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735433
 玉竹劍虹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孝經》諫諍章第十五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孝經》事君章第十七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孝經》感應章第十六
作者: 玉竹劍虹 日期: 2010.05.16  天氣:  心情:
摘自 菩提門‧顏進平 師父 主講 縱談古今節目之【先正格言】

經文: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長幼順,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雖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廟致敬,不忘親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廟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


我們繼續來研究《第十六章‧感應章》,我們現在恭讀一下經文:

《感應章‧第十六》:「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長幼順,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雖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廟致敬,不忘親也。脩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廟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

這一章就是說:「你若是可以將孝道守住,這樣可以通鬼神,可以與天地有所感應」,而我們現在白話來共同研究這《感應章》。孔子繼續向曾子說:「他說過去的有道明君,他就是可以圓滿來伺候自己的父親,所以他用伺候父親的那一套來敬天。用伺侯母親那顆心來敬地。」就符合於我們前面與諸位所共同研究的「以不同的角度切入」所以我們這個都是有根據的,並不是去附會,現在在此為什麼「孔子會將過去的明王孝順父親那一套來敬天?孝順母親那一套來敬地?」本來「孝經」裡面「放大先天的父母」就是「天與地」。真的你仔細想,我們都是天生而地養的,所以天地才是我們萬生真正的父母,若是天地是我們的父母,我們所謂的父母親,實在與我們是兄弟稱呼而已。所以人家說:「四海之內皆兄弟」,這不是我們中國才有這句俗語而已。在天主教、基督教他們也認為說:「所有的萬生,都是上帝用了七天的時間所創造的。」所以耶穌本身住世的時候,他對聖母是稱姐姐,說我們是姐弟而已,因為我們大家都是上帝的孩子,所以連母親以耶穌這種聖人,他也是用這個「實相」的稱呼。若是我們世俗凡夫,他覺得很怪,尤其我們中國人,若是一個被稱作「開悟的聖者」叫他的母親叫姐姐,我們說實在的,若是要在中國,有辦法傳下他所謂的道,那才奇怪!但是一個「悟者」他徹底就是了解我們「萬生的實相」,因為這個視野看的很遠,將這個「天地當作是我們的父母」,而事實上我們確確實實是天生地養的,父母卻變成所謂的兄弟姐妹而已,是這種的角度,諸位若是覺得這樣聽起來,還有點矛盾無法接受!

我是用耶穌住世的時候,有在某一個地方聖母去找他,他告訴他的侍從說:「大家都是上帝的孩子,所以他們是姐弟稱呼。」而我們現在在研究「孝經」,我也希望大家,可以採取《聖經》上面的記載:「以天地為我們真正的父母」,生養我們的父母,將他們稍稍的降一級,以兄姐這種稱呼,這個「名位換一下」、「放大」、「縮小」在研究孝經的時候,較容易掌握孔子為什麼將「孝」字將它稱作是「至德要道」!就是有「孝順的人」,是有「順天理」,所以他說:「長幼順,然後上下治」這就是「順天理」。而我們人就是要「隨順大自然的法則」。簡單說這「大自然的法則」就像「春夏秋冬」,是一種「圓的輪迴」。所以「一切因緣的和合物,都是像這種構造,在那裡旋轉生生不息。」既然一切的「因緣法」,都是像「圓一般在那裡轉」,像我們的「四季」這樣「春去、夏來、夏去、秋來、秋去、冬來、冬去、春來....」這樣在那裡輪轉不息。「輪迴」的現象,本來就是一種「永生」了,所以「萬物本來就是生生不息、輪迴不絕」所以有的在修道,他說:「修了做什麼?」要得一個「永生」,其實若是只要得一個「永生」,我們就放著「輪迴」,實際上它也是一種「永生」的狀態,若是沒有這個「輪迴」,等於這個「因果定律」就不正確了,「因果法則」是「大智覺者‧佛祖」所說的,所以佛祖不會打誑語,事實上宇宙的實相也是這種構造來進化,因此我們的視野、包括那個心胸,應該看遠處,不要讓我們眾生知識的認為,將自己的生養的父母,將他們稱作兄姐,這樣是不是很怪?

