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735433
 玉竹劍虹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八大人覺經】第十二集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莊子-南華經(一)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八大人覺經】第十三集(完)
作者: 玉竹劍虹 日期: 2010.05.16  天氣:  心情:
摘自 菩提門‧顏進平 師父 主講 縱談古今節目

諸位前賢大德大家好,多謝你們愛護以及支持!又按時共修《佛說八大人覺經》。

今天我要與諸位共修「第七覺悟」,我們先來恭讀「第七覺悟」的經文:

第七覺悟:「五欲過患,雖為俗人,不染世樂,常念三衣,瓦缽法器,志願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

這是「第七覺悟」的經文,第一句跟我們說「五欲過患」,雖然咱是世俗的凡夫,但是咱時常也要抱持那種:想要出家修淨行的心志。所以這個「第七覺悟」等於在鼓勵,降生為人不要沉迷在五欲裡面,至少要抱著有出家之心。當然若有福報能出家是最好的,若是尚有一些業緣還未了盡,而在家行修佛法把持出家心也是一樣的。所以不一定就是學修佛法的人,每個人都要出家,在這個法句裡面它說:「常念三衣,瓦缽法器。」就是說咱雖然因緣不夠那福報,還有一些塵世之緣要去了斷,但是咱在家來行修菩薩,要時常有那種出家的心態,就是「在家出家心」就對了。當然出家人才有福報能出家,出家的職責就是好好行修道法、自證自悟然後來利濟群生,讓這些眾生都能與我一樣,享受那種出離這些煩惱苦惱、處在身心自在快樂的境界裡面,這是出家人應盡的義務就對了。

所以出家人的職業,他就要全職修道、出家人,絕對不要出了家,還做一些與世俗人完全一樣的事業,若是這樣出家,就辜負了這個出家的意思。出家不好好的修道,你跟人家所吃的是十方財、用的是十方常住物,等於你一輩子就欠了很多這些眾生的債務,以後在輪迴的過程當中,這樣點點滴滴要還很難、也可說是很煩就對了。所以我時常在說一句話:「吃十方財、用十方物,而沒有盡到責任好好修道,然後自證道法回饋於十方善信,你若是辜負人家,你是等於欠了十方善信,要還很難還,點點滴滴那裡一百、那裡五百、那裡一千....一次那麼的多。」所以一世出家不懂得要好好修,未來世世世點點滴滴所還的,你們用心想想看,那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就對了;我才說:「搶劫至少是一對一的因果,你若是出家依附在佛教,而做不如法的行為,是比殺人、放火、做強盜,那個業果惡果還要更重。」你不相信用這樣下去做比喻,你們就知道了。

點點滴滴可說是很煩,所以說出家人要盡出家的職責,好好的修道,而在家的好好的在家行修,保有出家的心,就是說:「在家要有出家心」。咱也是自己訂定咱要守的戒律,有空之時就打個八關齋戒,盡咱作為四眾弟子應盡的職責;除了行修之外,還要供養這些僧團,讓這些出家人沒生活上的困擾,能夠好好的修道,這樣才能構成一種很好的因緣;若是出家就自己覺得高高在上,就好像人家供養你,給你花、給你用是應該的,你們這些是犯了無量重罪啊!這我在此順便提醒一下,因為說到「第七覺悟」,這個「第七覺悟」是在鼓勵人說:「若是因緣能夠具足,有那種福報當然出家是最好的;若是沒辦法出家,咱也是要把持著出家心,不要沉迷在五欲之中。」什麼叫作「五欲」?我簡單向諸位報告一下:「就是咱人差不多在追求五種最大的慾望,咱一天到晚辛辛苦苦在那裡認真賺錢、或是為了名位認真在那裡打拼,不外都是追求所謂的財,就是財利這是一種,追求到有財利就是要來享受的,所以財是第一種;名也是人人想要的、再來就是色,色包括色欲、也包括種種一些能滿足,咱生活上感官的一些物質、再來就是為了吃、再來就是為了睡。」不外是這五種而已。但是雖然把它歸類只有五種,咱為了這五種咱就差不多…不是咱一代而已,世世代代差不多為了這五種欲,在此沉淪於苦海之中不得出離,也因為這五欲,讓咱沒辦法身心自在就對了。

