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735433
 玉竹劍虹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孝經》孝治章第八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孝經》紀孝行章第十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孝經》聖治章第九
作者: 玉竹劍虹 日期: 2010.05.16  天氣:  心情:
摘自 菩提門‧顏進平 師父 主講 縱談古今節目之【先正格言】

經文:

曾子曰:「敢問聖人之德,無以加於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孝莫大於嚴父,嚴父莫大於配天;則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內,各以其職來祭。夫聖人之德,又何以加於孝乎?」「故親生之膝下,以養父母日嚴。聖人因嚴以教敬,因親以教愛。聖人之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義也。父母生之,續莫大焉;君親臨之,厚莫重焉。故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以順則逆,民無則焉;不在於善,而皆在於凶德;雖得之,君子不貴也。君子則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樂;德義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觀;進退可度;以臨其民。是以其民畏而愛之,則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詩云:『淑人君子,其儀不忒。』」

我們現在來恭讀經文:

《聖治章‧第九》:「曾子曰:『敢問聖人之德,無以加於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孝莫大於於嚴父,嚴父莫大於配天,則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內,各以其職來祭。夫聖人之德,又何以加於孝乎!故親生之膝下,以養父母日嚴,聖人因嚴以教敬,因親以教愛,聖人之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義也。父母生之,續莫大焉,君親臨之,厚莫重焉,故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以順則逆,民無則焉,不在於善,而皆在於凶德。雖得之,君子不貴也,君子則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樂,德義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觀,進退可度,以臨其民,是以其民畏而愛之,則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

這是《聖治章‧第九》的經文,這一段是「孝經」裡面最長的一章說:「曾子真的有點惶恐,所以才多兩字敢問,『意思說敢問先生,你從這個孝道將它形容到像是最重要的,最偉大的,難道聖人的德行不會比孝道還重要嗎?』」。難怪曾子聽孔子在談「孝」,他產生聖人的德行與孝道比起來‧哪一樣比較重要的矛盾?!孔子就向曾子說:「他說天地之性人為貴,也就是說天下的萬生,這些眾生裡面就是人最尊貴了,因為他是萬物之靈。」這聖人很有智慧,在回答這個問題,都有按照這程序,一樣一樣的引證比喻,讓修學者可以很清楚來掌握說:「到底是聖人的德行較重要,還是孝道較重要?!」他現在就將這個問題,從天下這些群生,人是最尊貴的,因為是萬物之靈。他現在先從這些群生,將它做一番的比較,當然人最尊貴。人為什麼會尊貴?我們人就是多這些萬生,所謂的「靈魂覺性」,現在人與這些萬生做一番的比較之後,現在說人了。人的行為裡面就是這個孝道最重要了嘛!

他現在就是一樣一樣將它比過來,人可以做為「萬物之靈」人的總行為裡面「百善孝為先」。所以說「人的行為莫大於孝也。」也就是說「孝道」是人行為裡面最重要的一環,這樣等於從「孝道」已經又推二層高了。「孝莫大於所謂的嚴父」若是用一般的白話解釋,當然就比較簡單,可是若是將它深入我們的內在,現在所謂的「人類行為」沒有一樣會比「孝」還要重要,這「孝莫大於嚴父」,所謂的「孝莫大於嚴父」然後用這個「周公祭天」,將「父親」推到「上帝造物者
」一樣大,這樣叫做「孝道」。

事實上真的聽起來,會覺得比較不合邏輯,因為突然冒出一句:「孝莫大於嚴父」前面我們在說人的行為「百善孝為先」。「行為」就是以「孝」最重要,這大家都覺得合理,也可以接納的。為什麼這個「孝莫大於嚴父,嚴父莫大於配天呢!」「配天」之後才舉證「周公祭天」,從自己祖先與自己的「父親」推到與「上帝」配在一起,也就是「配天配地」。所以若是不從經文裡面的「內義」將它轉「向內」,在前面我有向諸位說過了,所謂的「嚴父」是在指我們「先天純陽之氣」,當然我們的「體內的純陽之氣」是可以「配天地」的,只有我們恢復「純陽之氣」我們才有辦法「配天、配地」。這個「氣」就是在指我們的「思想」,所以就是「代表我們的思想,已經達到所謂完全的清淨,也就是純純無雜質,這叫做純陽之氣。」「道家」稱作「氣」,其實是在指我們的「思想」。也就是我們「心的起心動念」。「佛家」它直接就是說「一念不生,清清靜靜」。「道家」是以「丹法內性修持」讓這股「氣」在我們人體內重要的關卡,做一而再再而三的過濾,讓我們的「思想」可以達到完全「乾乾淨淨」,也就是「純純的無雜質」。

這我必需報告詳細,我若是在講我們「體內的氣」就是指「思想」,這樣「道家」與「佛家」所講的道理,才有辦法契合起來。若不然好像「道家所說的是走這條路;佛家所說的是走那條路。」大家到目前為止,尤其佛教徒還是無法接納所謂的「五教同源,三教同理」的這種說法,都認為「佛家」是超越於其它的教門。若像我們今天在與諸位共同研究「孝經」,屬於「深入於內在」的講法,我相信有很多人雖然還無法接納所謂的「三教同理」。可是你們還是會覺得很有理,事實上不是很有理而已,它根本就是在往這方面表示,因為「孝經」最後「孝之終」就是「立身行道」。除了所謂依照「大自然的法則」這個「道」就是「大自然的法則」去奉持。我們的思想呢?就單純了!就不會分裂、就不會有雜質,所以你用「內在透過丹法」的修持或是像「禪宗它了解諸法的實相,用理來降服我們的心,用我們的心去符合那個理」這當然就可以達到所謂的「頓悟」,你頓悟了這個道理之後,你依照著這個道理去奉持,這若是在修持法門裡面,是「先頓悟然後才穩定」。我們所「體悟」的也就是去「穩定我們的佛性」,你懂道理了....可是「懂」與「做」是兩回事,若是真的懂道理的人,可以找一個較清靜的地方來穩定我們那個「佛性」,穩定住你若是出來「利濟群生」就很自然可以流露出這「覺者」的行為。若是道家是由「內在」,開始去「清淨」我們的「思想」,當你達到完全的「清淨」,成為一個「覺者」,你再出來「利濟群生」。

所以「禪宗」與「丹法」,等於一個是先修修到已經「完全的清靜」,才出來「利濟群生」。這「禪宗」是「頓悟了這諸法的空相」,也就是「頓悟」之後,順應這「大自然的法則」去行持,所以也是需要一段「穩定」的過程,當然每一個人護持自己信仰的宗教,以及自己研究佛陀有各人的見解,而我是提供我的看法給諸位做參考,你要接納也可以,不接納也可以,但是只要你們耐心的聽下去,當然將所聽到的道理也要去體證看看。釋迦牟尼佛曾向我們說:「不管他自稱是佛、或是說他是皇帝、或是他是地方的長者....他是老師,他們所說的道理,我們首先『都要先採取懷疑的態度』。當然你要去求證啊!若是正確,你沒有去奉持這正確的道理,你就是愚癡的人;若是你是求證之後,所說的道理是錯誤的,你又去做,你也是愚癡的人。所以正確的你不走--愚癡,不對你去做--愚癡。」就是說正確的你要去做去奉行,若是不正確的,你不管他是什麼身份,你都不可以信他,可是我們目前這個宗教現象,只要他是名高僧,他所說的,大家都信的服服貼貼的,從來也不曾有人敢大膽來提出懷疑的態度,甚至推翻這些名高僧所說的,若是這樣叫做迷信,真真正正很行的說法者,就像孔子這樣,他要讓大家了解那個道理,他先舉證說「這些萬物蒼生裡面,人就是最尊貴的,人的行為裡面,就是百善孝為做前。所以就是孝道。」

