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值服務
住戶搜尋
心情貼
直播
感興趣
手機交友
還沒登入愛情公寓嗎?
還沒加入愛情公寓嗎?
馬上進入公寓和
10,551,397
個住戶交朋友~
最新留言
想聊天
對我感興趣
互相感興趣
想約會
逗一下
日記留言
紅包抽抽樂!小資變土豪!
素人也能成為明日之星!
移除此區廣告請加入VIP
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
1735433
玉竹劍虹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孝經》開宗明義章第一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孝經》諸侯章第三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檢舉原因
此為詐騙帳號
此為廣告帳號
此為援交帳號
他未滿18歲
此為不雅及騷擾留言帳號
其他
篇名:
《孝經》天子章第二
作者:
玉竹劍虹
日期: 2010.05.16 天氣:
心情:
摘自 菩提門‧顏進平 師父 主講 縱談古今節目之【先正格言】
經文:
子曰:「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刑於四海,蓋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慶,兆民賴之。』」
我們繼續來研究《天子章‧第二》,先來恭讀經文:
「子曰:『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
這個第二章是《天子章》因為孔子將這個「孝分五個階級」,既然稱作《天子章》,表面上孔子是在向我們這些後輩後學說:「天子應該要怎麼做,才可以稱作『天子』達到的孝道。」所以你若是以白話文字解,你看了真的不會產生矛盾嗎?你若是解釋成「這一章是做帝王的人應守的孝道」,剛才我們所讀過「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對於所謂的「帝王應行的孝道」若以白話解釋就無法契合。你想簡單說:「愛親就是愛我們的父母,父母是我們的至親,可以孝順父母的人,他不敢去厭惡任何一個人,若是一個很尊敬父母的人,他不會在別人的面前裝得非常的驕慢、就是睢瞧不起別人、不尊敬別人。」所以這個天子章第一句:「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這若將它歸類成「《天子章》天子應守孝」,你們不會覺得很矛盾嗎?可是今天若是用我所謂的,將這個「孝」字推廣到至高無上的「至道德要道」的話,這樣才有辦法來符合這個《天子章》。
孔子說:「愛親者....」當然較狹隘的是指我們的父母,一個真正守孝道的人,他有可能就不去討厭別人嗎?厭棄別人,這不可能嗎?有的很孝順呀,但是不可能說以對父母的孝,就有辦法廣及到包容一切人,這不可能。但是你若是對於「愛親者」這個「親」字將它放大到「至高無上,清靜無為,完全平等」,我們的本來,是不是達到不敢惡於人?因為你若是知道「大自然的法則,清靜無為的法性」。你就一定可以感受到「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境界,完全的平等。所以你就一定可以了解說,生命是一個共同體,你若是沒有這種生命是一個共同體的概念,你怎麼會有那種肚量,可以去完全接納任何的群生?所以是不是我說,若是要研究這個「孝經」要將它推廣到「清靜無為的平等法性」上面,不然確確實實用文字解釋,真的不會產生矛盾嗎?
