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值服務
住戶搜尋
心情貼
直播
感興趣
手機交友
還沒登入愛情公寓嗎?
還沒加入愛情公寓嗎?
馬上進入公寓和
10,551,232
個住戶交朋友~
最新留言
想聊天
對我感興趣
互相感興趣
想約會
逗一下
日記留言
紅包抽抽樂!小資變土豪!
素人也能成為明日之星!
移除此區廣告請加入VIP
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
1735433
玉竹劍虹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孝經》三才章第七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孝經》聖治章第九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檢舉原因
此為詐騙帳號
此為廣告帳號
此為援交帳號
他未滿18歲
此為不雅及騷擾留言帳號
其他
篇名:
《孝經》孝治章第八
作者:
玉竹劍虹
日期: 2010.05.16 天氣:
心情:
摘自 菩提門‧顏進平 師父 主講 縱談古今節目之【先正格言】
經文: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遺小國之臣,而況於公、侯、伯、子、男乎?故得萬國之歡心,以事其先王。治國者不敢侮於鰥寡,而況於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歡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於臣妾,而況於妻子乎?故得人之歡心,以事其親。夫然,故生則親安之,祭則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災害不生,禍亂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詩云:『有覺德行,四國順之。』」
我們現在來恭讀經文:
《孝治章‧第八》:「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遺小國之臣,而況於公、侯、伯、子、男乎!故得萬國之懽心,以事其先王‧治國者不敢侮於鰥寡,而況於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懽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於臣妾,而況於妻子乎,故得人之懽心,以事其親,夫然!故生則親安之,祭則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災害不生,禍亂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
這個「治」字讀作「持」。所以一般都說「治國」,應該是說「持國」。有時候你若是要依照正確的漢文「彙音」,反而若是有這個「治」,大家還可以做參考說這個「治」也可以讀作「持」的音。不然的話,有時候唸正確的反而讓人家聽不懂。《孝治章》我剛才將它唸成《孝「治」章》,是因為有時候大家都錯誤,都這麼認為,卻變成這樣是對的,所以世間上所謂的對與不對,確確實實是大家共同將它訂定的,就好像目前認為說這叫作「治」國,而你將它唸成「持」國,突然大家又聽不懂,讀對卻變成是大家認為說:「你讀錯了」。包括這個「畫」家的「畫」(閩南語),若是正確的發音叫做「活」(閩南語),說有一個「活」家,「活」一張圖,你們聽的懂嗎?你真的會想說現在在說什麼,你若說「畫」家「畫」(閩南語)一張圖,這樣大家都聽的懂。你若是用標準的說,說有一個「活」家在「活」一張圖,大家就真的聽不懂了。所以對與不對,我們都讀給諸位做參考,反正我們的節目有字文的顯示,所以有時候,若是唸到標準的漢文的「彙音」也有人讀作「惠」(閩南語)音,大家做一下參考,現在我們閒話少說。
開始來研究《孝治章‧第八》也是叫做《孝治章》,有的聽起來比較順。孔子說:「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遺小國之臣,而況於公、侯、伯、子、男乎!因此可以得到這些萬國的歡喜,用這種歡喜尊敬的心,來伺候於先王」。我們現在都用文字解釋就好了,因為研究佛、道的經典,可以深入,也可以表面文字化,現在大家已經大概了解說,研究「孝經」看要分上、中、下,深入進去研究,同樣的道理。這個「明王」也可以指我們自己的「自性」,也可以指過去的「有道明君」,人家他們是以「至德要道」也就是這個「孝」字來「治天下」,這個「孝」是所有「一切教化它的根本」,所以若是以「孝」來「治天下」。也像我們《第七章‧三才章》裡面所說的:「應該率先來行博愛、敬讓、不爭」這些都是一些好的模範,你看過去的昔日明王,他們對於這些封地很小的小國,雖然小國裡面也是有國王,也是有他們所謂的家臣。一個明王對於這些小國當官的人,他也是非常的重視,何況說是自己所封的「公、侯、伯、子、男」這五個階層的諸侯,對他的家臣就那麼尊重企重了,何況對於這些受封的公、侯、伯、子、男這些諸侯。等於更加企重他們,你若是對於他們的家人就這樣了,做主人的會覺得說,我們這個帝王確確實實很有肚量,連我們的手下都那麼尊重了,何況是對我們呢?