在人的行為裡面最重要,若是談到這個「孝道」,最重要的就是一子成道度九玄七祖,這句可以用在「孝莫大於嚴父」,你若是真的遵守「孝」,不只是孝養自己的父母而已,也不是對天地有感恩或是有拜天地,這樣就是守所謂的「大孝」。所以說「孝莫大於嚴父」這個「嚴父」不光是我們的父親那麼的狹隘。要「放大」它是在指我們來自「先天」。若「佛家」將它稱作「真如本性」也就是我們自己的「自性佛」,若是「孔子」他將它稱作「嚴父」與「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這我有向諸位談過,引證說這是在「從我們的體內,那種完全純純的,沒有半點雜質的思想念頭,也就是我們的純陽之氣」。當然你若是達到「純陽之氣」就可以「返回太虛」,當然「配天、配地」嘛!就光達到這種境界的時候,你才辦法與宇宙合而為一,絕對不可像我們一般對《孝經》所謂的白話解釋,而你全盤如此的接納,有時候你要硬遷就於這文字上,我也覺得很多語句太過於牽強了。現在孔子說:「突然請一尊周公出來」當然周公你們若是研究《四書》、《五經》你會發現到「孔子好像很尊重周公?!」好像周公是他的偶像一樣,孔子也曾感嘆說:「他很久沒有夢到周公了。」我們這個讀書若是打瞌睡,老師就罵:「你是去夢周公了嗎?」這個夢周公的由來,就是從孔子這裡突然他感嘆一句:「他很久沒有夢見周公了。」

你知道孔子說這句:「他很久已經沒有夢到周公了」這一段是孔子自己在責備自己,他的道心失去了,因為周公既然是孔子嘴裡,繼往開來聖人的道脈,他說「他很久沒有夢到周公了」就是那一段他的情緒較不穩定,所以那個「道心」有被「流失」掉,所以周公在孔子的心中,他等於是一種道統的延續,這一點我們現在報告給大家做參考,方便於以後研究「儒家思想」比較好掌握「孔子」所說的「道法」。

我們先來介紹這個「周公」,這個是「武王」的兄弟。武王駕崩之後,因為「成王」的年紀還很小,所以哪有可能來治理天下,就由周公來扶持成王,來治理國家,但是那時候可以說很多人,對於「周公」來輔佐成王,有那種誤會與很差的風評,好像周公是藉機「挾天子而得天」。可是「聖人之心」就是那麼「坦然」,他不管別人是如何來批評他,他的心就「光明磊落,不愧於天地」。等到周成王長大成人,有辦法擔負起治理國政的時候,周公就將權柄來還給周成王,當然這些謠言不攻而破,大家後來才了解說「周公的心是那麼廣大無私」當然最出名的就是「制周禮」,也等於說我們的「儒家思想」。確確實實,難怪「孔聖人」將「周公」看成是「中國道統」的傳承,他的「道心」若是「失掉」的時候,他就覺得說:「他很久沒有夢到周公了。就是說(我與這個道統,有稍稍脫節了)。」所以「聖人」不時都很「關心自己的思想與行為」,道心一有所動搖,人家就馬上覺得:「啊!他很久沒有夢到周公了!」這句話,被人拿來罵這些打瞌睡的學生說:「你又去夢周公了!」今天若是這些「學生」可以去「夢周公」,做老師的就不可以去打擾他,叫他「常去找周公」,你若是教不好,來給周公教,這一定妥當的!絕對不會像現在的老師,教出那麼多的怪胎出來,不好意思!在這裡說句抱歉!去批評到當代的這些老師。

當然很多老師確確實實,有滿腹的熱心與抱負,很想要好好來從事於「百年樹人」神聖的職務,可是因為現在不明理的家長有太多了。所以大家寵小孩的情形下,孩子是不可打、不能摸了。既然如此,變成公務人員的心態--「反正我再認真,不但不會得人家的稱讚,搞不好被人家打、被人家告!就我們的份,同樣也是領那些薪水,而我不如就順應你們這些家長的心,你的寶貝孩子,都不能打、不能摸!我就不要教他!」這個風氣,確確實實彌漫在教育界,在這裡藉機會奉勸這些從事於「教育崗位的這些『先生』」你們千萬不可以將它當作這是一般的職業,你們若是要從事於「教育」的行列,你們就千萬「不要做到去誤人子弟」若是要誤人子弟,我們不如不要做這種工作,還更心安理得!藉機會順便奉勸一些做家長的,你們若要希望說自己的子女,人品、人格成長可以正常,你們就應該時常鼓勵這些老師,讓這些老師確確實實,有那種可以依照著他們的教育方式,大膽去指導我們的子女,兩方面稍配合一下,這樣最好。不然我們說實在的「不如不要做這一行」才不會去落入像教育部長,被那麼小的學生問說「為什麼當老師的,會打入十九層的地獄?」因為誤人子弟嘛!這不是所謂諷刺的話,確確實實過去的「先生」為什麼可以讓人那麼敬重?他這是一種神聖的職務,若是將它當作「好像一般的公務人員」這種心態百分之百不對了,我們也不能為了一班四五十個學生裡面,才幾個真的不明事理的家長,就來影響到很多「將自己的子女很放心,交給你們這些老師,去教育的家長」。若是不明理的家長,最大的事他們要自食其果,他的孩子我們就不要打、不要摸。但是話也不能這麼說,做老師的本來就不可以有分別心,要像「孔子」這樣:「有教無類」沒有分別一切都收通教,都用同樣的心血這樣才對,反正現在社會世風,確確實實連我們在這裡,要做什麼好的建議,也覺得說到「不知道要怎麼說才好」。你說放棄,那些不明理的家長的孩子,孩子是無辜的。不明理的是家長,這樣也是不公平,你若是為了幾個不明理的家長而放棄全班,這樣可以說更不公平。

所以我真的要如何建議,若是站在那些不明理的家長他們那種行為,應該讓他們自食其果:「孩子好啊!你要寵他,寵豬扛灶,寵子不孝。」以後你就自己去吃到苦果,可是孩子真的無辜,所以現在做「先生」的人,確確實實難怪他們有很大的挫折感,這些不是局部可以改善的,話再說回來,也是要再從這個「孝道、家庭倫理」這個「五倫」上面下去再教育,從這個基礎徹底將它打穩,這樣才是治本的方法。

我們現在已經了解周公,聖人的心是種坦言,他們是「不愧於暗室」。因為他們認為說:「十目所視,十指所指」,天地有在鑑納。所以聖人的心是可以配天、配地,這麼說大家就漸漸可以了解說,「孝經」上面的「周公」或是「孔子」,在《四書》上面有說到「周公」所指的是什麼?我們現在以《聖治章》裡面所說的:「周公這個人他在辦這個祭天(祭祀的時候,將他的祖先、后稷推至配天)」這個「后稷」是堯、舜時代的「農官」,就是「做農的農官」,因為有功勞所以後來由堯、舜封賞做為諸侯,算是周朝十幾代之前的祖先,他在祭天的時候,先對他的「祖先『后稷』推至配天,然後在這明堂辦祭祀的時候,將他的父親『文王』推至配上帝,這種行為感動了四方的諸侯百姓,大家也都準備東西來一起熱鬧,辦祭祀的科儀。」這是一般「後天」的「文字解釋」。

