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值服務
住戶搜尋
心情貼
直播
感興趣
手機交友
還沒登入愛情公寓嗎?
還沒加入愛情公寓嗎?
馬上進入公寓和
10,555,667
個住戶交朋友~
最新留言
想聊天
對我感興趣
互相感興趣
想約會
逗一下
日記留言
紅包抽抽樂!小資變土豪!
素人也能成為明日之星!
移除此區廣告請加入VIP
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
1502518
品源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自從遇見你~謝謝你給我幸福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地牛又翻身強震囉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檢舉原因
此為詐騙帳號
此為廣告帳號
此為援交帳號
他未滿18歲
此為不雅及騷擾留言帳號
其他
篇名:
佛學妙法~法喜充滿
作者:
品源
日期: 2010.02.18 天氣:
心情:
一、五戒與十善,一向被認為是人天善法。
如《大智度論》所說︰「十善為總相戒」,又說︰「十善則攝一切戒」。
十善是世間倫理的根本,是佛教七眾別解脫戒的根本,也是菩薩戒的根本。
◎ 五戒 ◎:那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 十善法 ◎:
即修身口意三業清淨:
身有三善,就是不殺、不盜、不淫。
口有四善,就是不妄言、不綺語、不惡口、不兩舌。
意有三善,就是不貪、不瞋、不癡。
十善法的異稱也不少,
以業道而言,稱為十善業道及十不善業道;
以行為而言,身口意的三類,可稱為三惡行及三妙行。
以意業的三個項目貪、瞋、邪見,稱為三不善根;無貪、無瞋、正見,稱為三善根。
以業道的性質而言,身三、口四的七個項目稱為業,意的三個項目,為前七個項目的道,故稱業道,
十個項目相加,行惡即合稱為十惡業道,行善則合稱為十善業道。
以此十事為律儀,則名為十善戒。此十善戒,不屬於聲聞七眾的別解脫戒,
所以《瑜伽師地論》卷40〈菩薩地戒品〉云︰「律儀戒者,謂諸菩薩,所受七種別解脫戒」。
因此,十善不僅是佛教的五乘共法,也當是與世間諸外道師共同遵行的善法。
也可以說,任何人,不論信佛不信佛,都當遵守十善法;
任何時代任何地方,不論有佛教沒有佛教,都當遵守十善法。
所以十善法是一切善法的基礎,也是一切律儀戒的基礎,更是無上佛道的基礎。
※※※※※※※※※※※※※※※※※※※※※※※※※※※※※※※※※※
二、◎ 三法印 ◎:是「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
是識別真佛法與假佛法的標準:一切法若與三法印相違的,即使是佛陀親口所說,也是不了義;
若與三法印相契合的,縱然不是佛陀親口所說,也可視同佛說。
因為三法印是「印」證佛法真偽的標準,如同世間的公文,憑藉印鑑可以確認公文的真假,因此稱為「三法印」。
※※※※※※※※※※※※※※※※※※※※※※※※※※※※※※※※※※
三、◎ 四聖諦 ◎:
「 四聖諦 」是聖者確知確見的四種真實道理,是佛法的根本,亦含攝一切佛法,
因為這是唯一滅苦之道,如果離開滅苦之道便不是佛法。
四聖諦的聖,是無依無靠的意思,有依就有苦,無依就無漏,不會失去覺察。
聖不是說他的一切都比別人行,而是一種清淨、單純、沒有煩惱,沒有貪瞋痴。
諦是指世間的真相。
出世間就是超越世間,不隨世間轉、不隨境界轉。
世間代表境、代表欲、世間是與煩惱相應的。
出世間就是不隨境轉、不隨欲轉、不與煩惱相應,不但不隨境轉還要超越世間的生死輪迴。
空住就是住於空,住是生活,空是無我、無我所的意思,以無我、無我所為生活方式叫做空住。
所謂四聖諦即是『苦、集、滅、道』。
【苦】:「苦」有逼迫、缺陷、痛苦等意義。
在此第一聖諦,佛陀指出聖者如實了知,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有缺陷的,是含藏了敗壞和痛苦的種子。
但是眾生為無明愚癡所障蔽,視苦為樂,以苦為樂,不見苦為苦,
對於有缺陷及終歸會敗壞的五蘊身心和世界,生起依戀及貪著。
不見快樂的短暫、痛苦的漫長,心無厭足,不見有求皆苦,結果帶來無了期的束縛、無奈和痛苦。
【集】:「集」有招引、積聚、滋長的含意。
眾生因為無明,不了解真相,於五蘊身心世界上生起「這是我」、「這是我所」的邪見執著,
繼而在「我」、「我所」及感官享受上又生起了「渴愛 」和「依戀 」。
由於有渴愛及依戀的煩惱和習慣,便會造出與煩惱相應的行為,招感、繁衍和積集種種業力。
有了業力的束縛,我們便無奈地流轉於生死輪迴的苦海。
