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值服務
住戶搜尋
心情貼
直播
感興趣
手機交友
還沒登入愛情公寓嗎?
還沒加入愛情公寓嗎?
馬上進入公寓和
10,551,232
個住戶交朋友~
最新留言
想聊天
對我感興趣
互相感興趣
想約會
逗一下
日記留言
紅包抽抽樂!小資變土豪!
素人也能成為明日之星!
移除此區廣告請加入VIP
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
1735433
玉竹劍虹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孝經》諸侯章第三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孝經》士章第五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檢舉原因
此為詐騙帳號
此為廣告帳號
此為援交帳號
他未滿18歲
此為不雅及騷擾留言帳號
其他
篇名:
《孝經》卿、大夫章第四
作者:
玉竹劍虹
日期: 2010.05.16 天氣:
心情:
摘自 菩提門‧顏進平 師父 主講 縱談古今節目之【先正格言】
經文: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三者備矣,然後能守其宗廟,此卿、大夫之孝也。詩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孝經」的《第四章‧卿大夫章第四》我們現在來恭讀經文: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三者備矣。然後能守其宗廟,蓋卿大夫之孝也。」
這個卿大夫是皇帝下來,設有九個卿二十七位的大夫,來輔助實施政策,卿大夫在諸侯自己管轄的國度裡面,也有設這個卿大夫的官職,可以現在所說的卿大夫,是直接對天子來負責,為國家百姓做事的卿大夫。所以他的官職,只輸給天子與諸侯而已,所以在沒有諸侯的朝代,卿已經是很大的官職了,而我們現在要來研究「卿大夫」他們應守的「孝道」。第一句說:「非先王的法,服不敢服」若是用這個文字解釋說:「若不是先王他們所遺留下來的服飾,也就是衣服,大家就不敢穿。」這實在是若是用文字來解釋,真的無法達到「卿大夫」應守的「孝道」。我們前面已經都有向諸位報告了,這「先王」不是在指上一任的皇帝,是在指我們那個「至高無上」我們的「本來」,也可以以那是我們人類的一個祖先,所實行的「至德要道」。所以這個「先王之法服」就是我們本來一種「率性」的行為,我們若是偏離了我們的「本來」,違背了我們「清清靜靜」的「真如自性」,這樣我們的「行為」就已經「偏差」了。所以你要守那個「至道要德」,主要就是要「守」我們本來就「天真無邪」的「真善美」的那個「本心」。
為什麼用這個法服來表示呢?我們這個「假體」也是我們的「先王」所賜,「衣服」要「合身」呀!所以「合乎於大自然的法則」,就是等於你有「穿到先王的法服」。若不然以「非先王所遺留的服飾不敢穿」,這實在是不怎麼合道理;你看我們各種的族群,不同的環境下以及時代背景,都會影響到這個穿著的改變,討海他適合近水,他絕對會衍生出討海人的穿著的法服;若是山上人,他要方便於他做工作,所以他也會衍生出他們那裡自然的穿著出來;你們應該會去注意到,這「法服」這兩字,我們這個體穿「衣服應該要合身」,所以就表示我們的「行為動作」要「合乎王之法」。這個「先王」絕對不要將他局限在,我們一般後天的帝王所制訂的律法,這一點相信大家共修到這裡,應該大概了解這個「先王」是在指我們的「本來」,也可以將它稱為「大自然的法則」,所以我們的「行為」若是穿到「先王法服」有「合身」,就是你「合乎」這個「至德要道」。你若是「不合身」就表示說你已經有「偏離」。
