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946862
 Seán Lenz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2011/01/15的日記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2011/01/19的日記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2011/01/16的日記
作者: Seán Lenz 日期: 2011.01.16  天氣:  心情:

Carlos Kleiber 小克萊巴(Carlos Kleiber,原名Karl Ludwig Kleiber,1930-2004),
奧地利籍指揮大師。由於其父是大指揮家埃里希·克萊巴( E. Kleiber, 1890-1956 ),
常被稱為「小克萊巴」,以作區分。
由於C.Kleiber 一生幾乎沒什麼接受訪問,生活極為低調。
我們對他的瞭解很多都來自二手甚至第 N 手的傳播...,
坦白說,我不太想理睬在報章雜誌上常看到關於Kleiber的報導,因為內文大多也是重覆又重覆,
例如經典謠言:"Kleiber曾告訴Karajan說他只有在冰箱空了時才想到要出來工作...",
還有"他曾說他像一棵蔬菜,由菜園生長,享受陽光、吃喝和做愛...",
多年下來,我們對Kleiber的認識,除了他那為數不多的唱片外,好像沒比上面兩段例如多多少。
其實我們可以好好地思考一件事,那就是Kleiber在所有指揮家群雄之間,
是被我們(尤其是幾乎全部從唱片裡去了解這個人的台灣愛樂者)擺在什麼樣的位置上的?
我們談起Kleiber指揮姿勢與詮釋風格上的迷人,彷彿就出現一條無形的線,
把他與Karajan、Bernstein幾個大師框在一起,好像他們是同一個世代的藝術家一樣。
這種「異常神格化」的出現,在Kleiber 2004年突然傳出去世後不久的那段時間達到高峰。
隨著人們對Kleiber的崇拜與景仰,回憶中夾雜著富於情感的詞彙,似乎快把Kleiber捧成二十世紀最偉大指揮了。冷靜地思考,從貢獻樂壇的角度而論,在Kleiber之前是應該還有更偉大的指揮家,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身為一個迷人的個體,Kleiber的其人其事,以及如魔法揮展一般的音樂風采,
的確有讓愛樂者神往的本錢(或許偶爾還會加上他反抗同樣是指揮家的父親老克萊巴的意志,化學讀到一半毅然放棄轉行指揮,還以假名出道,不想沾染老爸庇蔭的戲劇性故事)。
著迷者細心追查他在世時的任何一次演出,絲毫不放過任何一次錄音(連音質糟到極點的風衣版/海盜版也不過),
我羨慕鄰近的日本,Kleiber一生共造訪日本五趟,指揮了29場歌劇演出外加6場音樂會...。
而台灣呢..?似乎也依然僅止於相互比較各路版本甚至每當又有人升天時 才一窩瘋的朝聖、緬懷的悲哀吧。

選粹的版本為1986年 率領巴伐利亞國家交響樂團,於日本東京昭和女子大學、瞳紀念館的演奏。
標籤:
瀏覽次數:26    人氣指數:626    累積鼓勵:3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2011/01/15的日記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2011/01/19的日記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