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072743
 幸福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阿囉哈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轉貼~林維朝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轉貼~林懷民
作者: 幸福 日期: 2009.06.20  天氣:  心情:

兒童藝術教育之我見--道禾實驗學校


專訪林懷民


林懷民曾陸續為兒童編了兩齣舞作,更於1998年創立雲門舞集舞蹈教室,推出「生活律動」的幼兒舞蹈課程,對於兒童藝術教育這項議題,有相當程度的關注。因此我們便請林懷民談談對於兒童藝術教育的建議與看法,勾勒出林懷民理想中學校的樣貌與形式。


 


自然的校園景觀


林懷民理想中的學校裡希望大樹成群,綠蔭蓋頂,充滿自然的味道。這些校樹,不應只是種些便於整理的樹,應該種些會開花的樹,比如鳳凰花、紫荊花、木棉花等等,每個季節都可見到不同顏色的花,充滿色彩、四季變化的感覺。因為我們的城市是見不到四季輪替的感覺的,孩子接觸不到自然,所以讓孩子來上課時,可以藉著校園裡種植的植物、花卉,看得到四季的變化,有著目不暇給的感覺。也可以讓孩子自己種花、栽種植物,觀察植物的生長,這是一個很有趣的過程。老子《道德經》云:「道法自然」,大自然是最好的導師,其實從自然環境中我們可以學到很多的課題。


甚至可以在校園裡面闢一處小小的地種田,請一位退休的農夫用傳統的器具、傳統的方式耕作,孩子也可以去幫忙,到田裡面玩。配合稻子收成而有許多的儀式,這些都是生活體驗,只是現在的孩子失去了這些體驗的機會。以這塊田為主軸,許多自然的、生活的主題課程便產生了,孩子可以就近觀察植物生長的變化,這些都是第一手的經驗,透過感官去感覺,比起書本上印刷的文字,這樣的印象將會深植在孩子的記憶中。


中國思想中,從老莊思想乃至魏晉玄學皆倡言自然,從大地運行中感悟「道」,主張「無為」。我們並不是在傳授玄妙的哲思,然而只要讓孩子處於自然的、廣闊的環境中成長,自然會具有「大氣」的心胸,比較能用開闊的胸襟去看待事情,對於人格發展具有良好的影響。


有了可以讓孩子動的、喧鬧的場域,林懷民認為應該也要有一個場域,對照於之前動的氛圍,這個場所的氛圍是靜的、肅穆的,只要進入這個場域中,便不可隨意玩笑。需要思考、需要安靜時,便可以來到這個場域中,讓自己的心思沉靜下來。進入這個場所時或許需要拖鞋,或者換上一件不同的衣服,簡言之,就是需要一個轉換的儀式,藉由這個轉換的過程,也讓心情獲得轉換。


 


主題式的課程內容


有了自然的校園景觀,教室裡的課程又該如何安排?林懷民以音樂課為例來說明他的想法。林懷民認為,或許應該打破現今一堂課50分鐘的形式,把這50分鐘的時間分散在一個禮拜中。


「國小一年級開始,一個禮拜能有兩次的音樂課,一次只有20分鐘。也許到三年級以後,才有一整堂的音樂課,但把課分散開來上。所以一個禮拜上音樂課的時間,甚至有三次,或者一個禮拜中每天都有音樂課,可都只有15分鐘。」


寧可是這樣也不要一堂課一個小時,每週都有個進度,可是學生考完試也都忘光了。藝術教育不該只是形式,應該是要內化、深入人心的。讓學生養成聽音樂的習慣,有這方面的素養,而非只是要求學生懂樂理或會唱而已。當然懂得樂理也很重要,可是重點是在培養愛好藝術的人,而不是要求每個人都變成音樂家或藝術家,現在我們的教育都是把音樂課或美術課當作課表上面的例行事項,按表操課把進度教完而已。許多家長的態度要求孩子學音樂一定要通過檢定考試,或者一定要會彈奏什麼樣的曲子,可是事實上孩子在上這些課時是不開心的,對他們來說這些課程反而是種壓力,所以他們課後不會主動再去接觸音樂。而不會主動接觸,發自心底深處去喜歡,進而去欣賞去學習領略其中之美,這樣的藝術教育是失敗的。


