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922660
 〠♗聖誕平安夜☸£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元宵節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母親節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清明節
作者: 〠♗聖誕平安夜☸£ 日期: 2009.07.29  天氣:  心情:




子丑乙古代的時間是這樣算:
年 開始 結束
辛巳 2001-04-04 17:24 2001-04-20 00:35
壬午 2002-04-04 23:18 2002-04-20 06:20
癸未 2003-04-05 04:52 2003-04-20 12:02
甲申 2004-04-04 10:43 2004-04-19 17:50
乙酉 2005-04-04 16:34 2005-04-19 23:37
丙戌 2006-04-04 22:15 2006-04-20 05:26
丁亥 2007-04-05 04:04 2007-04-20 11:07
戊子 2008-04-04 09:45 2008-04-19 16:51
己丑 2009-04-04 15:33 2009-04-19 22:44
庚寅 2010-04-04 21:30 2010-04-20 04:29

這個舉例是四月份時間古代是算的比較精,都是算到幾分幾秒,清明節是24節氣之一,是夏曆的





另外24節氣是這樣來的:

清明,是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掃墓祭祖、以及春遊的重要節日,古代曆法家取冬至為一年之始,將一年分為十二等分,每個分點稱為中氣,再將二個中氣等分,其分點稱為節氣,十二個中氣加十二個節氣,俗稱二十四節氣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五節氣,《淮南子.天文訓》云:「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歲時百問》則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約當陽曆四月四日或五日,宋朝以後,清明最重要的活動即是掃墓,親族子孫到祖先墓前,祭拜焚香,打掃墓園,表達慎終追遠之意





古代「歷書」的一句話過來引用一下:「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





「清明」最初指的是節氣,在我國傳統的曆法中,把一年分成二十四個節氣,用來反映氣候變化和指導農業生產,而「清明」就是其中之一,時間大約在「春分」之後,「穀雨」之前,換算成國曆,約在四月四日個或五日,在《淮南子》一書中記載:「清明」是冬至過的一百零六天,也就是所謂的「春分」之後的第十五天,這時候萬物潔淨,空氣清新,風景明媚,花卉草木在這樣的環境中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所以才叫做「清明」





但是作為節日的「清明」與作為節氣的「清明」,既有聯繫又有區別,就從它們的關聯來看,清明節是從「清明」這一個節氣演變而來的,在二十四個節氣中,只有「清明」和「冬至」兩個節氣演化為節日





節氣只是時序的標誌,而節日則包含有某種風俗習慣和紀念意義,但是,清明節是如何從節氣演變為節目的呢?根據《荊楚歲時記》中說:離冬至一百零五天有大風暴雨,稱這一天叫做「寒食」,要禁火三日,由於寒食節的日子與清明的日子相近,因此古人在寒食的活動,往往沿續到清明,久而久之,寒食和清明也就沒有什麼區別了,而到今天寒食節更已經被清明節所取代了





清明節的由來:

(一)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倣傚,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由於中國廣大地區有在清明之日進行祭祖、掃墓、踏青的習俗,逐漸演變為華人以掃墓、祭拜等形式紀念祖先的一個中國傳統節日,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一般為冬至之後106天,寒食節的後一天,掃墓活動在節前後可延續十天左右,清明節與除、盂、九三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裏祭祖的四大節慶





(二)在秦朝末年的時候,漢高祖劉邦和西楚霸王項羽,大戰好幾回合後,終於取得天下,他光榮返回故鄉的時候,想要到父母親的墳墓上去祭拜,卻因為連年的戰爭,使得一座座的墳墓上長滿雜草,墓碑東倒西歪,有的斷落,有的破裂,而無法辨認碑上的文字





劉邦非常的難過,雖然部下也幫他翻遍所有的墓碑,可是直到黃昏的時候還是沒找到他父母的墳墓,最後劉邦從衣袖裡拿出一張紙,用手撕成許多小碎片,緊緊捏在手上,然後向上蒼禱告說:「爹娘在天有靈,現在風刮得這麼大,我將把這些小紙片,拋向空中,如果紙片落在一個地方,風都吹不動,就是爹娘的墳墓」說完劉邦把紙片向空中拋,果然有一片紙片落在一座墳墓上,不論風怎麼吹都吹不動,劉邦跑過去仔細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