對人家的手下的一種尊重,讓主人可以說很有面子,難怪這些大小諸侯,每一個人對於這帝王他的忠心,一定是耿耿的。因為人家帝王就那麼尊重我們了,我們這些受封為諸侯的,怎麼可能反背那麼好的,那麼尊重企重我們的君王?!所以研究「孝經」不要一直將它拘束於什麼帝王,你要「大、小」都「進、退」一下,也可以將它拿來做為我們「待人接物的處事之法」。你們要記得對於人家的手下就那麼尊重了,那等於給老闆非常有面子,人家老闆感受的到。就像我們上一段所說的:「你要人家怎麼對待我們」你們注意一下!「你們怎麼對待人家,人家就怎麼對待你們,就像在照鏡子一樣,你裝笑臉鏡子裡那個就是笑臉;你裝苦瓜臉,鏡子裡面那個當然就是苦瓜臉。」這是另一層更深的境界。
從他手下的人下去敬重,等於是表露說「連你的手下的人,我都那麼尊重了,何況是對你呢?」一個讓我們敬重,人家的階級比我們高,就如此敬重我們了,你一定會有一分感激,會有一分感動,所以何況這些萬國....。可以得到萬國這些國王,甚至這些家臣的敬重,以歡喜心來敬重,所以用那「忠心來伺侯先王,而治國者不敢侮於鰥寡,而況於士民乎。」一個治國的國王,他就連那些孤苦無依,那些非常貧困的人,他都那麼照顧了,何況說是對一般的庶民。這對於一個主政者的社會福利,是不是辦的好,可以了解這個主政者他對於一般的這些百姓,是不是有尊重。
過去是封建時代,皇帝要你死你不敢活;現在是民主時代選舉的時候,大家都說我們是老闆,選上的時候,我們又恢復變夥計了,你們有注意到這點嗎?正在選的時候都稱呼我們為老闆,選上的時候我們又像笨蛋了,這可以看出這個主政者對於這些「鰥寡」就是「孤苦無依、甚至殘障弱勢團體」是不是有用心在照顧?他若是連這些弱勢團體,他都用心在照顧了,他怎可能不照顧這些庶民百姓?這從小地方,我們就可以看的出來,當然我也希望在這地方,你們要用另外一個角度去看它,這個「先王」是在指我們的「內性」,其它這些就是我們的「七情六欲」。一個確確實實想要行持道法的人,他是連一個小小的偏差的念頭,他就很謹慎了就很懺悔了,所以孔子曾說一句話,說:「聖人過多,賢人過少,愚人無過。」聖人的過錯很多,賢人是不二過,所以他的過錯較少,若是愚癡的人根本就沒有過錯。你們大家聽了覺得如何?這是事實哦!因為聖人只要有一絲毫不正確的念頭,他就覺得:「哎喲!我怎麼會去浮出這個念頭,他就非常的懺悔,戰戰兢兢絕對防止以後不可以有半點不淨念頭產生。」所以聖人覺得為什麼我的過錯那麼多;賢人是不貳過,犯了過錯之後他發現:「他很謹慎以後不可以再犯第二次的過錯。」所以賢人的過錯較少。若是這些愚癡的人,他們做錯了不但不會反悔,甚至還會去找藉口:「我們不做別人也在做。」你有注意到,很多那些做奸犯科的人,都是以這個角度「我們不做別人也是在做」!他們都認為他們沒有什麼過錯。不然的話,當初我突然看到:「聖人過多,賢人過少,愚人無過。」怎麼反過來了?!應該是「聖人無過,賢人過少,愚人過多。」才是啊!
但是這像我剛才所形容的:「一個聖者他不能容忍,一絲絲的不淨念來產生。」現在我們在研究這個是「昔日明王以孝來治天下,不敢遺小國之臣」連很小的念頭,他都戰戰兢兢的守護,不敢讓他浮出我們的腦海。你也是同樣可以用這個角度。我相信這一次「孝經」大家共同研究完了之後,你們絕對以後去看:比如「說道德經」你若是要看《道德經》很多人看不懂,覺得非常的深奧!你們方向就搞錯了,他所說的「治國」都是在教你如何「治心」。所以你若是可以在以後看這些經典,都「向內」去「拼拼」看,你會發現說:「拼起來真的很合乎。」因為這「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同一理。所以《道德經》裡面在說「治國」其實也可以用來「修身」,也可以用來「持家」,也可以「平天下」。不可以光以文字做為我們一般的解釋,當然在皮毛上,連深入都還談不上,難怪很多人覺得這部《道德經》知道它好是好,可是就是研究不懂,那是方向搞錯了;
所以對一個社會福利辦的很好的國王,當然百姓一定會非常的高興,會用這種歡喜心來伺候這個國王,現在將它縮小下來「治家者不敢失於臣妾,而況於妻子乎,故得人之懽心以事其親」我們現在將它「縮小」,本來是在說「治國」,現在說「治家」,「治國、治家」我現在不要再解釋了。不管我唸「治」或「持」,你們都知道都是同一個字,知道那個意思就可以了。由「治國」跳回來「治家」道理完全都一樣,我們現在就將「治國縮小」下來「治家」,「治家者不敢失於臣妾,而況於妻子乎」。對於所謂的「妾」他都不會來失信於她,來遺棄她,何況是自己的「妻子」。這傳統過去真的,男人可以三妻四妾,不管你娶了幾個,那個大老婆,她就是家庭這些妾應該尊重,這有一個家庭倫理在,你若是做到你不會來遺棄所謂的這些「妾」,哪有可能遺這個「妻子」呢?