你周公很有德行沒有錯,可是你辦祭天的時候,你將你自己的祖先推至配天,然後再將自己的父親推至配上帝。照道理說,這種行為應該會惹來,大家不好的風評才對。為什麼說「四海之內,這些諸侯或是百姓都感動,也拿出他們的誠意來助祭呢?」這個科儀,若你們聽起來,我們將祖先推至配天,將自己的父親推至配上帝。雖然你是帝王沒有錯,你這種行為照道理,這些諸侯百姓會覺得說好像較過分了一點,你的祖先真的有那種德行可以配天?你父親文王真的有那種天可以配上帝?而你做人家的兒子,雖然現在國家屬你們管,總是對於「天地」以及所謂的「上帝」並不是你做帝王就可以隨便馬虎。中國歷代的帝王都沒有一個人,敢將他的祖先推至配天,將他的父親推至配上帝。歷代的帝王就我們研究歷史一直到現在,除了現在「孝經」裡面的《聖治章》中,孔子去談到「周公祭天」的時候,「將祖先推至配天,將父親推至配上帝」還有辦法感動。「四海諸侯與這些百姓,還大家都一起來贊助,讓這個祭祀更加熱鬧」你們有聽過嗎?既然歷代的帝王沒有人這麼做,周公這麼做照道理會惹來批評與指責,要如何去感動四海?各以其職來辦這個祭祀,你們研究的時候,難道不會被這種行為來產生矛盾嗎?

我們現在先冷靜下來,你們以周公這種行為,以你們的角度,你們認為他對還是不對呢?若是我的話,是認為說他不對!太過份了!你們祖先后稷或許在堯舜時代,做為農官對百姓有所貢獻也不一定,可是縱使這個德行就要來配天,文王的德行就要來配上帝,以我們所了解的這是一種褻瀆的行為,在「孝經」當中孔子為什麼這麼說:「這若不從周公其人也」將他化成是一種道統?可能後面這些你會覺得說很不合邏輯,你若是將它化成「周公他是中國道統的傳承」孔子是認為他的道,是銜接於周公的,他們是一脈傳下來的。所以周公,他後面的「祭天、祭祖」的行為,都要將它「說進來內在」,你若沒有將它說進來內在,事實上他這種行為,是沒有一個帝王敢這麼做的。再說個簡單些,若是「勉強從后稷將它講成是他十幾代前,堯舜時代」他的祖先的名詞,我也覺得說有比較牽強,因為照道理若是要追源,還要追上去,難道說他們這一脈,就來到后稷這裡,就說堯舜時代才開始當官,有當官才算是我們有面子、有光彩的祖先!

所以這個「后稷」在這裡也可以,將它談成所謂我們的「行為」。你若是從「后稷」這兩個字,將它解釋成「行為」,將「文王」將它解釋成一種「思想」,這樣你們就會覺得說比較合適。這個「周公」既然是所謂「道統的代表」,「祭天」是一種「順應天道,感恩天道」的一種表徵,以我們的「行為」、我們的「思想」都可以「合乎天、合乎於上帝」,我們的「行為、思想」都可以合乎這個「至道」。這樣後面是以「四海之內各以其職來祭」這都將它抓進來我們的「體內」,我們所謂的「七情六欲」,都將它當作我們的「四方諸侯」,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將它們當作是我們「管轄的諸侯」,這些都可以來「歸降」。所以這也是在談「內性、向內」。你們不相信將這個「后稷與文王」將它化成一種是「思想」,一種是「行為」,這樣你是不是就會覺得說,較通順較合乎道理?所以我們只要若是「思想、行為」遵照「天理」去行,就可以「配天、配地、配上帝」你說對不對?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今天與諸位共修到這裡,所提供給你們的,大家不要嫌棄,當然可以採取懷疑的態度,去求證看看,慢慢去品嚐這孝經裡面的精髓所要表達的真意!

談到周公在孔子心目中不但是他的偶像,也是他遵循我們中國算是伏羲一脈傳下來,道統的代表。所以有時候在研究所謂的道法,有時候你若是以文字上的解釋,往往都無法達到聖人想要表達,真正的所謂至深精微的道法,好像這一章裡面說周公,,他在郊外在辦祭天科儀的時候,將他的「十幾祖后稷將推至配天」,「在宗祀祭典的時候,將他父親文王推至配上帝」這聽起來真的覺得,這種行為好像較不合。所謂我們一向「敬天地的禮」為什麼是我們一般認為說「不應該的!孔子又如此來讚歎他?」這個「后稷」若是將它解釋成是「周公他們的祖先」,我覺得說這好像比較「強詞」。照道理一般「后稷」就是「后土社稷」也就是等於說:「周公在辦春秋二祭敬天地,當然這個思想與行為就必需要合乎禮。」也就是說一定要「配天地」。這接我們後面是以「四海之內,各以其職來祭(四海之內這些蒼生效法於,這種合乎天地的道理的行為,自己來修行自己)」。因為「我」們是一個「小天地」,所以你若是要「敬天地」最好就是「順應這個天理去做」,這樣是最大的尊敬。就像「菩賢菩薩的十大願:第一條說是禮敬諸佛」。這「禮敬諸佛」不是我們一天到晚,買一些鮮花水果到寺院來拜佛祖叫做「禮敬諸佛」。真真正正可以達到「禮敬」的境界,就是你是「佛祖的好學生」,你都依照「佛祖的教訓去奉持」,這樣就是對於「老師最大的禮敬」。在「菩賢十大」願裡面「禮敬諸佛」,他就說你若可以依照著:「佛祖的教訓去做,才是真正的禮敬諸佛,並不是準備一些鮮花水果,到廟寺拜佛,這樣叫做禮敬諸佛」。希望大家要了解。

一般現在所謂的「禮敬諸佛」,差不多都是像我所說的後面這些,沒有人一個依照著「佛祖的教訓去奉行」。所以要談到這些佛弟子,有做到「禮敬諸佛」的境界,可以說非常的少!而我為什麼會突然提這個?「菩賢十大願的第一條願例:禮敬諸佛」來做是「以四海之內,各以其職以祭之。」若是聖人的行為、或是做為帝王的,你們的行為「合乎天理」。做為「四海萬民的模範」,大家都好好向我們的「體內」,做所謂的「祭天敬祖」的行為,也就是要「合乎天理」。這句話就是對「內性」來說,它是在談這個。並不是說「四海的萬民百姓看到哦!周公將他的祖先推至配天,將他父親文王推至配上帝,大家都很感動,覺得這是一件很孝順的行為,所以大家趕緊準備牲禮,也來幫忙祭天與祭祖的行為。」實在是湊起來會比較不合邏輯,但是若是像我這樣解釋的角度,我相信大家聽起來,會覺得說這樣好像很有理,因為後面我們再繼續研究下去,你就可以差不多掌握,掌握這《聖治章》孔子要表達的孝道。