劉邦高興得不得了,馬上請人重整修父母親的墳墓,而此以後,每年的清明節一定到父母的墳上祭拜,後來民間的百姓,也和劉邦一樣每年的清明節都到祖先的墳墓祭拜,並且用小土塊壓幾張紙片在墳上,表示這座墳墓是有人祭掃的





清明節是國曆四月五日或六日,它是定在二十四節氣中,春分後的十五天,所以不是固定在國曆四月五日,也都不是以農曆來決定,這下了解了沒有啊分清楚為何清明節有時會在5號但有時候會在6號





清明節也叫民族掃墓節,也就是民國24年由政府明定所規定的國定假日,中國祭祀祖先的歷史由來已久,早在上古時代就有帝王、諸侯祭祀宗廟的儀式,到春秋時代孔子的墓祭,這些都屬於貴族所特有的,到了秦漢以後,貴族制度末落,才有一般民眾到祖先墳墓去祭祀的習俗





大多清明節掃墓可以分成幾種儀式:





(一)掛紙:

又稱「壓紙」,一般用石頭或磚塊將長方形的的黃白紙,或紅黃藍白黑的五色紙壓在墳上,以示子孫已祭拜祖墳,掛紙時,先要將生長在祖先墳墓上的野草,用鋤頭或鐮刀整理清除,在用小石頭或磚塊將墓紙壓在墳上,表示這個墳是有後嗣的,否則很容易被人誤以為是無主的孤墳,而受到破壞,墓紙分為白色、紅色、黃色的古仔紙以及五色紙兩類,現在則多用五色紙,其用意是蓋厝瓦或表示子孫已祭拜過,至於傳統的客家人掛紙時比較慎重,先用鋤頭挖一塊綠色的草皮,並把帶來一疊滴有雞血的黃紙,用草皮壓在墳上,然後在墳地四周擺上十二張銀紙,除了掛墓紙的目的外,還有血祭的象徵





(二)培墓:

是把祖墳修飾一下,並向祖先祭拜的活動,每年一度將祖先墳上的雜草清除,並加以修整,然後準備一些牲禮、酒、菜、蔬果和粿類作為供品,一般都在墳前和后土前擺放祭品,祭品有韭菜、雞蛋、魷魚、甜飯、芋、筍等





一般俗信,祖先的墳墓和後代子孫的興衰有很大的關連,因此,富有的人家年年「培墓」,而一般的人家除了吉凶葬的前三年要「培墓」外,其他則視情況而定,「培墓」的時間多利用清明節前夕,將墳上的雜草清除,並加以培土整修,如果墓碑上的字體模糊不清,則必須用銀硃重新加以描寫,使其煥然一新





祖墳整修完畢後,開始祭拜,祭拜時,在墓前供奉牲禮、刈金、壽金、燭等、或十二道菜蔬(如韭菜、魷魚、春干、甜菜、甜芋、肉脯、蒿菜,蓮子、棗子、竹筍、豬腸、苜頭)和粿類(紅龜粿、鼠麴粿或草仔粿)及刈金、銀紙、往生錢、燭等,若是新墳,則必須供奉五牲,祭品擺好後,點香向后土祭拜,婦人要在新墳前哭號,禮拜完畢,先燒刈金、壽金給后土,再燒銀紙等給祖靈,紙錢燒完後,在紙灰上灑酒,最後鳴炮禮成





在收供品離開前,要將雞蛋、鴨蛋在墓碑上打碎,將蛋殼丟在墳上,象徵「脫殼」或「蟬蛻」,表示新陳代謝,從前,還有將紅龜粿、麵粿分給當地的小孩子吃的習俗,稱為「揖墓粿」,象徵「祖德流芳」,臺灣民間習俗若是家有長子如娶媳婦、添丁生子或置產等,一定要培墓,往昔在培墓時都要點「姓氏燈」,在祭拜之前於墓前燃燭祭祀後,不要熄火,將它小心的放在燈罩內,沿途不可使其熄滅,一到家裡,立刻把燈放在祖先的靈桌前,相傳這種小燈,具有「添丁發財」的含義,如果在回家途中一路不熄,則表示子孫繁茂的吉祥徵兆





(三)踏青:

踏青也叫行青、探春、尋春、郊遊,清明節正當早春三月,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為了不辜負這良辰美景,於是大家帶著野餐,車水馬龍,擁向郊外,投入大自然的懷抱,在清明節日,婦女穿新鞋,出行到郊外,稱為「踏青」,因為古時的婦女平日不可隨便出遊,趁此機會到郊外領略一下大自然的景色





(四) 盪秋千:

秋千以前叫做「鞦韆」,意思是揪著皮繩而遷移,早在原始社會,先民為了取得食物,常要攀藤上樹,這就是秋千的雛形,秋千最初叫做千秋,是春秋時期北方的山戎所創,據說是齊桓公北征山戎時,把秋千帶入中原,開始時只有一條繩子,用手抓住繩子盪來盪去,後來逐漸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到了漢武帝時,因千秋在漢語包含有人雖死去但永垂不朽的意思,為了避諱,所以把千秋改為秋千,到唐代,盪秋千已經十分普遍,並且成為寒食節及清明節的一項重要的活動,甚至被唐玄宗稱為「半仙之戲」,正因為在清明時節到處有人在玩秋千,所以便有人將它稱之為「鞦韆節」





(五) 鬥雞:

鬥雞也是清明時節的應景遊戲,而且正如春節的賭博一般,是必須拿錢作為輸贏的,鬥雞的起源於春秋戰國時代,到唐朝時,十分盛行,不僅在民間設有鬥雞場,讓群雞相戶攻鬥,就連皇上也喜歡玩鬥雞,據說唐明皇十分喜愛鬥雞,曾經不惜重金,在宮廷中設置一個豪華的雞坊,還派人專門養雞,作為鬥雞之用,可見唐代宮廷中鬥雞風氣之盛,至宋朝之後,鬥雞的風俗才逐漸式微,但是目前臺灣仍尚有鬥雞的風尚,臺灣民間飼養一種黑色而體大的鬥雞,俗稱「軍雞」,這種雞原產於印度及馬來西亞,曾在臺灣掀起一陣蓄養鬥雞及賭勝的風氣,現今每逢清明、端午中南部地區鄉間亦有鬥雞比賽的民間習俗





(六) 插柳:

民間在清明節有插戴柳枝的習俗,在祭墓踏青時,人們往往還折幾枝柳枝帶回家,插在門楣上或用柳枝編成柳帽戴在頭上,俗諺說:「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後便黃狗」,似乎說明了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因為清明是中國的三大鬼節之一,為了防止鬼的侵擾迫害,再加上正值柳枝發芽的時節,於是人們紛紛戴柳條以辟邪了





關於插柳的習俗由來,還有許多不同的傳說,有的說是紀念介之推,介之推被燒死和埋怨在柳樹旁,第二年寒食節,晉文公率領臣子來祭拜介之推的時候,只見那棵被燒毀的柳樹竟然死而復活,晉文公情不自禁地折了幾枝柳條,戴在頭上,以示懷念,以後群臣紛紛仿傚相沿成襲,有的說是唐高宗在渭水舉行祭祀儀式時,曾把柳枝編成圓環送給群臣,說是可以辟邪,於是相沿成襲,更有人說是宋朝著名詞人柳永生前留戀於秦樓楚館為與不少歌妓結下不解之緣,深受歌妓愛戴,柳永死後,每年清明節都有不少歌妓來到墳前祭掃,祭拜完後在路邊折柳插簪髮,以為悼念,於是成為後世插柳之俗





(七) 賜火:

古人四季用不同的木材鑽木取火,春天取榆,稱柳之火,夏天取棗,稱杏之火,秋天取柞,稱楢之火,冬天取槐,稱檀之火,也就是說,換季之時,新取的火叫做「新火」,前一季節的火就叫做「舊火」,因為寒食節全國禁火寒食,把所有的火種都熄滅了,所以到了清明要重新鑽木取火,唐代皇帝在這一天舉行隆重的賜火儀式,把新火賜給群臣,以示對大臣的寵愛,據說每年參加鑽火的人很多,誰若能先鑽得火,把火種獻給皇帝,就可以得到皇帝的賞賜





(八)拔河:

