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2306253
 隨風流浪~風玲(璦嫚兒)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自我放生(長篇)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關於防災關於急難包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加碼~地球物理專家悲觀預測
作者: 隨風流浪~風玲(璦嫚兒) 日期: 2011.03.26  天氣:  心情:

看囉~   前年從8/8水災前所預言的

就一直提醒的地球自癒

毀滅後的重生已啟動

這說法也被學者專家以研究認同了

嘿~ 你們 還在猶豫要不要改善生活習慣嗎?

還要在猶豫 要不要去愛家人情人   要不要去珍惜緣份嗎

別再猶豫了.........  時間也不多了


時時刻刻做好應對準備

專家:地球進入地震活躍期 
日期:2011/03/26 
繼紐西蘭、雲南盈江、日本和緬甸相繼發生地震,
日本岩手縣25日晚又發生規模6.2餘震。

對於民眾最關切的「地球是否進入地震活躍期」問題,
多位專家表示認同。廣東地震局地震監測中心副主任黃騰浪表示,
泰國、緬甸是屬於較少發生地震的國家,但緬甸處於較活躍的地震板塊地帶,
這次「金三角」地震可以證明,地球已經進入地震活躍期。 

上海市地震局分析預測中心副主任王欽忠說,
目前地球正處於板塊活動活躍期,且這一活躍期可能將持續10年左右時間。

以2010年為例,全年7級以上地震共有28次,遠高於7級以上地震的年平均數--18次。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326/140/2opu4.html



地球物理專家悲觀預測:日本地震僅是開始
 
2011-03-26 

曾經在1996年就預測日本將在2011年發生9級地震的俄羅斯科學院
遠東分院專家阿卜拉莫夫3月25日再次做出悲觀預測:於3月11日發生的日本地震及海嘯,僅是正在開始的一系列地震的前一部份,日本及俄羅斯遠東部份仍將面臨高級別地震。
 
據俄羅斯獨立報在3月25日報導說,日本官方在3月11日的大地震之前就已經獲得了相關的預測,因為俄羅斯科學院遠東太平洋海洋學研究所地質和地殼構造物理學實驗室負責人瓦西裡•阿卜拉莫夫曾在14年前的1997年發表於「科學院教授俱樂部」雜誌的一篇文章中,準確的預測了2011年日本大地震。 

9年之後,這篇文章引起了日本專家的注意。

2006年,日本方面曾特別找到阿卜拉莫夫教授,索要了所有相關地震預測的資料,阿卜拉莫夫教授對當時情況透露說:「日本方面的確十分擔心地震,但好像對我們的預測並沒有十分重視,而且他們認為自己的地震海嘯預警系統十分先進,但此次的地震海嘯證明他們的預警系統僅能夠提前幾分鐘獲知災難降臨,但跟本來不及採取任何應對措施。」

 

同時,正因為對此前的地震海嘯預測準確應驗,所以俄羅斯專家對未來可能發生災難的悲觀預測更令人感到心驚。

阿卜拉莫夫教授對未來的預測研究結果透露說:「根據我們的研究,目前地球正處在一個新活躍期,此前東京地震、印度、印尼和新西蘭的地震,都是該活躍期的前奏,在2011年,俄遠東濱海邊疆區可能會發生高達8-9級,勘察加地區甚至可能會有10級地震,而日本西海岸附近仍會繼續發生地震,即使達不到上次9級,也不會很低。

此外,還可能會出現由此產生的火山噴發及海嘯。」 

他說:相對於日本具有高抗震能力的房屋,俄羅斯遠東地區的建築普遍抗震性差,
地震將導致俄遠東地區損失慘重。而更令人擔心的是,
俄高層對此並未有任何重視。此外,
地震、海嘯導致核電站事故等不可測因素更會增加災難導致的損失。 

據報導,這些已經應驗和對未來的預測研究是阿卜拉莫夫教授根據自己在14年前研究的「球形漏斗」理論作出的。

該理論認為,地球每個大陸都有一個 「球形漏斗」,
這個初期型漏斗(從地核到地表)在地幔和地殼抽取破壞能量。

近十年是在積極吸取能量期,這一過程被俄專家稱為「地球新活躍期現象」。 

在俄羅斯專家的預測中,目前尚未提到有關中國境內的任何預測。 

http://www.epochtimes.com/b5/11/3/26/n3209471.htm


轉述於地震前兆現象搜集站
標籤:
瀏覽次數:43    人氣指數:2043    累積鼓勵:10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自我放生(長篇)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關於防災關於急難包
 
住戶回應
 
時間:2011-03-26 21:20
她, 41歲,亞洲其他,教育研究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時間:2011-03-26 21:09
她, 41歲,亞洲其他,教育研究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時間:2011-03-26 20:52
她, 41歲,亞洲其他,教育研究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