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值服務
住戶搜尋
心情貼
直播
感興趣
手機交友
還沒登入愛情公寓嗎?
還沒加入愛情公寓嗎?
馬上進入公寓和
10,550,401
個住戶交朋友~
最新留言
想聊天
對我感興趣
互相感興趣
想約會
逗一下
日記留言
紅包抽抽樂!小資變土豪!
素人也能成為明日之星!
移除此區廣告請加入VIP
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
3390330
amanda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你好難聊?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真正想要的人際互動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檢舉原因
此為詐騙帳號
此為廣告帳號
此為援交帳號
他未滿18歲
此為不雅及騷擾留言帳號
其他
篇名:
最近比較煩?vs正面思考的壓力
作者:
amanda
日期: 2015.06.05 天氣:
心情:
http://health.businessweekly.com.tw/AArticle.aspx?id=ARTL000016574
最近比較煩?該怎麼判斷你是心情煩躁、還是得了躁鬱症?
作者簡介_陳豐偉
「躁鬱症」的正式名稱是屬於「情感性疾病」的「雙極性疾患」,會在極度躁狂與極度憂鬱間擺盪,但多數時間完全正常,可恢復幾乎所有社會功能。處在輕躁階段時可能會很有活力、吸引人、創造力豐富。如果病情惡化變成正式的「躁期」,病人可能會出現「一天只睡兩小時精神也很好」、「大腦轉得非常快,像火車快跑一樣」、「有很多計畫」、「自尊心自信心變很高」、「很容易發脾氣、暴躁易怒」的症狀。
躁症症狀變嚴重時,有些人會三更半夜一直打電話給朋友講一堆天花亂墜的計畫,搞到人緣變很差。有些人會花大錢一直買東西、買車、買房、甚至送昂貴的東西給不相干的人。有些人會覺得自己有神明力量、莫名權力、高超技術,訂定許多不可思議、無法執行的大計劃。有些病人在躁症發作時會性慾高超,或出現情色妄想,發展不適當的男女關係。等病情穩定下來時,以上這些事情,會讓病人遺憾終生。所以,我們一定要密切注意躁症病人的病情,盡量防止復發。
如果原本情緒穩定的人漸漸變得煩躁、易怒、過度敏感、與家人或同事的口角增加,但沒有以上這些躁鬱症特徵,就要考慮是否壓力太大,引發「壓力症候群」。有些病人並不符合重度憂鬱症診斷標準,但已經感受到胸悶、心悸、頭痛、頭暈、緊繃等徵兆,靜不下來,睡眠品質變差。這時,最好要留意自己的身體發出的警訊,調整生活作息,抽離壓力來源,否則失眠、焦慮、憂鬱、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可能會越來越嚴重。
會來看診的病人,大部分都有無法排解的壓力,只好先求助藥物—如許多職業婦女會抱怨說下班要趕快接小孩,吃完晚餐看功課,先生工作很忙不喜歡做家事,要運動根本找不到時間。有些病人初診時只說最近睡不好,脾氣不好,詢問最近有什麼壓力、煩惱時就眼眶泛紅,這時才會一一道出家庭失和、長期失業等內情。長期壓力太大,就可能會出現煩躁、焦慮、甚至讓人誤以為是躁鬱症的症狀。當然,如果你發現你的親友已經出現「輕躁」或 「躁鬱症」的症狀時,不要遲疑,一定要建議他立刻就醫,以免發生遺憾。
==================================================
http://health.businessweekly.com.tw/AArticle.aspx?id=ARTL000020665
「正面思考」也是一種壓力!朋友心情不好時,最能安慰他的一句話是....
專欄簡介_PanSci 泛科學網
心理學家John Gottman將人們安慰他人的方式分為兩種,一種叫做情緒消除(emotion dismissing),另一種叫做情緒指導(emotion coaching)。
他最早是在嬰幼兒的研究上,發現了這兩種模式的差異。
採取情緒消除模式的父母,總是會希望能透過轉移注意力的方式,來讓孩子忘了遇到的挫折與憤怒。對他們而言,孩子的生氣就是攻擊性的表現,悲傷就是自怨自艾,而恐懼則是懦弱的展現。他們總是會跟孩子說:「別擔心,我想是你誤會他的意思了。」、「沒關係,遇到挫折再爬起來就沒事了。」、「不要生氣,想開點,多往正面想,這個世界會更美好。」;
而情緒指導的父母,則會把孩子的生氣、恐懼、悲傷,當作是一種和孩子建立連結的機會,幫助孩子瞭解這一些感受。Gottman在他《愛的博弈》一書中,舉了一個情緒指導型父親的例子:「當我的孩子被欺負時,我會停下手邊的工作,去了解它發生了什麼事情。我會努力理解他的感受與原因,然後和他站在一起。」
根據Gottman早期一篇針對3、4歲孩子的研究發現,指導型父母教育出來的孩子,在五年之後,學業表現得比消除型父母教育出來的孩子更好,和同齡的人關係更好,身體更健康,行為問題更少。很可惜的是,採取情緒消除型的父母,遠比情緒指導型的父母來的多。當然,情緒指導和情緒消除的使用,並不是截然二分的,而是一個連續的光譜,只是有一些孩子的父母比較常使用情緒指導,有些比較常使用情緒消除。
根據Gottman和他的研究生Dan Yoshimoto的研究發現,成年人身上,採用情緒指導和情緒消除的比例,和父母對待孩童的比例差不多。但是當採用情緒消除的人,說出了:「噢!親愛的!別傷心了,別哭了,高興一點,往好處想!」,其實會讓聽的人覺得,對方傳遞的意思是:「我不想在這時候聽你說這些,自個兒到一邊去難過吧!」
那麼,為什麼情緒指導比情緒消除,有更好的效果呢?我想,那是因為情緒指導裡面,加入了「同理心」這個元素。
他的演講當中提到了Teresa Wiseman的研究,Wiseman將同理心分成四個部分:接受觀點、不加評論、看出他人的情緒、嘗試與他交流。
在一個人處於負面情緒時,他需要的不是你告訴他應該怎麼做,事實上該怎麼做其實我們大多也都知道了,我們需要的是,一個人能夠懂我們、站在我們身邊,讓我們更有力量走下去而已。所以我會建議你,除非是對方問你的建議,不然不要給建議;如果你真的很想給建議,那麼也請你先問對方需不需要建議。
標籤:
瀏覽次數:
66
人氣指數:
66
累積鼓勵:
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檢舉原因
此為詐騙帳號
此為廣告帳號
此為援交帳號
他未滿18歲
此為不雅及騷擾留言帳號
其他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給本文貼紙:
得到的貼紙
得到的貼紙:
給本文貼紙
本日記尚未得到貼紙
你好難聊?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真正想要的人際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