我們常玩的心理遊戲是:“挑撥離間”。

這是一種間接性攻擊,例如:“志明我告訴你哦,舜子經常在你的背後說你這個人很不夠意思!你看他表面上好像對你不錯,但事實上他心裡是很討厭你的。”其實在我們的人生里,處處都可以看到像這樣喜歡挑撥離間的人,他們不斷地在背後議論別人的是非,但卻不直接表達自己心中對那人的不滿。事實上,在對話裡的那個人他心中真正想要對志明表達的是:“志明,其實我一直都是很關心你的,而我也很想要和你成為更親近的朋友,但每次我看到你這麼信任舜子,我就對你感到很擔心,你知道嗎?其實真正關心你的人是我而不是舜子……”

此外,在這個“挑撥離間”的心理遊戲中,還有一種更高明的玩法就是“放狗互鬥”。這個“放狗互鬥”挑撥離間的心理遊戲所運用的伎倆就是:讓他因為你的建議而變得更挫敗,然後就在他心裡十分沮喪的時候,你又給他十足的鼓勵和安慰。

我們可以清楚地看見一個喜歡挑撥離間的人,他的內在是很需要與別人建立親密關係的,很可能在他童年的時候父母就經常鼓勵他玩打小報告,以至於在往後的人生里,他就會不斷地用這種挑撥離間的方式來建立自己與他人的親密關係。



讓我逮到了

第四個我們常玩的心理遊戲是:“終於給我逮到了,你這個混蛋!”

會玩這種心理遊戲的人,一般來講他童年時期的憤怒受到壓抑、否定。在他的價值觀和心裡深處,一直認為憤怒是不好的,因此在成長過程中,會很害怕自己對別人的攻擊性、侵略性,以及在日常生活中與他人有衝突。經常玩這種心理遊戲的人,通常在童年時期,父母親之間常有爭執和衝突,而這樣長期不斷地爭吵使他十分恐懼、害怕,於是在很小的時候,就決定自己長大時一定不要像父母一樣,因為憤怒的情緒對他的生命而言,曾經是一個非常可怕的經驗。所以他通常會累積許多次的事件,一而再、再而三地容忍,當內心積壓許多無法對人表達出來的憤怒或不滿的情緒,到了最後忍無可忍時終於一次爆發出來。



官兵捉賊

第五個心理遊戲是:“官兵捉賊”。

這個心理遊戲的玩法是你想做某件事時,心中隱約知道別人不認同,你明明知道自己做某些事情會讓身邊那些愛你、關心你的人失望、傷心,可是你仍然會忍不住偷偷地做。你以為自己一定可以把這件事情隱藏得很好,但是,因為你這個小偷並非專業,所以你總是會留下些蛛絲馬跡被身邊的人發現……在這個“官兵捉賊”的心理遊戲中,因為我們隱藏的技術並不是一流的,所以當我們終於被身邊心愛的人逮到的時候,會縱容自己童年時的感覺再度浮現,並陷入強烈的自責、悔恨或是“我總是讓愛我的人受傷”的念頭中而無法自拔。很多人承諾戒菸、戒酒、忠於婚姻,卻一再打破承諾、自責不已。

如果你發現自己也經常在玩這個心理遊戲,可以試著回想小時候父母是不是也這樣對待過你,他們是否時常對你說:“你看看!爸爸、媽媽這麼愛你、這麼關心你,可是你卻總是讓我們失望……”

當孩子很自然地表達出自己內在的需求卻遭到父母的禁止時,他會開始背著父母偷偷地去滿足自己的需求,而當他滿足了自己的需求卻被父母發現時,父母又讓他覺得他這樣的作為是很不對的,於是,當他長大以後,在人際關係或待人處事中就經常會出現“我總是讓愛我的人受傷”這樣的念頭。

凡是心理遊戲最後通常會出現兩種極端不同的結局:一種是將全部的責任都往自己身上攬:“都是我不好,都是我的錯。”另外一種則是將所有的過錯都推給別人:“都是你不好,都是你的錯。”而事實上,只有真實地面對自己,坦誠面對自己的需求,才是唯一能終止這個心理遊戲的方法。