一個很孝順父母的人,在歷史上有很多個孝子,不只二十四孝而已。可是這些對侍候雙親,真的可以達到,所謂的「孝」以及「順」的人,他們可以受到很多人的敬重。問題只有孝順父母守孝,要達到那種法性的平等是很難的。除了你是達到所謂的「至孝」,了解大自然的法則,知道生命是一個共同體,並不是只限制於我們這個娑婆世,我們這個地球而已,是整個宇宙的生命都是一個共同體,這樣你才有辦法達到「不敢惡於人」這個「惡」就是「厭棄厭惡,一種排斥。」你若是一個「『愛親者』你就可以完全的包容,因為四海之內都是我們的同胞手足,我們怎麼可以去厭惡呢?」這個法則你若是了解的話,你才有辦法達到「不敢惡於人」。一個敬親者,就是一個有「敬天地」的「遵守大自然法則」。也就是「遵守這個至道」去奉行的人,你怎麼可能去待慢他人、怎麼可能驕慢看輕別人?所以愛親、敬親,是敬我們的本來那種「清靜、完全平等、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親。」這樣對於《天子章》這樣學起來才不會產生矛盾,你說對不對?而我們繼續來恭讀《天子章‧第二段》的經文:
「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刑於四海,蓋天子之孝也。」
所以若是沒有推廣到我們的本來,真的大家研究「孝經」會摸不著頭緒,這個「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你若是沒達到所謂的「立身行道」是無法達到所謂的「愛敬盡於事親」。因為你無法達到,你就無法背出所謂的「至德要道」,這樣要如何以德來「加以」這些百姓萬民?所以這個「愛敬盡於事親」這是自己「立身行道」也就是「自利」的境界,若是「德教加以百姓」這就是等於在「行菩薩行」了,所以「盡於事親是算自利,若是德教加以百姓,這是在利他」。所以你若是有深入文字裡面的精髓,你就發現說,孔子所說的經教,為什麼與佛祖所說的法或是老莊所遺留下來的思想,都可以那麼契合呢?,這就像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於止於至善」這也是以自利,然後利他的菩薩行為。所以儒家思想本來就很大乘了,也有人說「大乘佛法,根本就是中國的儒家思想」。不管怎麼樣,現在的佛教徒,大家都認為佛祖所說的,才是最至高最無上,剩下的只不過是說一般人間的教化,這是你們沒有去得到「教外別傳」的心得,現在不能說佛祖所分教外別傳,就沒有在佛教中教,不是這樣。
這個「教」用「文字與言辭叫做教」嘛!「教外」就是「超越了文字言詞」以外,文字與言詞真的要表達的「用心去意會」,所以那叫做「佛心印」。你就要用「心去意會」這個「教外別傳」不立文字,是「用心」才有辦法「意會」到。所以你們研究不管是佛經、道經或是我們現在共同在研究孝經,你若是執著在文字上面的教化,就解釋成「愛敬盡於事奉我們的雙親,可是這個德教加以百姓,天子事奉雙親與這些庶民一樣,以孝道所培養起來的德,才來加諸於這個百姓萬民,可以刑於四海,這是天子之孝也」若是文字下去解釋,就是這樣。但是超越了文言要表達的,就像我們所形容的「我們所說的『孝』是這個『至德要道』」,也等於你若是天主教徒,你就是對上帝盡孝就對了。若是道家,現在說道教,道教就以黃君老祖為至高無上,創造萬生萬物最高的神了,你就向黃君老祖來盡孝。若儒家,是對於冥冥上帝來盡孝....。所以同樣的意思,不一樣的名稱。