現在孔子以周公舉證完之後「夫聖人之德又何以加於孝乎!」周公是他心目中的聖人,他也是以自己「祖先配天」,自己的「父親來配上帝」,「聖人」的行為也是以「孝」。所以現在孔子用周公辦春秋二祭,將自己的祖先、父親,推上去配天、配上帝。他認為說,這也是一種孝道的表現。周公他是聖人了,他也是「以孝為主」,所以現在是孔子舉證,在向曾子說:「聖人之德若是這樣,有比孝還重要嗎?」聖人也是「以孝為主」啦!當然是要將它拿進來體內,因為「大孝」是「立身行道」,你若是「一子成道,九玄七祖盡超生」這才是「真真正正的孝道」,不是一般世俗在奉養父母,若是一般在奉養父母,等於是在還負債而已,連利息都還沒有算到!我們說實在的,有那種做兒女的對父母,會像父母對待的那種心嗎?就算讓你真的做到。你孝敬父母,就像父母在疼我們一般,你也才算還父母的基本而已,連利息都還沒有生到,你是要用什麼資格可以稱作「孝」字?所以這個「孝」字,你不可以將它看成是在奉養於父母那麼小的點上面!我在舉證,大家就比較能夠感受的到父母可以說「無住相」的奉獻在子女的身上,做子女哪一個可以像父母在疼孩子那般反過來疼父母親?我還沒有看過!就算讓你有人這樣,也等於原原本本就像父母一千元給你,而你也還父母一千元而已,連利息都沒有生到,這種是要如何稱作「孝」字呢?你只不過是在還所謂的負債而已,尚未加到利息呢!這是要如何來稱「孝」?

所以這個「孝」字是在指「至德要道」並不是拘束於光是在奉養雙親而已,奉養雙親只不過是在反哺父母的養育之恩而已,小時候他們養我們,父母年老換我們養他們這是種「反哺的行為」,要如何稱作「孝」字?唯一稱作「孝」字就是說:「這個祖先歷代將這個血脈看得那麼重,將它稱作香爐耳命根,為什麼無論如何,一代一代都要延續下去?」這一點才是我們要思考的角度!這一點才是這些做子孫的應該!去完成成歷代祖先辛辛苦苦繁衍的恩惠,也要這樣才有辦法抓住所謂「降生為人真正的目的」,這《聖治章》後面就會談到了,所以這一章可以說非常的重要,現在孔子舉證向曾子說,若是像這樣比較「聖人之德行」,有比「孝道」更重要嗎?其實「聖人的德行」就是「孝道」嘛!可以說是同一樣東西。「故親生之膝下,以養父母日嚴」現在慢慢就會從我剛才所說的那些舉證出來,就是因為我們小時候,父母生我們養我們,在膝下就是在他的膝蓋以下,受到父母的親愛,慢慢來成長。後面說「以養父母日嚴」,這個「嚴」字,一般他們都解釋成「敬」。「親」是「愛」,「嚴」是「敬」當我們長大成人的時候,我們來奉養我們的父母,要一天比一天更尊敬,為什麼呢?你慢慢長大成人....人家說:「手抱孩兒才知父母時」這實在是「至理名言」。你若是抱到孩兒的時候,你對於孩子的那份心,就是父母當初對我們的那份心,應該大家真的有辦法去感受到父母的恩惠與疼愛,那是人間最偉大的一件事情。可是現在這個時代,不要說現在這個時代,事實上這句話實在是「至理名言」,為何很多人手抱孩兒,竟然麻麻痺痺這樣,無法將心比心,去想到我們父母,當初就是用這份心,來疼愛我們?你們應該感動到,從此用同樣你抱孩兒的那份心來奉養於父母,這樣只不過是還而已,還人家的養育之恩而已,連利息都還沒有,大家已經麻痺了!麻痺到手抱孩兒的時候,還沒有那份感動、沒有那份感謝,實在是可以說,現在人類的行為快要不符合於,孔子說的「天地之聖人為貴(天地這些萬生,人是最尊貴的)」。

人為什麼會最「尊貴」的呢?因為人有「靈性」,這「靈性」是建立在「孝道」之上、在「倫理」之上。現在的人不注重孝道、不注重倫理道德是「天地之聖」。人有資格稱作「貴」字嗎?有時候還比一些會反哺的羊、甚至比烏鴉還不如!實際上要確確實實,要趕緊懺悔與檢討!後面說:「聖人因嚴以教敬,聖人因親以教愛」現在接下去,你若是還是用文字上的「後天」解釋,又不怎麼合得起來,你若是將它抓進「體內」,這本「孝經」在研究時,就會發現很順,也才有辦法表現出,孔子寫春秋之後,還有一點點遺憾說:「春秋只不過可以壓制一些人的惡行而已,這沒有根本嘛!因為降生為人,並不是叫你在善惡之中,去做選擇去做奉行,這『至德要道』不談出來,這個後世群生沒有一條正確的道路可以走,所以才會寫這部孝經。」但是有人認為「孝經」並不是孔子說的,是他的學生所編纂可也以,但是這些學生他一定有辦法繼往開來了解「聖人之心」,若是沒有「開悟」的人,是無法將所謂的「孝道」說的那麼的「深入」。

現在先用白話解釋完,讓你們做比較,他說:「聖人就是因為大家很敬重父母,所以他才教你們要敬重父母,聖人就是因為你們愛親,親愛你的父母,所以聖人才教你這個愛字。這個「敬愛」是「聖人隨順於我們的天性」。所以後面這兩句:「是以本來這個孝道,這個愛敬是我們人,可以稱為驕傲的本性。」這是很「自然的、應該流露的」這不用靠所謂的「教育」才可以來成就的,這種對於雙親的「愛敬」是我們「人的本性」,應該是屬於自自然然的。所以「聖人的教化」他不用靠著那種嚴厲、或是指責的言詞。自自然然,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到,對於雙親的孝敬。這一段也就是說:「聖人他是隨順眾生的,依照著眾生真善美的本性,不是靠所謂死板板的教育就可以教成的,完全是一種隨順。」當然「聖人」就好像是「佛」,看一切芸芸眾生都是完全天真無邪。清清淨淨的佛,他們的心境是達到沒有分別心,看到的世界看到的群生,是都那麼的清淨。所以既然聖人他們的境界,所看到的是一種清淨的國度,這怎麼需要施以所謂人為的教化,只要你「隨順於本性」就好了!而我們無法隨順本性,是為了什麼呢?因為我們被灌輸於「得與失」,也就是灌輸了「利害」的思想,大家也都不要這個「害」字,大家也都要取這個「利」字,就是因為我們的「心被分裂」了,大家都要取有利的一面,才變成了有鬥爭,才有得與失,因此「善與惡的種種....是非」就來產生,變成了人類陷在這「不明事理的煩惱苦惱」裡面。「聖人」他們「不會有這些煩惱苦惱」就是他們的「心胸根本就沒有利與害、沒有善惡、是非、得失....」所以他們的心境是認為說:「大家都隨順自己,自然的本性流露,何必用什麼言詞或是手段來教育!」聖人的教化是不肅而成的,自自然然的一種流露,他說:「是因為你們敬父親,我才說敬,是因為你們孝順,也就是說愛自己的雙親,所以我才說愛。」他是隨順我們自然,對於父母的敬愛,而來說愛敬的,我這樣形容,諸位不知道是否有辦法去掌握到?這是一種「隨順」的境界。完全隨順的境界,當然較無法連貫的就是這個「親生之膝下,以養父母日嚴」這若是沒有將它轉進來我們的心境,「轉入心境」....因為「嚴」字我都是將它講成「先天的純陽之氣」,「以養父母」也是可以將它拿進來我們的「體內」,我們也可以將它講成「我們所謂的陽是取之於父,所謂的陰是取之於母」,我們體內「陰陽二氣」,等於我們「父母的祖氣」,這要養他,要蘊育我們的「陰陽之氣」,一天比一天還要「純」。「陰陽二氣,若是一種調和的現象,就是可以稱作純陽」。也就是「孝經」上面,時常出現的「嚴父」。

