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735433
 玉竹劍虹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孝經》五刑章第十一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孝經》廣至德章第十三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孝經》廣要道章第十二
作者: 玉竹劍虹 日期: 2010.05.16  天氣:  心情:
摘自 菩提門‧顏進平 師父 主講 縱談古今節目之【先正格言】

經文:
子曰:「教民親愛,莫善於孝;教民禮順,莫善於悌;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禮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則子悅;敬其兄則弟悅;敬其君則臣悅;敬一人而千萬人悅。所敬者寡,而悅者眾,此之謂要道也。」

我們現在先恭讀經文:

「子曰:『教民親愛,莫善於孝。教民禮順,莫善於悌。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禮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則子悅,敬其兄則弟悅,敬其君則臣悅,敬一人而千萬人悅,所敬者寡,而悅者眾,此之謂要道也。」

而這一章叫做《廣要道章》,這個「廣」字就是「推廣」的意思,要來「推廣」這個「至德要道」,若從剛才唸過的經文,字面上來白話解釋,依照字面上的解釋,要達到所謂的』推廣」要道這兩字,怕較無法讓我們覺得說,這樣做就是在「推廣至德要道」。但是你若是用另外一個角度切入之後,你就知道說事實上「至德要道」不外也是「守孝、守禮」。這個「禮」也包括一切「理」了,我們現在先白話解釋之後,再來更深入來探討。

《廣要道章》,「子曰」就是「孔子」繼續向曾子說:「若是要讓我們這些萬民百姓,都可以互相相親相愛,這沒別的方法,就是推廣孝道,推廣孝道是最好讓萬民、可以大家互相親愛的一種方法。若是要讓萬民都可以來守禮儀,就從這個最基礎的開始做,就是敬愛自己的兄長,若是要將社會的壞風氣壞風俗要去除掉的話,最好的方法就是用音樂,去陶冶我們人的心性。」這是一般的白話解釋。因為現在所謂的音樂,多數都是順應這個時代的潮流,變成適合時代的流行歌,若是時下的流行歌,當然簡簡單單的,這「七音」的「高低」,就可以變成一切「樂」了,這比較不合乎我們的「古樂」,完全是以「五行:宮、商、角、徵、羽,金、木、水、火、土」發出來這「五音」,完全的一種「相生」,那種「相生」的「樂」,可以讓我們聽完,心情會比較祥和、較安穩。這就要用目前,所謂有一些人若聽到「梵貝」,人家「唸經的樂」,他會覺得有一份的「祥和」。這種是因為我們這些三寶弟子,聽到這梵貝唸經,心中產生敬佛的心,所產生出來的祥和寧靜,與五行陰陽的相生,或是行剋交易,都可以完完全全流露出....比如彈琴的人他的心思,這確確實實是一種「理」。現在以這個「移風易俗」,我們所流行的,若不是種靡靡之音,這個風氣一定是不錯的,大家若是都聽這種「可以陶冶我們心性的樂」,當然所謂壞的風氣風俗,可以透過這種讓我們「可以心性陶冶的樂」來移風易俗,但是我們無法想到那種境界去,因為我們與這些真真正正「由五行順天理的造化,那種天籟之音」那些古樂,我們已經離開它們很遠,所以到底我們那些「古早的音樂」,真的像我們流傳下來的,這些經藏所談的,用樂可以移風易俗,若是懂樂理的人,應該會贊同要移風易俗。可以「用音樂下去陶冶我們人的心性」。

若是我們現在一般,可能較無法來感受。所以用這樣白話解釋,我不如在這「樂」的下面加個「理」--「樂理」。當然要「移風易俗」最簡單的,就是「順應天理」嘛!若是一「真真正正好的音樂」人家稱作「天籟之音」,這就是一種「順應天理」,當然就可以「移風易俗」,若是要讓在上位的人,會坐的安穩來治理萬民,最好的方法就是推行這個「禮」。而什麼叫做「禮」呢?只不過是一個「敬」字而已。這個「敬」字是一種「誠」,「誠」是一種「信」,所以這個「敬、誠、信」是三合一的,若是「沒有誠,也沒有信,這是不達。」我們所說「禮者敬而已」,一定要有「誠」與「信」的,「禮」也等於是一種我們行動的規範,不管是在上位的人,有一個所謂「正確的規範」。用「正確的規範」來「匡正萬民的思想行為」,當然在上位的人可以安穩,在下位的這些百姓也可以樂業。但是單單這個「敬」字,你拿來「敬我們的雙親」,敬父子會高興,若是拿來敬兄長,小弟會高興,若是拿來敬主君,做大臣的人他會高興,也就是說敬一人,尊敬一個人讓千萬人高興,所以說這個「敬」字的重要性。「所敬者寡,而悅者眾」這《廣要道章》裡面最重要的,在這個「所敬者寡,而悅者眾」。什麼叫做「敬一人,可以獲得千萬人的高興?」今天你如果研究「孝經」又在這文字上像我們剛才那種白話解釋,這一章要將人稱作「推廣要道的第十二章」,我是覺得還沒有辦法達到所謂的「推廣要道」!可是他明明就說「此之謂要道也,敬者寡,而悅者眾。」