這是一種「說法暫時的用詞」,而我們確確實實實「真的是天生地養」的。我們若是過去農業時代,你們難道沒有聽過一句俗語:「我們根本就是吃土長大的」事實上,這些萬生也是確確實實「是天地陰陽二氣造化而產生的」。而我們在這人世間,吃的、用的各方面....哪一樣不是「天生地養」的?我們來到這人世間哪一個人不是「光溜溜不帶半樣」?來到這個世間,在這個世界用我們「先天父母」的東西,其實天生地養這些萬物,是在平均養育這些萬生,可是就是有人貪心,一天到晚就是見一樣愛一樣,所以有人一個人就擁有好幾百人、甚至好幾千人的財富,所以一定有人會不足,因此這個「為富不仁」這句話,是事實的!你若是了解「諸法的實相--你現在多出來的東西,實在是那些不足的人,應該平均去擁有的。」因為父母對子女,可以說疼愛的那份心都是一樣的,天地的父母他生養那麼多萬生,它當然就會生養那麼多的萬物,來提供給這些子女來使用。為什麼一年當中,有那麼多人餓死?一年當中有那麼多人,過著那種榮華富貴的、奢侈的日子?有的人過的非常的潦倒貧困?這就是我們「不知諸法的實相」。

當然這也要再論回來所謂「我們累世自己所做的業」你今天會不足、會貧困、會潦倒....是你過去也是一個貪心的人,你將福報都損毀盡了,不會囤積福報,所以我們現在在幫忙他人,其實是不可以稱作善事!為什麼不可以稱作善事?因為你幫忙他人,是等於在積這個來世福而已,好像你到銀行去存錢在你未來。因為你過去有時常存錢,所以生生世世你應該都很富足,那是比較聰明的人知道輪迴是一種無止境的現象,若是這樣的話,有眼光的人看的很遠,不是看在局部性的一輩子而已,你若是現在有,你就趕緊存,對於這些貧困需要的人,你都將看成是「未來世天國銀行的收費員」,你有機會趕緊將錢存放在他那,這樣你未來,生生世世就比較不會有不足,因為你幫忙太多人,在輪迴的過程當中,因緣若成熟他就要還你了,還連本帶利耶!這也是有算利息的。所以有存錢的人,當然算是後面的生活就比較不會有掛慮,所以這個生涯的規劃,不可以眼光狹窄到,只看到這一世而已,生涯的規劃應該將它看遠一點,看未來世。

我這麼說,若是可以接納我這種說法的....我希望說,你們做生涯規劃的時候,會存一點來世要用的錢財,「不要認為這是有功德!」你拿錢到銀行去存,你可以說你是「去做善事嗎?」若是說到「天地」是我們的「父母」,我們說實在的:「你拿出去幫忙他人的東西是你的嗎?」絕對不是你的嘛!因為我們大家都了解這個事實,來到這個人世間,從父母的肚子鑽出來,你有帶什麼東西來這裡?所有你現在目前擁有的,都是天地這父母所賜的,沒有一樣是真真正正你的!而你「在別人的桌上挾肉餵婆婆」來說我是在「做善事」,你難道不會覺得你很不要臉?所以你們若是在幫忙他人,幫忙貧困需要的人那是你聰明,你是在存錢存未來世的福,不要再說這是善了。其實「善是自己沒有過錯」才叫做「善」。人家說:「那個善人」是說他「很守善沒有犯過錯」,這個「善」字是「自己沒有過錯」才可以稱「善」。不是我們拿東西去幫忙他人這樣叫做行善,這我透過大眾傳播媒體,要糾正大家的概念,奮鬥了很久,但是大家這個概念,也是同樣還扭轉不過來,當然我自己一個人的力量,要面對這些依附在宗教上面,它若是沒有來鼓勵供養出家人、建廟有的沒有的....有功德的話,他們怎麼可能囤積財富?所以我一個人在這裡糾正,而人家那麼多人在那裡灌輸:「你們貪功德的心,都認為這樣是在行善」。所以我們勢單力薄,這也只有看大家所攀的緣--「你是善的、或是惡的。」你若是可以收看到「縱談古今」,至少你絕對會慢慢有了「正信」的態度,「修道」慢慢可以「由外向內」,都不用去依靠什麼人,大家後來都是可以「自性自助」就算這一世無法成就「佛果」,至少未來世,大家都已經做好很長的生涯規劃了,大家都可以獲得此世做人的安心,若是可以安心,就沒有什麼問題了;你就不要做到下輩子沒有資格當人這樣好了,你下輩若是有辦法再得到人身,這就又有一次機會。所以學道最基本的就是確保人身,人身不要失去,都有機會可以遇到「善知識」、都有機會可以遇到「佛出世」。

