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
恭祝六月十九日觀世音菩薩得道紀念日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消災延壽藥師佛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陀羅經云~
觀世音菩薩言:大悲心─
是平等心 是無為心 是無染著心 是空觀心
是恭敬心 是卑下心 是無雜念心
是無見取心 是無上菩提心
是當知如是等心,即是陀羅尼相貌,
汝當依此而修行心,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 願我速知一切法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 願我早得智慧眼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 願我速度一切眾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 願我早得善方便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 願我速乘般若船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 願我早得越苦海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 願我速得戒定道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 願我早登涅盤山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 願我速會無為舍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 願我早同法性身
金剛經裡記述,菩薩應破除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概自性本空,無四相之行,方是無上菩提之心.
【凡夫四相】
我相:迷人恃有財寶學問族姓,慕榮貪貴,輕慢一切人,名我相.
人相:雖解行仁義禮智,不行普敬,而意高自負,名人相.
眾生相:好事皈於幾,惡事施於人,名眾生相.
壽者相:對境取捨分別,名壽者相.
【妄想四相】
我相:世人未有一人不自愛其身,終日營營爭名奪利為一身計,又為子孫計也.
人相:見人勢利,攀援不已,見人萎弱,嗔壓不已,嫉人之有,吝人之求也.
眾生相:色、受、想、行,計其合,貪嗔癡愛,汨沒靈源,名眾生相.
壽者相:焚香禱祝,為求現在福田,煉藥燒丹,希望長生不老也.
【修行人四相】
我相:心有所能,輕慢眾生,名我相.
人相:自恃持戒,輕破戒者,名人相.
眾生相:厭三塗苦,願生諸天名眾生相.
壽者相:心愛長年,而勤修福業,諸執不忘,名壽者相.
有四相即是眾生,無四相即是佛,
迷即是眾生,悟即是佛.
圓覺經云:未除四種相,不能成菩提.
悟佛明心的人,常見自性圓明,所以知道,佛與眾生心性一般.
願以此功德,普及一切,
我等與眾生,皆成佛道.
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了,
普願災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境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觀世音菩薩三十 二相
楊柳觀音
三十三觀音之一。又稱藥王觀音。左手結施無畏印,右手持楊柳枝。 若修楊柳枝藥法,可消除身上之眾病。於千手觀音四十手中,其一即是楊柳枝手。【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悲心陀羅尼、千光眼觀自在菩薩祕密法經】觀音菩薩手持 淨瓶和楊柳枝,以大慈悲心遍灑甘露法水,令眾生消災免難。