他們這裡所形容的就是那股,根本就無法用言詞來表達出來,那股那麼奧妙的力量,就像你要怎麼去解釋太陽與月亮、這些萬星河斗....是怎麼依照著那些軌道一直轉?也不會遲到也不會早退,也不會向我們請假....千古就依照著那個軌道那轉,它怎麼不會感到無聊、為什麼這些星與星,怎麼不會跑到無聊就摸魚?怎麼不會相撞,好像很有條理,各盡自己的軌道,沒有來踰規踰矩?那股力量你要怎麼去形容?你說它有一個軌道,其實哪有軌道!你說它沒有一個軌道,它就真的照著這麼跑。所以無法去形容的就是這一點,孔子是以「孝」來強明而已,老子將這股力量強明曰「道」,現在所謂的「道與孝」根本就同一樣東西,所以小者盡於事奉隻親,大者也就對天地來孝順,你就要用這種「道」才有辦法「德教加以百姓,刑於四海」。所以「天子就是天生地養的兒子」就像耶穌講「我是上帝唯一的兒子,我就是天子」。
過去的帝王,大家也都稱作「我才是真正天的子」所以這個「天子不是在指帝王」而已,是指我們「一切天生地養的萬民」。每一個都要做到「愛敬盡於事親,德教加以百姓,可以刑四海,讓大家都可以安和樂利,過著那種無憂無慮,清靜無為的生活」。
這我們大概做一番的整理,整段下去白話講解,這樣諸位可能就辦法掌握了。我們這幾天一直向諸位強調說,孔子所形容的:「吾道以一貫之的道」也不外他是強明曰一「孝」字,所以你看第一句「愛親者」這可以配合著「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所以這個「親」字是一種共同體的境界,所以一個對於芸芸群生,都有那種「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心境,這才是可以稱作「愛親者」。你若是有到達了這種佛家所謂的「清靜平等的境界」,你怎麼可能去厭惡任何一個人,或是怠慢任何一眾生?到達了這種「至德要道」的境界,你已經可以發現到「大自然根本就是一個大家庭」,所以這句「四海之內皆兄弟」,我們有強調過這耶穌稱他的「父母」也是「兄弟姐妹」。當然這種心境,以我們凡夫的家庭構造,那種智識聽了會覺得很怪,事實上「一本是散萬嗣」。
我們現這些萬嗣六十幾億,我們現在是說針對人類就好了,你若是將這「萬嗣」一直追那個根回去,「萬嗣」也一定是「歸一本」,若是追到根源的時候,你當然就了解說「何謂我們是同胞手足,四海之內皆兄弟」你若可以達到這種「愛親」的境界,就是所謂的「清靜平等」了,若是「愛敬盡事親」,這個「親」字,不只是指我們的雙親而已,因為「至德要道」不可能局限一個,自私的家庭的雙親而已,他的心胸是不可思量的。所以「愛敬盡事親」這個「愛敬」....當然後天是要「敬愛自己的父母」,事實上這個「親」字,不可以那麼狹隘去看待它,是針對「一切的群生這叫做愛敬」,要針對「任何的芸芸眾生」,用這樣來解釋,這個境界又不一樣了,聽起來可以說「比較宏偉的心胸」。所以你若是有辦法達到「愛敬盡於事親」就是一種清靜平等了,這就是一種「至德要道」才配合下面句說「而德教加於百姓」,你若是這樣,等於就是可以隨順群生。
若是在我們個人來說我們一顆細胞,也可以當作是一個百姓;所以我們對於這些諸侯、卿大夫、士、公,侯、伯、子、男....這些若是放大,這個「君」字也就是「天子」也是「我們的自性」,我們這些「六根」就是「諸侯、卿大夫、士....這些。所以修身與齊家同樣的道理,齊家與治國的道理又一樣,治國與平天下都是同一套....所以你若是修身,我們這個假體裡面有陰陽二氣,夫婦可以交合、可以成一個家,它可以生出所謂的陽神就有一個家庭了。所以齊家與修身的方法都完全一樣,我們將身體放變成一個家庭,再放大變成一個國家....我就有說過「自性」就像「天子」,這些「六根」就像「公、侯、伯、子、男....」這五種層次配合著「庶民」,剛好像我們的「六根」一樣,這「六根」若是可以做到隨順以「天子」,忠於這個國君,這個人的思想行為就絕對不會偏差了,我們心性中,我們都清清楚楚,我們自己的腦袋,現在起了什麼念頭,準備要做什麼事情,我們自己都不可以欺騙自己,我們都可以說是清清楚楚....既然我們自己的善惡念,我們自己清清楚楚,為何我們沒有依照我們被父母師長所教育,也就是所灌輸進來,在我們腦部裡面的這些知識也就是這些資料....「眾生知見」應該是要「棄惡念而從善念」若是這樣的話,照道理我們不應該有那種偏差的行為,為什麼我們會去做諸惡業?這就是我們在被灌輸的「善惡資料」裡面,衍出生出一種自私的心態,為了自己的利益,所以在這種利益掛帥之下,有時候明明知道說,這種行為是不好的,可是這種行為是對別人不好是對我自己好的,就會產生這內心善惡念交戰,可是因為惡念這一邊,有我們自私的力量在支持它等於在加持它。善惡念本來兩個是半斤八兩,這自私的心態一起就等於助強了這個惡念,