挑釁

第六個我們常玩的心理遊戲是:“挑釁”。

這個心理遊戲的玩法是不直接表達自己的感覺,而用一些肢體語言或雙重信息向對方傳達自己真正想表達的意思。例如有位先生晚上應酬到三更半夜才回來,當他回到家裡時,為了怕吵醒太太,便躡手躡腳、偷偷摸摸地走進了大門,這時竟然發現太太正坐在沙發上眼露凶光在瞪著他,其實在這個時候,這個“挑釁”的心理遊戲就已經開始上演了。後來,這位先生進了房間看見床上擺了兩條棉被,先生因為知道自己晚回家使太太非常不高興,所以也就默不做聲地接受了太太無言的抗議。第二天早上起床時,這位太太還是一如既往地到廚房準備早餐,當她端了一盤早餐過來並很用力地放在先生桌前,這時先生仍不敢多說什麼。到了第三天、第四天,這對夫妻之間的冷戰仍繼續進行著,直到先生終於受不了太太這般無言的挑釁而大聲地說:“你到底要怎麼樣嘛!我都已經對你低聲下氣了,你還不高興……”這時太太就委屈地哭了起來,挑釁終於達到目的,非等到兩個人開始衝突,這個心理遊戲才會落幕。

直到最後,這位太太終於可以證明:“先生之前對我的溫柔體貼都是假的,他不是真正的愛我。”當然,這個“你不是真正的愛我”更深一層的聲音是:“我是不值得被真心對待的。”“我真是一個命苦的人,沒有人會真心對待我。”這些聲音都是我們在童年時與父母互動中所存放於內心的感覺,事實上我們早在童年的時候就已經做好了這樣的人生決斷了。



法庭

第七個我們常玩的心理遊戲是:“法官”。

當衝突或挑釁的遊戲開始時,有時候會發展成第七個“法官”的心理遊戲,遊戲中的主角會試圖去找一個類似法官的​​人來評斷,在這個遊戲中究竟誰對誰錯,當然在這個時候就會有一些自以為很公平、公正的人特別容易上鉤。之所以會玩這個心理遊戲的最主要目的,在於當事者希望通過權威者或更多人的力量來支持自己的立場,他認為自己本身並不足以表達內在那股受委屈或不舒服的感受,他總是需要藉由更多人的力量來證明自己是對的,因為這個遊戲最主要的目的只是為了要證明:“我沒有錯,一切都是由你造成的。”

當然,會玩這個心理遊戲的人,他的父母或老師在他童年生活發生的許多事件裡,一定經常扮演著法官和法庭的角色,很快就介入孩子與孩子之間或與他人之間的爭執,於是他們習慣找尋更強的力量,找權威來證明自己是對的。

有時帶領團體課程,現場有人遲到了,就會有人挺身而出,表示心中的不滿意,但大多數人會說:“你遲到了,耽誤了'我們'的時間,'我們'很不高興。 ”企圖用團體的壓力來抗議,我往往會告訴發言者,你只要用我即可,因為這是你的感覺,並不見得代表其他人共同的感覺;其次即使只有你一個人,你也有權利表達個人的憤怒。有些人童年時因為自我價值感低落,沒辦法證明自己是對的,習慣找一些權威者來撐腰,長大就常玩法庭的心理遊戲。



捕熊者

第八個我們常玩的心理遊戲是:“捕熊者”。

在這個“捕熊者”的心理遊戲中,因為熊是一個龐大、具危險性的動物,所以獵人如果只是用獵槍捕殺,很可能一槍打不死,而熊在受傷以後獸性大發,反而使捕熊者的生命更加危險,因此,捕熊者在要捕熊之前必須設下許多陷阱,獵人會在熊必經的道路上挖一個大洞,在洞裡面放個竹架和熊所愛吃的食物,然後再把泥土恢復原狀。當熊肚子餓時一聞到食物的味道會馬上跑過來,接著便撲通一聲掉下去,就在這個時候獵人出現了,他一面聽到熊發出哀號、痛苦的聲音,一面開槍將落入陷阱中的熊打死,這就是“捕熊者”心理遊戲的玩法。

你會發現在我們日常生活裡到處都在玩這個“捕熊者”的心理遊戲。而通常會玩這個遊戲的人,在小的時候父母只​​允許他表現出好的一面,對於不好的部分都一律否定。當他長大之後,會覺得只要一表現出負面的自己就不會被愛、被喜歡,會很敏感地察覺到別人對他的期待和需求,而不允許自己真實的情緒或情感流露出來。

當然被捕的熊是很可憐的,常會責備自己愚蠢,自憐自艾外加對獵人的憤怒。而這個獵人是很深沉的,對自我的自尊心、自我價值感低落,他不敢直接表達真實的自我。



**************************************************************************************

人常常會受原生家庭及環境的影響,而這些也變成我們無形中難以發覺的問題,唯有透過自省才有辦法改變。

**************************************************************************************
標籤:
瀏覽次數:172    人氣指數:1772    累積鼓勵:8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喝茶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10種成功的心態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