這「先王」遺留的「至德要道」,這「至德要道」在孔子的嘴上就將它稱作「至德」也它稱作「要道」,所以第一句「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絕對不是以目前你們所看的《孝經》說:「不是先王所留下來的服飾,我們不敢穿。」若是這樣解釋,只不過是大家一種愚忠(傻忠)。也是對於我們後天的帝王一種尊重而已,身穿一定像我們剛才所說,隨著生活環境與時代,它原本就會有所改進,你看我們目前每一年都有每一年的身穿服飾,那麼大的變動,都隨時著時代的潮流。因此若是用字面上的解釋實在是「偏離」我們「先王」的「至德要道」。記得!用這個「法服」,用「先王的服飾」來形容,我們這個「體」是「造因造業」,主要的「工具」,今天我們的「體」若是可以「合身」,也就是說連「先王的法服」可以「合身」,這樣就表示說:「你的行為已經合乎了先王之法了」。再下去這句說:「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剛才我們說這個「法服」,是我們身體的「行為」要去與「先王的法要讓它合身」,這個「行為」也涵蓋了我們所謂的「心」。因為我們「心」的「起居動念」形成一種「思想」,「指揮」我們的「體」去「造種種業」,所以「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就表示說你的「思想行為已經合乎於先王之法了」。而我們佛家所說的:「十善」就是「身體會犯的是殺盜淫,心會犯的貪瞋癡。」以這「先王之法,服不敢服」就是「你不會去犯到身,會犯的殺盜淫、心會犯的貪瞋癡。」這就涵蓋六種了。「四種惡」是由我們的「嘴來造惡」的,所以下面配合「非先王之言,不敢道」,今天你若是可以合乎「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言。」你已經十善圓滿了。
所以第一句下來,等於我們佛家最基本的「守十善」的原則。所以「守十善」是無論任何宗教的聖者,一定基本的要求,所以若是以文字解釋,就是說「合乎這禮法」你才可以說:「不合乎禮法的,就不可以開口。」這是不是等於我們佛家所說的:「不惡口、不兩舌、不綺語、不妄語。」因為「綺語、妄語、惡口、兩舌」都不合乎禮法的,你若是可以守「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你的「十善完全就完美了」。你若是可以做到十善完美,我們說實在的,這已經很近乎道了,因此很多這些很虔誠的同修,對於自己學道的要求都太過於高,說你們太過於高是客套話,就是說現在很多修道人,習慣於談玄說怪打高空,今天你的「十善基礎」還沒打穩,而你用任何更深奧的法門來行修,我告訴你:「這都是空中樓閣」。地基若是沒有打好,禁不起風吹草動,房子就倒了。這是修道。我們現在觀察起來較不合...普遍性很多都不合於應該從「十善」做為基礎將它打穩,其實「十善若是圓滿」的話,你就已經接近於「至道要德」。若是你可以把持「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這就是一種「率性」了,你看「孝經」裡面,孔子也是以這個「孝」字,從四書五經裡面一些他要傳達的「五道」一一貫之的道理,將它用在所謂「天子、諸侯、卿大夫....以及庶民」應守的「至德孝道」裡面,這是「天命之謂性,率性之為道」。「天命」兩字就可以在這個地方,將它形容作是「先王之法」了,所以「天命之為性,率性之為道」。你現在說「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若不是先王的德行,你就不敢去做,你若是「遵守先王的德行」,你就等於「率性而為道」。
