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2249601
 感恩惜福自在分享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共同成長,才是生存之道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入出息念第一組四法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法四依、四不依之義
作者: 感恩惜福自在分享 日期: 2014.08.23  天氣:  心情:
四依(梵語catvari pratisaranani)指四種依止之項目。依,即是依止,依憑之義。在大乘經典皆有論談四依法,如維摩詰經、涅槃經、方等經、大智度論等。
修道者所依止之四種正法。又稱四依、四不依。包含四依與四不依,即:
(1)依法不依人(梵語dharma-pratisaranenabhavitavyam na pudgda-pratisaranena):又作隨法不隨人、歸於法而不取人。謂修道者當以教法為依,不可以人為依。若其人雖為凡夫,或外道,而所說之理契合於正法,亦可信受奉行;反之,若其人雖現相好具足之佛身,而所說者不契合於正法,則自當捨離而不可以之為依止。
(2)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梵語nitartha-sutra-pratisaranena bhavitavyam na neyartha-sutra-pratisaranena):又作隨了義經不隨不了義經,歸於要經不迷惑。謂三藏中有了義經、不了義經,修道者當以明示中道實相義之決定了義經為依,不可以不了義經為依。
(3)依義不依語(梵語artha-pratisaranena bhavitavyam na vyanjana-pratisaranena):又作隨義不隨字、取義不取語。謂修道者當以中道第一義為依,不可以文字、語言之表現為依。一法中道是指於一法上論非有非空之中道妙理,乃法相宗所立中道之一義。中道madhyamā-pratipad(madhyamā─being or placed in the middle , middlemost , intermediate , central;pratipad─to set foot upon , enter , go or resort to , arrive at , resch , attain),即離開二邊之極端、邪執,為一種不偏於任何一方之中正之道,或觀點、方法。唯識家認為中道有三性對望中道及一法中道二義。三性對望中道,即以遍計所執性為非有,依他起性、圓成實性為非無,以此詮顯非有非無的中道之義;此乃就言詮而論中道之旨,故又稱言詮中道。上述係於世俗門中論法之有無,然於勝義諦中則以斷絕心言為非有非無之中道,故稱離言中道。上述一法中道即是離言中道,乃於緣生之一法上論非有非無之中道義。
(4)依智不依識(梵語jnana-pratisaranena bhavitavyam na vijnana-pratisaranena):又作隨智不隨識、歸慧不取所識。謂修道者當以真智慧為依,智者jñāna,音譯為若那、闍那。又作智慧,即對一切事物之道理,能夠斷定是非、正邪,而有所取捨者,稱為智。佛教教義中,以獲得正智為首要之務,視其為悟界之真因。在大小二乘所共通之修道要行戒、定、慧三學中,戒能使身、口、意三業清淨,而使三昧之定現前,由定則可發得無漏聖智之慧,故以智為究竟。
識者vijñāna,音譯作毘闍那、毘若南。vijñāna 為 vi(分析、分割)與 jñāna(知)之合成語,乃謂分析、分類對象而後認知之作用。雖至後世時,心(citta)、意(mano)、識三語彙分別使用,然於初期時皆混合使用。依唯識宗之解釋,吾人能識別、了別外境,乃因識對外境之作用所顯現,故於此狀態之識稱為表識、記識(vijñapti,音譯作毘若底)。依智不依識,所以說不可以人間情識為依。
學佛最終目的在於成就佛道,大聖佛陀慈悲學佛者,恐有墮於妄情、妄識、不了義經、不了義語,因此再三叮嚀依此四依法而修學佛法,則可蒸蒸日上,登上菩提;反之,則有陷入世間法之危機,欲昇反墮之堪憂。唯願有心學佛之士,莫忘念念四依法,依四依法行證,則可同登佛地。
標籤:
瀏覽次數:175    人氣指數:175    累積鼓勵: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共同成長,才是生存之道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入出息念第一組四法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