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2289960
 浮生若夢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你怎樣維持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匆匆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黃河之水天上來
作者: 浮生若夢 日期: 2011.10.17  天氣:  心情:

出於我的部落格文集




黃河發源於青海巴顏喀拉山脈,但真正源頭所在現在依然存有爭議(黃河源頭在哪裡?一九七八年,科學考察隊發現,它位於青海的腹地。在腹地上有崑崙山,顏喀拉山,布林漢布山)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山東9個省區出於渤海.黃河九九八十一道彎從天上流向了大地,滋潤著中華大地,伊始了中華民族的文化。
 
中國五千年最燦爛的文化就在黃河流域中延綿、形成。從上古伏羲時代黃河中躍出龍馬,背負「河圖」,伏羲受之而作八卦,到炎黃二帝,華夏之宗,還有大禹時洛水中浮出神龜,背負「洛書」,大禹受之而創立包含「五行」思想的「洪範九疇」,神傳文化在黃河流域中演繹著。中華民族稱黃河為「母親河」,為「四瀆之宗」。
 
據歷史記載,在1946年前的二千五百四十年間,黃河受到近1593次氾濫威脅,而因氾濫令河道大改道共26次。
 
作家柏楊曾說「兩千五百四十年間,黃河決口一千五百九十次。說明黃河像一隻在大地上翻騰跳踉的巨龍,為中國人帶來無法抗拒的災難」
根據《夢溪筆談》,宋朝年間的已成地上河,在北宋年間已高於堤外平地一丈二尺,就如有河流在你的頭上走過一樣。
 
 
河南鄭州桃花峪以下的黃河河段為黃河下游,河長786千米 ,下遊河段總落差93.6米 ,平均比降0.12‰;
 
下遊河段長期淤積形成舉世聞名的「地上河」,黃河約束在大堤內成為海河流域與淮河流域的分水嶺。除大汶河由東平湖匯入外,本河段無較大支流匯入。
 
下遊河段除南岸東平湖至濟南間為低山丘陵外,其餘全靠堤防擋水,堤防總長1400餘千米。
歷史上,下遊河段決口泛濫頻繁,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沉重的災難。
 
由於黃河下游由西南向東北流動,冬季北部的河段先行結冰,從而形成凌汛。
凌汛易於導致冰壩堵塞,造成堤防決溢,威脅也很嚴重。
 
黃河在山東省境內突出的表現是全部爲地上河。就是高於地平面的懸河,不少河段的地上水位高出堤外地面8 -10米,
 
也就是說黃河在三四層樓房那麽高的空中流動,而且懸河的長度占到黃河流經之地總懸河面積的80%。
 
懸河又稱地上河,即河床高出兩岸地面的河流。懸河形成的原因是:來沙量很大的河流,在兩岸河谷開闊、比降平緩的河段,泥沙大量堆積,河床不斷抬高,水位也相應上升。
 
為防止水害的發生,兩岸大堤隨之不斷加高,時間長了,河床便高出兩岸地面,成為懸河。 黃河下游的河南、山東段有800多公里的懸河
 
黃河於史上有幾次變道溢堤水患廣闊若地表懸河,三十河東三十河西喻形容命運之改變,耕滯糧荒造成饑民遍野。
漢明帝時王景受薦呈治水之志,觀河流之向量沿流域鑿道,開分支築堤設水閘,改變山東淤積之出海口,竟讓其安分約一千年。
 
台灣每逢颱風天就淹水,誰又認真執行過江河入大海之志?古人的智慧能做到,反觀現今文明科技卻做不到?
 
PS 若以為河南是以黃河以南來命名這個知識是錯的,黃河以北的區域也稱河南。(因常改道)
 
PS 王景,字仲通,瑯邪不其(今山東省即墨縣西南)人。東漢治水專家。
曾任廬江太守。永平十二年(69年)春,漢明帝召見王景,派他治理黃河、汴渠。臨行前,明帝贈送他《山海經》、《河渠書》、《禹貢圖》。永平十二年夏四月,王景與王吳率數十萬民工,「修渠築堤,自滎陽東至千乘海口千餘里」,改善了汴口水門工程。永平十三年夏四月,所有工程完成,「雖簡省役費,然猶以百億計」。永平十五年,王景隨帝東巡,行至無鹽(今山東東平東南),明帝嘉獎他的治河功績,拜為河堤謁者。
王景治河的歷史貢獻,長期以來得到很高的評價,有王景治河千年無患之說。從史料記載看,王景築堤後的黃河經歷800多年沒有發生大改道,決溢也為數不多,確是位置比較理想的一條河道。
 
 
標籤:
瀏覽次數:21    人氣指數:221    累積鼓勵:1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你怎樣維持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匆匆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