觀音菩薩是慈悲和博愛的化身。我們不但要禮敬祂,更應以菩薩心作為自己的心;多一份慈悲,少一點怨憤與自私,苦難也可化 為喜悅。楊柳觀音是以手執楊柳枝為其特徵的觀音像。據唐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講,西域習俗,每日以楊枝細條剔齒,熟嚼枝頭以淨牙,稱齒木。當地有這樣的 禮節,向貴客贈齒木及淨水,以表示祝人健康,及懇請之意。
另外,古代印度,人們認為楊枝可以消災除病。身患種種疾病者,應手執楊柳枝誦念真言。據認為,楊枝觀音的出現應當與此有 關。還有人認為楊柳枝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這是以楊柳喻佛法的興旺發展。民間流行的楊枝觀音像,一般作手持淨瓶、楊枝。
龍頭觀音
乘坐龍頭之上的觀音.龍 是獸中之王,譬喻觀音威力,據正法念處經卷十八畜生品載,龍王攝屬於畜生趣,乃愚癡、瞋恚之人所受之果報,其住所稱為戲樂城,分為法行龍王、非法行龍王二 種。
法行龍王有七頭,如象 面、婆修吉、得叉迦、跋陀羅等諸龍王,瞋恚之心薄,憶念福德,隨順法行,故不受熱沙之苦,以善心依時降雨,令世間五穀成熟。非法行龍王有波羅摩梯、毘謀林 婆、迦羅等龍王,不順法行,行不善法,不敬沙門、婆羅門之故,常受熱沙之苦,以噁心起惡雲雨,令一切五穀皆悉弊惡。
持經觀音
因手持經卷之故,稱為持經觀音。相當於法華經卷七普門品所 載(大九‧五七上)「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為說法」之觀 音化身。此係因聲聞乃聽聞如來之說法而得道者,故以手持經卷表示說法。其形像為坐岩石上,右手持經。
圓光觀音
法華經卷七 普門品所載「或遭王難苦,臨刑欲壽終,念彼觀音力,刀尋段段壞」之觀音化身。乃觀世音菩薩的慈愛圓滿,光明赫赫的表徵,普門品有『無垢清淨光,慧日破諸 暗,能伏災風火,普明照世間』這一段經文。表其形有赫赫燄光,端坐岩石之上。
遊戲觀音
觀音菩薩教化的圓通無礙,不拘時處,示現遊戲自在,無滯無礙,故 有此稱。即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或被惡人逐,墮落金剛山;念彼觀音力,不能損一毛」之觀音化身。其形像以左膝直立,右手支軀,坐飛雲上。
白衣觀音
白衣,梵名Paravsin, 西藏名Gos-dkar-mo,音譯作伴陀羅縛字尼、半拏囉悉寧、半拏羅縛悉、跛拏縛悉尼,意譯作 白處、白住處。指三十三觀音中之第六尊,常著白衣在白蓮花中。
白色為眾色之本,表萬德具足;又表菩提心,意即住此白淨菩提心。故稱此尊為大白衣觀音、白處尊菩薩、白處觀音、服白衣觀 音、白衣觀自在母。
蓮臥觀音
是在蓮華葉上坐臥應現的菩薩。普門品比擬作小王身,譬喻小王尊貴 之身坐臥蓮上。【佛像圖彙】所繪形像,坐蓮華葉上雙手合掌。
瀧見觀音
又名飛瀑觀音,坐於巖上觀望瀑布,故名。
施藥觀音
施與良藥,除治眾生身心兩面病苦的觀音。普門品偈云:『觀世音淨 聖,於苦惱死厄,能為作依估。』其像坐於水旁岩石上,右手撐頰部,左手叉腰,凝視蓮華。
魚籃觀音
其形像手持 魚籃,或乘騎大魚。係起源於我國唐代民間之信仰,現今盛行於日本。或謂魚籃觀音即馬郎婦觀音,又有謂魚籃觀音之像乃唐代人誤以 龐蘊 居士之女靈照持籃之像訛傳而來者。
德王觀音
法華經卷七普門品「應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現梵王身而為說法」之觀 音化身。蓋梵王乃色界之主,其德殊勝,故稱德王。世所流通之像為趺坐巖上,左手安置於臍前,右手持楊柳。
水月觀音
我國寺院 所供奉之觀音塑畫像,作觀水中月影狀。或謂即胎藏界曼荼羅觀音院之水吉祥菩薩。有各種形像,據圖像鈔卷七所說,水月觀音坐於大海中之岩石上,垂左足,右足 豎膝,與左膝相叉鉤,面部微仰,作思惟之相。