拔河發明於春秋戰國時代,當時叫做「牽鉤」,主要使用的設備是一條粗麻繩,兩頭還分有許多小麻繩,在古代比賽時,以一面大旗為界,視哪一方先把另一方拔過中線就算是勝利,拔河的目的是為了增強體質,最初是在軍隊中盛行,後來才流行於民間,唐玄宗時,曾在清明節時舉行大規模的拔河比賽,從此以後,清明拔河遂成習俗





另外較為正統的清明供品有如下:
培墓
掛紙
韭菜
魷魚
雞蛋
紅龜粿
卦墓草
糖豆
芋頭
米糕





現在一般的掃墓方式已經較以前簡化,大都以鮮花水果為祭品,上香鞠躬,禮節簡單隆重





清明歌謠:

歌謠:紅田嬰

紅田嬰 紅碰碰
騎牛騎馬去培墓
大兄排紅龜
二兄排牲禮
三兄燒香與點火
飼牛囝仔圍來乞墓粿
墓粿分無夠
豆干鴨卵提來湊





各地的清明節儀式比較:

中國廣大地區有在清明之日進行祭祖、掃墓、踏青的習俗,逐漸演變為華人以掃墓、祭拜等形式紀念祖先的一個中國傳統節日,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一般為冬至之後106天,寒食節的後一天,掃墓活動在節前後可延續十天左右,清明節與除、盂、九三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裏祭祖的四大節慶





清明節的習俗在中國南方和北方地區的規模、方式不盡相同,民間還有插戴柳枝、放風箏、取薪火、畫蛋、鬥雞、盪鞦韆等活動,此習俗也流行於白族、苗族、蒙古族、納西族等少數民族,在越南、韓國、琉球等地,清明節也是重要的節日





由於清明節是根據節氣而定的,故清明是少數與西曆大致吻合的中國傳統節日,清明為中國大陸、香港、台灣等地唯一根據節氣而定的休假日,澳門則是其中一個根據節氣而定的休假日





1.河北省

在河北的上墳燒紙錢講究「早清明,晚十一」,掃墓燒紙在清明前一周就開始了,而清明當天已很少有人去掃墓了,冀南地區則選擇在清明節的前一天寒食節掃墓





2.上海市

上海清明節的主要活動是掃墓、踏青,每年清明前後祭掃出行人次近千萬,由於改革開放推動公墓化的興盛,而相關選址以外省的蘇州、嘉興等地為主,因此前往上述區域的人次達到一百餘萬之多,從而在清明前後數天往往會造成出省交通的擁擠





此外,青團是江南地區的清明時令點心,其主體由糯米粉製成,經青艾調和而呈綠色糕團,一般為豆沙餡或芝麻餡,食用時保留了寒食的習慣,對上海人而言,青團是清明祭祖時必不可少的供品





3.福建省

福建閩南並不一定只在清明節掃墓,掃墓日期一般有兩種,泉州習俗是在清明節前後幾天,漳州則有部分人士會選在三月初三的上巳節附近掃墓,客家人則通常在春節之後,方式是,清理完墳墓環境後,先祭拜土地神,然後祭拜祖先,祭拜完後在墳墓上,用小石頭壓上「墓紙」,代表已經將墳墓修繕完畢,清明節當天一般是不煮食物,只喫冷的潤餅,這是源於寒食節的習俗





4.四川省

四川都江堰放水節祭祀大典,祭祀李冰父子清明會





5.香港

清明是香港的重要節日,港人會到祖先墳前,焚燒香燭、冥鏹,奉祭物多為水果、鮮花、燒豬或白切雞,港人時常為避免人多擠迫,習慣提早數星期拜山,並不需要恪守清明當日掃墓祭祖的傳統





早在港英時期,中港邊界縱然自從國共內戰結束,中共執政之後守護深嚴,但每逢清明,位處中港邊界的沙頭角禁區多會有限度地開放,讓人到沙嶺墳場拜祭,1950年至1970年代中前期,中國仍未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不少人亦會在清明節,以祭祖為借口回鄉,人人身穿多層衣服,攜帶異常大量的日用品,用以接濟鄉間親友,粵、港火車票亦會出現搶購潮和抄黃牛票的情況





近數十年,香港人為先人清除墳前雜草時,有人相信「火燒旺地」的風水說法,放火燒雜草,結果引發多宗嚴重山林大火,備受社會關注,2007年更有團體要發動「清明無山火誓師大會」,呼籲市民勿再放火除雜草