善念就被打敗了,而你就會去做不好的行為。所以我們時常若是常親近這些善知識,或是有到道場共修,這道場共修的那份氣氛或是現在很流行,動不動就說磁場,等於是對於我們的善念一種加持,善惡念是半斤八兩,只要你若是時常親近善知識,有在聽經聞法,就會不時都等於在善的這一邊,在加持在為它充電。若是較常跑道務的人,他的心性就一定慢慢趨向於「眾善奉行,諸惡莫做」。我們不可以以自私的心態,為了自己的利益卻變成一種毒素,來加強了惡的這一邊,所以一旦遇到善惡內心的交戰,善的這一邊都輸,這也是一種很簡單讓諸位了解,為什麼我們自己的善惡念起來的時候,我們的「佛」我們的「自性」佛就是這個角色,已經讓你知覺清清楚楚,知道你現在腦袋裡,所起的念頭變成思想是錯誤的,你自己也知道的清清楚楚。問題是你怎麼會再做,因為對我自己有利益,這一點若是你抓的住,平常時候若是有這個壞念頭起的時候,我們自己清清楚楚的時候,你就要從在「縱談古今」裡面,聽到的道理來加持這個「善念」,馬上從這個「惡念」將他降服下來,而我們的「自性佛以度眾生」,他只是一種傳達一種普照而已。好像太陽一樣,它普照大地,讓你可以有一個清清楚楚的路徑,前面有什麼障礙你會閃開,可是你在光天化日之下,有你也有可能去做壞事情,而你在光天化日之下,做壞事情要承擔的是你自己,與太陽一點關係也沒有。同樣的道理。你在光天化日之下,你去行善是你自己種善因得善果,與太陽也是一點關係也沒有。
用太陽普照大地這種道理,來讓你了解我們自己的善惡行念頭的起浮,佛已經讓你知道了,而你自己看是要加持善的一面,或是以自私去加持惡的一面,就做為善惡業自我的審判了。用太陽來形容我們的自性佛,大家最有辦法掌握,不然有的在研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就只知道「舍利子」是「不生不滅的、不增不減的、不垢不淨的」這個「不生不滅自性就是像太陽」當然太陽也有生滅,因為這是只要因緣和合法形成的物質,都一定會毀壞的一天,但是太陽運行的年限,可以說很長很長,我們就將它稱作一種「寄意的無量壽」,所以它是「不生不滅」的。當然是以我們世俗凡夫的角度,以及我們那麼狹隘的視野,我們認為說,萬物在「因緣和合法」之下,一定有是「成、住、異、滅」會毀壞的。可是「成、住、異、滅」這四個過程,我在節目裡一直向諸位強調,就像我們的四季「春、夏、秋、冬(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萬物「成、住、異、滅」的顯現。既然像四季這樣,你若是滅掉就是又要生了。所以在這種圓的輪迴過程當中,它是不生不滅的,這都可以用目前人類,已經了知的太空知識去理解,太陽有一天它也是會毀滅,可是它會形成一股無形的力量,我們現在太空的學習名稱,稱作「黑洞」這個黑洞靜極反動之後,好像一個漩渦,將分散在時空之中這些塵埃,一起將它吸進來,吸進來愈集愈集,受到高壓它就形成了一種龐大的物體,高壓產生了高熱,到了一個程度,呯一下大開,就又生出一個所謂的星系出來,這就與我們眾生的輪迴,同樣的道理。很少人這麼說。