我們若是要觀察任何一個人,比如說我交朋友,有幾項原則?就是「不孝的不交、對於妻子無情的(也就是說外面交到之後拋妻棄子)會這樣的話,這種人你也不交可以交。」為什麼呢?因為在五倫裡面,朋友是排最後一倫的,你若是會不孝父母,那是排第二倫的,我們排第五倫的,馬上也被這種朋友將我們出賣掉。父母生他養他,這種恩惠比天還要大,他都會不孝了,像這種人你怎麼可以交?絕對不可以交!第三就是夫婦了,你會拋妻棄子,他就可能來背叛朋友!所以若是會拋妻棄子、會不孝的或是對自己的手足無情的,都超越於朋友的層次,高的他都不守了,還守到第五倫的朋友來!所以你若是要交朋友,也要看他的小節,自然就知道,這個朋友能不能交。若是這個人他很孝順,但是他有很多我們所謂的缺點,我告訴你個朋友還可以交。因為「一孝可以抵百惡」,若是真的孝順的人雖然行為有所偏差,都不會太嚴重,因為太過於嚴重他就等於不孝了。當然不是供應父母錢,讓他們夠花、時常和聊聊天。這樣就叫做孝順。要包括說你不可以做會讓父母煩惱的事情,你若是做到讓父母一天到晚想到你,就捨不得眼淚,這也是不孝。所以一個孝順的人會做朋友,要選擇朋友,你就是這個原則抓著,若是我剛才說的那些那種人,千萬不可以交他們做朋友,因為父母、妻子、兄弟姐妹他都不惜情了,他對朋友怎麼會多有情?
所以這句就是在說:「做家長的,他都不會來遺棄這些妾了,怎麼可能來遺棄這個妻子,所以他會得到這些家人,這些臣妾的歡喜,會尊重你而伺候你」。「夫然!故生則親安之,祭則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災害不生,禍亂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你用「治家」來比喻做「治國、平天下」只要你依照著「倫常」去行持也就是說以「孝」。這樣在生的時候,我們這些親人,都可以獲得安穩的照料。這句「故生則親安之」你對於較小,在家庭最沒有地位的那個,若是可以很照顧,不要說那些有地位的,那是我們這麼比喻,大家比較聽的懂。你若是都會照料每一個家人不分大小,來照料他們,你想這些家人是不是生活就可以獲得安穩。當然這個地方,來指我們所謂的父母。你對妻子都有情了,怎麼可能對父母不孝。但是有時候古早人,因為理論是百分之百正確,可是有時候我們會有錯覺,好像目前的社會,有的你表面上看起來,對妻子很有情,但是對父母很不孝。我告訴你們,那種人對妻子絕對不會有情的,對父母若是不孝的人,那種的對妻子也不會太有情。
這沒有分析給你們聽,你們真的會有錯覺,我剛才說的,有的對妻小很好,但是對父母很不孝,我告訴你那不是好,那是一種自私的心態。有的對子女不管你怎樣來為他們付出,多數都是盼望子女未來可以依照你的希望,當然就是希望他回報嘛!這養兒防老的心態,你不要說沒有。潛在意識之下,大家都將希望寄託在子女的身上,為了遷就於現實,所以一些被稱作妻奴的人,你不能說他是對妻子有情,他是沒有那種能力,所以是在環境的致使之下,去顯露出所謂我們所說的「怕老婆啦!」。不要說怕老婆,就順老婆、順子,這都不是真正的情,真正一個不會孝順的人,我保證說他對妻子不會太有情,那只不過變成一種利益的投資。說現實一點就是「利益的一種投資」利益的一種遷就而已。所以時常接到那種打電話來投訴:「他媳婦很不孝」那可以說到處都是,很少打電話來說:「他兒子不孝」就反正將這個「不孝都一定推給媳婦的」。我告訴你們,若是你兒子有孝順的話,我相信媳婦不敢亂來,就是因為你自己的兒子,不要說什麼不長志嘛,就是人家說的妻奴,不然怎麼可能放給妻子對自己的父母不孝?不可能嘛!但是現在這個社會這種人呢比比皆是,沒有關係啦!你們今天做人家的媳婦,你只盼望先生聽你的,不可以聽父母的,以後你也會當婆婆啦!而那時候,你就不可以有怨言了,你不可以有怨言了。為什麼?因為你過去也是這樣,所以我有時候一直想不懂,每一個婆婆都是過去的媳婦,為什麼他們不能將心比心?怎麼會女人的鬥爭?從有家庭組織一直到現在,好幾千年還處理不好,若是女眾聽起來,你們會不會覺得非常的矛盾呢?
當然結婚,你都希望先生聽你的,有一天你兒子若是娶老婆的時候,你兒子若都聽你媳婦的,你老的就氣沖沖:「那妻奴啦!」沒有用啦!當初你在管先生的時候不也這樣?這叫做「因果報應」。我在這裡可向諸位說,一個真正孝順的人,他不能容忍,讓他老婆對他的父母不孝,那才有情,做老婆的若是去嫁到孝子,你要高興,若是一個甘願聽你的話,父母親不願意管他的,你若是讓他環境有改變,他也是會拋棄你,很多都是。我觀察他們屈就於現實,才變成人家說的妻奴,有一天讓他有那種機會「什麼人誰怕誰」。那就還有得比了,所以要觀察一個人,從他的細節裡面就可以看出來,這是我要向諸位證明說,一個不孝順的人,他絕對無情的,不是你們用表面上去看對他老婆很好、對他孩子很好,雖然對父母沒有那麼好,表面上你們看的是這樣,但是我們看任何一件事情都應該深入去。深入說連十月懷胎,替他把屎、把尿的至親父母他都無情了,對於妻子要多有情呢?我也真的不相信,若是有那種媳婦不孝的,你們不要打電話來說媳婦的不是。你們要怨嘆,怨嘆你生到一個妻奴的兒子而不要都怪到媳婦的頭上去,你兒子若是真的孝順,怎麼可能讓他老婆這樣對自己的父母不孝?你說對不對呢?