你若是要破除這五欲,你就記住「第七覺悟」第一句說:「五欲過患」,五欲在咱世界,差不多是咱造過錯以及讓咱憂患最主要的原因,這是我故意拆字下去解釋的,咱就是因為五欲追求無止盡的就變成一種憂患了。照道理應該要解釋成這樣,但是五欲讓咱群生去造很多的過錯,也變成了咱很大的後患,若是要去除這些過錯後患,最好的方法就是能夠「知足、安貧、樂道」,若是更好的就是能出家。能夠出家好好的行修,當然佛祖住世之時所有的弟子,全部是過著頭陀行苦行的生活,所以若是有人在那個時代,樂意去出家,就是他很甘願過著那種「三衣一缽,日中一食」的生活,那可說是完全放棄一切的物質,唯一的「欲」就是只有「日中一食」,出去托缽,托缽回來這些食物還得要過水,就變成淡而無味這樣來用食喔!所以頭陀行生活每一個舉動,完全都是針對去除五欲而設計,咱吃食若是為了調味沒有調好,有時候咱就會發脾氣,甚至還會責備太太說:「為何煮得太鹹、為何沒有加味素....」這就變成了所謂的「食欲」了。是為了好不好吃而吃的。

若今天桌上的菜色,你比較愛吃,你就多吃一碗;若桌上沒有你愛吃的菜,說不定你吃半碗,吃得沒歡喜心,那叫作「食欲」;但是這些頭陀行的行者,他們不但沒有物質、錢財的掛慮,唯一就是三塊大小不同的被單,用五條車起來比較小條的七條、 九條,這就是咱「第七覺悟」裡面說:「常念三衣」,就是出家人的袈裟就對了、再來就是一個求乞的缽,簡單說就是「乞丐碗」,托這個缽回來還得過水,你看這種頭陀行的行者,他們怎麼還會有什麼煩惱嗎?他們既然當時決心,甘願要過這種生活,等於對於五欲的貪求之心,完全在出家的剎那就去除了。所以說:「一個禮拜證得阿羅漢果、十五天證得阿羅漢果。」有的人覺得:典上這麼寫不可思議?!那是聖化的;絕對不是聖化的,就是這種生活的設計,咱願意去過,才是真真正正的出家人;目前的出家生活說個較實在的,甚至還贏過太多在家這些護持弟子、比他們的生活還要好,所以現在出家的衝動,就無法像過去的出家人。所以難怪說:「現在頭髮剃起來,三千煩惱還在頭腦裡面」,它的原因就是在此,因為我觀察目前台灣的佛教界,這些浮出檯面、有一些知名度的高僧,他們為了要襯托他們的知名度,所以這些出名的高僧,到後來都會設法去蓋大寺院,若是依照《佛經》的預言:「到了末法時期,進入了所謂的『鬥爭堅固』的預言」,都是在咱出家後無法安貧守道、清清白白守這個清淨行,也就是「第七覺悟」裡面的「梵行」,讓咱們的「品行高遠」,開口閉口就在大眾傳播媒體說:「現在的出家,沒有所謂的出世以及入世」;在「實相」裡面,事實上這句話是成立的,因為出世的目的,就是要打好入世的功夫,打好入世的基礎,也等於說認真修行、自證自悟後,入世來利益群生,所以若真真正正菩薩行的行者,是不分出世以及入世就對了。

但是現在的出世,根本就沒有出世的時間可言,出家也等於在入世了,根本都沒自己行修自證的過程,就回頭參與社會一些所謂的慈善工作、甚至參與一些政治有的沒的,標榜好像他們是為了眾人在行入世的菩薩行,這都百分之一千不對的!你都沒有經過出世的功夫修持,你入世是要利益誰呢?你們所利益的都是世俗人,不用出家就有辦法做的,既然這樣何必要出家呢?你們說對不對?所以我有時候若不將這個「實相」,報告給大家知道,大家都認為:我很愛批評那些出家人;因為我看得清楚實相、因為我了解他們已經違背了「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教法,已經背道而行了,像他們如此的行修,再更多的人出家,也是無法獲得自利、利他的成就,若出家無法成就菩薩的大事業,這些在家的弟子何苦一定得供養你呢?你出家之後,將它當成一個事業在經營,這只不過是「外殼顯出家相」而已,你也是與一般的世俗凡夫,所在做所在追的一模一樣,故這是我所看的面、所看的角度,透視的比較深徹,所以我會擔憂。所以有時候也是會透過大眾傳播媒體,作一番的批評,這個批評絕對不是在吃醋、或是批評這些出家人,對我會有什麼好處。我是一個也算聰明的人,說是非我就變成是非人,批評他們我得到的絕對沒好處。可是我必須要做、我必須要將我所看清楚的實相,向諸位作一個交待。反正只要說到《佛經》,有談論到這方面,我多多少少加減也是會說的。說,當然就是要提醒的,咱「縱談古今」這幾年的奮鬥,你們有發現到一件事情嗎:現在已經有比較少的法師,還出來租體育館體育場,辦大型的法會了。