因為一般這些宗教的師父,都有一股敬畏諸佛菩薩、或是上帝、或是阿拉,他們這種敬畏的心,這種心是沒有錯,可是就是因為有這個敬畏心,所以才會從宇宙「至德要道」加諸於我們自己崇拜的教主的身上,對於像凡夫輪迴也是一種永生的現象,這種道理卻都不敢說,這個道理是不是正確。大家想想看,既然叫做「輪迴」,「輪」就像一個「圓」一個「輪子」就對了,「迴」就是在那裡「轉動」就像「春夏秋冬」這樣,生就有老病就會死,死後就再生,生了就會死....所以眾生也是一種永生,不是佛菩薩永生而已,眾生它本身就是一種永生了,所以「佛是眾生,眾生是佛」佛所具備的眾生也都具備,只差在佛他們可以達到所謂「愛親」的境界,達到「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凡夫因為自私,所以從這個世間現象,他就將它做分別相,去做這種有利於自己的選擇,是不知說所謂的有利....「有利就有害」嘛!所以利害是連在一起的,善惡是連在一起的,得與失是連在一起的,而你去取你所謂的利,其實害在裡面嘛,才會我們怎麼取,用心計較都感覺說「怎麼這樣?」在我們的知見裡面就認為說「這是有利的」,為什麼取到了利之後,也是會「衍生所謂的害」來?因為萬物絕對是陰陽合體的造化,無法單一而來生存的,這些道理我相信「縱談古今」的這些大德,大家應該都會了解。
這可以說是我在節目上,一而再再而三一直在強調的。我這不是囉嗦,你想我透過大眾傳媒體,宣說這個隨順大自然的法則,讓你們了解這個實相的對待,完全將它包容不可以去分裂它。包容你就是佛,分裂你就是眾生嘛!差別在這裡而已。所以我們可以「配天配地稱作三才」,是有它的道理不是沒有,只不過若是我們擁有的永生是煩惱苦惱的,這種永生呢就實在是沒有意思了!人家佛菩薩的永生,是不時心境都是祥和快樂的;我們眾生不是,「十之八九不如意」十樣有八九樣不如意,那個比率實在是差太多。所以與其輪迴在十之八九不如意的情形下,不如乾脆看能不能不要輪迴,事實上世間萬物,沒有那種不輪迴的包括佛菩薩,他也是在輪迴之中,這個道理都沒有人敢講,或許有的人會認為說,我這麼說是我自己的說法,我這樣背道背著經典,他們所了知被聖化讚歎出來佛的境界,我會獲得口過獲得重罪,其實我像剛才那樣形容,你們應該會可以掌握到,菩薩若是沒有輪迴,像這個「文殊菩薩」他是七佛之師,現在的「觀世音菩薩」在無量劫以前,他就正法明如來了。他早就是佛了,為什麼現在還觀世音「菩薩」?而我們的「本師釋迦尼佛」在過去久遠以前,他早就成佛了,為什麼還會示現在我們的人世間?因為有眾生就有佛的對待,佛是對眾生的,所以有眾生就一定有佛,而有佛才有眾生。這兩樣是無法單一,有眾生沒有佛的,不可能!所以眾生若輪迴,佛為什麼不用隨著眾生來輪迴?而人家佛的輪迴,他是不昧因果,他是不會迷昧在因果裡面。他不是不慮因果,他若是不因果,他就不用隨眾生輪迴了。可是佛他在輪迴的過程當中,人家他都是清清楚楚隨順著大自然的法則,好像我們的佛祖釋迦牟尼佛,他在菩提樹下開悟之後,他也是顯示出與我們凡夫眾生一樣,會衰老也是會病痛,有病痛他也是要去找耆婆,耆婆就是印度醫生的稱呼,他也是要去找耆婆看病吃藥,他不能以他的六神通,來顯示與芸芸眾生不同的情境,這樣不夠平等了,這樣就不是「愛親者」了。
所以佛他示現的「老病死、隨順眾生」一種「清靜平等」的境界,不然他的三法身裡面,他是永恆存在的,他是不受到時空來束縛,一種完全解脫的妙境之中,我們再另外一個角度來看他,雖然佛祖他也是示現老病死,但是他清清楚楚了解說「這是一種自然的現象」。既然我們是人....不要說人,說萬物都是因緣臨時的組合,所以它有成住異滅,物質是以「成住異滅」,而我們人是說「生老病死」,若是大自然它有「春夏秋冬」....都是一樣的意思。佛祖若是生病的時候,他清清楚楚的知道,所以他可以不煩惱苦惱的心,來接納發生在他身上的病苦以及衰老的現象,但是我們這些芸芸眾生就無法像佛祖這樣,對於發生在他身上的任何我們所謂好壞的事情,都沒有去做選擇與取捨都是接納。所以一種「完全的包容」,必需要有這個「清靜平等」的境界,這就是我們《第二章》達到所謂的「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完全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境界。所以你將他「先天」解之後,你就了解說這個孝經難怪,顏進平連續用好幾天在讚歎他,這真的有原因的。