課程規劃應該是要有連貫性的,由一個主軸開始發散。比方音樂課欣賞「鱒魚」這首曲子,老師在自然課也可以配合,讓學生學習關於鱒魚的相關知識,也可以融合生態環保的議題,與時事結合。


一開始上課時,林懷民會要求學生坐下來安靜一下,深呼吸,讓渙散的紛飛的思緒沉靜下來,重新找到一個可以聚焦、專注的目標。林懷民認為深呼吸、打坐對於現代人其實是有很大的助益的,但是練呼吸、打坐並不是一開始就要求要達到玄妙高深的禪境,最主要的是利用深呼吸這個動作,幫助自己「定」下來。《大學》:「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摒除一切雜念之後的人,身心會產生安定的感受;當浮躁散亂的情緒被消弭,便能清晰察覺思考上的盲點,理智的運作將不再受主觀的成見所左右,因而眼界大開。


所以打坐也不需一定要有怎樣形式,只要找到一個讓自己最舒服的方式,花三分鐘的時間,什麼都不想,把心思單純地集中在一呼一吸間。現代人常說沒時間,每天過著忙碌卻不知為何而忙的生活,其實時間就在一呼一吸之間產生出來的,常常提醒自己深呼吸,以丹田的力量深呼吸,慢慢地會發現看事情的視野變寬了,角度不一樣了。


在課堂中或者是朝會時,校長、主任講話演說之前,先帶領大家一起深呼吸、靜默數分鐘,然後再開始。把這個透過深呼吸、靜坐沉澱心靈再出發的精神帶給孩子,這就是送給孩子一輩子受益無窮的禮物了。


 


「質」的要求


每個班級都要有一個老師,可以完全掌握學生學習的內容,主導課程的走向,每科老師協助教學。因此,老師的「質」影響了整個教學品質。但是現在的老師除了教學之外,還要接管行政庶務,過多的行政工作佔據了老師的時間,讓他們沒有時間專心備課,或者是課程安排的太多,讓老師都成了教學工具。


「所有的教育都在糟蹋老師,一位雄心萬丈的老師畢業後,前三年在適應教學環境,三年後適應了卻也已經疲倦了。我們一直要求老師該如何對待孩子,可是我們卻沒有同樣如此對待老師,我們說小孩子被填鴨,我們派老師去進修,也是派老師去被填鴨,而非他自己感興趣,主動去吸收學習的。」


「著迷是很重要的,沒有『執迷』這兩個字,教育是辦不出來的。」


如何讓老師對教育不失熱誠,讓他能夠堅信他所做的是對的事,有著「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執著的信念。讓老師有定期進修的機會,辦演講、讀書會;是他有興趣的課程或者是一趟旅行,讓他能夠放鬆自己,同時又可汲取新的力量。否則現在的老師往往教了幾年之後,疲倦了、麻木了,用一種很老練的方式、既定的模式教學,忘卻了當初對於教育的熱情、堅持。


老師的身教行為,其實比他在課堂上傳授的知識更能影響學生。老師的態度也影響了學生的學習,因為孩子一天中的時間,有一半是在校園裡面度過的,因此老師的行為舉止在不知不覺中,都會影響孩子的行為。我們社會中缺乏一種專注的、負責的態度,該如何利用課程或者不同的形式,把這種正面的態度教授給學生,是我們教學時所要思考的。現在的社會價值觀流於注重形式,而忘卻了形式後面所要呈現的精神意涵。比方老師教學生捏陶、插花,不應只是單純的玩玩陶土而已,而是希望透過這些課程傳達什麼樣的觀念給學生,這個是要釐清的。


 


理想與現實的衝突


這樣的教育理念既不是媚俗的,也不是標新立異的,而是希望透過自然的、淺移默化的方式,讓藝術教育甚至是兒童教育深植在孩子的心中。談起理想中兒童藝術教育形式,總是迷人的、精采的,然而一旦回歸到現實層面,有多少理想是可以完整實現的,有多少是會打折的,又有多少會因為現實環境的因素而消失?是否能有那麼一天,林懷民這所理想中的兒童藝術教育學校能夠誕生,讓孩子能夠快快樂樂、沒有壓力地在自然的、藝術的環境中成長?讓我們從下一代開始,慢慢地改變,相信這個社會將可有不同的、嶄新的蛻變。