這我絕對有百分之百,真的深入的觀察,今天才在大眾傳播媒體上面這麼說,經過我這麼解釋之後,我相信你們應該也可以接受我這種講法。當然你若是希望說,自己的老婆比較孝順自己的公婆,你要對他有情一點,不是用勉強她的用恐嚇的,你對她有情一點,自然讓她有一份感動,而很願意的伺侯她自己的公婆,這是最美好的改善方法。如果到目前為止,你若還為了你老婆與你父母不能很融洽的話,我希望你對你太太好一點、感動她,讓她對你的父母孝順點,當然這很難拿捏。有時候你若是對她好,她若是掌握不好的話,反而更認為說,你來怕她你來忍她,效果就出不來了。反正這也要稍稍用點「智慧」,遇到這個事情,做先生的一定是石磨心,而你甘願一直做石磨心嗎?你應該設法用智慧去化解女人與女人的鬥爭,這就是家家有本難唸的經,最難唸的一個題目,看你如何用智慧去化解,你若是現在還想不出方法,參考《孝治章》你就是以「誠懇」來對待,這樣父母活著的時候,會得到安穩的奉養。他說「故生則親安之」我們的父母在生時候,因為有這些子女的孝順,所以他生活的非常的安穩,當他死亡之後,我們在做祭祀,他也很樂意來享受這些子孫祭拜的東西。不然你在生就很不孝,在生要吃你一頓還要看你的臉色,我保證他死後你怎麼拜他,他都不回來吃!若是做子孫的做到拜祖先,祖先連回來動一下碗筷都不願意,你實在是真的要去跳樓!
俗語也有一句話:「在生一粒豆勝過死後拜豬頭。」偏偏現在的社會構造,所呈現出來的,就是連一粒豆都沒有。死後豬頭有...拜豬的目的不是孝順,他是說做顯比較有靈感,看能否保佑這些子孫升大官發大財,是用這種心態,才去花那豬頭錢耶,不是孝順耶!像這種情況,我自己看過好幾個例子,我看完就在旁邊偷笑,笑說你們這一群,在那裡哭的大小聲的,在那裡拜豬頭的,他們在生的時候以我所知的,那是非常的不孝。唬!但是那在祭拜的時候,豬頭好幾個。這時候來拜豬頭有效嗎?他在生要吃你一頓都那難了,死後他是當鬼了,若是較有志氣的,他要吃你祭拜的一頓嗎?所以你若是要做到「生則安之,祭則享之」你祭拜他的時候,他要回來享用,就要你在生的時候稍稍的有孝順,你若是他在生的時候不孝,當然他當鬼都不願吃你祭拜的東西,那就實在是悲哀了!
再來說是「以天下和平,災害不生禍亂不作」真的一個人若用這些,來做為修身的準繩、治家的標準、或是治國的政策,天下一定是災害不生。我們拜拜的時候,都時常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我不知道你們拜的時候,是不是求說,你某某兒子或是什麼人、賺大錢家庭平安啦?!若我遇到廟宇拜拜的時候,三枝清香拿起來就是「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我們也希望說國泰民安,風調自然會雨順。今天若是沒有國泰民安風調雨順,我告訴你們,國不泰民不安,這些國不泰民不安,風不會調順,都絕對是我們這些黑肚蟲作孽的!絕對是我們這些黑肚蟲夭壽做!錄製這個電視節目,很不簡單,可以說一千多集了,不是幾百集而已,是一千多集了!今天可以用到一句很通俗的說:「很僥倖做,夭壽做。」所以才會搞的「風不調,雨不順。」風不調雨不順,絕對無國泰民安的,這不是天要責罰我們,是我們這黑肚蟲真的僥性做,像台灣拿著亂挖,為了賺一些錢,一些很嚴重有毒素的廢棄物,眛著良心拿著到處亂丟,去遺害別人。我們台灣若是真真正正,一件一件的抖出來,你們看了真的會心寒,那可以說快要不擇手段了,像他們這種行為,與販毒、賣槍枝、做老鴇的罪....有什麼不一樣?!
所以你不要認為說,所謂正當的生意人他們就是好人。正當生意人有的很多,不可以用「正當」他們這些生意人,他們就是「老實」的一邊,那些兄弟叫做「壞」的一邊,兄弟有的很有「義氣」耶!甚至雖然他處在我們所說的「黑道」,但是他們做很多善行出來,也是有啊!在所謂的生意人,他們為了要賺錢所用的手段,比被我們說成黑道的人,那些人的行為還要黑還要髒!到處都是!所以世間有時候在看事情的時候,你若是會去繞一個圓,上看下看,那個體看的清楚,不可以以我自己的我見,以你站的角度看過去。我告訴你,以你看的角度是那樣,物體的一角而已,一面而已,這一面這樣沒有錯,但是那一面,並不一定就是這樣。看東西、或是研究經典,絕對要繞一個圓,上看、下看這樣才有辦法看出這個物它的實體。所以這個實相,若是大家真的有保持....我時常在對諸位說的:「不時都要保持敏銳的觀察能力。」這樣我們在這個「縱談古今」上面,時常在說的道法:「世間,善中自然有惡,惡中自然有善。」不要去分它們,不可以將自己圈一圈,說我們這些是善良的,他們那些是不好的,他們那些壞的圈一圈說,我們才是善良的,你們那些是壞的,到底是誰不對?所以我們自己設定,安慰我們自己的良心,我們自己設定一些安慰我們自己的良心,認為我這樣做是對的,其實你們那些廢棄物,有毒素的廢棄物拿著亂丟,那與販毒遺禍子孫有什麼不同?