所以前面「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這等於說前面你從這「十善基礎」打穩了,你若是「行為」已經可以達到與「先王的德行」一樣了,已經是「率性之為道」了,所以你前面這三句也等於我們「七佛戒偈」:「眾善奉行,諸惡莫作,自淨其意」。「自淨其意」就是「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就是「自淨其意」。前面那些是「眾善奉行,諸惡莫作」。所以只要你真的對於這個道法有體悟的話,你在看這些聖人所留下的經典,你就可以發現聖人的心是一樣的,當然有很多我們所知道,所聽過的的俗語,配合我們這個時代,有時候已經會讓我們矛盾了,覺得說真的這句話:「是真的這樣嗎?」就像這句天下父母是一樣的,這若是在農業時代以前,天下的父母是一樣的,大家都會認同,若是像現在這個時代,倫常頹敗到現在這種情形:「父不父,子不子」你要說天下的父母是一樣的,現在的年輕一輩的已經無法去感受這句:「天下的父母是一樣的」。
但是聖人的心,絕對不會因為時代而來有所改變。對於聖人來說,他的法則不會隨著時間空間有所變易,若是「有所變易」那就「不是至德要道」。我現在所說大家看這部「孝經」就可以看出個中的滋味,是不是與佛祖所說的道法,也很相像「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言。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前面是不是「眾善奉行,諸惡莫作」後面是「自淨其意,是諸佛法」。「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就是因為這個原因,你若是不率性,就是以你的「業識」被灌輸的「眾生知見」做為你行為「思想的主宰指南」的話,你已經偏離了「先王之法」了。所以你若是可以「戰戰兢兢」去死守「先王之法:非道不行,非法不言。」剛開始做當然不習慣,因為我們「眾生知見」已經根深柢固,攻佔了我們的心了,我們若認為說這樣是正常的,現在突然要告訴你這些都不對,這些是「外來」的,這些是「乞丐」,真正的「廟公」被踢到牆角了,我們現在要設法將這「乞丐」趕出去,讓我們本來的「廟公」起來做主。有的人無法接受,這我們這間「廟」走那麼久了,我們從頭至尾所認識的「廟公」,就只有「這個」其實「那個是乞丐」。「真正的廟公」已經被他踢到牆角了。
可是我們現在這樣向諸位講,諸位也是「妄執」於你們所熟悉的,認為說:「就大家都是如此,你要說這樣不對!」難怪說:「修道是如牛毛,成道是兩隻角。」看有心想要修道的人數,就好像牛皮上面的牛毛那麼多,但是可以覺悟的,可以「覺」的,有「覺」的才兩隻而已,這就是因為我們已經「根深柢固受眾生知見」控制我們太久了,而麻痺了,習慣成自然。而我們現在與諸位共修就是,也要讓你們開始聽的覺得怪怪的,做起來感覺很不習慣,你要做得習慣,習慣之後就成自然了。不相信從今天開始把握這兩句「非法不言:『惡口、妄語、綺語、兩舌』。」若是這四種我們絕對不要開口。若不是「至德要道,我們都不要去做。」你若是有辦法這裡開始著手,當然剛開始不會習慣,但是你勉強時間一久就習慣了,而習慣就會成自然,你若是「非先王之法言,不敢言。非先王之正道,不敢行。」好!後面這句說:「口無擇言,身無擇行」。這兩句就是告訴你:「你若是『非先王之法言,不敢言。非先王之道,不敢行的話。時間一久,你在說話就不用再做思考了,他說口無擇言,你只要嘴講出來,絕對是一種『率性』,絕對是『講道理、說仁義』的,你就不用去思考說,我現在說出去這一句是得體還是不得體。你自然之後就可以『口無擇言』,不用再做選擇了」。不然我們一般的芸芸眾生,要說話甚至要看一下、要聽一下就要再經過腦裡「善惡(在野黨與執政黨)」兩個在那裡舉手比賽,做選擇之後才有說:「當然都是以所謂的『我有利益』嗎?」為思考點,思考完之後我們才敢發言,這是「眾生知見」!