佛洛依德以為幼年時期的親子關係及父母的教養方式,決定個人一生的人格發展。


柏拉圖在理想國一書中強調幼兒時期是養護階段,德行的培養是此時期教育的重要目標。


 


林懷民的童年 嚴謹的家庭教育


林懷民回憶自己的童年,家裡的教育方式比較像日本教育,庭訓是嚴格而有紀律的。日常生活中,林媽媽因為工作很忙,總會平均分配家事讓孩子去做,譬如洗碗、擦地等。林媽媽會要求孩子跪著擦褟褟米地板,抹布怎樣折都有一定的程序,以做家事的方法來訓練孩子培養專注、沉靜的態度,也藉著家事勞作讓孩子參與家裡的事務,凝聚家庭力量。


林懷民放學之後便要立刻回家的,所以不大有機會玩。玩彈珠、尪仔標,在林懷民成長的那個年代來說,幾乎是大家都有的回憶,信不信他沒玩過。雖然缺乏到野外接觸大自然的經驗,但在林懷民的童年中,倒也有不少接觸綠色植物的體驗。父親從東京帝國大學畢業回國後,工作之餘,仍然都在種田;母親則是綠手指,利用公家宿舍裡的大院子種植各式各樣的植物,經手過的植物總是生長的綠意盎然。待父親下班回來,全家便會一起在庭院中照顧、整理這些植物,大人也會分派好,比如:挑水、挑肥這些事情讓孩子去做。除了勞動之外,透過種植作物的過程,觀察、體悟到了生命生長的喜悅。同時林家也養了很多的動物,雞、鴨、鵝、兔子、青蛙……都養過不少,這些體驗也豐富了林懷民的童年生活。


 


書香的、藝術的環境


林懷民小時候大部分的時間都待在家,那家裡提供的是怎樣的環境呢?林懷民認為是一個藝術的、多元文化的環境。林懷民的曾祖父林維朝,新港人稱為「前清秀才」或「北頭仔皇帝」,林懷民傳承了這樣一個書香世家的環境,家裡有各種語文、類型豐富的藏書:日文書籍、中國古籍如:《紅樓夢》、《老殘遊記》……等,叔叔姑姑在光復前後買了許多上海出版的,比如魯迅、徐志摩以及鄧肯的自傳等等新文學的書籍,待叔叔中有人到哈佛等地留學時候也寄回來了《小鹿班比》、《仙履奇緣》等迪士尼系列的童書。這些東、西方形形色色的書籍陪伴了林懷民度過童年。


由於祖父是書法家,因此家中有許多的書法作品。林懷民的父母都是留學日本的,除了深受日本教育、文化的影響之外,也吸收了當時深深影響日本的歐洲文化。也因為林懷民的父母都是雅好藝術的人,因此家中除了傳統的觀音畫像之外,還有許多印象派的複製畫:米勒的、梵谷的畫,藝術家的畫像等等。林懷民印象很深的,小學放學回家喝母親準備的美援牛奶、吃餅乾當點心,邊聽著78轉的交響樂。等這張唱片聽完,點心吃完後便去做功課。林懷民便是在這樣一個充滿書香、藝術的環境中成長。


看電影、看戲之於林懷民也具有重大的影響,五歲時跟家人去看了「紅菱豔」這齣經典芭蕾舞片,讓幼小的林懷民開啟了對於舞蹈的興趣。其他諸如東西方文學改編而成的電影或愛情文藝片,都豐富了林懷民的童年生活。有段時間,林懷民住在外婆家,有位長輩很喜歡看歌仔戲,所以每天下午林懷民就跟著這位長輩去看歌仔戲。因為沒辦法出去玩,看戲、看書、看電影這些活動可說是豐富林懷民想像力以及童年生活。也因自幼接觸的便是融合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元素,所以在林懷民的思想並沒有中、西方文化的分別,而是交融在一起的。


 


「精讀」的閱讀方式


14歲開始寫文章發表,對於林懷民來講,是叛逆的一個出口,身為長子長孫的林懷民承受了家族中許多關注的目光,整個家族、整個村庄唯一一件最重要的事就是考上台大,背負了這樣沉重的期望與壓力,林懷民開始以寫作做為宣洩。林懷民舉了一個例子來說明這樣的壓力:「我們家是這樣的,你考98分,他們會問你其他兩分到哪裡去,所以是要求百分之百的。對我家來講,念台大或出國都是理所當然的事,而且一點都不希奇,沒人提但就知道是這條路的。」


