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望雨 傳世歌謠",在台語流行歌曲之中,有所謂的「四、月、望、雨」,指的便是〈四季紅〉、〈月夜愁〉、〈望春風〉、〈雨夜花〉四首台語歌謠,這四首台語歌謠在當初面世之時都曾造成一時轟動,甚至達到大街小巷人人傳唱的地步;即使時間已然經過數十年之久,它們仍然在全世界有華人的地方不時地被記憶著、歌詠著。這幾首台語歌謠因著它們特殊的創作時空背景,不僅僅成了上一代台灣人生活在日本嚴格殖民統治之下「一抒胸臆」之心聲寫照,同時也寄託著歷經戰亂之後熱血青年學子懷舊、有所思慕之款款心曲,甚至因為其蘊含有濃厚的台灣情味而成了當時為數不少為著種種原因,不得已漂泊於異鄉的遊子們聊以慰藉鄉愁之苦的思鄉曲調。
而這些充滿台灣特有情調,讓人一聽便難以忘懷的悠悠旋律,全都出自於一人之手--客籍作曲家鄧雨賢。鄧雨賢,西元一九○六年(日明治三十九年)七月二十一日誕生於當時大溪郡龍潭庄,也就是今日的桃園縣龍潭鄉,為客家子弟。桃園龍潭鄉本因境內有所謂「靈潭埤」而得名,早期民間更盛傳,這個大小約闊十八甲的湖泊內,潛藏有一條黃龍,曾順應民意降下及時雨以解除旱害,鄉人為紀其事而稱之為「龍潭埤」,因此民間傳說深入當地民心,故此地地名便於日本統治時代逐漸由「靈潭」而轉稱為「龍潭」。 「……站在藝術家的立場,對今日台灣社會有什麼抱負或要求?關於這一點,我是一位音樂工作者,知道的不多,只是每天不斷的努力研究,平常總覺得,不但是音樂家,我想,畫家、文學家也一樣,認為藝術只是他們這些研究者的獨佔品,是和大眾游離的東西,自己高高在上,有輕視一般大眾之嫌。」 「……如果可能,藝術家應該和大眾更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從而完成他本來的使命。幸而我和唱片公司有關係,有較多的機會去接近大眾;我能不客氣的說:現在的台灣藝術已經成為一部份白領階級的娛樂機關,實在需要改進和大眾一同鑑賞藝術的態度。」 <轉載自網路http://www.taiwan123.com.tw/musicface/face03-2.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