你們怎麼有資格來圈在一起說,我們這些是善良的,我們這邊是白道,所以白中有黑黑中有白,只有大家以「孝」而來「行天下」,這樣「災害不生」。這是事實。天就好像一堵牆,你若用球丟到它身上,丟小力它就彈小力點,你若大力一點就彈的很大力。你就投什麼種子給他,他就生什麼果給你,他絕對不會刻意改變那個結果的!不可能你丟下一粒絲瓜的種子,它生一顆瓠瓜給你,那不可能嘛!所以你濫墾濫伐破壞大自然,大自然天候變化,這不是天要責罰你的。你們人類自己用雙手丟進去,它現在又生回來給你,這就與我們佛經典上所說:「第八識」同樣的意思。都將「第八識形容成一堵牆」,你丟什麼東西給它,它就生東西出來給你,它根本就沒有改變你。你丟什麼因下去,它就反彈什麼果回來給你,所以天地他表露任何一種的「情」....不可以稱作「情」,「天地以無情」來「顯現一種規律」,他也不用你眾生來回報他。他在做,他自己也不曾認為說:「我是在為眾生做的」,他是一種「無形、無情,自然沒有分別的流露」我們學道要學的就是這種精神,所以大家若是都守善,我告訴你們「災害不生」!這與我們個人的待人處事一樣,你都很惡劣不時都逞強、逞勇、時常得罪人....。我說你:「災害馬上就到了!」再差的馬都有一步踢,現在人家拿你沒辦法,若是剛好有那個時機,我告訴:「你一個人壓你一下,你就完了!」若是要過得讓他「災害不生」就是我們對大家都非常的客氣,都真誠來對待別人,你就沒有敵人了。人家說:「仁者無敵」也就是守「仁」。守仁的人,根本災害不生禍亂不作,所以說「明王是以孝來治天下」就是用這些道理,這樣「孝經」重不重要?是不是我真的,我所讚歎的這樣:是中國至高無上,可以讓我們做為世間法的標準,也可以透過孝經出世間獲得完全的解脫!
上一段與諸位共同研究「孝經」的《孝治章‧第八》大概的內容,也已經向諸位報告過了,再來做總綱白話的解釋。
這《孝治章》它裡面的內容,簡單說就是:「昔日明王是以孝來治理天下,若是孝道來治理天下,不但災害不生、禍亂不作,而且天下一定非常的太平」。若是我們當今的主政者,有來研究這部「孝經」,他們應該就可以讓自己在執政的過程當中,不用執政到壓力那麼大,覺得那麼艱困!只要用「孝道」來「治國」,推廣「孝道」於每個家庭,每個「治家」之人若是能守「孝道」,你想這個社會是絕對非常安和,有安和一定非常的樂利,所以實在是沒有什麼困難,以過去的明王當然稱作「明王」,就是一定實施「仁政」使萬民百姓愛戴的帝王,才可以稱作「明王」。這個「明王」他為什麼會得到所有百姓的尊敬?這《孝治章》上面它說:「過去的明王他對於這些諸侯,甚至再更小的諸侯,他都可以那麼重視了,這些諸侯他們對於這些百姓,包括孤苦無依的,他都可以那麼關心了,你想百姓,怎麼不會來敬重他呢」。
當然這些孤苦無依的,我們一個主政者若是都有關心到,在現在這個社會來說,就是說這個社會福利做的非常的好,所以一個國家,它是不是可以富強?一個國家它的政策,是不是可讓後世稱作「明君」?就是看你的社會福利做的如何!我們台灣很不簡單共同奮鬥努力,打拼了幾十年,創造了所謂的經濟奇蹟,每一個人可以說過著很富裕的生活方式。可是自己都自認為我們的國家很富有,這是我們那些主政者他們自己的認為,而我們若是自認為國家很富有,為什麼在社會福利這方面一直到這幾年來,才有慢慢一樣,一樣....一步,一步....來實施?可是現在有所謂實施的,比如說:全民的健保,雖然名稱叫做「全民」,真的有「全民」嗎?這些弱勢團體真的照顧的普及嗎?我們若以《孝治章》:「明王治理天下,連一個孤苦無依的,他都很注意來照料他,何況說照料一般的百姓,難怪百姓會敬重他。」所以若自認為說自己的國家很富有的話,社會福利應該做出來給人家看,可是因為我們有過去,所謂戒嚴時期的無奈,遺留下來的一些毛病,並不是一時,這是一種心態。一時無法馬上改掉。所以到目前為止,那時候當官的壞毛病都還留著。所以過去戒嚴時期,以前那些當官的壞毛病,若是沒有來改掉的話,很多政策也是同樣會變成....像過去一個時期就喊一個口號,喊一喊之後就揠旗息鼓無聲無息了。
這是提無給主政者做參考的,過去那些被稱作「明王」的,他們為什麼會得到「萬民的愛戴」?是因為他們所謂的社會福利做的非常的好,當然這個社會福利,並不是像我們現在在野黨,選舉的時候支票拿著亂開,好敗家子那一般,認為國家很有錢禁得起浪費!我們說實在的,若沒有最近一連串的金融的弊病來產生,大家可能還沈醉於台灣還很有錢的幻境當中!實際上我們早就走入日本人的後路。我們的經濟體系是一種「泡沫經濟」,也就是一種「打腫臉充胖子」,好像「虛有其表」而已。那麼久以來金權掛勾,算是挖空了我們的實力,才造成了現在國家的債務一天比一天還重,而我們若是要當敗家子,要從過去那些阿桑辛辛苦苦、不眠不休打出來所謂經濟奇蹟的天下....也是可以啦!就是將它敗光,到最後大家都重來嘛!