因為初試啼聲便廣受文壇矚目,受到鼓舞的林懷民更加地大量閱讀以及創作。林懷民閱讀的方式是以作家為單位,去看作家整個完整系列的作品,而非以一本本的書為單位。投稿領到的稿費更是拿來大量訂購書籍,書一套套的購買。這其中或許也有讀錯的書,但透過大量的閱讀也拓展了視野,對個人的邏輯思辨能力有一定的幫助。林懷民的中學生涯都是在看書以及創作,從來也不把心思花在準備聯考上,但就是可以保持優秀的成績,因此家人雖然有些憂慮,但還是讓林懷民盡情去發揮寫作天份了。


林懷民欣賞音樂的方式也是以「精、細」的方式去聆聽。他回憶從前買一張唱片所費不貲,要價二、三十元,可是可以一整個暑假反覆的聆聽欣賞,到後來,整張唱片的旋律都可以哼唱。而現今卻因為資訊的取得很容易,比如買唱片可以大量的購買,可是常常只聽了一兩遍便束之高閣,今日的習慣是略讀,缺乏了精細的部分。


 


孩子成長的環境


林懷民以為他的童年成長背景並不是很好的,較缺乏與人互動的機會,所以至今和人交談溝通時仍會覺得不自在。但是以他的家庭環境教育來看,從小接觸到的藝術的種子,到後來都發展、結合的很好。這些環境因子並不是刻意營造出來,但對往後的人生都具有影響力。


張雪門,行為課程教學法的創始人曾說過:「生活即是教育……」。不是一定要給孩子一個很好的、優質的環境,但是環境之於孩子實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力,因為他日常看到的、接觸到的就是這些環境,「孟母三遷」也是這個道理。提供孩子一個快樂的沒有壓力的成長環境,對於孩子的人格發展實有決定性的影響,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為人父母者不可不慎。


***



1947年,林懷民出生於台灣嘉義新港,祖籍漳州龍溪的曾祖父林維朝是1887年,也就是清朝光緒13年的秀才。

祖父林開泰是留學日本的醫生,父親林金生則是台灣首任嘉義縣縣長。生長於台灣士紳家庭的林懷民,很早就對舞蹈鍾情,他5歲那年,家人帶他去看了電影《紅菱艷》,林懷民看了第一遍之後,又要求其他大人帶他去看,跟這個看跟那個看,結果這部電影他看了七、八遍。

《紅菱艷》是1940年代出品的電影,英文原名The Red Shoes,電影既叫好又叫座,不但票房極佳,還贏得3座奧斯卡金像獎,故事敘述芭蕾紅伶掙扎於藝術生命與愛情抉擇之間的故事。

劇中幾個要角,也影射了20世紀初著名俄國芭蕾舞團幾位知名的人物。林懷民非常喜歡電影中的舞蹈和音樂,看完電影後在家中擺動肢體,做出種種舞蹈動作,因此,不久之後,林家客廳裡的拖鞋全都壞了,因為全被林懷民拿來當舞鞋,跳芭蕾舞。後來,林媽媽替兒子做了一雙白色的舞鞋,那是林懷民的第一雙舞鞋。


到了1961年,美國荷西.李蒙(Jose Limon)現代舞團來台灣表演,當時14歲的林懷民就讀於台中一中,看過舞團的表演之後,林懷民對舞蹈的熱愛進一步被啟蒙了。

這時,林懷民也開始寫作,作品「兒歌」刊登在《聯合報》副刊上,他用稿費上了生平第一次舞蹈課,為期兩個月。1965年,他考上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系,次年轉到新聞系就讀,並且開始間歇性習舞,曾經當過旅美舞蹈家黃忠良的學生。

1967年,台灣舞蹈家王仁璐首度引進現代舞大師瑪莎.葛蘭姆的技巧,在台北市中山堂舉辦台灣第一次現代舞蹈發表會,這次演出開啟了林懷民對瑪莎.葛蘭姆現代舞編舞理念的喜好。