另有三面六臂像,左三手分別持寶蓮花、金輪、孔雀尾,右三手分別持利劍、寶珠、青蓮花,身色如日光,坐於寶山上。又其圖 像於尊容鈔載為,跏坐於岩石上之蓮座,左手持未開蓮花,右手結與願印,由掌中出水。
一葉觀音
又作蓮葉觀音、南海觀音。因觀音大士乘一片蓮葉浮於水上,故有此 名。相傳日僧道元自中國歸返日本途中,遇暴風雨,時道元於船上默禱,忽見大悲尊乘一蓮葉浮於海上,風浪遂止。及登岸,師自刻其所睹觀音像,安奉於南海普陀 山觀音寺。以此故有「南海觀音」之號。
青頸觀音
青頸,梵語n laka ha,音譯抳羅健詑、建制。又稱青頸觀自在菩薩。若有眾生念此觀音,則遠離怖畏厄難,得解脫諸苦。以此尊為本尊,為祈願除病、滅罪、延命 等,而修之祕法,稱「青頸觀音法」。
其形像,據不空絹索經卷九載,左手執蓮華,右手揚掌,結跏趺坐。又青頸大悲念誦儀軌載,其像為三面四臂,所持之物為杖、 蓮花、輪、螺四種,身色為紅白,頸為青色,表煩惱即菩提之義。此尊之三昧耶形為蓮花,或輪寶。
威德觀音
是折伏之威和攝取愛護之德兼備的觀音。普門品有『應以天大將軍身 得度者,即現天大將軍身而為說法』,乃其由來。天大將軍威德全備,故名威德觀音。『佛像圖彙第二』所繪姿態,左手執金剛杵(vajra),現折伏之威,右手執蓮華,坐岩石上。
延命觀音
於【法華經卷七普門品】載:「咒詛諸毒藥,所欲害身者,念彼觀音 力,還著於本人」之觀音化身。以除咒詛、毒藥之害,故有延命觀音之稱。
補陀落海會軌第三院東門延命觀音條,載有此尊觀音之形像,謂其頂上戴大寶冠,冠中有佛身,身相深黃色,現慈悲柔軟相。
又有相為二十臂,以示接引 各類眾生,左面各臂分別握有寶珠、寶劍、金輪、金剛橛、榜棑、金剛鐸、金剛鈴、大蓮花、數珠及結拳印;右面各臂分別執戟銷、金剛劍、化佛像、金剛寶、寶 鏡、金剛索、跋折羅、五股杵、縛日羅及結無畏印等。兩足有輻輪相,安住於蓮花月輪,圓光周遍。又有百千種瓔珞、妙鬘、天衣,莊嚴其身。
眾寶觀音
坐於巖岸,右足伸巖上,右手按地,立左膝,左手安於左膝,成安穩 之相。
巖戶觀音
端坐於巖窟之中。因蚖蛇、蝮蠍等毒蟲多住於巖窟中;若念此觀音 力,可應時消散其毒氣,故此觀音之畫像均採端坐於巖窟之姿。
能靜觀音
能靜之名,蓋使蒙難者遠離災難,獲得安靜之意。相當於法華 經卷七普門品所載之(大九‧五六下)「若有百千萬億眾生,為求金、銀、琉璃、硨磲、 瑪瑙、珊瑚、琥珀、珍珠等寶入於大海,假使黑風吹其船舫,飄墮羅剎鬼國,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人等皆得解脫羅剎之難」之觀音化身。其形 像為趺坐水邊之巖上,兩手置於巖頭,示現靜寂之相。
阿耨觀音
其像為坐於巖上而作觀海之狀。法華經卷七普門品(大九‧五七下)︰「或漂流巨海,龍、魚、諸鬼難,念彼觀音力,波 浪不能沒。」蓋以巨海、龍、魚於阿耨達池有因緣,故稱阿耨。
阿摩提觀音
又作阿摩提觀音、阿摩<齒 來 >觀音。意譯無畏觀音、寬廣觀音。即無畏觀自在菩薩。形像為三目四臂,乘白獅子座,面向左 方,頭上載寶冠,以白蓮花妝飾,前二手執持鳳頭之箜篌,另左上之手掌托摩竭魚,右上之手持白色吉祥鳥,左足彎屈於獅子之頂上,右足垂下,通身發光燄,面貌 慈祥。
葉衣觀音
其形像依『葉衣觀自在菩薩經』為天女形,戴寶冠,冠中安置無量壽 佛。飾有瓔珞及環釧,火燄環繞,通身圓光。共有四臂,右第一手當胸,持吉祥果;第二手結施願印;左第一手執鉞斧;第二手握絹索,坐蓮華上。自右以來以此菩 薩為本尊,消除疫病、畜疫、劫賊、苗稼、蟲等,且修習祈禱無病長壽,稱葉衣觀音法。
琉璃觀音
又名『高王 觀音』。依『高王觀音經』,此菩薩救眾生諸苦厄,臨難危急時,若誦此經一千遍,死者復活。按其由來,乃北魏天平年間,定州勇士孫敬德,在戌守邊疆時,造立 觀世音菩薩像,常禮拜之。
後 為夷狄所乘,處以極刑。前後夢一沙門,教誦觀世音救生經,睡醒後已滿百遍。臨欲加刑,誦滿千遍,三次換刀,刀均折斷,皮肉不損,有司奇怪,遂以免死。彼孫 敬德歸來禮拜觀世音菩薩像,頂上三條刀痕猶在。