所以我覺得說,現在確確實實,現在的政治很濁,沒有半點的清明狀態之下,以空頭支票來做根本,就還不夠那種水準的一些所謂「照顧百姓的福利」!這也未免太隨便了太馬虎了。若是突然有一個政策,都好像趕鴨子上架,沒有經過很長細部的規劃,本來是一種好的政策,非常草率的衍生弊病叢生,反而引起「民怨」。我剛才所說的這些,其實這政策都是百姓的福利沒有錯,最大的弊病發生在我們這些百姓,事實上還不夠那個水準,我們說這句話確確實實是重了些!但是完全的事實,我們實在還不夠水準!想要去模彷這些先進的「福利」國家,你比如說:全民健保,有的診所為了向健保局領錢,就順應一些貪小便宜的人,這健保卡到那邊蓋章換牙膏也好、換個維他命吃也好....。反正確確實實很多的毛病,都出在我們的「道德」水準,確確實實真的是不夠!「道德」水準為什麼會不夠?因為我們台灣的教育,從過去一直到目前,所謂的「心性」的「培養」這方面,等於快要是零。當然有所謂的「公民與道德」一些那種教人待接物的課程,都是排個意思的而已,他不是教育的主科,所以一些學生,他們為了要應付考試、為了要升學,既然品行這方面的教育不算主要科目,大家根本就不會用心在上面,何況一星期只排一節兩節,意思意思而已!若是排到這種所謂的「公民與道德」這種課程,老師上得也馬馬虎虎,何況是這些學生呢!所以,雖然我們現在的教育水平,也就是普遍的國民教育程度都提升,但是那只不過是一種所謂的「數字」!教育提升人品有提升嗎?這最重要,若是我們的教育成功的話,現在的青少年根本就不會變成這樣。現在的青少年,已經將教育「成功或失敗」的成績單,已經交出來了,你們所設計的教育,教出來的就是這樣。可是!所謂主持教育的也好,最重要就是主政的人根本就不重視,就算他們有重視,他們也沒有那個時間。為什麼呢?因為他們要一天到晚忙著政權的保衛戰,因此哪有時間來重視所謂的「倫理道德」的教育?若是倫理道德失守,這個國家就好像一棵樹的根,已經開始在腐敗了,這個國家要強要富,用我們的俗語一句風涼話:「就得看命了」。
所以這《孝治章》說:「過去的昔日明王是以孝治國,從社會福利將它做的非常的好,所以明王主政的時代,災害不生、禍亂不作」。所以若是一個時代災害連連而禍亂不斷,就可以看出這個主政者,他治國是不是算是正確。用這個來觀察就知道了 。所以一個很有福報的主政者,他當然一定是明君的,百姓就可以憑到主政者的福報,這個主政者若是那個福報不夠,雖然他在位不久,但是因為他福報不夠的「衰」,呈現在百姓的身上就變成有不斷的「災禍」。當然也是所有老百姓共業的一種顯然,可是也是同樣,也可以將它放在主政者是不是有夠那個福報。簡簡單單希望說,這個教育單位較重視於,這「心性、倫理、道德」的教育,若是可以從未來的青少年....。現在要未來青少年....。因為目前的青少年確確實實已經偏差了,他們這一代只有讓他們在社會撞來撞去,撞到最後看能否有個新的覺悟,這一代只有放他們如此了,讓他們可以自覺。
現在首要之務就是趕緊從基層國小,這些兒童課程的編排應該重於這「待人接物」較感性的「倫理道德」下去栽培,這才是正確所謂的教育,不可以一眛引導這些兒童青少年以文憑、以所選的科系,出社會若不是可以當官、不然就要賺大錢....都在「名利」之上為吸引,這種教育所教出來,怎麼不會是「以功利主義為主的思想?」成績單,這些青少年也已經用他們的行為交給你教育部了,這樣還不會覺醒嗎?還認為說:「我們的教育是成功的!」還不用做一番徹底的改革。說到青少年,我有時候會較激動,其實這些問題我是時常在說,這是節目我相信一個小老百姓的心聲,也無法傳達到上面,當然也沒有半點的力量,光自己一個人在這裡喊,就可以扭轉什麼樣的局勢,那是不可能啦!也是同樣,你若是與我有相同的感觸,上面若是不改,你若是盼望你的子女,就不會變成現在的青少年,這種怪胎的思想與偏差的行為?!不然我們就退回來好好的,做好我們治家的家庭教育,要盼望人家或是盼望政府,不如望自己!