這為什麼會加一個「純」字?就它「沒有陰陽的對待」,若有陰陽的對待就又分裂了,「陰陽的和合」上面多一個「純」字,「純陽」就是沒有「陰」的對待,它根本就是一種「完全調和」的境界。這也就是說:「學道秉著我們的先天祖氣」,每一天去淨化它,要每天喔!所以這個「修道像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所以一天比一天,我們的思想是愈來愈清淨,行為是愈來愈合乎正道,這才可以談得「以養父母日嚴」。若是大家都有辦法這麼做,當然「聖人施教化」就變成一種「隨順我們人的本性」就好了。你有「敬愛」所以聖人才說這個「敬愛」,是一種完全的隨順!所以「聖人的德行」根本就是「合乎於孝道」。所以《聖治章》光聽這個章名,就知道說聖人是怎樣來治護自己的思想行為,也是建立在孝道之上,這是後面這兩句就可以表露出,聖人是如何來治理自己的心性,聖人施教當然是一種隨順,也是以「至德要道」來做為施政,既然萬民蒼生大家都可以守這個孝道、大家都可以明理,這個施政不須用什麼嚴厲的法律,萬民百姓大家,都自己治理的非常好,所以這句說「其政不嚴而治、其所因者本也。」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為什麼聖人他的教法以及施政,都不用那種嚴厲法律?或是那教條來做教法做施政?因為他就抓住了這個總根頭,也就是抓住了那個根本。這句:「其所因者本也」,這個原因就是他抓到這個本,而這個「本」是什麼?當然就是這個「孝」字而已,所以「聖人」的「行為根本」就是行這個「孝」字,也就是在「守這個孝道」而已,這慢慢聽來,這個「孝」字你們就慢慢可以說,說這是真的「至德要道」。並不是像我們一般所誤解的是孝順自己的父母,當然你若是會孝順父母,那個「孝」字真的有做到,等於你是「孝順天地」,等於你是「孝順我們的本來、孝順自己的雙親」也是可以達到那個最高的境界。

所以我們不用去追的很遠,追到那無法用言詞去形容這個「至德要道」,既然「孝天地」與「孝父母孝雙親」同樣意思,我們就是從近的開始來做,當然你就有辦法真的達到「孝經」所指的「本也」,這是真的「根本」,你只要守一個「孝」字,也就是一種「隨順我們大自然的法則」,這樣你不須用什麼樣嚴厲的修持方法、或是戒律來匡正自己,那當然就可以「不教而成」。所謂的「不嚴而治」那就變成一種很「自然流露」的,只要這個「根本」將它掌握住,不外就是這個「孝」字而已,這與下面所謂的「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義也」道理一樣啦!這「君臣」我們「體內也是有君臣」當然你若是忠於我們「體內的君」,也就是我們所謂的那個「覺性」,你就「忠於我們的良知」,你的思想行為就不會偏差嘛!這個「義」是一種「不偏不倚」,所以這「君臣之義,是父子之道是一種天性,天性就一種自然的流露,不假於後天的利害得失,評估完的一種行為」。父母生之續莫大焉,所以若是要論的話,論什麼事情是真正最重要的「降生為人」!什麼事情才是最重要的,要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延續所謂的血脈,當然延續血脈的目的,我們也要知道呀,不是一直繁衍下去!要做什麼,你們都時常聽到做長輩的,在那埋怨:「你爸,若不是為了你們這些,我也不用拚的要死要活!」一代埋怨過一代,大家都說他是為了下一代在拚,若是繁衍的目的是要來氣惱我們的,繁衍的目的就是緊跟著我們一定要這麼拚。養他們,養大之後,他不知道要不要孝順你,是一個大問號!

尤其現在這個時代,好像養孩子義務,讓孩子不孝是應該的,若是這樣,還生孩子做什麼,若是這個目的與意義不知道,不如不要生,一直在那人生人、人養人、一代氣惱一代,都在追求一些,以後「三長兩短」的時候都空空的東西,這樣你是不是等於歷代都來這人間空走的?你來這個人世間追求一些根本就帶不回去,根本是一些因緣的和合物,到最後大家都是--「依照你來的時候雙手空空,回去的時候也是雙手空空」你就無法帶任何一樣東西。我們一代一代,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我們都可以說看的非常的詳細,是哪一個要離開這個人世間的時候,有帶走什麼東西,沒有一個人可以帶東西走。為什麼我們要一代一代,一直在追求那種到最後等於空的這些東西,來浪費我們的生命?這句你若是沒有將它解釋深入一點,只說父母生我們最重要的就是延續血統,也就是這個血脈這為大事,人家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若是生出來在那裡浪費生命,不知道降生為人的目的,也不知道這些歷代祖先,到底繁衍為什麼會稱為降生為人最重要的大事情,這道理你若是不知道,就像這是不是「順治」所寫的一道詩?這真的是來人間空走一回而已,大家也都是在浪費生命。大家也都是差不多一種迷迷糊糊過一生,今天是剛好你有打開電視,也有那個善緣,可以看到這一集的節目,其實若是有收看「縱談古今」差不多都知道「降生為人的意義在哪裡」。為什麼我們祖先一代一代一直繁衍,因為用我們中國所說的:「天開文科三千年」天開一次文科要三千年,若是我們的血脈沒有這樣一代一代一直傳下去,傳到「天開門科」我們根本赴不上!而我們的人壽是短短的七、八十年時光歲月,要等三千年等天開文科,那很難!所以一定要繁衍,靠繁衍延續我們的生命,看「天開文科」的時候,我們的子孫有那個資格,可以參加這一次的考試,看能不能中狀元衣錦還鄉!

所以主要的目的,也是要回去我們的「故鄉」、也是要回去我們的「本來」。這是《六祖壇經》裡面,大家都一直在找回「父母未生前的真面目」我們的本來是長怎什樣子?這是我們降生為人最基本就是「不可以辜負到祖先」,看能否有一天可以像周公,因為周公是一個聖人。「一子成道九玄七祖盡超生」所以他的祖先、他的父親可以推至配天、可以推至上帝,這是不誇大。可是你若是不到這個境界,歷代的帝王都沒有人敢這麼做。你周公這樣是可以說:「違背了自古所謂的敬天的禮規」。何況周公最出名的就是作「周禮」,讓萬世下去做思想行為的依準,你自己違背禮規,怎麼可以使人欽敬尊重?為什麼孔子一直讚歎周公這種行為!確實他真的有那個資格,將他的祖先配天地,只要我們可以好好行修,境界像周公....他們這些聖人這樣的話,你也是可以將你的祖先,將他推至配天,一點都不踰規,一點也沒有來踰矩,是合乎所謂的「聖人之禮」。所以今天我們有辦法得到人身,我們要去感受這祖先,這血脈要傳到現在,那可以說實在很不簡單的!不簡單了!過去那些什麼帝王啦!我們以「帝王」為主,有子孫留到當今的嗎?所以當今你這個血脈,有辦法持續延續到這裡來,那是我們過去的祖先多少有點福報,意思也是說:「我們有那個資格可以去參加天開的文科。」