若是你可以「率性」不用經過利害得失,內心兩黨的交戰,你說出來的話都絕對合乎正理,為什麼呢?我們前面已經培養出「非先王之法言,不敢言。非先王之正道,不敢行。」已經習慣了,所以不用做思考,說出來的話句句都是「真理」,包括你自己的「行為」都絕對一舉一動「合乎於正道」,很自然的,這就是我們《四書》裡面在說:「天命之為性,率性之為道。」你若是剛開始有「謹慎於合乎禮法」的你才去行持,不合乎禮法的口言都不可做,這樣你就可以達到「率性之為道」了。所以修道,難道一定要什麼方法?!今天你看到《卿大夫章》只有幾句話,你若是有抓住重點的話,你已經達到「率性之為道」了,這就已經是最高的境了。「明理」可以「淨性」,問題是你道理,實在是都知道了,問題是你們都沒有去做嘛!你們若是有去做就「非先王之法言,不敢言。非先王之要道,不敢行。」這兩句抓住做到習慣,你「口無擇言,身無擇行」了。就都不用去做選擇,你說的是「真理」,所行的合乎「至道」,這樣是不是就叫做「率性」?很自然的「率性之為道,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這當然你若是「率性」來的話,若不合乎禮法,不可能從你的嘴說出來,所以你若是言滿天下,你話再怎麼講,你絕對合乎於正理的。有理就走遍天下,包括行滿天下無怨惡,你若是一個可以保持「天真無邪真善美」的行為,你走遍天下,你怎麼有可能去作惡?去犯過錯召來冤親債主?那不可能嘛!你想一個兩三歲的小孩,他怎麼會有敵人?因為他們多少被污染了,但是他們那種「天真無邪」那個心思還保持住,你用這麼想就好了,一個人的流露,就沒有以得失做思考,他是一個大公無私的人。這種人怎麼有可能有什麼敵人?他怎麼可能去種下惡因、招來惡果?這樣就是在人世間解脫出去了。你若是有辦法做到這樣,我們的人格就已經圓滿了。
「三者備矣,然後能守其宗廟。」這三個要訣「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言。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這三樣你若是將它把持住,然後可以怎樣?可以「守其宗廟」。你若是用白話下去解釋:「這樣你有資格,可以去守你的祖先的宗廟」這實在是與前面真銜接不上,所謂的「祖宗」也是在指我們所謂的「先王」。這個「宗廟」也是可以指我們的「體」。因為我們這個「體」是我們「祖宗因緣所賜」的,所以佛祖說:「我們的身體是一個道場。」現在在「孝經」上面所說的:「然後守其宗廟」。這個「宗廟」也是在指我們這個「身體」,也可以說我們歷代的祖先,辛辛苦苦生我們養我們,說我們是「香爐耳」,說我們是「命根」就是盼望說:「在輪迴的過程當中,有某一代我們的子孫可以去遇到佛出世,或是親近善知識,會立身行道光耀門楣,若是這樣這些祖宗血脈所傳就可以做到,所謂的『至孝』了,這是『孝之終』」。
「孝」到最後的表現就是在「立身行道度九玄七祖」。所以你若是做到九玄七祖將他們度盡,到了「宗廟」我們不愧對我們的祖先,沒有辜負我們的祖先,所以「三者備矣,然後能守其宗廟。」小者守你的體,再進一步就是對得起我們自己的祖先,再進一步呢?就等於合乎我們那「至高無上的本來」;一句話分「後天」與放大到我們的「祖先」,再放大到我們人類的「本來」。「蓋卿大夫之孝也」主要孔子是要將這個「孝」,將它分五個綱目來推廣,才會從這「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民。」這做幾種「孝」的推廣,這都是在說我們的「體內」你若是將他拿到「體外」只不過是「圓滿於,我們所謂的世間道」。世間「眾生知見」裡面,所認為的「孝」這樣,但是這種「孝」不是「至道要德」;「至道要德」是「超越於我們所謂的只有人倫」;「眾生知見」之下的圓滿而已。