若是沒有人身....人家說:「一失人身萬古難」,要再得到一個人身不是那麼簡單,所以大家應該珍惜點!而且今天有這個「人身」、也有那個「善緣」,不管是透過電視也好、或是在「菩提門同修」我們互相勉勵,每一個人都可以真真正正「此世認真來修」,此世先將我們「西功」做好,不用在我們百歲年老,子孫要請那些師孫來靈堂、請那些師孫來唸都沒有問題。「西功」我們自己做,往西方的功德,我們自己慢慢來培養,最好就是此世修,此世就獲得解脫,當然我必需要再次叮嚀,我記得很久沒有講到這個了,一般你們若是聽這些法師所說:要成佛根本就沒指望,從凡夫地修到佛果,要經歷三大阿僧祇劫。這「三大阿僧祇劫」叫做天方夜譚的年閣。從凡夫要修到佛果,三大阿僧祇劫是天方夜譚的年閣?若是這樣的話等於就是宣布:我們不可能來成佛了。若是這樣,我們學佛要做什麼?學佛就是要成佛!若是學佛學一個根本就是天方夜譚的時間,這怎麼來成就佛果?這樣學佛做什麼?「三大阿僧祇劫」我們有解釋過了,我們也可以說是:「我們人生的貪瞋癡」。真的這個「貪瞋癡是最大的劫、最難過的劫」你若是可以過這「三大阿僧祇劫」,而你解脫的機會就穩了,很多法句我們在解釋與別人比較不一樣,但是我們絕對不是去符合....我們絕對有經過自己體證,不是信口而開河!好像我們剛開始研究「孝經」,我在告你們如何切入,大家或許會認為說符合,這是一種符合。但是符合的很有理,那不是符合。

現在《感應章‧第十六章》孔子就明說了:「過去明王」....「明王」就是等於說「有智慧的人」,我們若是有「正信」的態度,我們也可以稱作「明王」。若是一般世俗凡夫,看不懂諸法的實相,他們就是無明了!所以過去的「明王」就是說:「過去了知大自然法則的人,他知道用孝順父母那一套來孝順天地」。現在所謂的「長幼順,上下有治,這是一種心境上完全的調和。」天地它也有交配你們知道嗎?它在每天的「子、午、卯、酉、巳正時,天地陰陽二氣有在交合」,天地若是沒有交合,萬物就無法繼續生存下去。天地就是有在交合,萬物才可以滋生。所以「天滋潤於我們這些萬生,大地才來生育些萬物」,所以就好像「一對父母無微不至,在照料我們這些子女一樣」。當然在「照料」也是可以用這句:「天地明察神明彰矣。」「天地父母」他們眼睛也是雪亮的,他們很仔細觀察這些子女,所以我們這些子女的行為好壞都瞞不過天地!為什麼這句「神明彰矣」....若一般我們中國這邊所說的:「我們的體內有個三司神,專門在記錄我們的思想行為的」。接著又說:「舉頭三尺有神明」。天地有派神明在監察於我們這些黑肚蟲,所以我們的行為若是可以「合乎天理」,連神明天地,你都可以有所感應!所以一個「合乎正道」的修行人,就等於可以「彰顯天地之理」,包括也可以「彰顯」所謂的「神明」,「神明」可以「彰顯」這些「守德之人」。「守德之人」也可以「彰顯」所謂「天地之理」....。這可以相互對換去解釋。