當然現在是一種「秋收的天運」,大家的思想開始遷就於個人自己,所謂的「自由與享樂」比較不願意讓孩子來束縛,所以現在所謂單身的思想會愈來愈風行,這就是因為繁衍到這裡,天也剛好要開文科了,在科場要開大門的時候,這個門口圍場兩邊有插兩枝令旗,一枝是紅的、一枝是黑的,這「紅黑令旗」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向這些鬼神說:「若是這些參加圍場考試的,這些考子,你們若是有恩惠可以報恩,有仇也可以報仇,所以你歷代祖先若是有做惡,冤親債主一多,你一進這個考場,他就會來干擾你,讓你考不上,若是你歷代的祖宗都積善,當然一些要來報恩的,在這考場他會儘量來幫忙你。」所以那兩枝旗子插出來,它的意思就是:「有恩報恩,有仇可以報仇」你身家若是不清白,你在圍場之後,雖然你個人十年寒窗很認真讀,但是在我們入考場的時候,這不應該錯的、不應該疏忽的就出差錯了,說不定你的文章,可以說是寫的最好的,但是偏偏就滴到一些黑墨水,無緣無故不注意去滴到,這樣再的文章都毀了。所以入考場產生的「善惡因果的報應」在我們的民間故事裡面,有很多可證明說,本來不會上,但是有善行這些無形的在旁邊幫忙,所以這個主考官特別會感受,就認為說這個人可能有做什麼大德行,還是他的祖宗有德,就特別破例錄取。所以現在尤其這些青少年,他們自己越嚮往於自由,也不願讓子女來束縛,而「單身叫做貴族」。這種思想會愈來愈風行。

我告訴諸位,這就是你們這個血脈在要參加考試以前,就沒有資格了,不然辛辛苦苦來到這裡,天剛好要開文科之前,為什麼這個風氣會來產生?就是歷代的祖先功過抵一抵,哇!要丟簍子外,所以有的就甘願不再繁衍下去了。不繁衍下去,你根本你就無法參加天開的文科,而我們實在是很不願意用這樣做比喻的。但是事實上也是這樣所以說,這樣說我正有很多人內心會生障礙,就只有生一個而已,甚至人家說男或女都好。我這樣,是不是香爐耳就斷了呢?我告訴你若是這種處境,我建議你自己好好的認真修,這一世將它修成,這樣就不愧於我們的祖先!你說對不對?

我們上一段說到「父母生之續莫大焉」,這句是在說「所謂的傳香爐耳的重要,也同樣套這一句「人身實際上是很難得。」今天我們可以得到人身,雖然這個人身是所謂「水、火、風、土」四大元素,配合「因緣的臨時組合」,而在我們佛家我們將它說成:「是因緣和合物暫時的體」所以將它稱作「假體」。但是今天若是沒有這個「臨時組合的假體」,我們就無法「藉假來修真」。降生為人最終的目的一定是「孝經」所講的:「孝之終是立身行道」。所以出生當人它的目的就是要修道。這一點,我希望我們「縱談古今」的觀眾大德,大家抱持好。我們來出生當人,絕對不是叫你去追求所謂的「名」、所謂的「利」。因為人世間所謂的「名、利」都是過眼雲煙、都是短暫的、都是虛幻不實的!我們若是浪費很難得才有辦法得到的「假體」,將生命完全浪費在追求這虛幻不實的名利之上,等於我們來這人世間,確確實實實在是空走一回。

世間所創造的名是短暫的、所創造的事業也是短暫的;不像釋迦牟尼佛、或是這些開悟的聖者....他們所留下來的是「萬世名」,所創造的也是「萬世的事業」。用「有限」的時空歲月,可以來換取那種「無限」的時空歲月。比較聰明的人,也應該知道如何做選擇!不要一天到晚,再用我們那麼短暫的生命,在那追求只不過可以堪稱為「暫時擁有」如此而已。「暫時擁有」的就是等於不是「真實的存在」。所以這句「父母生我們,這傳宗接代」為什麼看的這麼重要?事情將它看的那麼大,主要就是我們歷代祖先,盼望說我們這些子子孫孫,有一代以親近到道法、親近到善知識、或是遇到佛出世會「立身行道」,這才是真真正正對於我們歷代祖先,表現「真正的孝道」。並不是我們一般所說的:「奉養父母就稱之為孝」。奉養父母沒有那個資格稱之為孝!這我們有說過了:「哪一個孝順父母,可以像父母對兒女一般?」沒有辦法!絕對沒有辦法的!就算讓你做到有辦法的時候,也只不過原原本本的一種回報而已。這種還親情的債務,哪有資格稱作所謂的「孝」字?希望大家要了解!

「奉養父母」只不過是一種「回報」而已,沒有那種資格可以稱作「孝」!因為「孝」是「至德要道」,今天大家共同研究「孝經」之後,我相信以後大家對於「孝」字,就知道這是「一切教化的根本」,也是「立身行道」,才可以稱作「孝」字。所以「孝之始」的「髮、膚、受之於父母,不敢毀傷。」叫我們好好的珍惜這個「父母」也就是我們的「祖先」,以及「世間因緣臨時組合起來的假體」可以來「藉假修真」,不可以浪費生命一天到晚在那裡追求,根本你也是帶不走,也沒有資格可以說這是我們的一些!不管「有形」、「無形」的「名」與「利」。這是我們節目一再向諸位強調與報告的,希望大家可以謹記在心!因為來到這個人世間「沒有一樣東西是我們帶來的」,而我們來這裡是向人「借住、借用、借吃、借穿....在人家家裡看一樣愛一樣」我們光用這個角度來想,你就知道,我們來到這人世間,若是像一般世俗人,沒有親近道法、沒有聽見道法,不知道就沒話說。若是我們知道這個道理之後,我希望說「大家不要再執著在這種所謂的『物質的追求』或是『無形的名位』!」。

再來說:「君親臨之厚莫重焉,故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故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這一段是說:「父母對於子女,他們奉獻的愛心」可以說「像菩薩對待眾生一般」,是以「眾生的利益為先,自己的利益為後」完全是可以達到我們所謂「無住相的付出」;當然在目前的社會,因為做父母的確確實實做了壞模樣,每一個人也為了要改善經濟生活,表現給下一代看的「好像金錢是做人最重要的一樣東西」。疏忽於親子關係,所以現在的青少年,都是可以說「沒有父母所謂的慈愛來滋潤生長的!」而且現在的兒童很少有機會去接觸大自然,比較無法去感受到萬物蒼生的生命力,所玩的都是一些「塑膠製品」:布娃娃、不然就電動玩具....完全都是死板板,沒有生命力的東西。所以他們比較不會那麼感性。

對於親情開始,就已經讓人誤導「以利為主」,接著觸的東西又「冷冷冰冰」。所以現在父母對子女的付出,要像我們剛才說的「完全一種犧牲奉獻,無住相的境界。」在這個時代用這樣做比喻,可能有的感受不到,而我們不可以用這個時代的親子關係來做感受。我們現在感受不到,是我們應該好好懺悔的時候了!不可以因為現在這個時代,親子關係變得那麼的薄、那麼的冷淡,就無法去感受到「父母對於子女那種,完全的犧牲完全的奉獻」!要達到像「菩薩」那種「無住相」,現在的父母事實上也做不到....有!現在的小孩都生的少,可以說全精神,好像都投入在子女的身上,事實上這種投入,「過去父母」在對子女,那種很「自然的關愛與犧牲」已經是「天差地」了。現在的子女雖然物質上,很富足來供應下一代,可是他們對於下一代的付出,都是有所謂的「企圖性」!盼望這些子女,可以依照你的希望,來塑造你認為「你想要的子女的形貌出來」。所以若是像這種「企圖式的付出」,根本就「沒有那個資格」可以達到所謂的「犧牲奉獻的境界」,所以現在較無法感受!