因為「眾生知見」是會遷就於現實,你若是像現在的新新人類,他們將所謂的「孝」訂定的,以後若是會去替長輩找個養老院,這樣就算是不錯了。他若是沒有將你丟著讓你自生自滅,已經不錯了。所以現在的「孝」對於新新人類來說,比他們養一隻寵物還不如!有的養狗比在養父母還要用心,你若是看到那些養狗的,我們真的有時候會想到,對他的父母都沒有這樣!對一隻畜牲,竟然如此!煩惱牠冷、按時去打預防針、替牠洗澡、還怕牠鈣質不夠....有的沒有的。你想想看,難怪說目前的社會,我都將它形容成:「因為我們殘害太多的動物,本來輪迴的過程當中,這些沒有資格得人身的人,應該墮入畜牲道去,但是畜牲,被我們人類快要滅光了,他們無法投胎,只好投胎到我們人道來。」所以有很多「人面獸心」,他的外貌是人沒有錯,但是他的資格是「畜牲道」的。他們的行為根本就是一種「獸性」。
所以現在社會世風敗壞到這程度,這雖然有的人聽起,把我當作好像在談笑一般,我告訴你,很合乎這個道理,不然現在有的人是不是「比畜牲禽獸還不如」?還不是很少,還愈來愈多!「人」之所以會「稱作人」,稱作「萬物之靈」,就是我們有一個「良知」與「知恥」,但是現在的一些「來自畜牲道投胎在人殼裡面的畜牲」,他們怎麼知道「知恥」?!怎麼會守這個「倫常」?!所以將這個社會搞得這樣烏煙瘴氣,這也是等於說是我們人類,自己雙手為了私自,生活上要讓它舒適點,去侵佔到這些畜牲道牠們生活的空間,讓牠們面臨到絕境,牠們沒有這個「體」,只好來借你這個「人殼」來做向「人類的抗爭」也好、向「人類的報仇」也好....,所以現在可以說快要進入了「人面獸心」的世界了,才會一些新興的宗教,都說現在是:「末劫天年,人心反惡,到最後是草木皆兵。」
現在我們不要說外國,台灣這個「草木皆兵」在佛經典所說的「末劫年閣」會產生的情形,差不多了!有時候你無緣無故,在外面那些騎機車的年輕小伙子,西瓜刀拿著會亂砍人,也無冤無仇也沒有怎麼樣,只是讓他們看不順眼,就算你倒楣。若是沒有錢,竟然甘願去搶個兩千元三千元,這樣來用一輩子的前途去拼那兩三千元,你看超市就是有這種規定:「若是遇到搶劫你不要抵抗,因為那金額沒有很多,你乾脆就給他。」所以一般超市的工讀生,都依照著公司的規定,他來搶你就給他,你只要自己不要受傷,因為那錢數都不多好搶。這些年輕人,竟然頭袋會壞到「明知道一間超市搶起來,沒有幾千塊,三兩頭就想去搶超市,將自己的前途根本沒有看在眼裡!」事實上現在的新新人類,確確實實好像「不為明天做打算」的態度,只要今天可以過就好了。所以「世風若是要淨化」,是不是要「推廣孝道」?當然「推廣孝道」就要正式編入中小學生,主要的課程裡面。從「人品」下去著,才有辦法改變現在「惡化的世風」,若不然的話,這個學校只重視英文、重視數學....,重視那些有的沒有的。我告訴你:「你教出來的學生,他們只不過是應付考試,要去拿文憑的,一種機械性的人類,沒有感情,沒有倫常的概念,都是趨向於現實面以及功利主義。」現在學校的教育都沒有看到,現在的孩子已經很可憐了,他們所玩的都是一些沒有生命的玩具,孩子常接近這種沒有生命的玩具,孩子真真正正的那種,我們人類應該有的「情感」會因此變得很「冷」,會比較沒有感情;你看農業時代的孩子,大家都接觸大自然,若是他們自己要玩的東西,他們都會自己去動腦筋來設計,所以比較有感受,接觸大自然也比較有辦法「保持我們人類應有的,那種大自然的感性」。住是住那種公寓大樓,四面牆冷冷清清,陪伴他的就是電視、電腦、塑膠的電動玩具、或是一些布做的布偶....,沒有半樣是有生命的。所以難怪他們無法去尊重生命,怎麼會學那種人類應有的感性?若是要教改,最好以後要再建的學校,都將它建山區或是海邊,用地理環境讓這些學生,可以「時常接觸大自然」,讓這些學生從小就了解「生命的尊貴」。有那份感受,不會讓這些「沒有生命的玩具」,將他培養起那種「冷血、沒有感性」的一種動物。