對孩子的教育重要的是父母的行為,若是要以「孝」治家,首先的條件一定要三代同堂,你若是覺得有長輩,年輕的就比較沒有自由。妻子娶了之後,甘願背著負債繳一間房子,搬出來真正成一個家的話,以後你的孩子同樣也是有樣學樣。今天我們若是三代同堂與父母住一起,而我們年輕的又非常孝順父母,我們的子女有在看,以身立這個教育效果最明顯,不但這方面很明顯,這因果定律更加明顯,你若不希望以後有點年紀,兩個老的孤孤單單,最好是接納我們的建議。我們俗語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真的不是為了鼓勵與父母住,鼓勵大家重視這些所謂的老人,而衍生出來的....事實上他們的生活經驗。確確實實很多我們年輕一輩比較不懂的,他們可以給我們很明確的指導與經驗,所以好像一座無盡的寶藏,只不過我們時常在寶山之中,不去挖掘這些寶藏,所以你當然不知道老的是寶。有很多聽眾與觀眾,自從我電視上,大家看到我的真面目之後,都覺得說:「我還算很年輕」。過去在電台聽到這個聲音,雖然不是很老聲,可是我們所懂的時常都是所謂那些「阿桑」他們的時代的一些NEWS ,所以有人猜我應該是不少歲數,可是很抱歉,我為什麼會知道一些「阿桑」他們以前的點點滴滴?這都是我平時很愛與這些長輩在一起,聽他們聊天講一些他們那個時代的一些情形,所以你們若是覺得說:「我好像懂的不少」其實這些都是符合於我剛才所說的:「家有一老如有一寶」這些「老」的確確實實都是「寶」,只要你誠懇的請教他們,只要你有耐心,可以靜靜的聽他們在講他們那個時代是如何,又如何....你願意問他們,他們都很樂意告訴你,所以並不是說我的年紀大,主要就是我較愛與這些「阿桑」聊聊天,聽他們說一些他們的人生經驗,是這麼得來的。不然很多根本就是書裡面無法去讀的。都是很實際這些阿桑的生活經驗,我是從這一方面提供給諸位做參考,當然大家也聽的懂我的意思。
既然要以「孝」治家,做父母的應該做好模樣給小輩的看,而你要做好模樣就是最好三代同堂。有阿公、阿嬤在,我們怎麼來孝順他們奉養,這些當孫子的,他就會看啊:「爸爸、媽媽就是這樣在孝順阿公阿嬤」這是最好的以「孝」治家,若是用「孝道」來「治家」,當然孩子不可能變壞,這是《孝治章‧第八》裡面大概的內容。主政者也是以「孝」治國,這些百姓也是以「孝」治家,後面這一句《詩經》所說的:「有覺德行,四國順之」當然若是白話就是說:「天子若是有偉大的德行,四方的諸侯當然都會來歸順。」這是一般的文字解釋,你若是要「深入」一點,這有「覺德行光」將它解釋成:「這明王他就是有偉大的德行,偉大的德行為。」什麼會稱作「有覺」?有「覺」德行這個「覺」印度話:叫做「BUDA」。我們將它翻譯過來叫做「佛陀」。簡稱叫做「佛」。若是用印度話,將它拼在詩句這句,就是說:「有佛德行,而四國順之」這個「覺」印度話叫做:「佛」,若是將這個「覺」改做「佛」的話,變成:「有佛德行(有佛的德行),當然四國順之。」什麼叫做「有佛的德行」?要達到「有佛的德行」也是從「孝道」下去著手。
所以為什麼這部「孝經」我會一直讚歎?讚歎為「中國第一部至高無上的經典」?不管你用來「治家、修身、治國、平天下」都可以。你也可以將這部「孝經」,將它化成所謂的《金剛經》、《華嚴經》、《妙法蓮花經》....或是一切的經藏,只不過是用詞的不同而已,這個「覺」就是「清清楚楚」的一種「了知」。「清清楚楚的一種了知」。既然這個「覺」也叫做「佛」,「佛」他到底是「覺悟」到什麼?就是「大自然的法則」。就一種完全由我們「天真無邪的真如本性,所流露出來的一種行為」。才有那個資格可以稱作「有覺德行」。所以若是簡簡單單將它形容成「過去的明王,他們有很崇高的德行,這四方諸侯都來歸順」這樣實在是較牽強一點,這是我們一般所謂「世俗」方面,也就是稱作「後天」的解釋,「先天」就這個「覺」字,就是你「清清楚楚的了知」,也就是我們的「起心動念」腦海裡在想什麼,你自己都清清楚楚,你是「有覺、沒有覺」就差在這裡!