「此之謂要道也」我有聽過「天主教」有說過:「你若是讓上帝一個人高興,等於你就要得罪全世界的人。」這一句話很少人深入去研究。其實我們現在所謂的「敬者寡,而悅者眾」就差不多等於這個意思,所謂的讓一個人高興,得罪一切的眾生,這若拿進來「體內」,才有辦法來了解,你若是在「外面」用這種講法,你體會不出這句話的意思。我們的「體內」很簡單,我們先將它分成兩國:「一國就外來的眾生知見;一國是上天賦稟給我們的『天命之謂性』。」我們若是讓我們「體內的良知....這『寡』不是少哦!」一般白話解釋這『寡』字,都將它解釋成少,這不對!好像「清心『寡』欲」。我們就會說「修道人要清心,欲要很少」--「少欲清心」。「寡」欲將它解釋成少字,像一般在解這個「孝經」,這個「所敬者」,它也是翻譯成「所尊敬的是少數的」,但是可以獲得多數人的歡喜,這個「寡是獨一無二」,好像「皇帝」稱「寡人」,他是「獨一無二」的九五至尊,怎麼可以解釋成少字!所以清心「寡」欲,那個「寡」字是「一」。而你們從這個「清心一個欲」下去體悟看看,今天你若是有聽到我在解釋這個「所敬者寡,而悅者眾」你就可以了解說,所謂的「寡」欲,「一個」欲是如何的產生?「眾生」就是一切的「眾生腦海這些生活上的智識」,就我們「眾生」算是「累劫生活累積的經驗,而灌輸在你的腦海中」,所以你現在所認識的,都不是你本來就知道,都是你出生之後才由....可能是老師、可能是父母、可能兄弟姐妹、可能親朋好友....。所灌輸進來的,沒有一樣東西是你生出來之後就了解的,所以你若是用這些下去做思考的依準、行為考量的資料,你等於失去了自我,因為這些都不是你,都是別人灌輸進來的,若是要簡單說「你若是用眾生知見,做你思想行為的依準,你就是眾生」。很簡單的你就是「眾生」。要「度眾生」其實就是在「度這些眾生知見」,並不是我們要鼓勵人家來皈依三寶、或是「天道」的道親說:「去拉人來得這個三寶」、或是天主教的這些信徒說:「去傳福音」這樣叫做度眾生。這都不對!

「自性」只辦法「自度」而已,佛就沒有辦法度人了,我們這些世俗凡夫,光拉人來得一個三寶,這樣叫做度眾生喔!那麼簡單?!其實《佛經典》上面所說的:「菩薩自利,是度自己的眾生」也乾脆說成度掉你這些「分裂性的眾生知見」,你若是有辦法度你「腦海裡面這些眾生知見」,你才有辦法去造福人群。所謂的「度眾生知見」,你們不用去度這一邊,你就是恢復「我們天真無邪的良知」,由他來做「主人」,你現在所謂「要敬的,就是敬這一個」,若是你有「敬這一個」,「敬者寡」這個「獨一無二」,你「尊敬這個」,這個來做「主」,這樣不但你這些眾生知見,不會變成是讓我們造因造業,輪迴生死的動力,它是變成一種「智慧」,也等於「菩薩自利之後利他」是可以讓很多人,得到很大的利益與歡喜。所以這句「所敬者寡」,就是叫我們要去「敬我們的真如本性、這個天真無邪的良知」由這個來利益更多的人,才有辦法符合於這句「敬者寡而悅者眾」有辦法符合於「此之謂要道也」。