彼於夢中由一沙門授與此經,名『高王觀音經』,又名『廷命十句觀音經』,廣泛流行於世。其形像兩手併持琉璃壺,立蓮瓣 上,遊化水上之姿。
多羅尊
多羅尊。Tara譯 作救度,又稱救度母觀音。安置在胎藏界曼荼羅西方,密號行願金剛,或悲生金剛。依經說,此菩薩『入普光明多羅三眛,依三眛力,從右目瞳放光明,光流出中現 妙女形,住殊勝妙色三眛,以無價雜寶莊嚴身體,能除眾生苦惱,又使一切眾生喜悅,遍入諸佛法界自性』。
其印契以定慧之指,舉向五輪中,舉兩風輪如針如鋒,再加 上二虛空輪,即稱多羅尊印。多羅菩薩在印度夙昔即為人信仰,玄奘三藏已敘述『滿冑王銅佛像北方二三裏處(專瓦)精舍內有多羅菩薩像,其量極高,其靈甚明, 每歲元日豐盛供養』。其形像青白色,如女人狀,微笑,著鮮白衣,合掌時掌中持青蓮;通身圓光,首有髮髻,作天髻形。
其實多羅菩薩本身就是觀世音菩薩應化身,多羅觀音可以說 是從本來的聖觀世音菩薩復應現的觀音。
蛤蜊觀音
以其坐於蛤 蜊中,故有此稱。此乃起源於唐朝以後之信仰,非經軌中所載。據佛祖統紀卷四十二唐文宗開成元年條記載,唐文宗食蛤蜊,有閉而不開者,乃焚香禱之,蛤蜊忽變 現菩薩之形,帝乃詔終南山惟政禪師問此因由,後並詔告天下寺院立觀音像。此為蛤蜊觀音信仰之濫觴。普遍為漁民所崇信。
六時觀音
取觀音大悲甚深,於晝夜六時常哀湣護念眾生之意,故稱六時觀音。 表觀音三十三身中之居士身。一般流通者為立像,右手持梵篋。
普悲觀音
相當於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所載(大九‧五七中)「應以大自在 天身得度者,即現大自在天身而為說法」之觀音化身。其形像為兩手隱藏於法衣而向前下垂,立於山上。大自在天乃三界之最高神,以其威德殊勝,而配以觀音平等 普遍之慈悲,故稱普悲觀音。
馬郎婦觀音
觀音化為馬郎之婦,故稱馬郎婦。陜右之俗,習騎射而不知三寶之 名,唐憲宗元和十二年(817,一說四年)有一美女挈籃鬻魚,人競欲娶,女雲(大四九‧八三三 中):「一夕能誦普門品者事之。」至黎明,能誦者二十餘人。女復授以金剛經,能誦者猶十數人。女更授以法華經七卷,約以三日。至期,獨以馬氏子能通經,依 禮迎婦入門,女稱病求止別房,須臾便死,體即爛壞,遂葬之。數日後,有紫衣老僧至葬所,命起視之,唯黃金鎖子骨存。老僧謂眾人曰:「此乃觀音大士也,憫汝 等障重,故方便化汝等耳。」
語 罷飛去。由此之故,陜右信佛者多,且自宋代以降,馬郎婦觀音之信仰極為盛行,然後人每以之與「魚籃觀音」混同。
合掌觀音
此菩薩為立像,以其虛(空)心合掌之故,稱為合掌觀音。據法華經 卷七普門品載,觀世音菩薩為度化眾生,而隨緣示現三十三身,其中之婆羅門身,即配當於此合掌觀音。
一如觀音
其形像係乘雲飛行於空中,能制伏雷電等魔擾。法華經普門品(大 九‧五八上):「雲雷鼓掣電,降雹澍大雨;念彼觀音力,應時得消散。」
不二觀音
表三十三身中之執金剛身。凡有眾生應以執金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 薩即現執金剛身為其說法。此執金剛神為佛之守護神,以係跡身故,依本跡不二之義,稱為不二觀音。
其像為兩手相叉、足踏荷葉之立像。表像本跡不二的觀音。普門品有『應以執金剛神得度者,即現執金剛神而為說法』。所謂 執金剛神,『入楞伽經第八』中也有『金剛密跡常侍隨衛』,觀音是佛的守護者,而且是佛垂跡的應化身,是本地門亦是垂跡門,非二,故稱不二觀音。
持蓮觀音
即是手持蓮華的觀音。觀世音菩薩都以蓮華為本誓象徵,以未開蓮華 或已開蓮華為持物,亦稱蓮華手。又以蓮華為台,與蓮華有特殊因緣。
灑水觀音
此尊是左手持淨瓶,右手持楊柳枝,立於地上灑水之菩薩。普門品有 『悲體戒雷震,慈意妙大雲,如甘露法雨,滅除煩惱燄』。灑水是一種灑著香水,念誦印詞,加持淨化的修法。
依『以性淨之戒香,和合性淨之悲水,灑遍法界眾生性淨之 心地』,以顯示灑水的意義。現在密教仍行此法。如此以灑水開發一切眾生佛性,乃此灑水觀音之誓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