應該從「孝」,從「百善之首」的「孝」下去做教育最主要的科目。不可以將教育拿來做政治洗腦、控制百姓、愚化百姓的愚民教育。過去人家批評蔣介石,他們所編列出來的教育是在「愚化」我們,但是現在所謂台灣人做總統,喊出的教育改革,他們裡面所改的不外也是又以「政治為主」了,所以政客與以宗教,來叫「萬民化祿給他們」的都是同一類的,在以國家百姓的角度,我希望大家覺醒,若是以宗教信徒的角度,我也希望大家覺醒,除了我們自己「覺醒」,我們不要「迷信」,就不會再有不如法,依附在宗教斂財或是、鞏固他的權勢名位的機會。百姓若是清醒就不會再有黑金掛勾、或是有選上他的經濟就過關,若是沒有選上經濟垮掉的情形....。這些百姓都是這樣,久了讓人家殖民慣了,我們台灣被人家管習慣了,變成「有啦!」唸個兩三句就和我們沒有什麼關係,無關緊要。就是因為那麼久以來,讓這些殖民的統治者腐化了我們台灣人過去「最有的志氣與韌性」。那日本人來台灣統治五十年,統治到搖頭:「台灣人怎麼這樣,用盡辦法都管不了。」可是我們過去那些老前輩,他們「漢民族的自尊」、他們的「韌性、刻苦耐勞」的習慣跑哪去了?都是已經被人在用教育將我們腐化了,這樣們才可以符合,這些統治者他們輕輕鬆鬆來管你們。
這兩樣我們都必需,無論如何要「覺醒」起來,對於政客、對於這些利用宗教,來滿足他們的名位、滿足他的權勢利益的,我們都要覺醒。「沒有迷信的信徒,就沒有不如法的師父。沒有愚癡的百姓,就沒有那些政客來產生」。今天整個的國會,為什麼一半以上都與金錢有所勾結呢?因為選一個立委,若是真真正正,要用票買到當選的,四五億啦!你想這四五億投資下去,他若不設法去抖,哪有那種拿錢去買奴才來做的人?人家說:「殺頭的生意有人做,賠錢的生意沒人做。」哪有人甘有願拿四五億去買奴才來做,不想得什麼利益的?沒有那種的!他們若是真的花錢去買奴才來做,還要為民來服務,那「真的是菩薩」了。那我們就真的「五體投地,要拜他了」。但是有嗎?要覺醒了!應該我們的百姓,要慢慢有正確的理念,團結起來,不可以再一百塊五百塊,你一輩子選舉不到幾次,從你二十歲開始有投票權....一直到我們三寸氣斷,沒有選舉幾次,你不要將你一輩子的權利,一次一千塊....就不用一萬元,你就將一輩子的權利賣掉,實在很悲哀!
後面引用《詩裡》面的一句:「夙夜匪懈,以事一人。」若是單以「字文」上的解釋,就是「早晚都不敢有半點的懈怠,全精神就是來侍候這個君王。」這是後天的解釋。若是以我們要形容「至德要道」,「以事一人」這個「一人」是在指我們「含靈寸動都具有的佛性」。為什麼會將它稱為「一人」?因為佛的境界是完全的平等,完全的同體。所以,所指的「一人」就是指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的佛性」,當然也包括我們人而已,就是為了說法我們都是「以人為主」,「含靈寸動所皆有的佛性,那個是完全清靜平等的,是完全沒分別,是一種同體的境界」。也就是叫我們若是要行「先王」之「至道要德」,就是要「早晚都不可以懈怠,伺侯我們的真如本性。」也等於說是一種「率性」的境界,也可以借用孔子所說的這句:「三人行必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就是跟隨「至善的」對的,去跟隨它去伺候它。