但是不要說古早,我們說「農業時代」我們那些「阿桑」,對於這些子女的付出,是什麼樣的心?他們感受的到那種「恩惠」確實可以說最「偉大」的,真的可以符合這個「君親臨之厚莫重焉」,不要再以什麼「主君」、或是我們的「雙親」....這個「皇帝」就像我們「大家庭的家長」,「雙親」是我們「小家庭的家長」,所以君親對於萬民也好、對於這些子女也好,所付出的犧牲奉獻實在是這份情非常的重,也非常的厚。既然如此,我們這些做子女的,若是不會敬愛孝順我們自己的雙親,反過來去敬愛他人,這是算「悖德」哦!你們聽起來或許會覺得怪怪的,但是這無法敬愛自己的雙親,去敬愛他人?!我告訴你們「這絕對是虛的了,不是實在的」。因為養育我們最大恩惠,付出心血最多的父母,他都不會敬重了,像這種人怎麼會敬重他人?就算他若是有敬重他人,這也算是一種「悖德」!

我相信用這樣來說,諸位應該就較有辦法去感受,為什麼「孝經」裡面說:「故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這是一種悖德」?這很合道理,就像向諸位說若要交朋友,要交種孝順的、對妻子有情的、對他的親兄弟有義的。這五倫朋友是排在最後,上面這些,他都不會珍惜那份情了,我們五倫排最後的朋友,這一份情會很真實嗎?所以你若是去交到不孝順父母、對妻子無情的、或是對兄弟無義的,我告訴你「交這種朋友早晚都會被他出賣掉!」早晚你都是要失望,所以交朋友沒有什麼秘訣,交那種會孝順的....當然這個孝順,並不是說很關心父母吃穿,做一個奉養的動作。真正的孝子是不敢做,會讓父母煩惱的事情!所以一個真正孝順的人,他的品德一定是不錯的,這種人你與他交往,你絕對不吃虧的。所以不可以去交「順父母」雖然表面上敬愛別人,但是這種人,他的行為已經是「悖德」了,「故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我們剛才的「敬愛」都等於一起講了,反正不愛自己的親人的人,來愛別人這是種「悖德」!若是無法敬愛自己的親人,去敬他人這就是悖禮,這個現象在所謂的廟寺,可以最常見到。

有很多自認為自己是很「虔誠的三寶弟子」,一天到晚就是跑廟宇、做義工、甚至對師父可以說非常的孝敬。但是回到家裡對於自己的公婆是非常的不孝,回話是很刺耳....這種的我告訴你到處都是,像這種「不敬其親而敬他人」這是一種「悖禮」!這種情形在道場裡面,時常都可以看得出來。家裡就很不孝,甚至與家裡的人相處,相處的可以說那個關係很糟,到了道場對於這師父表現的,好像在供奉他的祖宗一樣,像這種人他是「悖禮」。這是說到兒,我因為看很多,所以有這方面的感觸,說到順便提起來,讓諸位做參考!我相信收看「縱談古今」的觀眾大德,也有很多都有在跑所謂的道場、廟寺,在同修的圈子裡,很多像我所說的「這公婆若是要向她點錢就要看她的臉色,他們跑寺廟這樣存、這樣省紅包一包....一包,那麼恭敬還要對他跪:『師父這供養你』!」差很多。但是這種人他是「悖德」也「悖禮」。所以修道有時候,若是沒有從根本就是基礎的法,做的紮實點,家裡的公婆這兩尊活菩薩,你就事奉不好了,你去事奉廟裡那些菩薩,我告訴你:「絕對沒有效的」!

基礎法一定要先做,你若是要去做所謂的義工,要在外面跑這些道務....。在此也讓我們奉勸一下:「家庭先料理好」你家庭若料理不好,家庭放著出去跑道務、去親近道場,你想這樣合理嗎?你有辦法清淨來修持,就光家裡的人對你的行為就不能贊同了,甚至有怨言了。最基本的,你無法得到好的風評與支持,你跑到哪裡都很難去與人相處,這我可以向你保證的。所以「基本法基礎將它打穩」。基礎若是打不穩,你在這道法上面如何精進?都禁不起所謂的風吹草動!你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我們用房屋來比喻:「你就基礎打不好,刮個風就倒了,就容易退道」。所以做人做事依照天理去做,因為做子女的孝順於父母,這是天理。這是一件很「自然的親情流露」,這都不用刻意去教育,這在動物的身上就可以看出來,何況我們被稱為「萬物之靈」。所以「以順則逆,民無則焉」,我們若是沒有照著所謂的「天理」去行持,違背了「天理」,做皇帝「上不正則下歪」。做家長的若是自己的行為有所偏差,我們說實在的也會像毒素一樣,慢慢污染在我們下一代的身上。所以做父母的、做一個國家的元首,這個行為動作一定要符合於所謂的「至德要道」,它的根本就所謂的「孝」字,只要上下有一個很好的程序,順這個理下去做不可「悖德、悖禮」,若是這樣百姓無所依從,做子女的在無形中,被父母的壞思想壞行為感染到,等於遺禍在下一代,在百姓的身上,這也等於你種一粒壞的種子,以後當然生出壞的果實,所以我們「種什麼因,一定會得什麼果!」這個概念三歲小孩都知道!可是包括所謂一天到晚,跑道場很虔誠,說有心想修道的這同修,光這個「因果的概念」,時時就在你的心中消失。我希望說「大家將這個因果概念,時時存在你的心上,若是一個有辦法保持『因果概念』時時在心上的人,他就不可能做出差錯誤的行為,對於世事也比較不會去執著。」為什麼呢?因為這個「因果法則」就等於「涵蓋於諸法」,都是「因緣臨時的和合法」而已,既然「由因緣而生」都是虛幻不實、都算是短暫的。若是「因緣的和合法」反正都是會「毀壞」,所以這個「因果法則」你若是訂自己「不時都把持住」,你遇到什麼事的時候,是不是很容易,就可以自我來解脫?!不會去「執著或是沈迷在所謂的人事物上面」?!

做父母的你若是盼望「兒子成龍,女兒成鳳」,你要記得我們不要做壞模範,「做壞模範」等於我們是在「種惡因」,後面你去「承受這惡果」那是非常的自然。這是我們時常在說,也等於時常在重複,為什麼我們時常會談到這裡來?因為我發現說「道理雖然很簡單,也很容易做,但是我們時常沒有將它記住,都很容易將它疏忽掉」,所以就變成說「我們在這裡好像很嘮叨的阿婆,三天、五天就再叮嚀你們一下,這個因果法則因果概念,時常要把持在我們的心上,不可以將它忘記,只要你有辦法把持,你對世事就不會沈迷、就不會執著,而你的思想行為,就不會再落入壞的因果法則裡面」。只要你記住這個「因果法則」在你的心上,這就是一種讓我們「守善」,讓我們「減除一切的妄執貪欲」最好的法門了,還要去看多少的經典嗎?才是叫做修道,若是真的想要修,簡簡單單記住「因果法則」這樣就可以了!所以他說:「以順則逆民無則焉」,這樣就是說「上不正,則下歪」。上面若是正的話,下面就直啦!這樣說最簡單。也就是說「你種什麼因,他就一定生什麼果給你」,你上不正種惡因,它生惡果。