所以「愛敬盡於事親」這個「親」不只是我們的「雙親」,包括「芸芸眾生」,我們都好像在愛敬自己的雙親,同樣的心情,就像一個真真正正為了子女奉獻,無住相的奉獻的慈母,那種心境來關愛這些芸芸眾生。像這種的境界,你就是一個菩薩,因此你若是要掌握,所謂的「無住相」的奉獻布施,就是要達到好像一個慈母完全不求回報,來為子女奉獻的那種心境,來「施於萬民」,這就符合我們《天子章》裡面的「孝道」,「愛敬盡於事親」將「親」放大到一切的芸芸群生,這個「德教加於百姓」這也是一樣就是說,將我們的至德行教於所有的群生,等於所謂「自利之後,而需要利他」。菩薩有救度芸芸眾生,而來設這個教化而這些「百姓」,也可以將他們形容是我們「心上衍生出來種種的念頭」就是用這個「德」,來「洗滌」我們的「不淨念」,來降服我們無量無邊數的,善惡念的起浮。所以將每一個「念」,當作是一個「眾生」是一「百姓」,這樣就是一種「德教加以百姓,刑於四海」。這個「四海」就好像一種我們「水、火、風、土」四大假合的一種調合,這樣才是可以稱作「為天地之子」所應達的「孝」字。這下面從甫刑這部書中,上面有說這句「一人有慶,兆民賴之」這個一人,並不是單指所謂皇帝,這句一般若是做比較淺顯的白話解釋為「指皇帝若是可以守孝道,以愛敬父母的心境,來愛敬於萬民,所有的百姓絕對會對他很信服,對他很依賴」可是我們現在若是將它再放大「這個一人,是在指我們,不要說是所謂的皇帝....」不然好啦!我們將「國家」縮小到,我們「身上的一個部分」,我們的「自性」。我們的「自性有慶」因為我們現在已經被踢到牆角的「惻隱之心」就是我們的「佛性」,將它找回來做「主人」,所以若是以「自性來率性行為」這個「萬民,我們心中一切的萬念」,完全就會乖乖降服在自性之下。
因為這個「一人」,也可以稱作「寡」或是說「朕」。我們若是看戲劇,皇帝都自稱「寡人」,「寡」是「唯一」的,而我們時常聽到這句,若是不管是修道或是做人,最好就是可以「清心寡欲」。大家若是以字面來解釋,都變成所謂的,「清心」大家都知道,心若是可以清最好,這「寡欲」就是將它形容成,那個「欲少一點」,「寡」字將它形容成「少」,而「寡是單獨就是唯一,一個而已」。所以「皇帝是唯一」,他所以稱作「寡人」,若是用這個文字將它解釋成,「清心一個欲」到底這個「欲」是什麼「欲」呢?為什麼修道要清心寡欲呢?這個「欲」是什麼「欲」?就是我們「體內自自然然,陽造化的那種境界」,這種「欲」與我們所謂的「夫婦行周公大禮」是類似的。所以「清心寡欲」你若是解釋成「寡是很少」的,少欲就不會清心了,只要你有欲心就不會清了,若是像我說「寡人」是「獨一」無二的,「寡」字就變成「清心一個欲」了。我若是沒有將這個「清心寡欲」向諸位報告,可能大家也不知道說,這句要如何知道說它文字外的意思。所以你們若是時常,大家透過大眾傳播媒體,一天花費一點點時間,來聽顏進平講一下經、說一下道,這就等於你有一小時加持的力量,而我們的善念就可以慢慢來增長,善念若是有所增長,惡念自然就被善念降服了。這是道家裡面的名詞叫做「降龍伏虎」應該是說「練魂制魄」。「魂主善,魄主惡」所以這個「練魂制魄」就是「加強這個善」的 ,來「制服這個壞念頭」這個叫做「練魂制魄」,當然「降龍伏虎」就是說「魂魄一齊都要制」,所以「降龍伏虎」就是已經一種包容的境界,它已經認為一切都是「率性而行」隨順著「大自然的法則」,若是「隨順著大自然的法則」,根本就「沒有所謂的善惡可分別」,這就是「降龍兼伏虎」,兩種都將它包容起來。