聖者如實了知:有無明,有渴愛,就有苦的積集;這就是苦集聖諦。
【滅】:「滅」是指「渴愛」及「苦 」的息滅。
當苦的「因」得以息滅,渴愛與煩惱得以斷除,眾生便能從「苦」解脫過來,
了斷生死的束縛,從此不再受三界煩惱所支配,得證涅槃寂靜的大解脫。
聖者如實了知:無明滅、渴愛煩惱滅、生死束縛的解除,這就是苦滅聖諦。
【道】:「道」以能通達為義。若欲滅苦及證涅槃的解脫,必須要通過修行之道。
這解脫之道又名「 中道 」,這就是在見解上不生起「生、滅」,「人、我」,「常、斷」等二邊的執著,
及在修行上不落入極苦或極樂的窠臼;亦即是從正知正見的觀察,培養出解脫的智慧,而達至寧靜內證的涅槃。
這種能令我們得解脫的方法,就是「 八正道 」,即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簡而言之,即「戒、定、慧」三無漏學。
※※※※※※※※※※※※※※※※※※※※※※※※※※※※※※※※※※
四、◎ 八正道 ◎:就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 正精進、正念、正定 」。
『世間八正道與出世間八正道』
世間八正道是說,不是為了要出離世間,超越世間,只是為了提昇生活品質,改善人際關係,修人天福報。
若是修出世間的八正道,要有「依遠離、依離欲、依滅、向於捨」,
這種法的作意,在經典裡稱它為法次法向。法次法向就是一個大方向、大原則。
八正道的意義,即是指引大眾藉由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等八種正道,
通往菩提涅槃,達到寂照一如,證悟無住真心,就是真正的出世,真正的淨土。
所以「八正道」是解脫的方法。
八正道是佛弟子修行的八項內容:“正見解、正思想、正語言、正行為、正職業、正精進、正意念、正禪定。”
八正道跟“戒、定、慧”的修行次序有所不同,它以智慧開始,首先要有正確的見解和正確的思想,
正見: 又作諦見。相對於妄想而言,指的是正確的佛理知見,
特指具有佛說“為人悉檀”佛法的四諦知見,
也就是佛教對於世間諦理與出世間第一義諦法義的如理如實智慧見地。
正思惟:又作正志、諦念,包括出離思惟、無恚思惟、無害思惟,
其中思惟可分為三種:邪思惟、漏正思惟、無漏正思惟。
正思惟指正確思惟,以引导生如理如實的智慧。
特指離開世俗的錯悟分別,離開邪妄迷謬,而作佛教的純真的智慧思索,即指聞、思、修、證的第二階段。
正語:又作正言、諦語。指純正淨善的語言,合乎佛法的言論。
也就是不妄語(說謊,五戒之一)、不慢語、不惡語、不謗語、不綺語、不暴語,遠離一切戲論。
少欲、知足、遠離、離縛、精進、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
正業:又作正行、諦行。指正當的合乎佛教的活動、行為、工作。
也就是不殺生(五戒之一)、不偷盜(五戒之一)、不邪淫(五戒之一),不作一切惡行]。
正精進:又作正方便、正治、諦治。
謂正確的努力,止惡修善、去惡從善,自覺努力。
令未生之惡心不生,已生者令斷;
使未生之善心生起,已生的善心臻於完善。
和精進相反的心所是昏沉和睡眠。昏沉是心的軟弱或沉重,睡眠是心所沉滯的狀態。
和正精進相反的是邪精進,為不善心裏的心所。
正念:又作諦意,正念就是指四念住,即隨念於身、受、心、法四種所緣。
指經由以上的階段修學佛法,由聞熏正見離開妄想起始,進而思惟修行正法,
除去不如實不如理的妄想分別,精進正行努力不懈,憶持正法,明記佛法,念念不忘進修佛教真理。
四念住意即在今生證悟阿羅漢果,或尚有餘則證不還位,能證悟阿那含果。
正定:又作禪法諦定,有別於外教法的禪定修證,而特別要求佛弟子對佛法要有堅定不疑的定見見諦。
指經由以上的階段修學佛法,而發起了正念定見,對於如實如理佛法決定不疑,
而正身端作,專心一志,身心寂靜,深入一心,精進禪法與禪定的修證。
正定是指四種色界禪那,即初禪、二禪、三禪、四禪。
『八正道與戒定慧的關係:』
身口意清淨﹙正語、正業﹚職業上有守戒﹙正命﹚,這樣就是戒,
正見、正思惟較屬於慧,
正精進、正念、正定較屬於定。
※※※※※※※※※※※※※※※※※※※※※※※※※※※※※※※※※※
五、◎ 十二因緣 ◎:又名十二有支,是構成眾生生死流轉的十二種因素。
佛陀藉著這十二因緣來解說生死流轉的成因和解脫生死束縛的依據。
十二因緣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
無明:過去世煩惱帶來的惑,蒙蔽了本性,所以叫無明
即蒙昧、愚迷,沒有正覺和智慧光明的意思。
是指眾生對因果業報、緣起、四聖諦等真理未能覺知的蒙昧狀態。
行:過去世身口意造作的一切善業或者不善業,其中包括身行、口行、心行是