若不然白話解釋完,兩三句話就解釋完了,像我剛才這樣說,孔子說:「若是要教萬民,大家互相相親相愛,就是推廣這個「孝道」,若是要教萬民可以守禮儀,就從基本的敬愛自己的兄長開始,若是要移風易俗,就是用音樂來陶冶,這些百姓的心性,若是要讓在上位的人,安穩來治理萬民,最好的方法就是用禮,來規範這些萬民,若是兒子有尊敬父親,兒子高興,小弟有尊敬兄長,小弟高興,當臣的有尊敬帝王,當臣的高興,一個人敬,敬一個人讓千萬人高興,這個叫做『要道』。」你們聽起覺得如何?若是今天我們在這個《廣要道章》裡面,你聽後學這麼說之後,你可以當下轉過來變「我們這個天真無邪的本心」,「天真無邪的本心」有的人還摸不著頭緒,其實雖然經典上說「它就『無形』、『無相』、『無法用言詞」來表達它。」但至少我用這麼說,已經讓大家可以了解,我們這個「良知」,差不多是什麼東西,這個說成「東西」是為了「要說法而講的」,我們在想什麼事情,我們是不是自己都清清楚楚?我們自己都知道!我們在想什麼事情,這時候你清清楚楚知道說,你所想的事情是對的、還是不對的,不可能你自己不知道,這也是想的境界而已。在想的時候你自己就了解,你現在的想法是錯誤的,你不可以再想下去了。你若是繼續想下去,就是表示說你順「眾生」這一邊,而你若是察覺到,我現在的思想錯誤了,不可以再想下去了,這樣你就是讓我們那個「良知」起來做主。要敬哪一個,就看你自己了!

你日常生活之中念頭一起,不對!趕緊去除。你就是「信佛」,因為我們的「良知」,我們都將它稱作「佛性」,這個才是真真正正我們「體內的明師」,這個才是真真正正「會度我們的佛」。你若是發覺到,馬上跟隨這尊「佛」,你就是讓「佛度」了,壞思想就沒有了;而你就自己清清楚楚知道,你現在的念頭是不好的,你為什麼要去繼續呢?再一直想下去,因為再想下去,就開始有這個利害得失的考量,考量之後,這個「眾生知見」維護自己,自私利益的心就跑出來了,我們就有可能指使我們個肉體,去做不對的行為,這就是你根本「順眾生」。順眾生的慣性都是自私,都是想要得取所謂的利益,這樣你就是眾生。你若是清清楚楚了解,不可以再想下去了,就不要再去想了,這樣你絕對不可能....連想你都不去想了,怎麼有可能去做?就算在這個壞思想產生的時候你無法克制,在「佛」與「眾生」的交戰之下,因為「佛是一個」而已,「眾生是無量無邊」,所以往往都無法抵擋眾生的力量,在想的時候若無法去掉、在做的時候你自己更清楚,那時候無論如何,我們絕對要加持這個力量,讓我們的「良知去克服這些眾生知見」‧這就是我們這「十二章」所謂的「推廣要道的精髓」在這裡。

當然再進前一點,所謂的「安上治民莫善於禮」,這個「禮」是我們所謂的「南方禮」,那若在「五行」方位這個「元神禮」,也就是我們「先天的元神」,也可以稱作我們清清楚楚的「覺性」,所以要「移風易俗」、要達到「孝治忠臣」,不外一個「禮」字,什麼叫做「禮」呢?在一個「敬」字,這個「敬」就是要「誠」、要「信」--「誠信」。「信」什麼?「信我們的良知」,只要我們「信」我們的「良知」,不可以再隨著這些眾生生活累積的資料,這樣符合於「所敬者寡」我們所尊敬的就是「獨一無二的我們的良知」。這是「獨一無二」的這才可以稱作「至尊」的「寡」字。