也聽說一兩個名高僧,以前一場法會辦下去,歛得都是算好幾千萬的,而這陣子聽說連辦兩場都賠錢,這就是我這幾年透過大眾傳播,媒體傳達這種不如法的行徑,讓諸位知道。所以現在比較多正信的佛教徒,已經不會再去參與不如法的法會了,這個效果已經慢慢產生出來了,過來就是像我私底下所說的,這是我的一種希望,但是我知道不可能的,因為這個局勢和眾生的共業,我沒有能力去扭轉,但是我的希望,我也不掩藏的說給諸位聽,我很希望咱這些的佛教徒,要做供養之時,要有智慧的選擇:這個師父他是真正出家在修行,咱能力範圍內,咱供應他最基本生存的物質,讓他能夠安心好好的修道,當他有自己的體證、產生智慧與辯才,出來利益群生,這樣咱們就等於供養到一尊菩薩、一尊佛了。應該逼他們,逼得讓這些出家人,他們的生活不要說回復像原始時代,這樣三衣一缽,日中一食,但是至少就是要讓他們過清貧的日子,若是無法達到清貧又能夠守道,這種法師這種師父也不值得咱們來供養他。這在「第六覺悟」上面,就說得非清楚了:「菩薩祂安貧樂道」,所以貧對於一個出家人來說,是一種最好的「逆增上緣」,貧,也就是成就修道人最大的原動力,所以過去的「修道人」都稱說「貧道」、要不然就是「貧僧」,都是「貧」字出頭。

現在的修道人出家人應說「富僧」,因為他們並沒有「貧」,他們所擁有的比任何人還要多,甚至還能拿到世界各國救濟人,所以有時說到這個的時候,我也知道不要說、不要說....但是偏偏就是一直說下去了,談論到在這個「過患」的、「五欲」的娑婆世裡,咱雖然是世俗的凡夫,但是咱的心要時常感念什麼?感念如果有機會,咱要過那種出家的生活,來好好的修個「梵行」,能夠將咱自證、自利的法門,傳達出去慈悲一切群生,咱的心要時常如此的把持:若是有機會能出家,我也希望你們能依照佛陀所制定的律法下去奉持,若是你能夠過那種苦行生活,你才有辦法成就;但是現在有出家師父,這個是很出名的,差不多在台灣沒第一也是第二,他所說的是一種歪曲的道理,他說:「出家,不是隨便人都能出家的,要匯集好幾世的福報,這個出家人連天人都要來供養,而天人所住的天宮,都用七寶裝飾了,我所主持的寺廟好幾十甲,蓋得那麼的華麗,你們說是你們眾生覺得華麗,跟天宮比起來,是要怎麼跟人家比呢?所以他這樣說還覺得他很樸素」,他認為他們出家,他們的境界或地位,還超越所謂的天人,而天人就住七寶裝成的皇宮了,我這也是用水泥,也是用人間的木材所蓋的而已,若是要論還算是很樸素的,這種說法實在是聽得讓我覺得「氣得七竅生煙了」!一個人若是想要做錯事,他就有辦法找有夠多的藉口,來原諒自己、來安慰自己,他們明明知道他們是不對的,但是他們也是要去找藉口,接著還引用《佛經》來歪曲,諸位聽起來感覺如何?

