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神經退化失智症多高齡
日期:2010/11/13 文/王國慶(自由時報)
當智商隨著年齡增長而趨成熟後,卻因某些特殊原因而衰退至標準以下,並且造成自身及他人生活上的困擾有一段時間時,便稱為「失智」。
目前台灣人口老化,民眾醫學常識增進,病患就醫後,被診斷為失智症的比例增加。
引起失智症狀的原因有許多,大半是腦神經的退化,其中又以「阿玆海默氏症」為多,也因此,失智症患者大多數是老年人;其次,是腦血管中風之後,所產生的失智症狀;另外,有一些極為少數的病會造成可以矯正的失智症(例如腦室水腫、硬腦膜下出血、甲狀腺功能過低、維他命B12缺乏等)。
一般而言,失智症初期會出現「有一段時間在記憶、思考或是行為上有所改變」。智力(或智商)的標準因年齡、教育程度不一,相關專業人員有許多評量表,來鑑別病患是否已達失智的程度。
失智症的病程發展,依照其致病的原因,會稍有一些快慢的差異,若以阿玆海默氏症來看,病患在發病數年後,進入中期,其智力、行為會更加退化,到接近精神病患狀態;在後期,病患則會有行動、吞嚥及大小便的困難。
由於失智病患大多高齡,再加上絕大多數致病原因是腦神經退化,因此,年齡絕對是最危險的因素。其他如過去有頭部外傷或腦炎、心臟血管疾病、低教育程度、居住在鄉村或工業區,及有失智症的家族史,也是危險因子。
失智症依其致病原因不同,有不同的處理方式。依國內健保制度,失智為數最多的輕、中度阿玆海默氏症,可由神經、精神科醫師專案申請藥物;排名第二的血管性失智症,可以透過控制心血管疾病,來達到防止失智惡化的效果。
失智患者在初期活動能力仍然正常,但是有近期記憶的喪失、理解能力弱、反應慢、晝夜顛倒、時空錯亂等問題。研究指出,適當的運動、音樂、益智遊戲、團體活動等,可以延緩病程,甚至改善失智症狀。另外,家屬或照顧者的支持也極為重要。
目前各失智相關協會、衛生單位、醫療院所,皆有早期失智評估的工具或量表,民眾可以運用,使失智患者得到良好的治療與照顧。(作者為耕莘醫院新店總院神經內科主任)
說明:目前僅有體控電療~能有效的針對頭部各個反應區塊加以疏理保養~利用生物電能藉著穴位的按摩,刺激並強化腦部經絡,促使腦部的血氧供應充足,腦部的反應機能暢通無阻滯,達到防微杜漸的功效。它讓人刮目相看也很驚奇它的神效。目前我們對身體五臟六腑各種機能的養護尚不如對愛車的付出,本末倒置,實在很可惜與無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