6.臺灣

在臺灣,民眾由於不同的祖籍與族群,掃墓日期迥異,民眾並不一定會在這一天掃墓





自從公家將「清明節」訂為「民族掃墓節」,放假一天,而現代人工作忙碌頗須假期方可配合,愈來愈多依其祖俗,本非於清明節掃墓者,改選在清明節掃墓,清明節掃墓遂在臺灣流行





7.新加坡

東南亞地區擁有獨特的宗鄉會館文化,其形成與華僑的清明節祭祖傳統密切相關,正是爲了處理同胞的身後事,早年闖蕩南洋的華人共同湊錢置地,建「義山」,蓋大伯公廟,以實現共同的祭祖願望,由此逐漸形成對東南亞華人社群起到重要凝聚作用的宗鄉會館文化





不過,在華人約占總人口75%的新加坡,由於土地資源有限,政府自1960年代起採取了移風易俗的措施,倡導華人改土葬爲火葬,幷在郊區建造了大型骨灰甕安置所,市區內的墳場因此漸漸消失,如今在新加坡,若要土葬,買一處政府提供的墳地約需六七千新元,不僅費用高昂,而且使用期只有15年





新加坡華人至今仍按照傳統儀式掃墓,多半為閩南儀式,每逢清明時節,新加坡華人多會舉家出行,親戚朋友相邀同往,坐滿一、兩輛小貨車浩浩蕩蕩去掃墓,大多先祭祀土地神,然後在親人墓前擺上酒食、果品和鮮花,燃起香燭,壓上墓紙,再將紙錢焚化,磕頭行禮,最後當場將酒食、肉、果喫完回家,一般會准備五牲祭拜祖先,當中少不了蛤、螃蟹、雞、鴨等,祭拜完畢便當場剝蛤吃,然後把蛤殼丟在墳前,表示子孫已來掃過墓





回中國尋宗認祖、祭拜先人,則是近一二十年新加坡華人興起的潮流,在清明節前,祖籍海南的新加坡華人見面時往往會用家鄉話互相詢問:「回屋做清明不?」





(物候)古代字句:

萍始生:萍,水草也,與水相萍,故曰萍,漂流隨風,故又曰漂,《歷解》曰:「萍,陰物,靜以承陽也」





鳴鳩扶其羽,鳩,即鷹所化者,布穀也,拂,過擊也,《本草》云:「拂羽飛而翼拍,其身氣使然也」蓋當三月之時,趨農急矣,鳩乃追逐而鳴,鼓羽直刺上飛,故俗稱布穀





戴勝降於桑:戴勝,一名戴鵀,《爾雅》注曰:「頭上有勝毛,此時恆在於桑」蓋蠶將生之候矣,言降者,重之,若天而下,亦氣使之然也





中國大陸清朝年間的各地習俗:

1.黃帝陵祭典 (陝西黃陵)
2.黃帝故里中華始祖祭拜大典 (河南新鄭)
3.祭祀炎帝陵大典 (湖南炎陵)
4.太昊伏羲祭典 (甘肅天水,河南淮陽)
5.女媧祭典 (河北涉縣)
6.大禹祭典 (浙江紹興)




FONT{COLOR:#EE0000}



input { background:#0000EE url(http://c-photo.i-part.com.tw/n1v1/0/6/6/2/922660/photo/book6/14062203376584.jpg); background-position: center;width:70;height:30;}
textarea { background:#0000EE url(http://c-photo.i-part.com.tw/n1v1/0/6/6/2/922660/photo/book6/14062203376584.jpg);background-position:center;background-repeat:repeat;width:400;height:300;text-align:center;color:#0000EE;font-size:20px;font-family:標楷體,vernada;}




標籤:
瀏覽次數:828    人氣指數:24028    累積鼓勵:116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元宵節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母親節
 
住戶回應
 
時間:2012-02-09 13:23
她, 53歲,宜蘭縣,其他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時間:2012-02-08 02:01
他, 99歲,亞洲其他,服務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時間:2012-02-06 18:48
她, 40歲,桃園市,交通/運輸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時間:2012-02-01 19:32
她, 99歲,台中市,藝術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時間:2012-01-31 19:37
她, 50歲,台中市,待業中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時間:2011-10-21 14:24
她, 60歲,亞洲其他,醫療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