繼續咱來共研《八大人覺經》的「第八覺悟」,《八大人覺經》顧名思義,就是「八種覺悟能讓我們成就佛菩薩」,也就是說行菩薩道的人,應該有的基本「八種的覺悟」,這「八個覺悟」共修至此,其實也很白話也很簡單,所以咱平時若是能時時誦念這「八種的覺悟」,將它實踐在咱的日常生活之中,你就是在行真正的菩薩道了。咱現在來恭讀「第八覺悟」的經文:

第八覺知:生死熾然,苦惱無量;發大乘心,普濟一切,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

這也就是咱行菩薩道的、這些學佛的行者,應該去把持的「第八種的覺悟」,而第八種的覺悟,也等於將前面七種的覺知做一個總結,前面這句「生死熾然」,它是表達:世間萬物都是生滅法,都是屬於無常性的。就好像我時常在說的:「春、夏、秋、冬」,它符合佛祖所說的:「成、住、異、滅」,也符合咱人生:「生、老、病、死」的過程,既然像大自然的四季,它是運行不息的,這種運行的過程當中,就是咱所謂的輪迴。這如果能夠契合,就證明:生一定會死,死後一定會生,既然生死不是咱有辦法掌控的,這是一定的過程,咱就沒有必要去排斥或執著了。生的時候你也不必高興;死之時你也不必產生恐怖之心,就看「大自然的法則」,你就能了知「實相」,這個實相若是你能夠了知又兼掌握得好,你對這個世間事難道還會貪執?絕對不會貪執了嘛!因為這不只針對咱人符合而已,對萬物它都一樣像春、夏、秋、冬、因為萬物會成、住、異、滅、而發生在人身上就是生、老、病、死,故它像一個輪子在那裡一直轉、一直滾....這叫作輪迴的現象。所以咱不用怕輪迴,在道法的解釋之中,說咱認真行修、了解諸法的實相、不會貪執一切,能夠達到寂靜涅槃跳出三界,其實跳出三界要幹什麼?在三界內,你的心境若已經脫化,不執著於三界的一切,你就等於脫出三界,所以所說的是一種「心境」,不是真正有一個三界外能跳出,三界外跳出去要幹什麼,佛就是要在「眾生群中」,祂才能夠稱作「佛」,若是不在眾生群中,就沒有佛的名相了,所以佛不可能離開群生、跳出所謂的三界,去享受三界外那種什麼極樂、或是什麼寂靜涅槃的妙境,不可能的!

「佛法」所說的都是在說咱的「心」,都是在說咱的心,也只有咱的心能跳出三界而已,剩下的一切,都是要符合於眾生的共業力以下,要去隨順它,這個要用嘴去形容,可能還是有一點點的苦澀,但是什麼事你都看成:好像春、夏、秋、冬,這樣對於「生滅法」,你就大概能掌握了。你若是認為這個道理是正確的,你就等於跳出生死的束縛和陰影之中,你也會發現到:降生為人,確確實實不但是無常又兼無奈。因為想要生不一定就能夠生,想要死連死咱就沒有自由喔!所以降生為人有種種的無奈、會衍生出很多的煩惱苦惱,才會有「第八覺知」說:「生死熾然,苦惱無量」,苦惱確實無量,一條枷鎖就是一種煩惱,咱身上所綁的枷鎖,實在是不計其數無量無邊,所以才會形容說「苦惱無量」。而「苦惱無量」要如何來對治呢?這個「第八個覺悟」繼續在教我們它說:「鼓勵咱發大乘的心」,大乘的行願就對了,本來佛法根本就沒有分所謂的大乘和小乘,這在「縱談古今」的節目內,我時常在強調:「沒有那種所謂的修到阿羅漢就停止了,那是不可能的」,因為阿羅漢的境界,佛祖有說過:「這不是真正的常樂我淨」,這我在上次我用咱追求財富、追求權勢,咱追求這個的目的要幹什麼?就是要安穩享受咱的成就,社會世風若是都不好,咱要如何安穩來享受?不可能的嘛!所以這種比喻和羅漢一樣,羅漢成就了他的常樂我淨,他證一切智發現這個世間,如果眾生都浮沉在苦海之中,他也不能安穩享受他的常樂我淨的成就,所以他絕對會倒駕慈航來利濟群生,所有的群生若是都能夠快樂,他才能安穩處在常樂我淨之中。

這再用一種更簡單的比喻:用個人就好,你若希望你能夠享受你的成就,最好的就是你的朋友、大家都好,今天你所交的朋友或親戚,大家都不好而只有你好,這樣你就慘了,為何會慘呢?大家都會找你幫忙要跟你借錢,你不借他,人說你現實,有錢了,就擺架子那麼的吝嗇,批評有夠多的....。你若是借他,這個窮、不足是無止盡的,要借他,你也衍生出煩惱心,不借他,人家又要批評,這是很現實的事情啊!所以你若要安穩享受你的成就,你最好一天到晚三支香拿起來,不是說保佑你再升大官、發大財,你要說「保佑我這些親朋好友,大家都能夠做大官、發大財」,這樣最好而已,這樣就沒有人會來跟你借錢了、也沒有人會來給你困擾了,你們說對不對?