1969年,22歲的林懷民出版了中短篇小說集《蟬》,成為台灣文壇矚目的青年作家。大學畢業後他前往美國留學,一面讀書,一面正式在瑪莎.葛蘭姆以及摩斯.康寧漢舞蹈學校研習現代舞。

1972年,他從美國愛荷華大學英文系小說創作班畢業,獲得藝術碩士學位。


1973年,林懷民創辦「雲門舞集」,帶動了台灣現代表演藝術的發展。

30多年來,雲門在台灣各個城市和鄉鎮巡迴演出,屢次造成轟動,雲門也經常出國公演,獲得無數好評,成為台灣最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團體。例如:紐約時報首席舞評家安娜.吉辛珂芙就讚許:「林懷民輝煌成功地融合東西舞蹈技巧與劇場觀念」;德國權威舞評家約翰.史密特也說:「林懷民的中國題材舞作,與歐美現代舞最佳作品相互爭輝」;柏林晨報則認為他是「亞洲最重要的編舞家」。

2000年,歐洲舞蹈雜誌將林懷民選為「二十世紀編舞名家」,國際芭蕾雜誌將他列為「年度人物」。


林懷民不僅是傑出的編舞家,也對培養台灣舞蹈人才有不可磨滅的貢獻,1983年,林懷民應邀創辦國立藝術學院,也就是現在的台北藝術大學舞蹈系,擔任系主任、研究所所長等職務。

2004年,國際舞蹈聯盟特別舉辦「榮典」,肯定林懷民對台灣及世界舞壇的貢獻與成就。2005年,林懷民獲頒美國喬伊斯基金會文化藝術獎,這是此獎項第一次頒給藝術舞蹈類得主,也是第一次頒給美國以外人士。同年,獲《時代》雜誌選為「亞洲英雄人物」。

2006年,獲得國際表演藝術協會頒發卓越藝術家獎,同年獲亞洲文化協會頒贈約翰‧洛克斐勒三世獎,表揚他對亞洲文化藝術的卓越貢獻。2008年,因為「解決傳統藝術現代化的大問題;透過舞蹈把中華文化傳播到全球」,獲頒「影響世界華人」。

同年,獲得法國文化部頒授騎士文藝特殊貢獻二級勳章,肯定他「卓越的藝術成就,以及在台灣致力推廣文化的努力」。 以林懷民為主題的專輯影片為數眾多,包括香港電視台的《傑出華人》、NHK的《亞洲名人錄》、Discovery的《台灣人物誌─林懷民》、倫敦Poorhouse的《人間行腳─林懷民的故事》等。他的舞作包括:《薪傳》、《白蛇傳》、《水月》、《九歌》、《紅樓夢》、《行草三部曲》等70餘齣;文字創作包括《蟬》、《說舞》、《擦肩而過》、《雲門舞集與我》等。


文學花園


說明:


林懷民的散文和他的舞蹈一樣,誠懇、厚重,在平實流暢中,深深蘊藏著令人感動和深思的餘韻。「母親的花圃」是他書寫母親的作品。林懷民的母親是典型的賢妻良母,在丈夫和孩子忙於自己工作的時候,她只是一個傾聽報告工作近況的忠實聽眾,只是默默的用四時不斷的鮮花迎接親人回家。而在最親愛的人離開身邊的時候,她只是把無奈和低迴默默注入小小的花圃之中。林懷民在這篇短文的結尾寫著:我發現自己常在力竭灰心時,對著母親繽紛蓬勃的花圃發呆,而得到重新出發的力量。


原文:


母親的花圃


母親出生新竹望族,留學東京。偶爾提到「學生時代」,不外是草月流、音樂會、咖啡屋……光復後遠嫁「下港」鄉間,跟著父親荷鋤下田,挑糞施肥。父親從政後,母親裡外一腳踢,在家揹著幼弟理家務,手中一把戒尺督促我和弟妹做功課,父親電話一響,彷彿只是五分鐘,她又打扮齊整出門去了。夜半醒來,隔著蚊帳只見她跪坐桌前為家用赤字傷腦筋。


如今提將起來,她只說,嫁給父親把她的「神經線」訓練得又粗又韌。五十之前,她為父親的競選擔驚受怕。五十之後,她為雲門公演的票房捏把冷汗。銷售不是雲門的作風,她只有乾著急。