「不在於善,而皆在於凶德,雖得之君子不貴也。」以後若是我們共修的時候,說到「君子」二字,我就將它解釋成「修道之人」,「君子」本來就是一個「學道之人」。這一句的意思是:「若是行為不在善法之中,有背於倫理道德的手段,而來得到所謂的名、或是所謂的利,對於修道人而言,他都是厭棄的,他不會稀奇這種違背良心道德,而獲得到的名或利。」雖然簡簡單單,我想有很多也是在學所謂的「君子之道」的....但是因為我們長久以來,被灌輸在腦海中的這些資料,往往都趨向於「追求名與利為先,良知為後」。現在這個社會「明知道這麼做不可以,可是因為對我們自己有利益,他就不管它了」。什麼天理、地理、什麼人倫....他就不管他三七二十一了!這當然是教育的失敗,也是我們台灣創造了「經濟奇蹟」之後,因為生活富裕,一時「忘形所創造出來的共業」的一種社會構造,這也是我們自己雙手所做的,要怪東怪西....反正既成的果了,實際上也不用再後悔!當然,雖然不用後悔,但是要「懺悔」呀!要去反省這個社會構造,為什麼變成這種形體?要如何來改進?這當然就要又講回來這個「教育以孝道為主」。

將「心性」的「培養為重」,不用以所謂謀生的科目為主,你別種的科目讀的很好,但是待人接物最基本的,與人相處的關係,卻不能處理的很融洽,你其它的術科讀的那麼高,有什麼用呢?,所以我都覺得我們現在的教育,與目前有很多的修道人都一樣「都是疏忽了最基本的基礎法」;你若是去問這些建築的,他就知道個基礎若沒有打穩,我們台灣是很會地震,那禁不起五六級的地震搖兩下就坍塌了;我們現在的教育的,做人、待人接物處事為基礎法,這些都將它跳過,剩下一些什麼術科這些,才那麼重視,結果所教出來的成果,現在大家都可以看見了!到底是成功,或是失敗呢?已經明朗化了!沒有關係,若是這些教育單位,若是這些做父母的,若不滿意現在這些高文憑的青少年,他們的思想與行為不太合我們的意,大家共同徹底來重視於最基礎的「孝道心性」的再教育,我相信大家若是會「懺悔」,會求改善,並不是這個社會的世風無法扭轉,你看「孝經」裡面隨便一句「只要不是善的,有違背倫理道德的,就算會讓我富有、會讓我出名、我會得到權勢,我們都不要!不稀奇啦!」光保持這樣一句話,保持這個概念下去做,這個社會怎麼可能世風會不好?這個社會怎麼可能不祥和?

我才說很奇怪,現在目前的教育,或是被教育的,或是在道場共修的....都差不多有同樣的現象。道理這樣簡簡單單,你只要抓住一句法句,想要去實行,我保證你要成道很容易。若是要教育像孝經這樣一句話「只要違背倫理、道德的任何事情....。我們都不要去做,就算要違背倫理道德,可以得到什麼好處?!」我們如果是一個學道之人,我們是厭棄這種「違背倫理道德而得到的,所謂的名所謂的利。」這個概念將它把持住就好了,要將它用來修道,要用來平時待人接物、來相處....都已經可以達到很完美的境界。所以「君子」與「小人」不同的地方就是在這裡,才說:「君子則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樂、德義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觀,進退可度以臨其民,是以其民畏而愛之,則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現在這個「君」與我們所謂的「雙親」合在一起「放大」,好像在講一個「君王在治國縮小」,好像「一個家庭父母在治家」,若是再縮「更小」一點,就是我們在「修身」。以我們的「良知」做為「君王」,以我們諸種的「念頭」做為所謂的「百姓」。我們今天,若是可以「忠於」我們的「良知」,我們的行為就「合乎道」。這就是我們研究很多,我們中國式的經典,可以大小做為抽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同一理。所以在這《聖治章》裡面,現在所讀的就好像這些「百姓」在對所謂的「君王」。其實也是可以將它「縮小」下來我們的「家庭」,「縮小」下來我們的「人身」。說「君子」與「小人」不同的地方,就差別在「小人若是有名、有利,不管說是悖德、悖禮,他就是去做,所以小人自認為他們的行為,沒有過錯。」甚至若是有人指責他們的時候,還可以大肆其野:「哼!我沒有做別人也是會去做!」大家會互相比差的,這叫做「小人」;若是「君子」就是「與人比好」的。覺得說:「我們這麼做比這些賢人還不足」,當你可以達到「不貳過」的時候,我們還會說啊:「我們這麼做,比這些聖人還差麼多!」

所以「君子」與『小人」的差別:乾脆就用「小人是比差的,君子是與人比好的」。這樣大家就比較分的清楚「君子」與「小人」的差別,就是這句:「君子則不然」。他與小人不一樣的地方就是「他嘴講出來的都是至德要道(言思可道),就是他說的都是合乎正理。」「行思可樂」,當然用這「樂」字,並不是所謂「禮樂」的「樂」。「行思可樂」,一個人若是行為是正確的,他就可以有一份安穩。這一份安穩,就會有一份所謂的「妙樂」,若是行為有所偏差有錯誤,就不可能有那份安穩的心,也就沒有那份所謂心境上安穩,得來的一種「妙樂」。所以這兩句簡單說就是「言行合乎於至德要道」,你若是「言行」合乎所謂的「天理、至德要道」。他的「德義可尊、作事可法,他所流露出來的都值得我們來尊重他、也值得我們來效法他、包括他發露於外貌舉止方面、進退這些大小的節度....都是可以說很合乎於所謂的中道。」

以用這種合乎於至德要道的舉止行為,來加諸在萬民的身上,我相信說這些萬民百姓,對於這種的主君,一定可以非常的敬愛,大家也可以以主君,合乎於「至德要道」的行為,來做為自己的模範效法的對象。像這種以自己的行為,來做為萬民百姓效法的對象,這種的可以將他稱作是一種「有德的教法」,也是可以配合於行治在他的政令之上,達到所謂「不教而教」治國的境界,說到這裡我希望說,大家將它「縮小進來我們的身體裡」。將今天大家共同研究的《聖治章》做一番「移至體內」,而你們下去「符合」看看,看是否在「內性修持」這《聖治章》所說我們是要如何來「修身」,要如何用在「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慢點去思慮,先以「修身、齊家」這兩個小範圍下去契合看看。

《聖治章‧第九》有裡面的內容這個「道法」,這一段我是都依照著文字方面,下去做解釋而已。但是上一段我有向諸位講:「要如何將《聖治章》裡面,這些文字不用由我來解釋,而你們試試看 ,試看如何拿進來我們所謂『修身』,也就是我們的『內性』上面治用。」同樣的這些字句,只要你將它進一步,深一點去意會,你會發現說:「咦!竟然是那麼符合。」也是那麼實際,那麼容易實踐於我們「日常修身養性之用」;另外一種解釋,又完全不一樣的意境,好像上一段我們從「君親臨之厚莫重焉」,而我們是說父母對我們的恩惠,是那麼厚那麼的重。所以我們今天若是不愛我們自己的雙親,愛他人者,這樣就悖德了!若是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這樣就悖禮了。

現在我們又另外縮小進來,在我們人體之內,所謂的「君親臨之」我們可以以《四書》裡面講的:「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這「君親臨之」我們銜接於所謂「天之命令」。「天命是之謂性」就是我們那個「天真無�
標籤:
瀏覽次數:54    人氣指數:54    累積鼓勵: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孝經》孝治章第八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孝經》紀孝行章第十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