孔子告訴曾子:「昔日明王均是以孝道為重,以孝順父親的那份心來侍奉天,以孝順母親的那份心來侍奉地。長幼順,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天子可以當作是我們每個人....就好像是《聖經》裡所講的:「我們每個人都是上帝的孩子。」在中國這邊,我們大家也都是「天地所生養的」。所以也可以稱為「天子」。當然這在古時候,是絕對不可以這樣講的,但現在是民主時代,以小老百姓為主,我們也可以稱為「天子」,所以從另外一個角度切入,我們這些芸芸眾生,如果可以「隨順著大自然的法則」,就是「長幼順,上下治,天地明察」,我們可以了解,天地庇佑生養萬物之功德,我們也是符合天理於的奉持,等於是神明彰顯法則,也是我們彰顯所謂的:「天地之理以及神明,故雖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這如果用白話解釋,有些人就覺得好像比較沒辦法一下子就了解《感應篇》裡面,這二句所在講的。一般白話都解釋成「雖然你貴為天子,但是絕對有人比你更加尊貴,天子已經是最大了,還有誰比他更尊貴呢?」他說:「因為天子也是父母所生,所以如果要論尊貴,父母親是比他更尊貴;必有先也,言有兄,還有人比你更早出世,那就是你的兄長」,這如果這樣聽起來,會覺得很怪。

因為過去的世襲制度,都是東宮大太子來接王位,就是直屬的,如果他是長男的話,那有一定有人比他早出世的,就是他的兄長?!所以「孝經」裡面所要講的,絕對不是像我們一般白話所理解的,當然如果要照白話所說「雖然貴為天子,已經是最尊貴的,但是你的父母親還比你尊貴,也有比你早出世的人,那就是你的兄長」這是不太合乎《感應章》裡面,有時候也會覺得說:「哪有一定要有兄長,不一定嘛!」。所以我才說研究「孝經」向「高要」推,這個「尊」所謂「言有父」就是所謂「生養我們的天地」,「必有先也,言有兄」,「兄」就是指我們的「父母」,這樣比較剛好。而我用《聖經》裡面記載:「聖母去找耶穌時候,他向她說:『大家都是上帝的孩子』。所以是姐弟的稱呼而已。」這也符合我們中國俗語:「四海之內皆兄弟。」大家也都是天生地養的,用這個角度來切入它,這樣大家還比較有辦法契合。所以天子「一國之尊」,也是「天生地養」的,所以絕對有人比我們人世間的天子還有尊貴,就是「天地」。也等於是「天理」就對了。「宗廟致敬,不忘親也」,這「宗廟致敬」,記得「宗廟」將它比喻成我們的「識身」,「我們就是一間宗廟」,所以我們是「祖宗的血脈香爐耳」。「宗廟」所指就是我們的「識身」。這「宗廟致敬」也就是表示說:「我們要藉假來修真,有立身要行道喔!」這是對於歷代祖宗,實施最虔誠的一種禮敬,因為我們傳宗接代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準備應付「天開的文科」,世世代代這麼傳著「看哪一代可以去親近善知識」也就是會「立身行道」。所以傳宗接代的重點在這裡。因為降生為人的目的,來這裡是要考試的,我在這節目裡可以說,說過好幾遍了!不是隨隨便便講一講,雖然在一般的書裡,你們沒有辦法看到這種比喻,那是我自己觀察所得來的一種體悟。

好像我們「墳墓墳牌」倒在那裡的,若不是「先考」、不然就是「顯妣」,這個「顯」字「妣」字,「妣」字也是一種「比賽」的意思,這是一個「女」字,加上一個「比賽」的「比」字,「考」就是「先考」,就考完倒在那裡了,現在換他的子孫繼續考試了。所以來這個人世間是來考試的,要考什麼?「考要如何解除所謂的煩惱苦惱」!我用這麼比喻,可以說我自己覺得說,很容易讓大家去了解,在輪迴的過程當中,一再遇到那麼多種種的煩惱苦惱,事實上我們都可以將它比喻說:「這是上天出給我們的題目。」你遇到煩惱苦惱,你若是不用智慧冷靜去應對去解除,我告訴你:「這一世你留下來的煩惱苦惱,在你未來世的輪迴過程當中,它會一再在你的身上發生,一再的考你....考到你有那個智慧,去化解那個煩惱苦惱。」所以我們到這裡考試,上天它不時都出問題給你,看你是如何來應對,我們若是可以在這一世近道法之後明道理,依照這些「開悟的聖者」教我們的方法,遇到事情之後,用隨順、用甘願、用樂受....。各種的方法去將我們的過去世,所種的因現在所生的果,都去將它接納起來,這「果」不要再讓它落土,因為果裡面有「種子」,不要再讓它落土,到這裡我們就將它甘願接受起來,這樣煩惱苦惱會愈來愈少,不管我們是不是有辦法在此世完全斷除煩惱,反正煩惱愈少,在未來的輪迴的當中,你考過的事情,它就不會再來考你一遍;你若是沒考過,告訴你,在未來的輪迴的過程當中,生生世世,你都是會被那些原來的煩惱、苦惱繼續折磨你、來困擾你。這是我用這種角度來說法,我相信用這樣做比喻,大家會覺得說比喻的不錯!不然為什麼倒在那裡的,寫「先考」不然寫「顯妣」。