是指由渴愛和煩惱相應的思維而發動的「 身、口、意」業行。有了業行,就自然產生輪轉生死的業力。
行亦可分為善、惡和無記三種性質。
識:過去世的無明和業牽引意識投托母胎。其中包括六種。
有明瞭、認識和分別的意思,是心對境象認知和執持的功能。
名色:名即是心,指心只有名相而無形質;
色指身體,指托胎後至第五個七日,身體各部分如手腳等都已形成。
是指心識所緣的六境(色、聲、香、味、觸、法)。
「名」即精神作用的法境,而「色」即色、聲、香、味、觸的物質境象。
六入:指在名色之後,各種感覺器官和思維功能都已產生,叫做六入,即六根。
(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
即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與六境合為十二處,乃心識憑藉而生起之處,故又名「 六入處 」。
觸:出胎以後,至三四歲時,六根雖能接觸六塵,但是未有苦或樂的想法,叫作觸。
(六塵者,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也。)
即根(六根)、境(六境)、識(六識)三者和合、接觸而生起的覺知。
受:從五六歲至十二三歲時,六根能分別六塵中的好惡境界,但是未能起貪淫之心,叫作受。
從接觸而生起的感受,可分為「苦受、樂受」和不苦不樂的「 捨受 」。
愛:從十四五歲至十八九歲時,貪圖享樂等境界,但是未能廣遍追求,是名為愛。
舍受的本性是寧靜的,而這也能成為愛的目標。
愛乃心對外境生起染著不捨的依戀和執著。
取:從二十歲後,貪慾轉盛,到處追求五塵境,叫作取。
(五塵者,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也。)
從愛而生起的行為。愛之越切,執取越強,以致對所愛生起渴求而不辭勞倦的執持和索取。
有:因為追求諸境而引起善惡業,積集牽引,產生三有的結果,叫作有。
(因果不亡為有,三有者,欲有、色有、無色有,即三界也。)
即存在、生存之意。有愛取,就會造業;有了業,就引生未來的存在。
「有」在此亦指「三有」,即三種存在的狀態~欲界、色界和無色界。
生:指因為現世的善惡之業,後世還在六道四生中受生,叫作生。
(六道者,天道、人道、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也。四生者,胎生、卵生、濕生、化生也。)
當業的因緣成熟,就會有新的生命出現,故名為生。生亦有活躍、演變、不斷成長和老化的含義。
老死:指從來世受生之後,五蘊之身,成熟後又開始敗壞,叫作老死。
(五蘊者,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也。)
有了「 生 」,就自然有老、病、死和憂悲苦惱隨之而來。這是一期生命邁向壞滅的過程。
※※※※※※※※※※※※※※※※※※※※※※※※※※※※※※※※※※
六、◎ 般若 ◎:又作波若、般羅若、剌若。意譯為慧、智慧、明、黠慧。
即修習八正道、諸波羅蜜等,而顯現之真實智慧。明見一切事物及道理之高深智慧,即稱般若。
※※※※※※※※※※※※※※※※※※※※※※※※※※※※※※※※※※
七、◎ 佛信 ◎:就是信仰佛教,信仰的核心就是佛、法、僧三寶。
我們平常一般講信佛,就包括信法,信僧的意思。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裡面的幾句:「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指的就是這十二因緣。
從深層次的禪定中觀察,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十二因緣也只是空相而已,
因此也可以說沒有無明,也沒有老死,
在這一層次上,既然它們不存在,也就無所謂去窮盡或者消滅它們了。
※※※※※※※※※※※※※※※※※※※※※※※※※※※※※※※※※※
標籤:
瀏覽次數:
42
人氣指數:
242
累積鼓勵:
1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檢舉原因
此為詐騙帳號
此為廣告帳號
此為援交帳號
他未滿18歲
此為不雅及騷擾留言帳號
其他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給本文貼紙:
得到的貼紙
得到的貼紙:
給本文貼紙
本日記尚未得到貼紙
自從遇見你~謝謝你給我幸福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地牛又翻身強震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