修道本來就是分「眾善奉行,諸惡莫作」這是世間法啊!出世間法才是「自淨其意」,「自淨其意」就是「降龍伏虎」,「眾善奉行,諸惡莫作」就是剛才所說的「以魂來制魄」善的若是無法制惡的你怎麼有辦法「眾善奉行,諸惡莫作」?不是說一定要收看「縱談古今」,你的善念才會獲得增長與加持,你若是時常與這些善知識,或是你可以時常在道場之上,得到所謂善氣的加持,也是很有效。這也是一種法,有的人在道場之上,心可以保持的非常清淨,甚至他流露出來的都是一種慈悲,可是離開了這道場撐不過兩小時,他的心境就差不多又搖的整個亂七八糟了。
現在很多修道人,他就是沒有將這些,污濁我們心性的塵埃取掉。好像一杯清茶,而我們這些念頭就好像沙一樣,你不相信抓一把沙,將它丟進清茶....我講經說法的時候,曾做過這種比喻。這些沙你將它撒進茶中濁掉了,但是你不要去動它,它這些沙會一直沈澱下去,表面看這杯茶清清,下面是有這些塵埃這些沙子,這些沙粒若是不將它們拿掉,你若是透過修為或是說跑道務,親近善知識....不將我們腦海中,污濁我們心性的這些沙粒去除掉....有,表面上看起來清清的,所以你到道場的時候,這些塵埃這雜念,都可以獲得到這沈澱,所以你在道場這裡,可以顯現出真真正正,好像有那種清淨的心境。可是離開道場之後回到家裡,或是再接觸這些人事物,一些雜事轟一下又一齊攻心了,你這些沙粒塵埃在這杯清茶當中,本來在道場已經沈澱下去了,現在出來又搖兩下,是不是整杯又濁掉了?而你若是又到道場又沈澱出來,回到家裡,說不定和丈夫、說不定和孩子、說不定和公婆....反正與世俗事相撞,就整個又濁掉了。這樣等於是在那裡清、濁、清、濁,這樣有助益嗎?沒有助益。偏偏現在的修道人,這種人是佔大多數,這樣不能究竟。我希望說大家要設法,將這些沙粒污染著這杯清茶沙,將它濾掉,你若是這些沙粒都濾掉之後,這杯清茶你怎麼晃怎麼搖,它是不是都是清的?
這些塵埃沙粒將它濾掉,讓它沈澱下去,搖兩下就又濁了,濁掉再來沈澱,沈澱再來濁掉....這樣是不是等於,你花費在修道這方面的時間?算是浪費!因為不會究竟嘛!因此你若是有心要「立身行道」,我希望說大家將這些「諸欲」,就是「污染於我們心性」的諸欲,這些沙粒慢慢的過濾,無法一時一刻慢慢的過濾,首先下手的功夫就是「練魂來制魄」加強我們的「善念」來降服這個「惡念」,若是你達到你的行為思想,都是合乎於善了,這樣就是已經要進入,所謂的「自淨其意」這個「意是心意」,所以你若完全達到守在善道之上,也等於一種自己清淨自己的心,這才是一切諸佛真正要「教化萬民」。用這四句來做宗旨,所以「眾善奉行,諸惡莫作,自淨其意,是諸佛法」變成所謂的「七佛通戒偈」,在我們這個娑婆世,過去已經有七佛住世,這七佛他們教化萬民的,不外以基礎「眾善奉行,諸惡莫作」進一步來「自淨其意,是諸佛法」與我們這個《天子章》「愛敬」是同樣的道理。
我一再強調,因為後面它是再三補強,前面所說的道理,為了要讓諸位對於孝經,有一種讚歎的心理,所以剛在講孝經,我都一再重覆強調「為生信故」,所以有比較煩一點,後面我們的解釋,同樣會像過去的慣性,都說在這個體內,非常的奧妙!
標籤:
瀏覽次數:
77
人氣指數:
277
累積鼓勵:
1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檢舉原因
此為詐騙帳號
此為廣告帳號
此為援交帳號
他未滿18歲
此為不雅及騷擾留言帳號
其他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給本文貼紙:
得到的貼紙
得到的貼紙:
給本文貼紙
本日記尚未得到貼紙
《孝經》開宗明義章第一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孝經》諸侯章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