這種比喻你們跟它連想看看,羅漢他是個證得一切智的聖者,這種那麼簡單的道理他不可能不知道,所以他絕對會設法讓他周圍的群生也能夠成就,這樣他才有辦法安穩享受他的成就,這個比喻是符合的。所以我們在此要有這個概念「佛法沒有分大小乘」,所以既然發這個學佛之心,就是大乘之心,當然我必須還得補強「大乘」兩字,「大乘」就是說「大家都一起來成就」,大家都一起來成就,不是只局限咱個人的成就而已,咱個人有成就,更加要去成就他人,這就是發大乘之心,這個大乘的菩薩行徑實在是真的有夠難做的就對了,這個我就有深深的感觸了!確確實實有深深的感觸,要做羅漢簡單啦!真的要成就菩薩真的是非常難!真的只是說要自利、要達到斷除貪欲、去除一切的煩惱苦惱並不困難,真的並不困難,所以要成就阿羅漢果簡單啦!唬…要倒駕慈航行菩薩道,這實在是有夠困難的,有在做的人你才會發現到,眾生不但難渡啊、你就是真的剖腹心要給他吃,他還跟你嫌臭腥,這是事實的!而眾生百百種啦,所以一個沒有發真真正正的大乘菩薩行願,沒有發那個願力出去,確實擋不住眾生三個斧頭:你就認為我…我不要了!這是事實的。眾生難渡,但是這是一種成就菩薩的「逆增上緣」,就是因為這個「難渡」,你今天才有辦法「大成就」,若是太好渡了,當然就無法大成就了,你們說對不對?

咱若是有本身去行菩薩道的人,他才會有那種感觸,你若是有這個感觸之時,你對於這些佛、菩薩確確實實,能夠由衷五體投地,來尊敬這些諸佛、菩薩,有去做的人才會徹底了解,諸佛菩薩的偉大。好像俗語說的:「手抱孩兒才知父母時」,就你自己做父母的時候,你才知道父母對孩子的那種心,你才感觸得到,也就是你本身有在行菩薩道時,你才能感觸到這些諸佛、菩薩的偉大。因為祂們不但普濟一切、祂對於眾生所受的苦,祂們都是有那種願力想要替眾生擔這個苦喔!確確實實是非常的偉大。眾生有無量苦,這些菩薩,也甘願為這些眾生來承擔,讓這些眾生能夠真真正正離苦得樂,這實在是很不簡單的!真的很不簡單,所以這個「第七覺悟」是再次鼓勵咱這些的學佛弟子,一定要發這個大乘行願、有那個膽識為眾生荷擔這些諸苦,反正「慈悲」兩字以及菩薩的行願,簡單解釋就是說:「眾生有什麼苦,我都替你承擔,我都甘願替你承擔,而有什麼利益,都先給這些眾生分享,分享剩下的才是我的」,你看這種心胸偉不偉大?別人的苦我承擔起來,有好的先給這些群生,就只是這一點,咱對於這些諸佛菩薩,是不是確確實實要非常…的尊敬?當然最重要的就是:這個會構成所謂好的輪迴的共業,這個世界它就會越來越祥和。「第八覺悟」把它記起來,這是在鼓勵咱每一個學佛弟子,都要行慈悲、善行的菩薩行徑,讓每一個眾生都能離苦得樂。

後面這些結尾的經文,咱們來恭讀:

「如此八事,是諸佛、菩薩、大人之所覺悟,精進、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復還生死、度脫眾生,以前八事開導一切,令諸眾生覺生死苦、捨離五欲、修心聖道,若佛弟子誦此八事,於念念中滅無量罪,進趣菩提速登正覺、永斷生死常住快樂。」