你要知道自己腦海裡,是一壞念頭壞思想,我們要趕快將它扼止掉,不可以讓這個念頭繼續下去。有時候你若沒有來扼止,它就會指揮我們的識身去做錯誤的行為,你起了念頭一直到你去行為,自己都清清楚楚,既然這種起念與行為,你自己都清清楚楚,為什麼我們還會有壞念頭、以及壞行為出現呢?這就是所謂「覺」與「不覺」的差別。你若是「覺知」,知道我們這是壞念趕緊去除,就算在這個時候無法去除,你要去做壞事情的過當中,你自己都清清楚楚,在這裡硬擋也都要將它擋下來!為什麼壞念頭起來,我們也任憑它起來,甚至指使我們去做個壞行為,我們也是繼續在做?這就是「沒有覺」。「覺」就是「佛」嘛!「佛」起來訴你已經思想錯了,你所做的是不對的行為。你沒有覺啊!你甘願順應眾生、貪圖名利、自私....不管我們這個善良的本性,這先將它踢到牆角,有利益做了再說,這就「沒有覺」。所以「有覺行」,當然有「覺」的行為,就可以稱作一種「德行」了。
「四國順之」這個「四國」也是可以將它指為我們這個假體,組成的四大基本元素:「水、火、風、土」。也就是說若是你「率性的一種行為,水、火、風、土它自然可以調順」。調順成一種「祥和」的境界,當然這股「祥和」一定要在正確的思想行為態度之下,才辦法產生!因為你沒有正確的思想,沒有正確的行為,你就有可能得罪人、傷害到人。得罪人、傷害到人根本就不可能有所謂那種「祥和、安穩」的那種心境!所以這句:「仁者無敵」。就是說:「一個對於任何的群生,都非常仁愛的人,他沒有敵人啦!」「沒有敵人」就是等於「天下無敵」的,因為他過的自在,他沒有半個冤親債主會對他來不利。所以這個「仁者無敵」有妳幾種的角度,可以來形容這兩句「無敵」?我藉用這句話來形容說「有覺德行,四國順之」是一種「調和的心境」。這種心境來自於沒有壞思想、沒有壞行為,才可以獲得到的。所以若是我們的念頭起了我們清清楚楚知道,這個念頭是不對的:「麻煩一下,大家『覺』一下。」你若是「覺」到,就是等於你讓「佛」度。因為這個「覺」就是「佛」嘛!
「佛度眾生是在度眾生知見」,這在大眾傳播媒體,我很少講的那麼明,因為我們所接觸的就是所謂的「大乘佛法」,都是以所謂的「度眾生有功德」。大家還熱衷於所謂的「度眾」這方面,真真正正的「度眾生」,是在指「度我們的眾知見」,你的念頭起來,「眾生知見是分裂」的,它是一定以「自私自利為主」,站在自我的利,用腦海裡我們被教育,也就是被輸入的資料,先來算我怎麼做才有利,用那些資料來比較之後才採取去做的。你就經過眾生腦海裡的資料,做評比之後決定去做的,絕對偏離所謂的,我們的「有覺德行」。「有覺德行」是一種完全「沒經過得失、利害的衡量之後」才去做的,它非常的「率性」。比如說:遇到眾生之苦、或是眾生遇到危險、或是任何一件眾生的利益....他都不用經過大腦的思考,也就是沒有經過資料「得失、利害的評估」很「自然的流露」。這種叫做「有覺德行」。
當然你若是可以達到「有覺德行」,等於是「佛果」了。就像釋迦牟尼佛那時候,在印度十六大國之中,這些國王對於他都是那麼尊重,何況這些小國的國王,所以一個有德行的人,他是超越於人世間的帝王,連這帝王對於他的行為,也就是他的德行,都自然會產生那種敬仰。難怪說「有覺德行」下面可以配這句「四國順之」。「向內」的「四國」,可以指我們的「水、火、風、土」也可以稱為什麼「酒、色、財、氣」也好、或是我們這些一切....因四大而衍生出來的諸欲。只要你保持那個「覺」性,有「覺」你就是「佛」;「沒有覺」你就是「眾生」。所以你若是壞思想起,你順著這個壞思想一直推壞行為起,你也真的去做,你就是「沒有覺」你就是「眾生」;你若是「覺」眾生知見不見了,「佛性」流露,你就是「佛」了。我時常在告訴一些同修說:「一天二十四小時內,我們時常都有做到佛,是我們自己不知道而已。」難怪大家會不知道!因為那是一種「自然的流露」。既然自然,我們就太容易將它疏忽掉,除了你有親近這道法、除了平時你有在活用你所聽的道理、除了「你有保持很敏銳的觀察能力」。你才會發現這種「很自然」是一種「佛境界」的那種「妙」。
我來用這種比喻,當然這種比喻,大家較有辦法去感受,若是事實上,父母在對孩子的時候,較容易產生這種所謂「佛、菩薩」這「大慈悲」的境界!因為當父母親的對孩子,尤其愈小,我們對他不會有什麼樣的要求。所以很自然會在與孩子相處的剎那、剎那....的中間,產生那種「完全無住相的愛」,也就是「佛、菩薩」的「大慈悲心」。這種「愛」的境界一產生,那有一種無法形容的「妙」。雖然霎一下,是一個剎那,但是我們若是有辦法抓住這個「剎那」,在佛家就稱作「頓悟」。抓住這個「剎那」,你有辦法將它保持住,你就是「佛」了。
因時間的關係,我們用這個比喻給諸位做參考,也藉這個比喻,讓諸位在日常生活之中,若是有那種雖然短短的妙境,麻煩你們用一下心,將它掌握住,看能不能將這個時間延長。延長一分就做一分的佛、延長一小時你就是做一小時的佛....而慢慢累積。慢慢看是否可以習慣成自然保持都像「佛、菩薩」那種「祥和」的「妙」境,這讓諸位做日常生活之中,一種修持的法門,互相勉勵的一種方法。
.
標籤:
瀏覽次數:
65
人氣指數:
65
累積鼓勵:
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檢舉原因
此為詐騙帳號
此為廣告帳號
此為援交帳號
他未滿18歲
此為不雅及騷擾留言帳號
其他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給本文貼紙:
得到的貼紙
得到的貼紙:
給本文貼紙
本日記尚未得到貼紙
《孝經》三才章第七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孝經》聖治章第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