看到觀眾如潮,母親的驚多於喜,因為始終沒心理準備要作「藝術家的母親」,也不十分明白為什麼大家對她的兒子的作品會有興趣。然而,她是最積極的觀眾。首演之後,她和我開「座談會」。「你看到沒有?葛蘭姆舞者的裙子和平劇服裝都有顏色相稱的襯裡?」「人家女生頭上都是戴花的,不能從頭到尾,都梳包包頭!」「不錯,大家都很有進步,手指也有了表情。」「不能因為觀眾鼓掌就覺得自己很不錯了。」在種種「更上層樓」的建議之後,「座談會」的結語是「永恆的」:「過癮過足了吧?讓我們收收攤子,開始做正經事了。」


但是她心裡雪亮,始終明白雲門的工作是「茲事體大」的正經事,只是不免期盼做這件正經事的,最好不必是自己的兒子,特別是她兒子步入「中年」之後。實驗舞展的消息,母親是在報上讀到的。電話來了:「報上說魏京生和一條繩子掙扎是什麼意思?」「繩子是布景。」「別騙我!我以母親的權利要求不許有繩子,會勒死的。只要有繩子就不許演!」「保證沒有繩子!」


首演下午排練時,忽然看到母親坐在黑黑的觀眾席中!「魏京生」很尷尬,只好把繩子給她摸:「你看是軟的」把肚皮亮給她看:「你看,沒有一點痕跡,一點也不痛。」實踐堂裡人很多,母親很平靜地離去,托人轉告:「魏京生之舞,誇張的表情是不對的!」散場後回了家,母親很平靜的表示:「這是最後一次了!跳舞是年輕人的事。」說完就上樓。留下我和她為我準備的雞湯。


我們住在南部的時候,院子很大,母親養雞飼鵝,種了許多玉米、青菜。搬到台北,空間只宜於蒔花種樹,母親晨起澆水、施肥、剪枝、除蟲,一切在安靜中進行,有如她下廚、洗衣、掃地。突然,有一天,在例常的匆匆出門時,我發現搬入時龜裂的泥地在母親的晨昏灌溉下已經長了青苔,而側院早已草木扶疏,一片綠意。



*****

林懷民(1947年2月19日)台灣現代舞團雲門舞集創辦人,作家、舞蹈家與編舞家。



林懷民14時美國荷西·李蒙(Jose Limon)現代舞團來台表演,當時深受感動的林懷民從此對舞蹈的熱愛就不曾間斷。

19歲時曾師事旅美舞蹈家黃忠良開始間段的習舞,而編舞的理念則是由於1967年時台灣舞蹈家王仁璐,舉辦瑪莎·葛蘭姆舞蹈發表會,對其後來編舞理念有重大的影響。

 22歲,出版「蟬」,是六、七十年代文壇矚目的作家。畢業後留學美國,唸密蘇里大學新聞系碩士班,並正式在瑪莎·葛蘭姆以及摩斯·康寧漢舞蹈學校研習現代舞。

一九七二年,自美國艾荷華大學英文系小說創作班畢業,獲藝術碩士學位。
 1973年回台北創辦雲門舞集,是第一個台灣的現代舞蹈表演團體,,也是是台灣第一個職業舞團。


雲門之名來自於中國古書《呂氏春秋》中的一句話:「黃帝時,大容作雲門,大卷……」


相傳黃帝曾命令伶倫為樂官,制定樂律用竹管以「三分損益法」定下十二律,並定基礎音為「黃鐘」。此一時期的音樂是詩歌、音樂與舞蹈三者合一的樂舞。著名的樂舞有歌頌黃帝的功績的「雲門」及「大卷」;有歌頌堯的功績的「咸池」;有歌頌舜的功績的「大韶」。


林懷民 -「舞者不是跳舞的,而是藝術家的境界」、「舞者的力量雖然很小,但給予人們的感動,卻是最直接的」、「民族舞蹈不擺出表演藝術的姿態,是生活的一部分,沒有表達的負擔,也無取悅於人的必要。惟其如此,它所煥發出來的生命力特別強烈撼人」、「我對藝術的解釋是--它應在我們同胞的生活裡發生一些影響,我不敢說提高生活品質,但至少,它使我們的生活豐富些」