「三個人」這是天主教所衍生出來的,蘇聯那邊所信奉的東正教,他們才時常在說三合一。最近我們的選舉也打出所謂的「三合一」。世間萬事萬物確確實實,都是一種三合一的構造,人家說:「無三不成禮」。你若是要了解那個「一」字,你就從三這裡下去著手,所以「三」已經是一種「至理」的一種數了,我們人裡面有一個善的,一個惡的,有一個站在公正中央。他沒有偏向善也沒有偏向惡的那種構造,所以三個人在一起,你要去選擇那個沒有偏向善的,也沒有偏向惡的那個,全去伺候這個人就好了,你千千萬萬不可以去伺候,「眾生知見」之下所謂的「善」。因為「眾生知見」之下所謂的「善」是會受到時代以及空間的影響,善的變成不善的,不善的變善的。所以歷史以來,有佷多過去認為對的,現在已經將它推翻說不對了。當然我們現在,認為對的在我們未來的子孫,他們也會將我們推翻說,過去你們的思想,你們的做法不對。所以你若是去伺候那個「善惡」的「善」。不好意思!它不是真正的善,因為它是會受到時間與空間的影響,「善的變不善,不善的變善的」。所以趨向於善趨向於惡都不對。你一定要選擇那個不善不惡,就是完全一種「中庸」的境界。「夙夜匪懈,以事一人」就是叫我們:「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就找那個「善」的去跟隨他,當然那個是在指「至善」。不是「善惡」對待的「善」....。為什麼說:「若是落入文字,很難去形容這中庸之道?」
在善與惡的對待,我們要去跟隨那個不善不惡,我們上面再加一個「至「善「擇其『善』而從之的『善』,是沒有『惡』的對待。」這我必需要諸位說明一下,這也是等於一種「率性」的境界,也是已經達到佛祖所說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佛境界。你若是可以做到這樣,你就「完全平等沒有分」。就達到所謂的「佛果」了。所以研究「孝經」真的文字....我們在讀的比較白話,比較容易了解。佛經因為經過翻譯,所以有一些名相,會變成比較難以理解,你若是以我們中國這方面的經典來研究,可以深入像我現在與大家共修這本,字上再深入。我們因為慣用於我們的文學,所以較容易了解,佛經典為什麼會讓很多人看不去,研究不下去?就是因為它太苦澀,讓人家覺得:「唬!好像很深奧,摸不著頭緒。」所以久久....拿我們中國自己的寶藏,像《孝經》、像《詩經》、像《四書》、《五經》、像《易經》....這裡面所談的「理」,文字上我們研究的會比較親切,也比較容易了解,也不輸所謂他教的經卷。所以學道之人,連對於經典你若是有深入它完全是平等的,因為聖人的心是一樣的,所以聖人的心若是一樣,聖人所說的話就一定是一樣的。但是一些執著的佛教徒,他們就認為說:「孔子、老子、莊子、耶穌或是默罕默德....他們的境界,都達不到本師釋迦牟尼佛。」那是因為我們沒有那個境界,我們是以我們自己的愛好,當然就讚歎我們所愛的對象。不要說什麼,光以一句:「情人眼裡出西施。」我們第三者看來,他的女朋友長得又不怎樣,但是在他的心目中....唬!說出來比西施美上好幾百倍!這同樣的心態,因為他們眼中只有釋迦牟尼佛,所以他們就認為說:「釋迦牟尼佛是至高無上的。」孔子、老子、耶穌、默罕默德....這怎麼比得過?!個人因為你自己的愛好,不了解聖人之心,才會衍生出來的分別相,像我這麼解釋「孝經」會輸一般的經典嗎?絕對不輸的。
一般的「佛經典」所說的也是「至德要道」,所說的也是叫你「完全的平等,沒有分別」,也是要合乎「先王之法服」同樣的意思。
標籤:
瀏覽次數:
80
人氣指數:
80
累積鼓勵:
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檢舉原因
此為詐騙帳號
此為廣告帳號
此為援交帳號
他未滿18歲
此為不雅及騷擾留言帳號
其他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給本文貼紙:
得到的貼紙
得到的貼紙:
給本文貼紙
本日記尚未得到貼紙
《孝經》諸侯章第三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孝經》士章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