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951471
 惜 福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主呀,感謝 佛教的輪迴觀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此時台灣的政壇新聞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證「空」與悟見「空性」
作者: 惜 福 日期: 2013.09.29  天氣:  心情:
惜福:
文中有提到證「空」與悟見「空性」,應該是兩種涵義,
對於"空"惜福下了定義:不再變化與變異,所以"證空心"與"見空性",
對於此文也是接近" 心印心"的範疇,如何修行而能證果??
唉,我這麼說,"空"遲早也要捨去,有心人會知道修了,但是ㄧ法歸O,道源自無O,先知道再來打破吧.慈悲的深度會不求自來喔因為佛陀慈悲.

孫鴻瑞:

在般若心經中說到「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另外從般若心經中得知「諸法『空相』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以及「『空』中無五蘊、無六根、無六塵、無十八界、無十二因緣、無四聖諦、無智亦無得」。末學想要問的是: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當時是在「空」的狀態,連一絲任何的概念都沒有,事後菩薩祂是如何知道自己照見五蘊皆空?為何離開「空」的狀態後,菩薩能夠描述諸法「空相」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以及能夠描述在「空」的狀態中是無五蘊、無六根、無六塵、無十八界、無十二因緣、無四聖諦、無智亦無得?

很顯然的,在「空」的狀態中,絕非「斷滅(絕對的不存在)」而一無所有,仍然有一真實不滅的「祂」存在,在佛法上姑且稱「祂」是「禪、空性、覺性、佛性、如來藏、本覺、本心、真心……」,「祂」不是因緣所生,才是真正的不生不滅、究竟涅槃,但說了等於沒說,我們只能「證悟」,不能以揣測、思⋯⋯
議去了解,到底「祂」是什麼?末學雖然知道這個答案,但是恕難奉告,為何恕難奉告?一者實相無相,不立文字,二者說出答案,喪吾兒孫!為何?只怕將來再也沒有人肯用心參禪,只會耍耍文字禪、口頭禪,永遠在文字、名相堆裡糾纏不清,變成「禪」是「纏」也!再也沒有人真正開悟見性,那佛法慧命就此斷絕,後果是十二萬分的嚴重,不要說你我擔負不起,連果位菩薩都擔負不起!

歷來的祖師對「空」和「空性(即禪、覺性、佛性、如來藏、本覺、本心……)」的描述一向是不直接給與正面的答案,而佛教經論則是採用否定方式,因此答案不是說「無……」,就是說「不……」,不然就是說「非……」,再不然就是說一句「無意義的不相干語 (譬如問:什麼是佛法大意?答:庭前柏子樹。諸如此類的答話)」,為何?一者是怕修行人「著相」,以假為真,認賊作父;二者是要修行人當下反觀自心,直接體悟。一個人證「空」時,正如觀自在菩薩在般若心經所描述的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無五蘊、無六根、無六塵、無六識、無十二因緣、無四聖諦、無智亦無得」,至於悟見「空性」,也是同樣這種狀態,但是層次要再更加深入。

因此一個人是否真的證「空」、悟見「空性」,除了可用般若心經對「空相」所描述的內容去印證外,最後再給二個提示:空性是「眾生共同的生命屬性」,又稱「覺性」、「本覺」;空性是「心靈的原態、原本真實的心」,又稱「本心」、「真心」。


惜福:
同理可證,南無阿彌陀佛,憶佛念佛...

有心人會知道修了,但是ㄧ法歸O,道源自無O,先知道再來打破吧.慈悲的深度會不求自來喔因為佛陀慈悲.


標籤:
瀏覽次數:40    人氣指數:240    累積鼓勵:1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主呀,感謝 佛教的輪迴觀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此時台灣的政壇新聞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