1973年雲門在台北中山堂第一場首演,全場爆滿


1974年發表編舞作品寒食


1975年獲邀新加坡國家劇場表演白蛇傳


1978年發表薪傳、當時,雲門舞集的代表作首演日,正好是台灣與美國宣布斷交的那一天,於是,這個描述台灣先民胼手胝足的「薪傳」舞碼,便適時為那個時代的民眾提供了宣洩滿腔激憤的管道,也為感到「受創」的台灣人注入了一劑「信心」的靈藥,協助治療及撫慰了傷心的島嶼與人民。
 


1979年發表廖添丁,雲門首度赴美演出,紐約時報熱烈推薦。


1983年發表紅樓夢(舞)同年他應邀創辦台灣國立藝術學院舞蹈系,並出任系主任,研究所所長,現為舞蹈系研究所副教授。


1985年發表夢土


1984年發表春之祭禮.台北一九八四


1988年《 雲門宣布暫停 》媒體列為 《 十大文化事件 》


1991年發表我的鄉愁,我的歌


1993年發表九歌 同年首度赴中國大陸演出 《 薪傳 》,觀眾起立致敬。


1994年發表流浪者之歌(舞)、編舞生涯三十年,林懷民感性地說:「如果死後有什麼希望能留下來的,那就是《流浪者之歌》」,對他個人而言,這支作品是上天給予的禮物;他形容早已家喻戶曉的《薪傳》則是宛如從口袋裡掉出來的東西,而《流浪者之歌》則是天上掉下來的,他認為是佛祖的恩寵,也特別珍惜。


1995年雲門在創立26年後成立子團,雲門舞集2藝術總監為羅曼菲,舞團的年度公演「春鬥」,以演出台灣年輕編舞家的作品為主。


1996年林懷民應邀赴奧國葛拉茲歌劇院,導演歌劇「羅生門」,獲得熱烈好評。


1997年發表家族合唱以幻燈投影的台灣老照片,口述歷史與生活化的動作,構成了「家族合唱」的三個面向。數百張老照片拼貼出台灣島民的集體過去,口述歷史帶著觀眾重回二二八與白色恐怖的歷史現場,舞者在放大數百倍的照片前起舞,渺小身影反襯歷史之重。重複的洗臉、洗髮、刷牙、游泳等動作,乃至燒王船、放水燈的尾聲,儀式化的「洗滌」,隱含著編舞者淨化歷史傷痛的真誠意圖。


1998年發表水月,同年創立雲門舞集舞蹈教室,以多年專業經驗創造「生活律動」的教材,讓四歲到八十四歲的學員,透過啟發性的教學,認識自己的身體,創造自己的生命律動。


1999年發表焚松同年獲頒有「亞洲諾貝爾獎」之稱的麥格塞塞獎,林懷民的感言是:「對於本身能繼李國鼎、吳大猷、殷允芃、證嚴法師及何明德等『這些我敬仰的人士』之後獲頒這項國際殊榮,感到非常光榮,也備受鼓舞」,國立中正大學頒贈榮譽博士學位,使他成為第一位獲得榮譽博士的台灣表演藝術家。也在柬埔寨協助當地舞者組構教案,推廣瀕臨失傳的古典舞。歐洲舞蹈雜誌將林懷民選為「二十世紀編舞名家」。


2001年發表竹夢 ,法蘭克福匯報—『竹夢』是一齣沒有劇情,沒有特定角色的抒情之舞。『竹夢』美麗如畫,魅惑人心,是林懷民最傑出,最別出心裁的作品。                              


2001年發表行草,雲門舞者淋漓舞出水墨的靈動,王羲之,張旭,懷素等名家手跡,透過現代科技在劇場復活,氣韻生動地與觀眾對談,TIME OUT副總編稱戰:這輩子最好看的舞作 。


2002年發表煙 是林懷明民三十年來第一次和西方舞團合作的首演, 戲碼是替雲門編的[煙].林懷明民第一次和西方舞團合作居然是蘇黎世芭蕾舞團.