在「孝經」裡面它也是說:「真正孝順的人是立身行道嘛!以顯父母啊!」這就是我們到這人世間,確確實實來做智慧的考驗。所以你們若是去參加考試的話,不可以認為說:「為什麼出這種我都不會的題目!」其實人生這場,那麼長的、那麼大的考試,你若是夠冷靜,那個訣竅將它掌握好,任何一個問題,都是很容易來解決。因為我們今天無法考及格,最大的障礙就是:「我們心的三毒--貪瞋癡。」其實「三毒」認真說是等於「一毒」而已就是「貪」字。我們若是可以將這個「貪欲」去除掉,我保證說好像一些煩惱苦惱,頓時就會消失的無影無蹤!我們今天會有那麼多的煩惱苦惱,不外都是從這個「貪欲」而來產生的。所以我們這個「宗廟致敬」就是說:「我們要立身行道」,我們這個「假體」是「宗廟」,我們背負歷代祖先基因在我們的身上,所以我們若要稱「宗廟」,我們這個「假體」最符合於這兩字「宗廟」。「宗廟致敬」對我們歷代的祖先,最好、最虔誠的尊敬方法,就是完成他們的希望。他希望我們這些子孫「可以立身行道」。所以在這裡用「孝經」與諸位來共修共勉,讓大家再進一步了解說:「降生為人,來這裡是真的要修道的。」「道」就是「路」嘛!哪一條路是我們原來。來的這條路,我們就依照本來的路再回去,這是一種考驗。也希望說我們「縱談古今」的這些觀眾大德,每一個人都可以順利考試及格,衣錦回鄉金榜題名,所以說「宗廟致敬不忘親也」你若是會「立身行道」就等於你沒有忘記這些世代的祖先,他們每一個人,對於我們這些子孫的寄望。「脩身慎行,恐辱先也」修身養性,謹慎我們自己的行為,因為一失察覺,就可能去侮辱或是辜負了我們的祖先。所以「修身養性,謹慎我們的言行」才是「對宗廟最好的致敬,也對我們這些歷代的祖先,一個最圓滿的交待。」所以這個「鬼神著矣」就是在指我們的「祖先」,他們很樂意來接受我們所謂的供養。「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反正這個「孝」字是對「天地」、這個「悌」字就是說對我們的「父母」。

這與過去我們在學校讀書,所形容的都不太一樣。沒有關係!我們可以用另外一個角度切入,不用大家在那裡爭到臉紅脖子粗!我是說這麼多天來大家共修,應該稍稍有點概念了,所以「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一個守孝的人,他不但可以感應於天地彰顯神明,而且行於四海與人相處,待人接物,可以說每一個人都很樂意與這種守孝的人來接近、在一起。守孝的人,他的行為一定不會偏差,所以一個守孝的人,他不管走到哪裡的話,都絕對很受人歡迎我們這是以這個白話來解釋。但是這一篇最重要的是說:「守孝悌的人可以通天。」下面這句《詩經》所說:

「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

同樣的意思,《詩經》來補強《感應章》,不管是東西南北到哪裡,每一個人,都可以很非常的信服你,當然你若是達到這個「孝悌之至」也等於你是一個「開悟的聖者了」你已經可以「通鬼神,彰顯天地之理了。」所以絕對是無所不通嘛!就像我們的釋迦牟尼佛、我們的孔子....歷代的開悟聖者。這是「孝經」‧《感應章第十六》。
標籤:
瀏覽次數:87    人氣指數:87    累積鼓勵: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孝經》諫諍章第十五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孝經》事君章第十七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