這個後面總結的經文說:「如此八事」,就是咱這幾天共同共修的「八條」,這些諸佛菩薩祂們過去成就的八種覺悟,而祂們都精進奉持、發慈悲心認真開啟智慧、了解諸法的實相不貪著一切、成就佛道之後再倒駕慈航,再沉入生死海到此利濟群生,故這些菩薩是不是非常的偉大?諸佛菩薩實在是非常的偉大!祂們駕駛著祂們的法身船,人家祂們先自利了,到達寂靜涅槃的彼岸了,卻不是處在寂靜涅槃、這個常樂我淨之中,祂們馬上又入生死海中,倒駕慈航來此利濟群生,所以過去所有諸佛菩薩,都以這「八種的覺悟」而成就的。咱若是要學佛,咱一樣也依照過去成就佛、菩薩,這些聖者祂們所把持這八條,能夠覺悟,也就是說能夠讓咱智慧開啟,能夠讓咱借用這個色身,咱們這個「色身也稱作法身船」,借假來修真,通達到寂靜涅槃的彼岸,然後才入生死海來救渡群生。所以絕對不要看輕這八條,能夠讓咱成就佛、菩薩的《八大人覺經》,我也希望以後的學佛弟子,大家都能日夜誦念這個《八大人覺經》,當然誦念就是要將它記起來,記起來之後,就要將它活用在日常生活當中,你若時時有把持這「八種的覺悟」,你看這個世間萬物,你就能夠看得很清楚,不會再被生滅的無常迷惑了、而且你也會發現萬生,是一個生命的共同體、你才有辦法起慈悲心,樂意達到無住相,為這些眾生拔除他們的諸苦、而有什麼利益,你才有那種肚量先給這些眾生成就,所以這個「菩提薩埵」簡稱「菩薩」,翻成中文時,我都如此翻譯:以別人的利益為先,自己的利益為後的人,就能夠稱作菩薩了。每一個眾生都先成就佛果,我慢慢來沒有關係,只要有一個眾生,我就甘願陪伴他。喔!這種菩薩的心胸,是不是值得諸位大家尊敬、效法祂?

而要尊敬這些佛、菩薩,最好的供養佛、菩薩的方法:就是跟隨祂的腳步去做。這在「普賢十大願」裡面第一條:「禮敬諸佛」,就是說:「聽佛祖的話、做佛祖的好弟子,這是最好的禮諸佛的方法」,並不是早晚初一、十五,買很多水果去拜祂,這樣叫作禮敬諸佛,絕對不是的。「做好學生、好弟子、聽佛祖的話、守佛祖的教示,這種的才是真正的好弟子」。咱現在成就了菩薩之後,再倒駕慈航入生死海,也是一樣以這八大、這「八條覺悟」來利濟群生,所以它說:「以前八事開導一切,開導一切的眾生,令諸眾生會去覺悟浮沉在這個生死海之中,是非常難過的一件事情」,當然「生死」就是在「陰陽、黑白無常」雙手的掌控,用「生死」來代表「無常」,在面臨無常性、變異的世界裡面,咱在此浮沉、不得出離被迷惑了,若是要救渡唯一就是「以前八事」,就是這陣子以來我與諸位共修,這八項能夠讓咱覺悟的,佛、菩薩的教法,才能夠讓咱們真真正正獲得離苦得樂的成就。所以「以前八事教導一切」,咱們今天若是用這八項覺悟來成就佛果,咱們一樣也是倒駕慈航,也是用這八種的覺悟,再來教導一切眾生,讓他們知覺到:在這種生死、生滅之中是難過的,就得趕快奉行這八種的覺悟,才有辦法捨離這個五欲的世界,才有辦法安下心,好好奉持這個聖道。

所以若是作為佛弟子的,時常誦念這《八大人覺經》,以「念念之中」就是不間斷、隨時都記住,你若隨時都記住這八種的覺悟,你能夠滅無量罪,當然你不會再去造罪、也不會衍生出偏差的思想、能夠精進在菩提道上永斷生死、常住於常樂我淨的境界之中。這《八大人覺經》是我上電視以來,可說是最短的一部經,可是是最有用、也是最實際,能讓咱成就佛、菩薩的一部經典,咱們共修到此。

在此恭祝大家,身體健康,萬事如意,再見。
標籤:
瀏覽次數:34    人氣指數:34    累積鼓勵: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八大人覺經】第十二集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莊子-南華經(一)
 
給我們一個讚!