2003年發表行草二, 同年台北市政府將雲門三十週年特別公演的首演日,八月二十一日,訂定為「雲門日」,並將雲門辦公室所在地的復興北路二三一巷定名為「雲門巷」,「肯定並感謝雲門舞集三十年來為台北帶來的感動與榮耀。」


2004年發表風景 。整齣舞是沒有故事的,「在沒有故事中累積故事的張力,情境呼之欲出。」那些微妙的難以捉摸和虛渺。幻燈在斑駁鐵鏽的防火幕投影死亡災難,屋裡的人「把所有圍簾關起來」,意圖重現白色恐怖時代不得不然的宿命。


2005年發表狂草 林懷民以中國傳統書法中的狂草為師,追求書不限於法、身不拘於形的肢體美學。歷經超過十年靜坐、導引、拳術、書法等訓練的雲門舞者,錘練出內運外動的極致表現,釋放出剛柔並濟的奔騰能量。


2006年發表白x3˙美麗島、<風.影 >


雲門目前有二十五位舞者。他們的訓練包括現代舞、芭蕾、京劇動作、太極導引、靜坐、拳術,與書法。


曾受英國倫敦《泰晤士報》評為亞洲第一當代舞團,德國《法蘭克福匯報》亦曾贊其為世界一流現代舞團。2006年11月,林懷民更被時代雜誌封為「亞洲英雄」。

三十年來,雲門的舞台上呈現了一百五十四齣舞作,包括林懷民、黎海寧、彭錦耀、林秀偉、陳偉誠、羅曼菲、保羅.泰勒、杜麗斯.韓福瑞、查爾斯.莫頓等中外編舞家的作品。這些知名舞者有的也各自創辦了不錯的現代舞劇團,林秀偉創辦了太古踏劇團,劉紹爐創辦了光環舞集等。


林懷民結集出版的文字創作包括:「蟬」、「說舞」、「擦肩而過」及譯作「摩訶婆羅達」。


「我一輩子最失敗的事,就是沒有混過。只有在創作上,我才能撒野,才能自由!」


林懷民自敘說:小說大部分在寫生活裡面的苦悶與幻想,所以我現在讀了很不好意思。但有一個事情是我自己也覺得很感動的,就是年輕時候的那種敏銳,對很多事情覺得很新鮮,碰到很感動的、或是一種幻想,就會把它寫下來,今天我已經寫不出來了。我大概四、五年會回去再讀一遍《蟬》,因為年輕時的事情差不多忘光了,讀的時候會記起年輕時候的樣子,好像照片一樣,不過比照片更深刻,更複雜。


***

林懷民的家族為嘉義新港望族,曾祖父林維朝是前清朝秀才,清末、日據時期指揮家族壯丁為新港靖土匪、理不平,深受地方敬重;同時在宅第組詩社、辦私塾,推展文化、教育。


  林懷民的父親林金生曾擔任台灣的交通部長、內政部長、考試院副院長等職務;父親和母親,都是成長於日據後期的台灣知識精英,學養豐厚、處世嚴謹、待人溫潤,更喜好藝術文化。


  因此林懷民自幼的環境中,文化的那一股深泉豐沛而自然的圍繞著他、哺養著他。


  他對自己的出身很敏感,最怕別人當面說他是大官的公子。創立雲門舞集是一段胼手胝足的辛酸史,從向社會證明社會需要這樣的團體,到現在,他付出的努力有了收穫。他認為:「我所做的我要自己負責。我工作的成績是好是壞,都不願被父親的名聲拿走。」


  這位習於承擔責任的世家長子,聰明、謙虛又靈敏,接收得快、理解得快,又一直維持著文藝工作者的純樸。他也是
***


以上經歷不及以下這段精采

年輕時林懷民因為堅持習舞,其父林金生非常不悅:「好好工作不做,學什麼戲子?」,林懷民頂撞林金生說:「二十年後,台灣只知道有一個跳現代舞的林懷民,不知道有個交通部長林金生!」

事實證明,堅持就看得到希望 ,而且達到願望  ^^



以舞蹈志趣取代創作之筆的小說家,使命感重、腳踏實地、埋頭苦幹,關心社會甚於自己,遇到挫折,從不輕易屈服;勤勤懇懇、自自然然的為台灣闢出一頁壯闊的「文化傳奇」


 


標籤:
瀏覽次數:193    人氣指數:1193    累積鼓勵:5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阿囉哈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轉貼~林維朝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