這我們也時常在電線杆上,看到一些「天主教」、「基督教」的「法句」的廣告牌子,寫「信我得永生」,信「我」得「永生」,在大眾傳播媒體上面,有說過好幾次了,這個「信『我』得『永生』」的「我」,不是指上帝,你字讀的人,那個「我」字,就是「你(自己)」嘛!釘在那裡是要讓你唸的,所以你唸了叫做:信「我」得永生。「信你自己可以得永生」,那個「我」字不是叫你去信耶穌、或是信上帝。當然你若是可以將「上帝」、將它拿進來做我們的「良知」,將「耶穌基督」抓進來做我們的「自性」,這樣就有符合這一句:「信耶穌可以得永生、信上帝可以得永生。」反正「要得永生就是要信那個獨一無二的,就真真正正的我」。並不是出生之後才被灌輸的眾生知見,你若是「敬這個」,難怪可以讓很多人非常的高興,這才是「真真正正所謂的要道」,而我們現在要符合於「推廣」。而我現在就是在「推廣」,而我們今天由這《第十二章》,我希望說你們平時的日常生活之中,你們自己較注意一點,「注意我們自己清清楚楚的覺知。(你自己都知道你自己在想什麼,你自己都知道準備要去做什麼,現在在做什麼)」。你都已經先知道了,為什麼要將它做了才來後悔?今天你若是有注意,我保證你的思想行為,一定符合於我們現在所「推廣的要道」。而你若是要將我們自己應敬「獨一無二的良知」將它踢到牆角,要去信這些眾生知見,而你們自己造因造業,來受那個苦果的時候,你們就要忍著一點,也清清楚楚知道做這些不對,要做又不忍著,又在那裡恨天怨地,我覺得說世俗凡夫確確實實,真的禁不起輸鸁!不能忍耐!不可能說,你自己在做什麼你自己不知道!今天你若是自己在想什麼,你自己在做什麼你自己不知道,不知不罪。將你論罪性,告訴你「這是在造業」!這就無理了!可是我們都清清楚楚知道,我們是在想什麼、是在做什麼....。不可以自欺欺人!說沒有啊:「我不知道…?」有那種賊被捉到時說:「我就不知道,我就迷迷糊糊,我好像被外來的靈附身、我好像乩童起駕,我也不知道我現在在當賊?」說那什麼瘋話!

大家要做什麼事情以前,都已經先有那個思想出來,而我們自己都清清楚楚。差別就是「你要讓佛度,或是要與眾生同流合污?」兩種選擇而已,若是大家今天聽到《廣要道章》之後,我如此向諸位這麼報告:「大家也將這一集看完,不時都有注意到我們的思想正與邪,邪就是去掉,若是好的我們讓它增長,甚至促動我們去做這些善事,這樣你就是被佛度了,被佛度你就可以成羅漢、成菩薩,而來成佛。」不可以被眾生拖走了「而被眾生拖走你就是眾生了」。所以《廣要道孝章》我簡單用這個角度去切入它,我們若將它活用,在日常生活之中,這樣就等於說「我推廣這個至德要道」已經成功了。

當然前面的那個「孝」,是叫「我們孝順我們自己的良知」這個才是我們最「至高無極最原始的父母」,就是所謂「天之命令」。「天命之謂性」以「天為父」的話,我們就是「敬這個、孝順這個」。所以若是以「孝」來拆字,是一個「土」字,這一劃叫「入土」,就要「入土的孩子」,才可以稱作「孝」。「土」是「中央木己」的「信-土」。所以「信為道源功德母,一切的成就就是從信開始」。所以這個「禮也、敬也」,「敬」就要「誠信」,「誠」與「信」合起來,才真真正正可以稱作「敬」。所以在這個《菩賢行願品》裡面的「第一願禮敬諸佛」,就是要有「誠」、要有「信」,你要「信佛」、你要「誠心來奉行佛祖教我們的一切道法」,這才是標準的「禮敬諸佛」。一般將它解釋成買一些四果、鮮花來供養佛,這樣就叫做「禮敬諸佛」。你看差了多少?!「禮敬」....真真正正的禮敬,真真正正我們對於這些諸佛,有這個「敬心」,就是「做好學生聽他的話嘛」!就像你若要稱作「孝子」,就是要聽父母的話,這是最基本的,這才是真真正正的「禮敬」!你不聽父母的話,依照父母教訓我們的去做,只是一天到晚,買水果回來給他吃,這樣叫做孝順哦?!自己想想看,這就是今天與諸位深入共修《廣要道章》。當然再深入下去,還要用「卦理」下去補充較圓滿,可是因為我們是大眾傳播媒體,因為各種層次的觀眾都有,若是又符合這個「卦體」下去解釋,搞不好本來我們現在這麼說很淺白,大家聽的懂還可以接受的了,再用「卦爻」下去「變易」的話,說不定聽了之後又很模糊了,沒有關係!只要你們支持「縱談古今」這個節目,我們這個節目是有進度性的,而慢慢共修,我會將一些我們學道應該具備一些基礎的知識、應該明的理,都會一一來向諸位報告。
標籤:
瀏覽次數:105    人氣指數:305    累積鼓勵:1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孝經》五刑章第十一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孝經》廣至德章第十三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